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机器人理论与技术

浅谈机器人理论与技术

浅谈机器人理论与技术
浅谈机器人理论与技术

浅谈机器人理论与技术

【摘要】机器人正越来越多的走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本文讨论了机器人的定义及分类,基本结构、控制方式和应用,最后论述了我国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以及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机器人定义分类结构控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发展较快,机器人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也直接涉及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而机器人的合理、有效运用也使得生产效率有了更大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快捷。

一、机器人的定义及分类

1、机器人的定义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已走向智能化。智能机器人应具备四项基本特征:感知——获取外部信息,以机器视觉和机器听觉为主;运动——特定的自动机械装置完成动作;思维——对感知的信息认知、推理与判断;人机互动——理解程序指令,实现程序可控和可变性,如同自身有大脑。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下面给出以下有代表性的定义:

(1)中国科学家定义智能机器人为: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的机器,这种机器具备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

(2)国际化标准组织(ISO)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种种任务;

(3)美国机器人协会(RIA)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可编程序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的,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

(4)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IRA)的定义是: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装备有记忆装置和末端执行器的,能够转动并通过自动完成各种移动来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

由以上几种不同定义的内容可知,智能机器人是通过操控机械手和编写程序来模仿人或其他生物的某些器官(如肢体、感官等)的功能,机器人具有通用性,

工作种类多样,动作程序灵活易变,是柔性加工的主要组成部分。机器人也具有独立性,完整的机器人系统,在工作中可以不依赖于人的干预。机器人的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对人的活动功能和思维功能进行模拟,使其帮助人类完成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任务。

2、机器人的分类

机器人有多种不同分类方法,下面根据不同分类方法介绍机器人的分类:(1)按照从低级→高级的发展程度可分为三类机器人:

第一代机器人:即可编程、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的机器人,已进入商品化、实用化;

第二代机器人:装备有一定的传感装置,能获取作业环境、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能作出简单的推理,对动作进行反馈的机器人,通常称为低级智能机器人,由于信息处理系统的庞大与昂贵,第二代机器人目前只有少数可投入应用;

第三代机器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治机器人。它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第三代机器人又称作高级智能机器人,它与第五代计算机关系密切,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2)按照开发内容和目的区分,可分为以下两类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装配、搬运、焊接、喷漆、机器人等;

特种机器人:如航天飞机上在失重状态下的工作的机械手,海洋探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防核防化机器人、爬壁机器人、微小物体操作机器人等,也包括医疗、服务、娱乐等领域用到的机器人。

对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更多地是把它应用到特定的环境中。

二、机器人的结构与控制方式

1、机器人的结构

基本上,一个机器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机械设备。如可以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车轮平台、手臂或其他构造;电动机,驱动机器人,让它们用不同的编程动作搬运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设备;电源,为机器人的电动机提供电动力;

(2)设备上或周围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向设备提供有用的反馈。传感器的种类繁多,诸如有逻辑传感器、本体感受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碰撞和触角传感器等;

(3)根据设备当前的情况处理传感输入,并按照情况指示系统执行相应动作的系统。通过开放源代码机器人控制软件、开放源代码矩阵库、实时内核和控制器等操作硬件和软件实现机器人特定动作的实施。

2、机器人的控制方式

机器人的控制方式可分为:

(1)示教—再现:即分为示教—存储—再现—操作四步进行。示教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示教;而是间接示教,即示教盒控制。存储即为保存示教信息。再现是根据需要,读出存储的示教信息向机器人发出重复动作的命令。最后是机器人的操作。

(2)控制信息:包括顺序信息,是各种动作单元(包括机械手和外围设备)按动作先后顺序的设定、检测等。位置信息,是作业之间各点的坐标值,包括手爪在该点上的姿态,通常总称为位姿。时间信息,即各顺序动作所需时间,即机器人完成各个动作的速度。

(3)位置控制:一是点位控制—PTP(Point to Point),即只考虑起始点和目的点的位置,而不考虑两点之间的移动路径的控制方式,适用于上下料、点焊、搬运等;二是连续路径控制—CP(Continuous Path),其不但要求机器人以一定的精度到达目标点,而且对其移动的轨迹形式有一定精度范围的要求。

三、机器人的应用

机器人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许多领域机器人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或有着美好的应用前景。

1、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应用最为成功和广泛的机器人,它的应用涉及到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如焊接、搬运、装配、喷漆等,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代替了人的劳动,减小人力的投入;

2、海洋探测机器人:可用于海底矿物资源和水文气象探测、海底地势勘查、打捞、救生、排险等;

3、空间机器人:在航天飞机上用来回收和维修人造卫星,在空间站、月球表面和火星上进行工作;

4、军用机器人:有扫描排雷机器人、侦查机器人、防核防化机器人等;

5、特种机器人:替代人在繁重、危险、恶劣环境下作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消防(灭火)机器人、防爆机器人、盾构机器人、极地考察机器人等;

6、微型机器人:进入煤气、输油管道等狭窄场所进行工作,甚至进入人体的血管、肠胃等特殊环境;

7、微操作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国防、空间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和微机电系统(MEMS)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8、娱乐机器人:充当导游、做表演,甚至与人进行简单交流,如导游机器人、足球机器人、机器狗、机器猫、机器鱼等;

9、服务机器人:已经开始或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类家庭生活,如保健机器人、导盲机器人、垃圾清扫和擦玻璃机器人等。

四、我国机器人研究的简况

我国机器人研究始于70年代,并被列入“七五”期间实施的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512主题)。“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短短30多年里,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在世界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在制造业中陆续出现一些喷涂、焊接、搬运、装配机器人,但受市场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截止到1998年我国机器人装机数量仅1200台,其中绝大部分是进口的,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特种机器人方面,自第一台水下机器人在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后,瑞康(RECON)一号、探索者一号相继下水,特别是“CR-01”6000米水下机器人,能完成在深水摄像,进行海底地势勘探和水文测量,自动记录各种数据等工作。另外,我国还在壁面爬行机器人(哈工大、北航)、遥控检查和排险机器人(沈阳自动化所)、自动驾驶机器人(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防核防化军用机器人(国防科技大学)、微操作机器人(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前我国机器人的发展正朝着实用化、智能化和特种机器人的方向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机器人的研究水平和应用领域,将进入一个大的发展时期。

五、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步的扩大。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发展是成功的,正逐步涉足非制造业。随着人类改造大自然要求的提高,以及机器人适应特殊环境能力的增强,农业、林业、军事、海洋勘探、太空探索、生物医学工程等行业是机器人崭露头角的新领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服务机器人也将向我们走来,误了机器人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乐趣。清洁机器人将减轻我们繁重的家务。保健机器人可为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保健帮助,是人们强烈需求的对象。

未来的机器人将像人一样,能听、能看、能说、能识别环境,具有记忆推理和决策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超过人的能力,如计算、速度、记忆、力量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等。人类对机器人将逐渐实现语言、表情甚至意念等方式进行控制,机器人终将成为人类的忠实助手和亲密朋友。

【参考文献】

[1]蔡自兴,机器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9

[2]严学高、孟正大,机器人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3]熊有伦等,机器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4]徐缤昌、阙志宏等,机器人控制工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5] M.武科布拉托维奇等(M.Vukobratovic’),机器人学的科学原理(中译本)

[6]机器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沈阳)

[7]自动化学报——中国自动化学会、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

[8]控制理论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9]高技术通讯——中科院情报所(北京)

[10]张铁,谢存禧主编.机器人学,第一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9

[11]吴广玉,姜复兴主编.机器人工程导论,第一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2]崔正昀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3]贾名著主编.工程力学,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14]廖念钊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三版,2002

[15]孟宪员源,姜琪主编.机构构型与应用,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6]谈欣柏主编.大学物理,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2-22

[17]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8]加腾一郎主编.机械手图册,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9]宗光华等编著.机器人的创意设计与实践,第一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0]卜炎主编.中国机械设计大典—机械零部件设计,第一版,江西科技出版社,2002

[21]费仁元,张慧慧主编.机器人机械设计和分析,第一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2]朱冬梅,胥北澜主编.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3]周祖德,唐永洪主编. 机电一体化,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4]Richard P.Paul. Robot Manipultons: Mathematics, Programming and Control.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USA, 1981

[25]H.Asada, J-J.E.Slotine. Robot Analysis and Control. A Wiley-Interseience Public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1986

[26]John J.Craig.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 Mechanics and Control.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27]K.S.Fu, R.C.Gonsalez, C.S.G.Lee. Robotics: Control, Sensing, Vision and Intelligence. Me 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7

[28]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 (AC), Man-Mach. System (MMS),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SMC), Robotics Automation (RA)

[29]IEEE Automatic Control Magazine

[30]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31]ASME Journal on DSMC (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

简述机器人技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简述机器人技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从机器人诞生到现在,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除了工业机器人水平不断提高之外,各种用于非制造业的先进机器人系统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机器人技术代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高研究成果,涉及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机器人的研究、制造和应用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公司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象征。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公司都在竞相研制各类先进机器人,向人们展示其实力。机器人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一、机器人发展背景 第一代:60年代初,美国Unination公司成功研制第一台数控机械手,它是具有记忆存储能力的示教再现式机器人。 第二代:70年代,出现了具有感觉传感器的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第三代:80年代,具有智能功能的机器人,具有灵活的思维功能。 到了本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除了工业机器人水平不断提高之外,各种用于非制造业的先进机器人系统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二.机器人基本组成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和复杂机械等组成。执行机构即机器人本体,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间开链连杆机构,其中的运动副(转动副或移动副)常称为关节,关节个数通常即为机器人的自由度数。出于拟人化的考虑,常将机器人本体的有关部位分别称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夹持器或末端执行器)和行走部(对于移动机器人)等。 驱动装置是驱使执行机构运动的机构,按照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信号,借助于动力元件使机器人进行动作。它输入的是电信号,输出的是线、角位移量。机器人使用的驱动装置主要是电力驱动装置,此外也有采用液压、气动等驱动装置。检测装置的作用是实时检测机器人的运动及工作情况,根据需要反馈给控制系统,与设定信息进行比较后,对执行机构进行调整,以保证机器人的动作符合预定的要求。 控制系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式控制,即机器人的全部控制由一台微型计算机完成。另一种是分散(级)式控制,即采用多台微机来分担机器人的控制。根据作业任务要求的不同,机器人的控制方式又可分为点位控制、连续轨迹控制和力(力矩)控制。 三、机器人技术走进生活 数字化家庭是未来智能小区系统的基本单元。所谓“数字化家庭”就是基于家庭内部提供覆盖整个家庭的智能化服务,包括数据通信、家庭娱乐和信息家电控制功能。下面介绍几种机器人技术及其在数字化家庭中的应用。 1 智能机器人的多传感器系统机器人智能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相关领域是机器人的多感觉系统和多传感信息的集成与融合,统称为智能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视觉、听觉、力觉、触觉等外部传感器和机器人各关节的内部传感器信息融合使用,可使机器人完成实时图像传输、语音识别、景物辨别、定位、自动避障、目标物探测等重要功能;给机器人加上相关的医疗模块和专用医疗传感器部件,再加上医疗专家系统就可以实现医疗保健和远程医疗监护功能。

机器人视觉系统有哪些关键的技术

机器人视觉系统有哪些关键的技术 机器人视觉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视觉功能,也就是用计算机来实现对客观的三维世界的识别。人类接收的信息70%以上来自视觉,人类视觉为人类提供了关于周围环境最详细可靠的信息。 人类视觉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和完美的信息处理方式引起了智能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人们希望以生物视觉为蓝本研究一个人工视觉系统用于机器人中,期望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感受环境的能力。机器人要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感知,就要依靠各种传感器。就像人类一样,在机器人的众多感知传感器中,视觉系统提供了大部分机器人所需的外部相界信息。因此视觉系统在机器人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依据视觉传感器的数量和特性,目前主流的移动机器人视觉系统有单目视觉、双目立体视觉、多目视觉和全景视觉等。 单目视觉,单目视觉系统只使用一个视觉传感器。单目视觉系统在成像过程中由于从三维客观世界投影到N维图像上,从而损失了深度信息,这是此类视觉系统的主要缺点( 尽管如此,单目视觉系统由于结构简单、算法成熟且计算量较小,在自主移动机器人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用于目标跟踪、基于单目特征的室内定位导航等。同时,单目视觉是其他类型视觉系统的基础,如双目立体视觉、多目视觉等都是在单目视觉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附加其他手段和措施而实现的。 双目立体视觉。双目视觉系统由两个摄像机组成,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获得场景的深度信息,并且可以重建周围景物的三维形状和位置,类似人眼的体视功能,原理简单。双目视觉系统需要精确地知道两个摄像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而且场景环境的3D信息需要两个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同一场景的两幅图像,并进行复杂的匹配,才能准确得到立体视觉系统能够比较准确地恢复视觉场景的三维信息,在移动机器人定位导航、避障和地图构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然而,立体视觉系统的难点是对应点匹配的问题,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立体视觉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

简述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习 题 0.1 简述工业机器人的定义,说明机器人的主要特征。 0.2 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有什么区别? 0.3 工业机器人与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 0.4 说明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及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0.5 简述下面几个术语的含义:自由度、重复定位精度、工作原理、工作速度、承载能力。 0.6 什么叫冗余自由度机器人? 0.7 题0.7图所示为二自由度平面关节型机器人机械手,图中L 1=2L 2,关节的转角范围是0?≤θ1≤180?,–90?≤θ2≤180?,画出该机械手的工作范围(画图时可以设L 2=3 cm)。 0.8 工业机器人怎样按机械系统的基本结构来分类? 0.9 工业机器人怎样按控制方式来分类? 0.10 什么是SCARA 机器人,应用上有何特点? 0.11 试总结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题0.7图 1.1 点矢量v 为[10.00 20.00 30.00]T ,相对参考系作如下齐次坐标变换: 0.866 0.500 0.000 11.00.500 0.866 0.000 3.00.000 0.000 1.000 9.0 0 0 0 1 -????-??=??????A 写出变换后点矢量v 的表达式,并说明是什么性质的变换,写出旋转算子Rot 及平移算子Trans 。 1.2 有一旋转变换,先绕固定坐标系Z 0轴转45°,再绕其X 0轴转30°,最后绕其Y 0轴转60°,试求该齐次坐标变换矩阵。 1.3 坐标系{B }起初与固定坐标系{O }相重合,现坐标系{B }绕Z B 旋转30°,然后绕旋转后的动坐标系的X B 轴旋转45°,试写出该坐标系{B }的起始矩阵表达式和最后矩阵表达式。 1.4 坐标系{A }及{B }在固定坐标系{O }中的矩阵表达式为 1.000 0.000 0.000 0.00.000 0.866 0.500 10.0 {}0.000 0.500 0.866 20.0 0 0 0 1 ????-??=??-????A

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调研名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调研时间:2018年7月29日止 调研人:曹桐滔

目录

一、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1.1国外发展概况 日本具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工业机器人约有4成在日本。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市场规模方面,日本可以称得上是“机器人大国”。日本在2004年5月发布的“新产业发展战略”中所指出的7个产业领域,机器人产业也是其中之一,同时,在进一步实施“新产业发展战略”的“新经济成长战略”报告中也把机器人放在使日本成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柱地位上,并在近两年开始重新审视机器人产业政策。 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比起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的机器人强国之一,基础雄厚,技术先进。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美国运行工业机器人大约有19.4万台。目前,美国工业机器人供应商有AdeptTechnology、AmericanRobot、EmersonIndustrialAutomation等公司。 德国引进机器人的时间比英国和瑞典大约晚了五、六年,但战争所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国民的技术水平较高等社会环境,却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德国政府采用的积极行政手段也为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如在“改善劳动条件计划”中规定,对于一些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由机器人来代替。这个计划为机器人的应用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并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德国运行的工业机器人为14.58万台。目前,德国工业机器人供应商有KUKA、CLOOS等。 国际上一些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厂家,品牌主要分成两大体系,以日本为代表的日韩系,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系,其中ABB、安川、发那科三大品牌占据了全球51%的市场,KUKA、OTC、川崎、松下等几大品牌占市场份额的40%以上。

从机器人的发展浅析视觉技术对未来科技的重要性(一)

从机器人的发展浅析视觉技术对未来科技的重要性(一) 2008年12月,日本安川电机公司研制的型号为SDA10的“摩托曼(Motoman)”煎饼机器人,在大阪的下一代机器人盛会上表演了在扁平烤盘里熟练地翻转和烹饪一种日本式煎饼的拿手好戏,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注意。 Motoman煎饼机器人 而近日在荷兰召开的“高技术系统2015年事务与大会”上,欧洲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计划“RoboHow”项目也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叫做PR2的“煎饼机器人”,他能够接受命令设法做出煎饼和比萨。 PR2煎饼机器人 怎么回事,难道机器人技术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的进步?为什么最前沿的产品仍然停留在制作煎饼这样低级的任务上呢? 那么跟随维视图像,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款机器人的功能和特点吧。

首先看摩托曼(Motoman),它有着如人类一般的灵活性,胳膊可以一起或单独活动,可以准确的使用勺子铲子以及烧烤工具来制作菜肴,食物做熟之后可以放到盘子里。而且,它还能正确的使用调味品,甚至能组装精准度要求相当高的相机!同时,他也能做其它更为传统的工作,比如组装和包装重达20公斤的复杂东西。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更高载重、更多关节、更快运行速度的硬件设备,来实现足够的操作范围和执行速度,让其实现更繁重、更复杂的工作。但本质上来说,这样的一款机器人是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指令来执行动作的,它只能按照给定的路径和坐标依次实现分解后的阶段性目标,从而逐步完成一整个大型的动作。也就是说,它不具备自主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只是一个力气大、灵活又听话的大块头机器而已。 而PR2呢,他更像是一个机器人技术研发平台,除了能自动执行复杂和指定的操作,我们还可以训练它理解语言和更多指令,可以扩展到让机器人能利用网络信息、经验学习,甚至观看人类行为就能学会新技能。一旦机器人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一套特殊指令,它的知识就被加入到一个叫做“开放易用”(Open Ease)的在线数据库中,让其他机器人也能访问并理解。 现在就很清楚了,PR2比起摩托曼,简直如同拥有超级处理器大脑(同时兼具云共享数据库)的人类比起单细胞浮游生物一样,智能化程度有了巨大的提升。所以科学家们并没有偷懒,这七年的时间,他们为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让我们对参加该项目的来自欧洲至少9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致敬。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关键技术实现了这两者之间的突破呢?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章:从机器人的发展浅析视觉技术对未来科技的重要性(二)。

机器人视觉系统介绍

机器人视觉(Robot Vision)简介 机器视觉系统的组成 机器视觉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视觉功能,也就是用计算机来实现对客观的三维世界的识别。按现在的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感受部分是视网膜,它是一个三维采样系统。三维物体的可见部分投影到网膜上,人们按照投影到视网膜上的二维的像来对该物体进行三维理解。所谓三维理解是指对被观察对象的形状、尺寸、离开观察点的距离、质地和运动特征(方向和速度)等的理解。 机器视觉系统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摄像机、转鼓等,它们都把三维的影像作为输入源,即输入计算机的就是三维管观世界的二维投影。如果把三维客观世界到二维投影像看作是一种正变换的话,则机器视觉系统所要做的是从这种二维投影图像到三维客观世界的逆变换,也就是根据这种二维投影图像去重建三维的客观世界。 机器视觉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图像的获取、图像的处理和分析、输出或显示。 将近80%的工业视觉系统主要用在检测方面,包括用于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采集产品数据等。产品的分类和选择也集成于检测功能中。下面通过一个用于生产线上的单摄像机视觉系统,说明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视觉系统检测生产线上的产品,决定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根据结果,产生相应的信号输入上位机。图像获取设备包括光源、摄像机等;图像处理设备包括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输出设备是与制造过程相连的有关系统,包括过程控制器和报警装置等。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和产品控制,若发现不合格品,则报警器告警,并将其排除出生产线。机器视觉的结果是CAQ系统的质量信息来源,也可以和CIMS其它系统集成。 图像的获取 图像的获取实际上是将被测物体的可视化图像和内在特征转换成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一系列数据,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照明 *图像聚焦形成 *图像确定和形成摄像机输出信号

谈谈你对机器人的认识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的发展史: 认识机器人首先先了解下robot机器人这一词是怎么来的。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从此,“robot”以及相对应的中文“机器人”一词开始在全世界流行。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随着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变化,开始出现了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机器人。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取名“尤尼梅逊”,意为“万能自动”。尤尼梅逊的样子像一个坦克炮塔,炮塔上伸出一条大机械臂,大机械臂上又接着一条小机械臂,小机械臂再安装着一个操作器。这三部分都可以相对转动、伸缩,很像是人的手臂了。它的发明人专门研究了运动机构与控制信号的关系,编制出程序让机器记住并模仿、重复进行某种动作。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认为汽车制造过程比较固定,适合用这样的机器人。于是,这台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就应用在了汽车制造生产中。 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应用成绩,其种类也不胜枚举,几乎各个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更是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在这期间,机器人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机器人只能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来工作,这时它好像只有干活

儿的手,不懂得如何处理外界的信息。打个比方,如果让这样的机器人去抓会损坏它的东西,它也一定会去做。第二个阶段中,机器人好像有了感觉神经,具有了触觉、视觉、听觉、力觉等功能,这使得它可以根据外界的不同信息做出相应的反馈。如果再让它去抓某些东西,它可能就不干啦。第三个阶段,机器就真正长大成人啦,这时它不仅具有多种技能,能够感知外面的世界,而且它还能够不断自我学习,用自己的思维来决策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第一阶段的机器人,是小孩子,人们称它为“示教再现型”;第二阶段的机器人是一个青年,人们称它为“感觉型”;第三阶段的机器人则是成年人,称为“智能型”。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型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在一次性接受由计算机输出的无线遥控指令后,自己找到目标物体并实施对该物体的某些动作。1969年,该研究所对机器人的智能进行测定。他们在房间中央放置了一个高台,在台上放一只箱子,同时在房间一个角落里放了一个斜面体。科学家命令机器人爬上高台并将箱子推到地下去。开始,这个机器人绕着台子转了20分钟,却无法登上去。后来,它发现了角落里的斜面体,于是它走过去,把斜面体推到平台前并沿着这个斜面体爬上了高台将箱子推了下去。这个测试表明,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现、综合判断,决策等智能。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开始迅速发展并进入实用和普及的阶段,而第三代机器人在今天也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它能够独立判断和行动,具有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在自身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摘要: 介绍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应用领域; 提出了在智能机器人方面, 首先应开发人机交互的智能机器人; 指出了在今后30 年内, 需要解决好机器人驱动器、蓄电池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机器人技术; 柔性制造; 智能机器人; 人机交互系统

1 当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自从20 世纪60 年代初世界第一台机器人在美国问世以后, 机器人便表现出很大的生命力。机器人首先被用于工业生产, 近半个世纪来机器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工业机器人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机器人技术是一种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 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且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 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对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适应性和灵活性很强的柔性自动化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它对稳定提高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劳动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机器人是一种能适应产品迅速更新换代的柔性自动化设备, 所以它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换产周期, 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全世界已拥有100 多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当代工业技术革命中, 工业生产日益趋向柔性自动化方向发展, 工业机器人技术已成为现 代工业技术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都已将机器人技术列入高技术发展计划。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社会经济和生力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进人20 世纪80 年代后, 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 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 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 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浅谈机器人视觉技术

浅谈机器人视觉技术 摘要 机器人视觉是使机器人具有视觉感知功能的系统,是机器人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机器人视觉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获取环境的二维图像,并通过视觉处理器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转换为符号,让机器人能够辨识物体,并确定其位置。机器人视觉广义上称为机器视觉,其基本原理与计算机视觉类似。计算机视觉研究视觉感知的通用理论,研究视觉过程的分层信息表示和视觉处理各功能模块的计算方法。而机器视觉侧重于研究以应用为背景的专用视觉系统,只提供对执行某一特定任务相关的景物描述。机器人视觉硬件主要包括图像获取和视觉处理两部分,而图像获取由照明系统、视觉传感器、模拟-数字转换器和帧存储器等组成。本文介绍了机器人的发展以及视觉计算理论和视觉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机器人、视觉、计算、关键技术 一、机器人发展概述 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机器人。社会的进步也提出要求,希望创造出一种能够代替人进行各种工作的机器,甚至从事人类不能及的事情。自从1959年诞生第一台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传感器、信号处理等多学科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尖端科学。当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在横向上,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机器人的种类日趋增多;另一个是在纵向上,机器人的性能不 断提高,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前者是指应用领域的横向拓宽,后者是在性能及水平上的纵向提高。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宽和性能水平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智能机器人是具有感知、思维和行动功能的机器,是机构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微电子学、光学、通讯技术、传感技术、仿生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成果阎。智能机器人可获取、处理和识别多种信息,自主地完成较为复杂的操作任务,比一般的工业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机动性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要使机器人拥有智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首先,必须使机器人具有感知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摘要:结合工业机器人的研究经验与相关文献,对工业机器人的含义、发展原因、组成结构及技术特点等方面展开探讨,阐述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的深层次发展奠定基础。[1]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技术;应用发展 The ap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robot technology Abstract:Combing with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related literature,the meaning,development reason,composinstructure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industrial robot were discussed,the ap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robot were expounded,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ep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robot technology-appliefield. Key words:Industrial robot;Robot technology;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技术与领域很多,如机电、电气、计算机、工业设计等,其是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所涉及的各项技术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工业机器人不断地向标准化和网络化发展,以下对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进行浅析。[2] 1机器人的含义及发展原因 机器人就是一种自动化机器,而控制器就是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即机器人的“大脑”。机器人的“大脑”不仅具有感知、运作、规划、协同等诸多功能,还可以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大脑”定向模拟人类的某些行为与思想。近些年,机器人实现了飞速发展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原因是机器人可以完成许多人们无法完成、不愿意做的工作,特别是在一些恶劣的、危险的、特殊的、极限的工作环境中,都可以指派机器人完成施工作业,使人们远离危险作业环境。[3]在太空、海洋等领域,人类无法在其中工作,由机器人进行探索恰恰能实现预期目标,这也是现今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理由。 2工业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史 2.1国内发展史 受核心技术的限制,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企业和高校开始进行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截止到目前,已经开展了近40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是解决国产化的问题,因为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导致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进度相对缓慢,随着我国对工业机器人重视程度的提升,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当中,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数个五年计划中均给予工业机器人足够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4]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并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其需求量也在不断扩

机器人技术及其视觉论文.

课程名称: 机器人技术及视觉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 仪器仪表工程姓名: ** 学号: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日趋广泛,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而移动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移动机器人融合运动控制与执行、动态决分析、感知环境等功能于一体。移动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的典型代表,其涵盖了机械设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及自动化控制工程等多项技术,在科学技术领域较为活跃。由于科研人员对机器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机器人的各项指标和要求逐步实现,其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普遍应用于工、农、医、服务等民用领域,而且在防恐防暴、军事和外空探测等领域也到达不可替代的作用。 移动机器人可以在条件复杂的环境中工作,具有自主能力的机器人,集中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机器人学是一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现代的工业发展离不开机器人技术。基本的机器人由执行机构、控制系统、驱动装置、检测装置等四个主要的模块组成。 移动机器人在工业、农业、医疗、军事、服务等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而在外太空探测、海洋资源开发、核能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极为明朗。机器人按应用的场合和性质不同主要分为民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军事机器人和探索机器人等四类。 2014年巴西世界杯,对于治安混乱的里约热内卢来说,赛事安全成为一大隐患。为了应对安保挑战,巴西政府一次性采购了30台iRobot公司生产的小型军用机器人Packbot(图1)用于安保工作。而在此之前,该军用机器人已在各地大批的服役,在爆炸物探测与清除、危险物质侦测、放射性和核侦查及危险物品处置等方面表现异常出色,拯救无数生命。 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十分广泛,极大地解放劳动力,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如工厂的流水线。移动机器人在外太空探测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美国和前苏联的外太空探测机器人技术水平很高,这两个国家多次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探测,如美国的Apollo号登月飞船和前苏联的Lunokhod探测车都登上了月球,出色的完成探测

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发展概况 - 副本 - 副本

第一章绪论 1.1 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发展概况 1.1.1 机器人的定义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另一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美国机器人协会(RIA):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程序动作来执行各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操作机(Manipulator)。 美国家标准局:一种能够进行编程并在自动控制下完成某些操作和移动作业任务或动作的机械装置。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

日本工业标准局:一种机械装置,在自动控制下,能够完成某些操作或者动作功能。 英国:貌似人的自动机,具有智力的和顺从于人的但不具有人格的机器。 中国: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尽管各国定义不同,但基本上指明了作为“机器人”所具有的二个共同点: 是一种自动机械装置,可以在无人参与下,自动完成多种操作或动作功能,即具有通用性。 可以再编程,程序流程可变,即具有柔性(适应性)。 机器人集中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1.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370-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郁 晗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不断增大,不同行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要求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将能够很大的提高其社会生产效率。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工业机器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不断升级发展着。由于工业机器人是结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互而形成的高新科技,在当代的研究非常的活跃。由于机器人不怕苦、不怕累,他们能够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并能够在更复杂的领域替代人工作业。 据悉,世界工业机器人行业4大巨头瑞士ABB、日本FANUC发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KUKA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连同其他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成以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市场对机器人产业意义重大。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研究,到2014年,全球每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将达到16.67万台,届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达到近3.2万台,将占到世界总量的20%。 1.工业机器人概念、组成、分类、技术前景 1.1 工业机器人的概念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从工业机器人的用途而言,其主要完成的是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机器人的自主自动化控制系统。 1.2 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是由三大部分组成:机器人主体、驱动管理、计算机控制系统。具体而言,机器人主体是机器人所需要的操作机械,例如机械手腕、机械臂部、行走设备等,这是构成机器人运行的主体。驱动管理部件主要功能是将计算机控制命令转化成为机械语言,进而实现。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流程,对驱动程序、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息,并对其进行信息控制。 图1、2为一个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和其工作 原理图 图1 机械手系统 如图1所以,机械手系统由三套伺服器和 伺服电机组成,分别为X、Y和Z轴,控制板卡 上有三路脉冲+方向输出,可以单独对X、Y和Z 轴进行控制。其中Z轴处于垂直位置,为防止 掉电在重力作用下掉下来,需使用带抱闸的电 机。 图2 伺服驱动器工作原理图 伺服驱动器工作在位置模式,以X轴为 例,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通过脉冲控制卡 的脉冲输出来控制伺服电机,方向信号控制电 机的运转方向。 Y轴Z轴与X轴控制原理相同。 1.3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1)移动机器人(AGV) 移动机器人(AGV)是工业机器人的一种类 型,它由计算机控制,具有移动、自动导航、 多传感器控制、网络交互等功能,它可广泛应 用于机械、电子、纺织、卷烟、医疗、食品、 造纸等行业的柔性搬运、传输等功能,也用 于自动化立体仓库、柔性加工系统、柔性装配 系统(以AGV作为活动装配平台);同时可在车 站、机场、邮局的物品分捡中作为运输工具。 (2)点焊机器人 点焊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整车的焊接工 作,生产过程由各大汽车主机厂负责完成。国 际工业机器人企业凭借与各大汽车企业的长期 合作关系,向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提供各类点 焊机器人单元产品并以焊接机器人与整车生产 线配套形式进入中国,在该领域占据市场主导 地位。 (3)激光加工机器人 激光加工机器人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 激光加工中,通过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实现更加 柔性的激光加工作业。本系统通过示教盒进行 在线操作,也可通过离线方式进行编程。该系 统通过对加工工件的自动检测,产生加工件的 模型,继而生成加工曲线,也可以利用CAD数 据直接加工。可用于工件的激光表面处理、打 孔、焊接和模具修复等。 1.4 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效益 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工业自动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主要基于计算机自动化控 制和电子物理相互结合。 采用工业机器人还有如下优点:第一, 改善劳动条件,逐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更 强与可控的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第 三,提高零件的处理能力与产品质量;第四, 消除枯燥无味的工作,节约劳动力;第五,提 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减少劳动风险;第六,提高机床;第七,减少 工艺过程中的工作量及降低停产时间和库存; 第八,提高企业竞争力。 2.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2.1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现状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比较晚技术与国外的 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在某些关 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是缺乏整体核心技术 的突破,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则很 少。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不是很高, 特别是在制造工艺与装备方面,不能生产高精 密、高速与高效的关键部件。我国目前取得较 大进展的机器人技术有:数控机床关键技术与 装备、隧道掘进机器人相关技术、工程机械智 能化机器人相关技术、装配自动化机器人相关 技术。现已开发出金属焊接、喷涂、浇铸装 配、搬运、包装、激光加工、检验、真空、自 动导引车等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主要应用于汽 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家电等行业。 2.2 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因素 制约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瓶颈是市场, 换句话说,就是对机器人的应用需求。工业机 器人发展长期以来受限于成本较高与国内劳动 力价格低廉的状况,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 发展,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更 是保持在9%左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劳动力供应格局已经逐步从“买方”市场转为 “卖方”市场、由供远大于求转向供求平衡。 作为制造业主力的农民工也从早期的仅解决温 饱问题到现在对薪资和工作条件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这些情况使得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 提高劳动生产率所采用的增加工人数量、延长 工人劳动时间的方法变得成本高昂,同时也受 到法律的限制和政策的阻碍。无论是企业还是 社会都认识到必须采取从改善机器设备入手, 提高技术和资金的密集度来减少用工量以应对 这种改变。总之,劳动力过剩程度降低、单个 工人成本上升、对产品质量更高的要求、国家 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视等变化改善了机器人的使 用环境,工业机器人及技术在中国已逐步得到 了政府和企业的重视。随着机器人知识的广泛 普及,人们对于各种机器人的了解与认识逐步 深化,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 平、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3 如何解决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因素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机 器人界要能提供质量稳定可靠,价格适宜的各 类机器人商品,要做到这一点,产业化是提高 质量、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市场销售 (包括出口)量的前提,而现时,中国机器人的 产业化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二是有关各方(包括主管部门和企业界) 要加深工业机器人对稳定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 劳动生产率、快速满足商品更新换代要求的突 出作用的认识。才能有决心在工业机器人这一 高新技术领域采取“高投人高产出”的战略措 施。 三是要解决用好机器人的问题,主管部门 除继续鼓励机器人研制生产单位和用户紧密结

一张图搞懂机器人视觉与机器视觉

机器人视觉与计算机视觉:有什么不同? By Alex 机器人视觉、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和图形识别,这几者之间到底有神马区别呢? 要弄清楚他们哪一个是哪一个,有时候也真的是容易混淆的。接下来看看这些术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以及他们与机器人技术有什么关联。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就再也不会被这些概念弄糊涂了! 当人们有时候谈论机器人视觉的时候,他们搞混淆了。当他们说,他们正在使用“计算机视觉”或“图像处理”的时候,实际上,他们的意思是正在使用…机器视觉?,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错误。因为,所有不同术语之间的界限有时候也是有些模糊的。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分解了机器人视觉的“族谱”,以显示在更广泛的信号处理领域所在的位置。 什么是机器人视觉(Robot Vision)? 在基本术语中,机器人视觉涉及使用相机硬件和计算机算法的结合,让机器人处理来自现实世界的视觉数据。例如,您的系统可以使一个二维摄像头,检测到机器将拿起来的一个对象物。更复杂的例子可能是使用一个3D立体相机来引导机器人将车轮安装到一个以移动中的车辆上。 如果没有机器视觉,你的机器人基本上是个瞎子。对一些机器人任务来说,这也许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某些应用来说,机器人视觉是有帮助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机器人视觉(Robot Vision)的“族谱” 机器人视觉与机器视觉密切相关,机器视觉我们稍后再介绍。他们两个又都与计算机视觉密切相关。如果他们谈论的是一个“族谱”,计算机视觉可以看作是他们的“父母”。然而,为了详细的了解他们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我们要更进一步介绍他们的“祖父母”-信号处理。 族谱 信号处理(Signal Processing)

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摘要】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视觉系统逐渐走向实用化。由于微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用的视觉系统已经进入领域,其中机器人视觉系统是机器视觉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叙述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及各部分组成的工作原理。 【关键词】CCD;视频数字;信号处理器 1.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硬件系统 1.1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硬件由下述几个部分组成 (1)景物和距离传感器常用的摄像机、CCD图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结构光设备等。 (2)视频信号数字化设备其任务是把摄像机或CCD输出的信号转换成方便计算和分析的数字信号。 (3)视频信号快速处理器,视频信号实时、快速、并行算法的硬件实现设备:如DSP系统。 (4)计算机及其外设根据系统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计算机及其外设来满足机器人视觉信息处理及机器人控制的需要。 (5)机器人或机械手及其控制器。 1.2机器人视觉的软件系统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计算机系统软件选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就有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它所支持的各种语言、数据库等。 (2)机器人视觉信息处理算法图像预处理、分割、描述、识别和解释等算法。 (3)机器人控制软件。 https://www.doczj.com/doc/561506474.html,D原理 视觉信息通过视觉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在空间采样和幅值化后,这些信号就形成了一幅数字图像。机器人视觉使用的主要部分是电视摄像机,它由摄像管或固态成像传感器及相应的电子线路组成。这里我们只介绍光导摄像管的工作原理,因为它是普遍使用的并有代表性的一种摄像管。固态成像传感器的关键部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荷耦合器件(CCD);另一种是电荷注入器件(CID)。与具有摄像管的摄像机相比,固态成像器件重量轻、体积小、寿命小、功耗低。不过,某些摄像管的分辨率仍比固态摄像机高。光导摄像管外面是一圆柱形玻璃外壳2,内部有位于一端的电子枪7以及位于另一端的屏幕1和靶。加在线圈6、9上的电压将电子束聚焦并使其偏转。偏转电路驱使电子束对靶的内表面扫描以便“读取”图像。玻璃屏幕的内表面镀有一层透明的金属薄膜,它构成一个电极,视频信号可从此电极上获得。一层很薄的光敏“靶”附着的金属膜上,它是一层由一些极小的球状体组成,球状的电阻反比于光的强度。在光敏靶的后面有一个带正电荷的细金属网,它使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减速,以接近于0的速度达到靶面。在正常工作时,将正电压加在屏幕的金属镀膜上。在无光照时,光敏材料呈现绝缘体特性,电子束在靶的内表面上形成一个电子层以平衡金属膜上的正电荷。当电子束扫描靶内表面时,光敏层就成了一个电容器,其内表面具有负电荷,而另一面具有正电荷。光投射到靶层,它的电阻降低,使得电子向正电荷方向流动并与之中和。由于流动的电子电荷的数量正比于投射到靶的某个局部区域上的光的强度,因此其效果是在靶表面上形成一幅图像,该图像与摄像管屏幕上的图像亮

机器人的定义和特征

机器人都有哪些定义不同特征? 其实并不是人们不想给机器人一个完整的定义,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 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ndroid),它由4部分组成: 1,生命系统(平衡、步行、发声、身体摆动、感觉、表情、调节运动等); 2,造型解质(关节能自由运动的金属覆盖体,一种盔甲); 3,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肉体、静脉、性别等身体的各种形态); 4,人造皮肤(含有肤色、机理、轮廓、头发、视觉、牙齿、手爪等)。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

词的起源。在该剧中,机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没有感觉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罗萨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导致机器人的应用部门迅速增加。在工厂和家务劳动中,机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机器人发觉人类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终于造反了,机器人的体能和智能都非常优异,因此消灭了人类。 但是机器人不知道如何制造它们自己,认为它们自己很快就会灭绝,所以它们开始寻找人类的幸存者,但没有结果。最后,一对感知能力优于其它机器人的男女机器人相爱了。这时机器人进化为人类,世界又起死回生了。 卡佩克提出的是机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可能引发人类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虽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种想象,但人类社会将可能面临这种现实。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saac.Asimov)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 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 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工业机器人常见五大应用领域及关键技术

工业机器人常见五大应用领域及关键技术 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4万台,同比增长8%。其中,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6.6万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但是,按机器人密度来看,即每万名员工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我国不足30台,远低于全球约为50多台的平均水平。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21.7%。2016年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此外,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生产销售达22257台,同比增长31.3%。国产自主品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016年未来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趋势包括:大国政策主导,促使工业与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长;汽车工业仍为工业机器人主要用户;双臂协力型机器人为工业机器人市场新亮点。 一、什么是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通过重复编程和自动控制,能够完成制造过程中某些操作任务的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机电一体化自动机械装备和系统,它结合制造主机或生产线,可以组成单机或多机自动化系统,在无人参与下,实现搬运、焊接、装配和喷涂等多种生产作业。 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在生产中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现代制造生产中重要的高度自动化装备。 二、工业机器人的特点

自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代机器人在美国问世以来,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工业机器人最显著的特点归纳有以下几个。 1.可编程。生产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柔性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可随其工作环境变化的需要而再编程,因此它在小批量多品种具有均衡高效率的柔性制造过程中能发挥很好的功用,是柔性制造系统(FMS)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拟人化。工业机器人在机械结构上有类似人的行走、腰转、大臂、小臂、手腕、手爪等部分,在控制上有电脑。此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还有许多类似人类的“生物传感器”,如皮肤型接触传感器、力传感器、负载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声觉传感器、语言功能等。传感器提高了工业机器人对周围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3.通用性。除了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工业机器人外,一般工业机器人在执行不同的作业任务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比如,更换工业机器人手部末端操作器(手爪、工具等)便可执行不同的作业任务。 4.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但是归纳起来是机械学和微电子学的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不仅具有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的各种传感器,而且还具有记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图像识别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人工智能,这些都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必将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也可以验证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水平。 三、工业机器人常见的五大应用领域 1.机械加工应用(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