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应激与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56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当一个人面对心理冲突、挫折、烦恼等心理压力时,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及行为反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应激(stress)一词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从医学的角度,一般把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们维持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应激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心理应激是一个外界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应激源是指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的统称,是引发心理应激的原因。
根据应激源的不同性质,可分为:1、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低温、噪音、疼痛、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的,能引起机体心理失调的某些事件。
包括不良的预感、工作压力、人际矛盾、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3、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改变所造成的刺激。
如迁移异国他乡、留学、南北迁移、名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不适应等。
4、社会性应激源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因素,如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动、天灾人祸、战争、婚姻家庭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等。
(二)中介机制应激源可以是客观事件,如疾病,也可以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如不良的预感。
刺激物是否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失衡或不适应的反应,取决于中介机制的作用。
中介机制指介于应激源与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中察觉、认知与评价是关键因素。
1、觉察个体是否觉察到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威胁叫做觉察。
大学心理学研究论文范例:应激与心理健康引言大学生活是一个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面临未知的情况和应对各种压力。
应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应对并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心理学研究论文,探讨大学生应对应激与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策略。
什么是应激H1:应激的定义与特征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应激。
应激是指人体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出现的身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应激可以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的思想和感受。
应激的特征包括突发性、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
H2: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激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期处于过度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身体健康问题。
应激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导致记忆力和注意力的下降,甚至影响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对应激的方法和策略H3:积极应对应激的重要性积极应对应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积极应对不仅可以减轻压力,还可以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下面是一些大学生应对应激的方法和策略。
H4:寻求社会支持在应对应激时,寻求社会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与朋友、家人或导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性的建议。
同时,与他人交流还能够让个体感到被关注和理解,减少孤独感和负面情绪的产生。
H4:建立支持网络在大学期间,建立一个支持网络也是至关重要的。
支持网络可以包括志同道合的同学、老师、辅导员等。
他们可以为你提供学习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你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定期与他们交流,可以有效地减轻应激。
H4: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应对应激的基础。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心理的稳定性。
此外,注意休息和放松也是缓解压力的关键,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读书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H4:制定合理目标和计划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你在压力下更好地应对应激。
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与调控第一章:引言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应激反应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应激反应机制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旨在帮助个体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压力。
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具体作用以及调控机制。
第二章:应激反应机制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在遭受外界刺激时,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生理上,应激反应机制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增加。
这些激素的释放可以促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及血糖升高等生理变化,以供应身体更多的能量来应对外界压力。
心理上,应激反应机制会导致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的产生。
这些生理和心理反应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中的压力。
第三章: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一方面,应激反应机制过度激活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个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病毒侵袭。
另一方面,应激反应机制长期激活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紊乱,增加患心脏病、胃溃疡以及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例如,应激反应过度激活引起的长期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引发抑郁症。
第四章:应激反应机制的调控途径在调控应激反应机制时,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积极的情绪、良好的社会支持和适当的生活习惯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对身体的损害。
例如,积极的情绪和社交活动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分泌,缓解压力带来的不适。
另一方面,心理疾病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调控应激反应。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帮助平衡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缓解应激反应的不适。
第五章:应激反应机制调控在特定疾病中的应用应激反应机制调控还在一些特定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心脏病患者中,应激反应过度激活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过重,进而加重疾病的发展。
应激与心理健康过去,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仅限于肢体健全和无病痛。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这一定义有关良好状态的三个方面中,两个是心理行为方面的,表明了心理功能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属于精神卫生的范畴。
精神卫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国际和国内广泛应用,精神卫生不仅涉及各类精神障碍的防治,同时还包括普通人群的心理卫生保健,其目的在于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发生,这在精神领域中十分重要。
1 应激因素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应激因素,另一个是个体素质。
应激因素又叫应激源,是指生活中的各种不良事件,它可以通过应激的方式对个体产生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躯体障碍。
按不同的生活环境因素,应激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项:1.1 家庭环境因素常见的有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重大的经济困难,家庭成员丧亡,其中尤其是配偶丧亡,对存活的配偶来说是极大的痛苦。
1.2 工作或学习环境因素工作负担过重或志趣不一,工作被动压抑,成就寥寥,与同事关系不睦;学生的考试,升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就业等,均可以构成应激因素。
1.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人口剧增、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拥挤、冲突、事故、污染等,战争给人们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巨大损失,更是一种极严重的社会应激因素。
1.4 自然环境因素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灾、洪水等,使居民家破人亡,极易带来心理创伤。
个体素质则是指一个人适应应激的阈值水平,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抗打击或挫折能力,与遗传有关,也可以通过后天锻炼获得提高。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的应激环境,生老病死、丧亲丧偶、社会竞争、角色转换,是每一个人都绕不开的经历和遭遇。
追求所谓的“无刺激的平静社会”是不切合实际的。
正确的态度是积极面对,提高自身素质,将应激对自己心理、行为的影响降到最低。
心理学视角下的应激与身体健康的研究人们的生活中常常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
应激事件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个体对于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处理能力。
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发现,长期的应激对于身体健康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应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改善身体健康的方法。
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理学家对应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发现长期的应激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健康问题。
首先,应激会加剧心理压力,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的应激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患各类疾病的风险。
其次,应激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应激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和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长期暴露在应激环境中的人群,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此外,长期应激还可能导致睡眠问题。
应激使人们处于高度紧张和警觉状态,进而使人难以入睡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睡眠问题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增加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
应对应激的方法鉴于长期应激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建立积极的心理应对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尽可能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应激事件,例如主动面对问题、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寻求社会支持等。
这些积极的对策能够帮助个体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应对应激非常重要。
适度的运动可以释放压力,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
而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也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对于内心压力过大的人群,定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如瑜伽、冥想等,也有助于调节身心平衡。
最后,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应对应激的有效手段。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个体的交流和倾听,帮助个体识别并解决应激问题,改善心理状况。
对于需要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方法也能够帮助他们处理内心的矛盾和负面情绪,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