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一、基本信息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课型:诗词赏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2. 理解本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个大致了解。
2. 课文解读首先,让学生朗读全篇诗词,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接下来,教师讲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和形象。
着重讲解以下几点:(1)诗词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登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王之涣当时的写作动机。
(2)诗词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景象感受到登高远望、感叹天地之大、游历之难等情感。
(3)诗词的用典。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北固山”的寓意,以及对“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历史名句的运用。
3. 课文赏析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就以下几点展开思考:(1)诗词的艺术价值。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从词语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展开。
(2)诗词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一句子的内涵。
4.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和古文习惯表达方式,并从中品味诗词的文学魅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应该怎么做呢?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
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
(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三、读词,自主学习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
借助注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
(生自由读)2、检查读词3、合作读。
4、交流读懂的部分。
四、品词精讲点拨,解决问题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交流:1、“怀”英雄。
(副板书:孙仲谋)交流孙权。
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2、学习下阕a、理解:万兜鍪。
齐读。
b、理解坐断江南战未休。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师小结:这“怀”是怀念的怀。
(板书:念)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孙权?)咱们继续学习。
登上北固楼,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3、学习上阕请大家默读词的上阕。
交流汇报:看到了滚滚长江奔腾东去理解:满目风光北固楼。
能描述一下这满眼的风光吗?(生叙述)小结过渡:这满眼风光如今早已不再。
出示资料如果你是南宋的统治者,你应该怎么做?过渡:是啊!可当时的`统治者早已不想再战。
有诗为证。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就曾这样写道:出示:(齐读)激情读词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A、激情读上阕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忧伤,这份“怀”是“伤怀”的怀。
南乡子教学设计及南乡子教案南乡子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和书法等元素,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情感。
在教授南乡子时,需要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和教案,以提高学生对南乡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理解南乡子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展历史、表演形式和表达主题。
2.学会分析南乡子的艺术特点,并欣赏传统南乡子的表演。
3.培养学生对于南乡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3.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0分钟)1.导入:教师介绍南乡子的概念和背景,并向学生播放一段传统南乡子的表演视频。
2.学习: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回答提问。
3.讨论:小组讨论南乡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40分钟)1.导入:学生观看一段南乡子表演的视频,并分析其表演形式和技巧。
2.学习:学生学习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发声技巧,并模仿老师的示范。
3.演练:学生分组进行南乡子的小练习,展示他们的演唱技巧。
第三课时: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50分钟)1.导入:教师向学生传授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知识,并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南乡子表演的视频。
2.分析:学生分析南乡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3.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南乡子的创作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第四课时:南乡子的欣赏与评价(40分钟)1.学习:学生学习欣赏南乡子的方法,并阅读一些南乡子的经典作品。
2.欣赏:学生欣赏老师选取的南乡子表演视频,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3.分享: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和评价,展示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并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北固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北固亭的了解和感受。
理解诗意:1. 分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给学生,并阅读诗歌的内容。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宋代文学特点:1. 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写实和细腻描写等。
2. 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中体现的宋代文学特点,并与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背景音效,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北固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宋代文学研究,让他们选择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增加他们对北固亭和宋代文化的了解。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为人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特征。
2.品味关键词句所传达的特殊情感和意味。
【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蕴含的悲凉慷慨之气。
2.学习怀古伤(讽)今、用典等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这是一首宋词,“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提问:考虑一下题目应该怎样断句?预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追问:为什么这样断句?预设:“京口北固亭”是地名,“登”,是登上,登临,“有怀”是感想。
点拨:“京口”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京口有一座北固山,北固山上建有北固亭;“怀”是“怀古”,即凭吊古代的历史或是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题目的意思是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缅怀追思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二、诵读:诵读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不明白的字、词、句画下来,举手示意。
学生提问:“兜鍪”是什么?预设:“兜鍪”是头盔,这里指士兵。
“万兜鍪”指成千上万的士兵。
追问:“年少万兜鍪”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和谓语,谁“年少”怎么样“万兜鍪”?(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用自己的理解加上想象将意思补充完整。
)预设: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
学生提问:“坐断”是什么意思?点拨:东南是东南地区,东南一带,孙权怎么样东南地区。
点拨:“坐断”:“雄霸”、“占据”、“割据”。
此句的意思是孙权雄霸东南地区,他一生的征战从未停止。
三、作者:提问:关于辛弃疾知道哪些信息?预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教师补充信息: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辛弃疾:将军+英雄+词人。
诗歌鉴赏有一条重要规律:知人论世,就是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南宋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宋金南北对峙。
宋朝北方的强大的邻居女真人,经常南下劫掠宋朝的边境和百姓,在靖康年间把宋朝的皇帝和许多大臣都掳走了,北宋灭亡,剩下的皇族和大臣向南逃,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朝廷,宋金达成和议,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但是北方土地和北方的百姓沦入金人之手。
初中语文南乡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2.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存词六百多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2.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三、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四、字词解析:1.神州:中原地区。
2.兜鍪(dōu móu):古代战盔,这里指士兵。
3.曹刘:曹操和刘备。
4.仲谋:孙权字仲谋。
五、内容分析:1.提问: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要求:学生齐读全词,理解词意,回答问题。
明确:这首词的主题是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杨慎以登京口北固亭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时事变迁的思考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
以下是700字怀教案的全文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南乡子登京口,峥嵘古城,瞻望青山绿水,心中豪情倍增。
北固亭,历经沧桑,屹立千年的固守,是烽火之地,更是羲皇精神的象征。
望山有愧,感慨无尽。
江山如画,曾经的辉煌才子,如今却只能在遗迹中,寻找往日的风华。
望水有思,湖光山色,宛如江南的仙境。
然而,河长河宽,水态依旧。
穿越时空的奇迹,只有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上。
教案无言,千古犹在。
儒门学派,千百年来,流传至今。
孔子天下第一人,论语四书,谈天论地,教化千万人。
三绝书圣,东坡还郎,韬光养晦,吾尊虚心,提倡文化,撰《少年文化》,寄托教化之志。
天行健,雷电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江河之畔,飘渺悲凉,谁来追寻,谁来除乱?杨慎思考,心事关天,埋头沉思,静观社会风波,挙杯固守。
江山不弃,德才兼备,华夏薪火代代传。
国家之兴,需要英才的时代。
如何培养一代文化人,让他们追求真理,探寻智慧?教案作者杨慎思虑其事,寓教于文,让广大读者都受益良多。
诗人即墨,波澜壮阔。
好美景,好江山,诗人的情谊,写在纸上。
他坚守那份文化的希望,冷眼旁观这世事变迁。
无关痛痒的事,不过让他扼腕叹息。
走遍京口,心中悲欢。
教案才是当年的见证者,是北京历史的真实痕迹。
怀教案的江山之思,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北固亭众多名流曾临其上,南乡子已然成为名人后辈的楷模。
看他挥毫泼墨,亦或思索漫长时光,都不禁让人生出敬意。
浩浩荡荡,伟大的中国文化怎能与俗世沦丧?怀教案,怀万千师德,怀千百百年的优秀传统。
教案无愧,千古犹在。
仿佛指引着茫茫众生,追寻着真理和智慧的方向。
杨慎以豪情壮志,凭借千年的传统,提出自己的思考。
教化之益,人类之幸,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个文化人的支持和付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表达着对教育事业的思考与忧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的不作为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愤慨和不满。
陆游是,李清照是,豪放派辛弃疾同样是投笔从戎,渴望能为国报效,却又同样报国无门,化满腔的热血于字里行间——《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新授1.作者及背景简介2.读一读:a自读b听读3.说一说:词中内容大意4.品诗中“三问”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问江山——悲)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四周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问兴亡——叹)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
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思绪万千。
(问英雄——赞)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唯曹操与刘备耳!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5.再读,想一想(一)作者在北固楼上看到了什么?(二)作者在北固楼上想到了什么?6.品一品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
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
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很多首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三、总结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
没错,是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爱国这份浓浓的情愫贯穿整个宋词,所以宋词才会在中国文学上熠熠生辉。
让我们记住宋词记住爱国,永远爱国!。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 / 4坐断:占领,占据。
曹刘:曹操和刘备。
3.读准节奏领悟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翻译】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
1.词作思路是什么?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新知讲解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2.思考:一问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明确: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注意:“神州”指“中原”或“中原大地。
开头这两句是倒装句,即“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背景:当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江北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
自然引出后面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已不在,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往事悠悠,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正如这长流不息的江水!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无尽忧伤。
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重点句子翻译讨论交流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翻译重点句子引导思考,激发兴趣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板书归纳2 / 4小典故《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2.通过阅读和讨论,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边感受作者情感边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讨论,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难点情感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英,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
雄,胆力过人谓之雄。
人之出类拔萃者被称之为英雄。
(PPT1)二、诵读1)齐诵全词2)学生揣摩自读采用问答的方式3)学生表演诵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解析全词1)《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题目解析有怀:有感触阅读上阙2)考虑词人从登楼到怀古中间有什么过程?“望”—“出亡在外,望其远也”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出生之时,北方已经被金兵侵占,他亲眼所见汉人在金人的铁蹄下所受的痛苦和屈辱,成年后,他由北方来到南方,那么,这里出亡在外的人是辛弃疾。
“神州”即家乡的意思。
“望”字在诵读时要沉重、悲伤、缓慢3)词人此时不能望到神州,那他能望到什么呢?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和北固楼周围所见的景。
用“满眼”来修饰风光,足见景物多。
4)词人见到如此景色,有何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自古以来,历史上朝代兴盛与衰亡的事情又有多少呢?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在这句的后面加上一个感叹词一一哎5)“悠悠”除了叹息之外还与什么有关?不断东流的长江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朝代更迭的无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有种凄凉之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词人站在长江边上还会想到英雄。
阅读下阕6)阅读下阕,找出词中有哪几位英雄?主要是谁?曹刘孙7)哪个字能显示出孙权的英雄气概?坐断东南战未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1.熟读并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2.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赏析诗歌的语言,从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两首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本课的剩余三首作品,看看这三首作品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设计意图】本环节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朗读、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作品。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激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但所提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身亦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yán)山一带。
晚年韩侂(tuō)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朝廷抵御金兵南下的江防前线。
作为守令,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作。
2.反复朗读。
(1)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南唐文学的特点和南乡子的创作风格;
2.阅读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理解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3.能够通过分析诗句解释诗歌内在含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
1.理解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的情感和意境;
2.分析诗句,掌握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辞格和意境;
2.理解南乡子创作背后的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
1.授课法;
2.分组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南唐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课堂讲解(20分钟)
1.讲述南乡子的创作生涯和文学成就;
2.解读诗歌《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分析诗句中的辞格和意象;
4.介绍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
分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一首诗或者歌曲,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运用课堂讲解中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课堂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多读书,多听音乐,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总结
通过学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可以对南唐文学和南乡子的创作生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听音乐,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文学之美。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时安排本课为九年级下册文学欣赏课,预计用时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南唐诗人陆游的生平及其作品。
2.理解《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形势与背景。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解读,领悟文学表达情感与思想。
2.难点:古文选段,理解唐代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尝试猜想、了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及诗歌欣赏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本堂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学习(20分钟)1.阅读原文《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分组将该诗分成三段,每段选择一名学生作为朗诵者,其余组员听取,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3.教师讲解唐代的时代背景与诗歌背景,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诗歌的情感表达。
思考(15分钟)1.请学生回忆南唐的历史背景,阐述唐代背景对南唐的影响。
2.请学生对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思考唐代文化和南唐文化的异同,给予个人的评述。
输出(20分钟)1.学生个人白银卡片折句式写一组对联,表达你内心对唐代文化和南唐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2.学生朗读自己的对联,并让别的同学评价,鼓励他们尽可能地认真听,并用词恰当的形容,体验表达和接受评价的乐趣。
作业(5分钟)请学生以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个人的理解和评价。
总结1.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朗诵诗歌,感受到文学之美。
2.定期安排古文阅读,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3.思考题与输出环节,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理清思路,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发掘出自己的潜能。
南乡子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 学习《南乡子》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南乡子》的复印件。
2. 有关《南乡子》的背景知识资料。
3.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南乡子》的背景和作者杨炯的生平。
2. 提问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兴趣,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分段朗读《南乡子》,让学生跟读。
2.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并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南乡子》的语言、形式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写作活动(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南乡子》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写作质量。
3. 学生选取优秀的作文进行朗读或展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进一步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