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庄规划.doc

村庄规划.doc

村庄规划.doc
村庄规划.doc

东川区拖布卡镇新街行政村

新街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

说明书

云南省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新街自然村现状概况........................................... 错误 !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规模预测及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 !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错误 !未定义书签。第七章村庄防灾减灾规划............................................... 错误 !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卫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景观风貌建设规划............................................... 错误 !未定义书签。第十章近期建设项目及投资估算................................... 错误 !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城乡一体化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容。其中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的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为推进东川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调控村庄建设与整治、改变农村无序建房和盲目发展状态,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的思想,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按照云南省、昆明市两级党委、政府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的相关要求,达到四个规划(城市概念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农村居民点规划)覆盖率 100%的目标,东川区启动了村庄规划(行政村总体规划、自然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十二五规划”战略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昆明市东川区紧紧围绕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调整优化城乡结构要求,围绕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要求,围绕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并根据国际环境的新

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综合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提出涵盖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科技、教育、卫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各个领域的“十二五”指标体系。

科学的村庄整治规划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

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 年初,以东川区住建局负责牵头、协调,各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实施,引导全区各乡

镇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受拖布卡镇人民政府委托,由我院承担该镇所辖

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二章新街自然村现状概况

一、基本情况

新街自然村隶属于拖布卡镇新街村委会行,属于山区。距离拖布卡镇

0.3 公里,是新街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海拔1,900 米,年平均气温 17℃,年降水量 700 毫米。全村辖 1 个村民小组,有农户 ,53 户,有乡村人口 200 人,其中农业人口 200 人,劳动力 166 人。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4 亩(其中:地 84 亩),人均耕地亩,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拥有林地330 亩,荒山荒地 20 亩,其他面积 76 亩。

该村截止 2010 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进

村道路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

的车站 0.2 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2 公里。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

2010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9 万元,占总收入的 52%;畜牧业收入20 万元,占总收入的36%;第二、三产业收入7 万元,占总收入的 12%。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 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为主。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5 人,在省内务工13 人,到省外务工 2 人。

2010 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0 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3 公里,距离镇卫生院0.3 公里。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中心小学,中学生就读到拖布卡中学。该村距离小

学校 0.3 公里,距离中学 3 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8 人,其中小学生 14 人,中学生 4 人。

二、村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对居住环境的提升,村容村貌的改善

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村庄新增住宅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导

致用地发展无序蔓延。

2、文化、娱乐活动的场地和公共空间比较匮乏。

3、村庄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不够完善,生产、生活用水虽有简

单处理,但难以达标排放。除过境公路外,许多道路较窄、巷道不贯道,

交通不畅。

4、村庄住宅建筑过度密集,街巷狭窄,无相应的建筑安全间距,不利

于消防、抗震防灾,空心村问题突出,造成新村与老村的功能不连续性。

5、村集体无稳定的支柱产业,财源经济收入单一,经济较薄弱。

6、全村群众普遍还存在着观念保守、加快发展认识不强、发展思路不宽、整体认识水平低的问题。

第三章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 号)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6 号)

4、《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 B50445-2008)

5、《镇规划标准》()

6、《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7、《东川区拖布卡镇城镇总体规划》(2008)

8、《云南省小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2007)

9、昆明市城乡规划全覆盖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及成果验收标准

10、《昆明市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

二、规划期限

现状: 2010 年;

近期: 2011—2015 年;

远期: 2016-2030 年。

三、规划范围

新街自然村所辖的建成区和发展区,总人口200 人,共 53 户。具体范围见规划总图。

四、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指导思想

规划镇区规划为准则,以满足和解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充分发

挥地方资源优势,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

情入手,找准本次村庄规划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通过对相关产业发展和不同类型村庄整治原则的确定,为村庄

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规划。

(1)因地制宜。依据客观条件,尊重地方风俗,结合村庄建设现状及近远期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科学进行村庄规划。

(2)循序渐进。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既要积极主动,又不能急于求成,要讲求实效,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搞达标

升级。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以点带面,防止一

哄而起、急功近利。

(3)统筹兼顾。统筹考虑村庄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统筹考虑社会和公共事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要合理布局、科学论证;合法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4)协调发展。新街村只是整个拖布卡镇的一个小部分,规划要从整个大区域和环境出发;另外,规划反映的也仅仅是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用从时空上服从整体和大局的需要。

2、规划原则

(1)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状况等,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2)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村庄的建设与镇区建设同步、速度和标准同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3)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

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

(4)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住宅、村企业、村公共设施和公

益事业的建设布局,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和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建设。

3、规划构思

村庄建设规划强制性内容包括:①村庄规划范围内的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紫线的控制范围及控制措施。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污

染控制与治理措施。③村庄规划控制范围内村委会、文化中心(站、

室)、幼儿园(托儿所)、卫生室、商业服务网点等公共设施和村民

从事体育、休闲与社交活动场所的设置。④村庄规划控制范围内基础

设施的设置及其工程管线的敷设规划。⑤村庄规划控制范围内重点地

段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⑥村庄民居的建筑风

格。本次规划鉴于编制背景的特殊性,结合村庄建设与整治推进镇区

建设。

第四章规模预测及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按照《东川区拖布卡镇城镇总体规划》控制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

按照镇区总体规划要求进行村庄的规划建设,人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

在120 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按照镇区总体规划的用地定性来安排建设项目,同时通过本规划对镇区总规对该地块的规划进一步细化明确建设项目。

因为本村属于镇区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在用地规模上除了满足本村发展用

地之外,其他建设用地按照镇区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以满足外来人口的安

置和镇区总体规划的功能需要。

2010 年人口统计,本村人口 200 人,共 53 户。则到规划期末 2030 年,预测村庄总人口为 260,以户均 4 人计,预测总户数为 65 户。由于今后镇

区发展,本村将大量的容纳外迁人口进驻本村,而且本村为镇区总规中的

居住组团之一,所以常暂比取1:2,本村今后可容纳外迁人员为260×2=520 人,则本村总计人口为260+520=780 人。

具体用地指标详见下表:

规划建设规模一览表

项目单位数值

拆迁建筑用地Ha

规划总用地Ha

新街村建设总用地Ha

现状保留用地Ha

拆迁安置用地Ha

新增建设用地Ha

近期增长用地Ha

其中

远期增长用地Ha

其中

居住用地Ha

公共设施用地Ha

道路广场用地Ha

工程设施用地Ha

公共绿地Ha

规划总户数户195

规划总人口人780

人均用地面积M2/人

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

结合现状情况来看,目前村内文化活动场所及部分基础设施比较短缺,

应予以完善。依据镇区总体规划及本村建设规划要求新增加了以下设施:

1、文教卫设施

(1)新建文化活动中心一个(含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室、图书室、科

技室等),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 2 层)。

(2)新增运动场地一处,占地970 平方米。

2、商业设施

结合镇区道路规划,将商业布置于主街道两侧,商业建筑必须按照镇

区总体规划的建筑体量和风格建设,商业占地面积6500 平方米。

3、绿化及开敞空间

(1)布置大小公共绿地8 处(共 9800 平方米)。

(2)农作物晒场 2 个(共 940 平方米)。

4、环卫设施

(1)新增垃圾收集点 3 处(占地 350 平方米)。

(2)公厕新增 3 个(占地 400 平方米)。

5、广场及停车场

(1)新设对外停车场 1 处,对内停车场 1 处(共 1400 平方米)。

(2)新设大型广场 1 处,村内小广场 1 处(共 1830 平方米)。

6、照明设施

沿规划镇区道路和村内主要道路设置太阳能路灯,每隔 30 米一盏(共60盏)。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点情况详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图》。

2010 现状公共设施统计一览表

设施名称数

备注量

诊所—规划范围外

卫生院—规划范围外

篮球场—规划范围外

幼儿园—规划范围外

小学—规划范围外

中学—规划范围外

变压器 1

垃圾收集点 2

商店15

公厕 2

停车场—

文体活动场所—

广场用地—

文化活动室—规划范围外

老年活动中心—规划范围外其中

图书室—规划范围外

公共绿地—

大树、古树—

规划期末( 2030 年)设施统计一览表设施名称数量(个)备注小学—规划范围外

托儿所—规划范围外

卫生室 1 规划范围外

变压器—按镇区总规布置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1 按镇区总规布置垃圾收集点 3

商店50— 80 规划占地 6500 平方米

公厕 3

供水管网 1 按镇区总规布置

文体活动场所 1 活动中心和篮球场

广场 2 对外大广场,村内小广场

停车场 2 对外停车场,内部停车场

绿地8 公众游憩,兼避灾场地

第六章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镇区道路系统按照镇区道路交通规划实施建设,两边建筑按照镇区总

规要求退让红线;村内主要道路规划宽度为 5 米,道路两侧建筑分别退红线距离为 2 米;村内巷道与入户路红线宽— 3 米,连接村内主要道路向各户入户的通道,两侧建筑各退后 1 米。

路面硬化设施的铺装材料应因地制宜,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

混凝土路面、块石路面等多种形式,最好能够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经济、

适用的材料铺设地面,完成道路硬化铺装。

结合村庄中零散分布的一些空地以公共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带,设置停

车场,供机动车及其他农用车辆停放。在公路与村庄道路平面交叉口处应

设置减速让行、停车让行等交通标志。加强主要道路两侧的整治与绿化、

亮化工作。

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1、规划依据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2)《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23-2008)

(3)《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城镇总体规划》(2008)

2、给水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在规划区范围内虽然已通自来水,但是供水管线凌乱布置,供水管径

较小,无消防功能。

3、给水工程规划

(1)供水量预测

供水量预测根据远期规划人口数量确定,用水量指标根据《昆明市东

川区拖布卡镇城镇总体规划》取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为每人每天 220 L,则远期总用水量为 780×220=171.6 立方米。

消防用水量不作为供水总量计算,但应在镇区水厂清水池中作为常备

用水量给予考虑。

(2)供水系统规划

根据镇区总规规划,供水由镇区水厂供给,沿主要街道布置供水主管网。村庄内部供水由主管网引进支线供水管。

给水管道沿道路布置埋设,布置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下,主管布置成环

状,局部采取支状布置,以保证用水的安全可靠。给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

烯 PE给水管道,供水管径 DN75、DN100、 DN150。

三、排水工程规划

1、规划依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2)《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24-2008

(3)《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城镇总体规划》(2008)

2、排水现状

目前村内无任何污水收集系统设施,雨、污水处于自由任意排放状况。

3、排水现状存在问题

雨水、村民的生活污水、饲养家禽畜牧的粪便污水处于自由任意排放

方式,污水对村民的生活环境、 地下水和附近水体都产生比较严重的污染。

村庄道路断面窄小,各种管线的布置存在一定困难。

4、排水体制选择

根据镇区总体规划,排水为雨、污分流制。

5、排水系统规划

(1)雨水排放

雨水量计算参照昆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Q=qΨF

式中

Q ——雨水量( L/s );

q——设计暴雨强度( L/s ·ha ),q=

700(1

0.775 lg P) (其中 P 取

t 0.496

一年, t 为降雨历时取 10min);

Ψ——综合径流系数,取;

F——汇水面积( ha );

根据雨量计算公式布置排水管网和设置管径, 排水管道沿主要街道

埋设,采用就近排放原则排放雨水。结合村内主要道路和场地建设铺设雨

水管沟,将雨水收集后排至镇区雨水管网。

(2)污水排放

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用水的

80%计算,规划区内平均污水总量约为 137

立方米 / 日。

按照镇区总体规划对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统一处理。村内统一建设生

活污水收集管网,将每户居民家中的污水收集后由规划的污水管排至镇区

污水管网。

四、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估算

负荷采用每户负荷指标法进行估算。负荷指标取为800W/户,户均人口共计为 156kW。

2、电网规划

按照镇区总体规划由变配电室引出380V/220V 电路,采用沿街铺设引至各居民住户或用电单位。

3、道路照明

(1)照度要求:本次规划区内道路照度标准均按 10lx 取。

(2)照明光源:太阳能路灯为主。

(3)照明控制:采用全夜灯及半夜灯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五、电信工程规划

1、电信规模预测:程控电话容量按照 1 门 / 户取。规划区电话容量为195门。

2、电信管网设置:规划与镇区电信工程建设同步。

3、采用室外光交箱进行光缆—电缆交接,本村范围内共设置 3 台室外光交箱。

第七章村庄防灾减灾规划

一、防洪工程规划

1、防洪标准

根据《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城镇总体规划》防洪标准重现期为50 年。

2、防洪规划的原则

(1)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

(2)加强镇区及村庄周边防护林建设工程,恢复保护天然林,建立

封山育林区,退耕还林区和杂草灌木区,加强绿化,涵养水源,控制流域

面积上的泥沙,以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径流系数,削弱洪峰流量;

(3)防洪设施不仅要满足其泄洪要求,还应考虑与镇区景观相协调。

(4)加强洪水预测和预报能力,做好河道管理及汛期防汛工作。

(5)加强防洪教育,增强防洪意识,做到防治结合。

3、防洪设施规划

工程设施方面:防洪的关键是避免山体洪水对镇区及村庄的直接威

胁。在今后应加强基础资料的勘测,为防洪设施的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

数据资料。对山体洪水防治主要采用截洪沟的形式,截流山体洪水从镇区

或村庄外围排走,避免山洪对镇区及村庄的直接威胁,做好建设用地挡墙

的设置及护坡工程,避免泥石流的发生。

非工程措施方面:要长期不懈做好河流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主要以生

物措施为主;做好汛期防汛工作,镇区及村庄周围山体应做好山体植被的

保护工作。

4、规划实施建议

(1)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突出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制定法规,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

(3)在利用防洪设施功能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防洪基础设施的综

合效益。

二、抗震防灾规划

根据东川抗震设防标准,确定镇区的抗震设防标准为9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4g。

1、规划目标

抗震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采取合

理可行的对策,尽可能提高城镇的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地

震灾害和损失。

2、避震疏散规划

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利用公园、空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地为避震

疏散场地,疏散半径在1-1.5 公里以内。按规范避震疏散用地应达到每人不少于 3 平方米,规划人口780 人,避震疏场所不少于2340 平方米。

避震疏散通道:以镇区主要街道及道路为避震疏散通道。

3、工程抗震规划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的抗震设防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标准;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4、防止次生灾害

高度重视可能发生次生灾害部门的抗震设防,如供电系统、危险品仓

库、供水系统等,防止地震诱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灾害。

5、主要措施

(1)交通系统:对新建、改建的道路设计、施工标准应严格把关;

强化交能指挥和管理,保证救灾指挥用车。

(2)供水系统:采用多水源环状管网系统,并采用抗震柔性接口,

地震时保证供水需求。

(3)供电系统:采用多电源环形供电网,要害部门要设置备用电源。

(4)通讯系统: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并配备必要的自备

电源,在震害期间,应确保政府领导机关和生命线工程及要害部门的电话

畅通。

(5)粮食系统:应做好救灾用粮的加工储存。

(6)医疗系统: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物资。

(7)施工中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科学确定各场地的地坪标高,避免

因人为开挖量过大引起的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同时应积极运用地基处

理的新方法、新工艺,使开发建设和水土保持有机地结合。

(8)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震防灾知识的宣传。

三、消防规划

1、规划原则、依据

公共消防设施应与其它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镇消防站建设标准》《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城镇总体规划》等。

2、消防供水

消防供水主要以镇区水厂及供水管网为水源,同时保证足够的水量、水压。

3、消防通讯系统

镇区应逐步建设现代化的消防通讯指挥系统。

4、通道建设

城镇道路新建、扩建时应按照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片区建设应按照规范设置或履行建设消防通道。

5、防火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村民、企事业单位防火知识宣传,提高村庄整体的消防意识。

第八章环境卫生规划

一、环境保护规划

1、凡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在立项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审批,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2、有计划地完善排水系统和相关的环卫服务设施,区内生活、生产废水严禁直接排入河流,应先自行处理或通过下水道排放至污水处理系统。

3、改变燃料结构,规划要求村民大量使用太阳能和推广使用沼气,减少植被的砍伐量,同时也可改善镇区大气质量。

4、规定垃圾地点堆放,定时由专人进行收集,禁止随意倾倒,远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5、控制各类噪音,改善交通环境,车辆进村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6、加强宅间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7、建立环境保洁队伍,负责路面、公厕的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

整洁工作。

8、加大环境保洁宣传,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

卫生的习惯和行动。

二、环卫设施规划

规划针对环境卫生的实际需要,拟定了环境卫生的收集及处理方式,

对规划区公厕、垃圾收集点等均作了定点布局,在实际建设时可进行实际

定位,以满足环境卫生管理的要求,具体为:

1、公共厕所的设置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厕所设置以建设生态卫生旱厕为主,结合沼气池建设,合理处理与利用粪便。

2、应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增设环卫设备,完善管理措施及水平,居

民住宅还应有相应的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及粪尿分集式卫生旱厕。结合东川

区相关政策,大力推广沼气池。生活垃圾推行分类处理和分类收集,便于

循环利用。垃圾收集与处理运行要落实服务到位,确保设施的充分利用与

村庄环境的和谐。

3、加强对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利用垃圾有机肥等技术手段为农业区提供养料。

三、生活用能

1、居民炊事及生活用能应逐步以煤气、电能、太阳能、改良的生物质

燃料及沼气等清洁环保能源。

2、加强对现有沼气池的合理利用与推广,避免造成物质的浪费与环境、景观的影响。

湖南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湖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南省锦麒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1.1编制目的 (4) 1.2适用范围 (4) 1.3指导思想 (4)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4) 2.1村庄规划类型 (4) 2.2村庄规划编制单元 (5) 2.3规划原则 (5) 2.4规划依据 (6) 2.5规划期限 (6) 2.6公众参与 (6) 第三章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7) 3.1分类指导 (7) 3.2主要规划内容 (8) 第四章技术要点 (10) 4.1 村庄用地分类 (10) 4.2 空间管制规划 (12) 4.3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13) 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 精选

4.5 基础设施规划 (15) 4.6 综合整治规划 (16) 4.7 村民建房规划 (17) 4.8 近期建设规划 (17) 第五章成果要求 (18) 5.1 成果要求 (18) 5.2 保护类型规划成果要求 (18) 5.3改善类型规划成果要求 (18) 5.4简易类型规划成果要求 (19) 5.5建房说明书成果要求 (19) 5.6图纸要求 (19) 第六章附则 (20) 精选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科学指导我省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湖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含城市、县城、镇、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规划编制。 1.3指导思想 本导则遵循“分类指导、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达到提升村庄规划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1村庄规划类型 根据村庄对规划的需求,将村庄规划分为保护类村庄规划、改善类村庄规划、简易类村庄规划、建房说明书。 2.1.1 保护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范要求,编制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1.2 改善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心村和国家、省相关试点示范村编制的村庄规划。规划包括村庄产业发展、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安排、村民建房等内容。其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美丽宜居村庄、美丽乡村等对规划有空 精选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目次 1总则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1总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A.0.1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A.0.1进行汇总。 表A.0.1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条文说明 编写说明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1总则8 2用地分类 9 2.1一般规定9 2.2村庄规划地分类9 3村庄建设用地11 4非村庄建设用地13 5非建设用地14 1总则 1.0.1《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于2007年废止,现有的《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等相关标准对村庄规划用地类别没有细分,目前缺乏用地分类标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导,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1.0.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用于指导各地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等工作,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总结问题和经验,修改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

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案例

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案例】就地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景区型民俗接待村——富泉村村庄规划 2014-10-14 13:38:33 绿维创景字号:T|T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 我国有大量的山地村庄,不可能全部搬迁进城镇,也不能够全部拆迁后集中到一个社区中居住。这些村庄如何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次规划的蒙山旅游区富泉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旅游区大洼艺术写生基地入口处,总面积790.5 公顷,由池家寨村和城泉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四个散点分布,共有318 户946 人,山地多,耕地少, 是典型的山村,也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区依托型村庄。此外,该村古迹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耕读文化丰富且保存完好。例如,千年古墓群及穆桂英点将台,还有八路军蒙山大队的根据地楼子石等等,资源组合度很好。 但项目组通过多次对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福泉村在资源、经济收入与就业、人口、产业、村庄环境与村民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具有典型山村特征的三农问题。 核心思路 二、核心思路

面临山村的发展问题,如何在保护村庄风貌的基础上让村民过上城市人水平的生活, 实现不离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富泉村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对于全国无数山村而言, 可能会 找到一种借鉴与模式。因此,绿维创景认为,要达到以上目标,这次村庄规划,不能局限于 土地基础设施及房屋改造等硬件建设, 还必须按照三农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 形成三大基础: 可持续的产业基础、卫生方便的现代生活基础、城市水平的社会保障基础。 基于此,本次规划充分发挥富泉村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以 业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畅通、生产生活便利、村容村貌整洁 标,充分发挥富泉村的位于大洼景区入口处的交通节点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 区山村原味、 艺术风情浓郁、 产业结构合理、 功能配套完善、 交通便捷畅通、 生产生活便利、 村容村貌整洁 ”的村庄,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村 庄生活环境,提升村庄活力,打造 “生态山村型民俗旅游接待村 ”,以 “蒙山富泉村 ?石屋艺术 谷”唱响沂蒙大地,树立全国旧村改造提升典范。 解决策略 三、解决策略 绿维创景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一)以问题为导向,三农问题解决方案为基础,形成发展架构 以三农问题解决方案为基本架构进行富泉村村庄试点规划工作。 二)确立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实现特色化发展 乡村风情浓郁、产 ”为规划总体目 打造 “沂蒙老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1条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石牌镇镇域人口近期2022年为10.35万人,远期2035年为12.90万人。 石牌镇近期2022年城镇化水平为48%,远期2035年为70%。 第2条镇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1135N”的空间结构: (1)1个镇域引擎 指引领镇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包含两个吸引核:湖区论坛演艺核、以及老镇朝 圣体验核。 (2)1条城乡联动发展轴 依托普济路、皖裕路等内部主干道路,由西北向西南,连接普济村、镇区、 皖河村、万明村、同福村等,形成城乡联动发展主轴。 (3)3个重要发展板块三片 北部片区: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区; 西南片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东部片区:绿色粮油种植示范区。 (4)5条对外联动辐射发展带 石牌-腊树辐射带:依托省道S344,吐舌腊树及太湖、潜山县周边乡镇。 石牌-雷埠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带动雷埠及望江县周边乡镇。 石牌-平山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平山等怀宁县周边乡镇。 石牌-赛口辐射带:依托新建石牌——安庆公路,辐射皖河农场等乡村区域。

石牌-高士辐射带:依托石牌——高士——望江公路,辐射高士等周边乡镇。 (5)N个特色美好乡村。 指镇域内美好乡村。 第3条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粮油种植型乡村、农业休闲型乡村、文化休闲型乡村四类。根据石牌镇的现 状和镇区发展条件,将镇域村镇职能分为综合服务型城镇、 表4-2镇村职能结构规划表 职能类型行政区名称中心村名称 综合服务型镇区—— 粮油种植型彭星村彭家墩万明村郑家湾永裕村红星同福村娘娘庙南保村苏方 农业休闲型保湖村钱湾、湖港墩青圩村陈家二房万全村鲁家牌 杨塅村陈家上八屋五一村王家桥 双一村张家墩 文化休闲型广丰村王家墩广丰村王家墩皖河村杨家牌普济村产家中垅 第二章镇区主要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第4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 镇区总建设用地903.5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9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2.8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0.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8.88%;工业用 地31.0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3.43%;交通设施用地164.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8.22%;绿地139.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5.43%。

村庄建设规划说明

村庄规划设计说明书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姓名: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号: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完成学期: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前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的逐步开展,村庄居民点整治规划设计已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点之一。李家大湾是冯桥村中心村,此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取此村庄进行居民点整治规划设计。 在规划中要求: 以村庄现状为基础,对村庄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综合整治,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村庄整体风貌,加速城郊型新农村社区的建设。 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使村庄面貌有一个质的改变。 此规划为土地整理规划课程设计一部分。

2.项目信息 2.1地理信息 李家大湾属王河镇冯桥村,地处规划区西北角,西接滠水河,东隔河港与孙家湾相望。 村庄为村湾型村组,北为李家大湾,南为胡家墩,西面为主要耕地。 2.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冯家大湾地形属低岗丘陵地貌,村庄四周为堰塘所 围,东北东南地势较中部略高,总体用地呈海豚形。 2)气候条件:冯家大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年无霜期长。 2.3历史与现状分析 1)对外交通条件:有水泥公路直达村庄,西有水泥路到滠水河。 2)用地情况: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民点,住宅主要朝南,住

宅建设占地大,北部有一片荒草地,四周为堰塘所围,建设用地紧张。 3)公共服务设施情况:村委会和卫生室位于村庄南端,属低层砖 木建筑,建筑质量一般。 4)村庄绿地景观现状:以村旁林地为主,生态资源丰富。

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1.1 编制目的 (2) 1.2 适用范围 (2) 1.3 指导思想 (2)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 2.1 村庄规划类型 (2) 2.2 村庄规划编制单元 (3) 2.3 规划原则 (3) 2.4 规划依据 (3) 2.5 规划期限 (4) 2.6 公众参与 (4) 第三章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3.1 分类指导 (4) 3.2 主要规划内容 (5) 第四章技术要点 (7) 4.1 村庄用地分类 (7) 4.2 空间管制规划 (8) 4.3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8) 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 4.5 基础设施规划 (9) 4.6 综合整治规划 (10) 4.7 村民建房规划 (11) 4.8 近期建设规划 (11) 第五章成果要求 (11) 5.1 成果要求 (11) 5.2 保护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1) 5.3 改善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2) 5.4 简易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2) 5.5 建房说明书成果要求 (12) 5.6 图纸要求 (12) 第六章附则 (13)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科学指导我省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含城市、县城、镇、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规划编制。 1.3指导思想 本导则遵循“分类指导、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达到提升村庄规划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1村庄规划类型 根据村庄对规划的需求,将村庄规划分为保护类村庄规划、改善类村庄规划、简易类村庄规划、建房说明书。 2.1.1 保护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国和省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范要求,编制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1.2 改善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心村和国家、省相关试点示范村编制的村庄规划。规划包括村庄产业发展、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安排、村民建房等内容。其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美丽宜居村庄、美丽乡村等对规划有空间要求的试点示范村,还应按要求增加相关规划内容。 2.1.3 建房说明书:主要指村庄建设活动量较少的村,只需编制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的简要说明。 2.1.4 简易类村庄规划: 主要指上述3种情况以外的村,根据规划需要编

惠州市惠城区旧村庄更新改造实施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惠州市惠城区旧村庄更新改造实施办法 (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惠城区范围内的旧村庄更新改造活动,促进城乡建设协调有序发展,优化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省政府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粤府〔2009〕78号)和《关于提升“三旧”改造水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粤府〔2016〕96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提升“三旧”改造水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国土资三旧发〔2017〕3号)和《关于印发深入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字〔2018〕3号),以及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惠府〔2010〕98号)、《惠州市“三旧”改造用地协议出让缴交土地出让金办法》(惠府办〔2017〕36号)和《惠州市“三旧”改造实施办法》(惠府办〔2018〕 ⅹⅹ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惠城区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惠城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旧村庄的更新改造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旧村庄更新改造应当有利于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及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规划先行、严格管理、稳步推进、市场化运作、依法有序建设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先规划后实施,严格规划管控。同时,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小组)和村民群众的改造意愿。

第四条成立惠城区“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领导惠城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三旧”改造工作。由区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区长和分管国土工作的区领导担任副组长,区国土、规划建设、发改、财政、审计、法制、农业、林业、水务、环保、土地盘整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暂设在区国土分局),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以及改造计划编制、主体资格认定、业务培训指导、资料备案管理等日常工作。 惠城区“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三旧”办)要统筹协调国土、规划、发改等部门,组织编制或者修编惠城区旧村庄更新改造专项规划、改造项目单元规划,经充分征求意见后公布施行。同时,应于每年度2月底前编制完成并公布当年度的改造实施计划。 第五条区国土分局负责旧村庄改造用地的业务指导、集体建设用地转用和集体土地征收等手续的办理,供地手续的办理和登记发证等工作。 区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旧村庄改造范围划定、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和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前规划建设环节的业务管理、监督检查与指导。 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旧村庄改造涉及的投资改造年度计划、投资立项、招投标监督指导和有关产业政策审查等工作。 区审计局负责对实施旧村庄改造、征收补偿、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等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区法制局负责旧村庄改造涉及的重要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制定起草、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论证、改造方案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应诉、法律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 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配合服务工作,共同推进旧村庄改造的顺利实施。 第七条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具体推进、指导和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旧村庄改造工作,包括对拟改造项目的土地范围权属和地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2021年村庄改造规划初步方案

这次到郑州市参观考察收获很大。金水区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大胆创新、科学规划、真抓实干和取得的骄人成绩对我们感触很深,同时也感到差距和压力,殷都区和金水区两地农村情况相似,而我们村庄建设工作滞后,多年来面貌变化不大,先进地区的优良做法和成功经验,拓宽了我们的思路,结合辖区各村的实际情况,现把我办事处的初步方案汇报如下 一、目标定位 以龙头企业带动私营经济规模发展,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小康住宅”的十大标准,科技先导、适度超前、调整布局、全面规划,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农民居住环境舒适、安全、方便,打造花园式现代化都市新村。 二、存在问题 相台办所辖六个村人多地少,村庄建设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各村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历史原因,村庄建设曾一度为自由式发展,缺乏统一长期规划,房屋布局较凌乱、样式不一,基础设施欠债较多,居住环境较差。 虽然辖区各村的地势优越,都市村庄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但多呈自发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缺乏,自然资源利用低、无统一合理远景规划,都市村庄的独特商业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村镇规划、修建楼房必须经各级部门审批,但审批手续困难、繁琐,周期较长,同时有的村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有时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影响到都市村庄的城市化进程。 三、实施方案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本着节约土地、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的原则,注重近期与远期建设相结合、新建与改建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五个村情况不同,各村规划各具特色。 铁佛寺村充分利用紧邻安钢生活区及交通便利、三产繁荣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高层住宅和沿街门面房。将铁佛寺村以西钢花路两侧,全部建设成六层住宅楼,一层为沿街门面房;郝家店利用钢一路的有利地理优势,在钢一路两侧和文峰大道以北,修建二至六层住宅楼;郝家桥利用钢花路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商业门面;大庄村从钢花路把路引到大庄西地搞别墅小区和六层住宅楼;南辛庄利用文峰大道的优势,建设一栋底层为门面房的二至六层住宅楼。 柴库村柴库村东邻河南省重点企业安钢、南邻电厂、北靠洹河。17国道从全村南北贯穿而过。5余口人,13余户,17个生产组。村东西长XX余米,南北宽16余米,是个较大的村。 现设想在其村的17国道两侧盖五层的楼,建成国道商业大街;在村委会院内,盖三栋五层的商品住宅楼。 在村内修建五条道路连接五个住宅区,接好市水厂的水源,修好各住宅区排水沟。 将村内三个坑地小南街、老槐树、合作社街东面老学校进行老房改造,建成新的住宅小区,安排好村民住房。 梁邵村该村南临安林铁路、安林公路,两路成为该村向南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所有市政南北规划路段到此无法打通。村北边是华中电网

村庄规划实施方案

村庄规划实施方案(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吉乡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乡属单位: 《长吉乡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已经乡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长吉乡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全乡村庄整治规划进程,实现3年内全乡村庄实现规划全覆盖的目标。结合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的原则,遵循“适度集聚、集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超前、留有余地、体现地方特色”的要求,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步伐,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引导和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和顺利实施,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庄规划的编制根据资金的来源和上级部门的考核制度,考虑到统筹、节约资金的目的,由乡政府组织实施,各村配合。 (二)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公开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择优选定规划、测绘单位,降低规划编制成本,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注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保护。 (四)群众参与,阳光操作。坚持村庄建设规划定期公示原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意愿落实到规划之中。 三、村庄规划编制计划 (一)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1个)。 长吉村 (二)2011年计划规划编制的村庄(共8个)。 中河村、塘洞村、司前村、烧巴村、半坡村、

02-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10.28修改)

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六年十月

1 总则 1.0.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要点。 1.0.2 适用范围 本要点用于指导本省行政区域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的编制。 1.0.3 编制主体 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具体工作由村民委员会负责。 1.0.4 编制原则 编制村庄规划,应遵循需求导向、解决基本,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化传承、绿色发展,便于普及、易于实施的原则,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1.0.5 规划期限和审批 村庄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其中近期规划为3―5年。 村庄规划方案完成后,须向村民公示,并由县级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查。

村庄规划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1.0.6 解释权 本要点由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2 基础调研 2.1调查阶段 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应进行不同深度的现状调查,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踏勘、村民访谈等方法,充分掌握村域范围内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产业发展、村庄用地、各类设施及发展诉求等资料,具体分为调查准备、初步调查、深入调查和补充调查四个阶段。 2.1.1 调查准备。在现状调查之前,应收集村庄1/500地形图、基本情况说明、相关规划等基础资料,初步确定调查的方向并设计好调查问卷。 2.1.2 初步调查。进行现场踏勘和村民访谈。现场踏勘着重调查村庄产业发展、用地类型、建筑状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灾害发生情况等内容。村民访谈应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有关情况和发展诉求。 2.1.3 深入调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重点问题和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 2.1.4 补充调查。在规划初步成果征求意见后,结合相

浅谈村庄布点规划

浅谈村庄布点规划 摘要:村庄合并、集中居住已是当前各地村庄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已引起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聚集村、中心村的数量、选址自然成为村庄合并的关键。分析、评价、选择聚集村、中心村的方法众多,有各自的有点、局限。本文主要探讨村庄布点规划的背景条件、方法,对村庄布点规划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村庄合并;中心村选址;空间优化 1.社会经济背景 自1990年代开始,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持续存在。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可节省建设用地,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可提高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降低设施运营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作方式变化,交通工具的进步,适宜耕作半径在加大,耕作距离对农民居住点的制约逐渐变得宽松。 村庄适度合并,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很早就被认识到,除了众多专业人士提倡,各地政府往往将此事看成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节约土地资源的途径,为此出现过村庄合并的局部尝试(各地常称为“村庄撤并”,“迁村并点”,村庄兼并“),但要迅速推广,缺乏成熟经验,并且制约因素多而复杂。 农村居民点合并引起资源和产权关系重组,收到的制约因素至少包括:已有住宅搬迁、基础设施重新配置、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改变、宗族关系受冲击等等。多项因素一旦发生交织,问题的复杂性就会加剧,合并成本就会很高。在上述列举的背景条件下,各地做村庄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时,基础设施如何改造,现有住宅如何更新,农民向何处集中,自然成为矛盾焦点。 2.集中居住的一般途径 农民改变居住地点的一般途径大致有三种:①异地城镇化;②镇区扩大、邻近村庄并入,农民住宅在扩大的镇区规划范围内搬迁、改造;③规模小、基础设施弱、区位条件差的基层村撤销、合并,这些农民到聚集村或中心村居住。 第一种途径,主要靠农民自发形成,是目前全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途径,而难点在于城镇如何接纳来自农村涌入的大量农村人口。 第二种途径,仅对镇区周边的村庄产生作用,需对现行的规划方法作局部调整。改革开放早期曾出现个别村因工业很强而将周围弱村并人,这和镇区扩大本质上相似。

村庄规划建设要求

目前进行的村庄规划建设,多属于旧村整治并适当发展的范畴,完全新建是少数,因此,旧村整治改造规划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不要改变用地的性质。主干道路的走向,大部分建筑物的朝向,尽量避免大拆大建。 二、认真鉴定好旧建筑物的建筑质量等级,为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筑质量等级的划分是: Ⅰ级建筑:内外结构完好,建成时间较短,为二层以上建筑,无碍村庄公用设施等建设的的建筑。 Ⅱ级建筑:结构完好或稍有损坏,多为70—80年代所建,无碍村庄近期建设的建筑。 Ⅲ级建筑:60年代前后所建,结构有损坏或损坏较严重,多为“空心村”,有碍村庄重要公共设施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 一般情况下尽可能保留一级建筑,整治改造二级建筑,拆除或改造三级建筑。 三、坚持原地改造与搬迁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逐步改造,不断完善。对规划无影响的Ⅰ、Ⅱ级建筑可保留或原地改造;对有碍规划的Ⅲ级建筑均须拆除或改造。 四、改造村庄道路。村庄道路对于体现村庄的功能、布置各类建筑,配套各类公用设施,反映村庄面貌具有重要作用,故村庄道路改造要从全局考虑,其宽度、标高、走向及路面质量要依据经济发展来确定,通过道路改造来解决村庄内行路难、排水难、房屋布局混乱等问题。 五、突出特色进行旧村整治改造。村庄特色主要体现在房屋的造型设计与建筑风格,改造与保护相结合,功能布局与地形利用得到充分发挥,村庄环境的绿化与洁化上。 第八节新农村规划图的绘制 一、村庄规划图应绘制在近期现状图上,以明确反映规划与现状的关系。 二、图形比例:一般为1:500—1:1000 三、以道路为主线,勾画出村庄规划各功能区,并将各规划区内具体各类建筑、用地安排用线条展示出来。 四、用简单、明显的图例表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绿化带。 五、用层次分明的颜色表示各类建筑及用地,一般用色表示法是:米黄色:住宅用地和建筑;红色:公共建筑;蓝色:水面及水利工程建筑;灰色:交通设施及道路;绿色:公用绿地、林地、农田;黑色:污水、排水管线;红色:电力线;蓝色:供水管线。 六、图面修饰以充实、完整、节约工料为原则。通常作法是:图名布置于图纸上面或左侧;图例放在图纸左下角;图签位于右下角;比例尺布置在方向示意图下方;图框采用内细外粗线绘制;注字应当使用仿宋体。 第九节竖向规划的设计 竖向规划的内容是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进行土方平衡,确定填土、取土的位置及土方去向。 一、竖向规划要点: 1、村庄内道路纵坡为0.3%—4%;道路横坡为1.2—2%。 2、道路交叉口高程确定原则:主要道路要低于次要道路,次要道路要低于房屋地面,整个路面不积水,土方工程量为最小。 3、地面坡度一般要求不小于0.3%,不大于4%,当地形自然坡度大于8%时,村庄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4、明沟排水坡度一般为1%,以保证自流排水。明沟断面通常做成梯形,沟底宽应不小于0.3米,以利清理沟底沉积物。 5、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广场0.3—3.0%,停车场0.2—0.5%,运动场0.2—0.5%,绿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与内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求 第一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域、市(州)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引导和调控县域村镇的合理发展与空间布局;指导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突出以下重点: (一)综合分析评价县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研究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三)分析研究县域人口增长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趋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确定城镇化模式及水平。 (四)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确定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确定村镇体系结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确定村庄布局的基本原则,明确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农村居民聚居点治理和建设的管理策略。 (五)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实施措施,防止灾害、确保安全,提出县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六)按照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防止重复建设。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镇建设现状及农村生产方式的差别,强调不同的原则和内容。要区别平原、丘陵、山区、高原等不同地域,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突出不同的城乡空间布局特点,选择不同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第四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划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强制性内容应在图纸上准确标明,文本上明确,规范表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措施。 第五条对涉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村庄规划导则(定稿)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 1.2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县级村镇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村庄居民建房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对以上要求进行简化,确定编制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并按照《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执行。 1.3 规划依据 1.3.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3.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原则 1.4.1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4.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4.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1.4.4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1.4.5 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规划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1.5 村庄类型与规划要求 除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外,根据所处区位,可将村庄划分为城郊型和乡村型。 1.5.1城郊型村庄:因城镇发展需要进行规划控制的非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 这类村庄应综合考虑城市化推进和村庄产业发展的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品质。 1.5.2乡村型村庄:因城镇发展需要进行规划控制范围以外区域的村庄,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范围内的村庄。根据主导产业及现状资源条件,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旅游型、工业型、保护型等村庄。 乡村型村庄应根据当地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和产业特点,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延续当地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避免空间布局的过度分散,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清新优美的环境和浓郁的乡土风情。 1.5. 2.1 养殖型村庄。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养殖产业应相对集中布置,并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满足卫生防疫要求;注重治理污染,严格保护村庄环境。 1.5. 2.2 旅游型村庄。强化旅游规划内容,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前景,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结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村民住宅的开发利用合理安排旅游服务功能,注重旅游资源和村庄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旅游对村民生活的不合理干扰。 1.5. 2.3 工业型村庄。原则上村庄不得新布局有污染的工业,现有有污染的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集中区集中;村庄现有工业已经形成规模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结合乡镇工业集中区统一考虑。适宜发展的村庄手工业、加工业应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集中布置,并与村庄适当隔离。 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设计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中华人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目次 1 总则 2 用地分类 2.1 一般规定 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附录A 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1 总则 1.0.1 依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用地分类 2.1 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附录A 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A.0.1 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A.0.1进行汇总。 表 A.0.1 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条文说明 编写说明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1 总则8 2 用地分类9 2.1 一般规定9 2.2 村庄规划地分类9 3 村庄建设用地11 4 非村庄建设用地13 5 非建设用地 14 1 总则 1.0.1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于2007年废止,现有的《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等相关标准对村庄规划用地类别没有细分,目前缺乏用地分类标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导,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新农村改造方案

大河路街道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切实完成市重点示范村的综合改造任务,根据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印 发《2007年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7年重点示范村建设村庄综合改造基本要求》和《大河路 街道2007年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综合改造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 ,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岗李村位于惠济区北部,南临惠济区政府,北临黄河,岗里村是一个行政村,又是一个自然村,下设七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为2178人,总户数为568户,有党员63名,耕地1275亩。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50.90元,村庄占地460亩,现有主导产业为餐饮养殖,种植。 岗李村现状,基本实现了村内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电信。排水设施通畅、道路畅通、电话进家,并且有公交线路通过本村,解决了郊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我村内有一所小学,为农民解决了学生的学前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 岗李村主导产业是农业,重点为种植无公害蔬菜,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90元。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团结、重干,实干,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被区委、街道评为“文明村”、“‘五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干群关系融洽。广大农民群众苦干精神强、村风正、民风顺、观念新、思路活、信息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大、信心足。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洁”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住宅改造、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在市、区、街道三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整体推进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倒排工期、落实保障,争取10月1日之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达到申请验收标准,确保12月30日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