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麻风病流行形势及今后对策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53
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及预防控制策略在当今全球化和高度互联网时代,传染病成为了全球卫生安全的重要挑战。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通运输的便利,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
在面对新兴病原体以及已知病原体变异后带来的挑战时,了解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1. 新兴传染病威胁新兴传染病指那些近年来出现或快速增加的具有较强致病能力和地理扩散能力的感染性疾病。
例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H5N1)、埃博拉出血热等。
这些新兴传染病往往由于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在初期阶段具有较高致死率。
2. 重新爆发的传统传染病某些传统传染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得到控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它们有可能重新爆发。
世界卫生组织将麻疹、结核病、霍乱等列为重新爆发可能性较大的传染病。
特别是麻疹,在一些地区的疫苗接种率下降的情况下,已经再次成为公共卫生关注重点。
3. 病原体耐药性增强随着抗生素使用和滥用的增加,很多传染病致病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
这使得感染变得更加难以治疗,并增加了临床治愈的风险。
例如,耐药性结核病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
二、预防控制策略1. 加强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对潜在传染病威胁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报告给国际卫生组织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共享与合作。
2.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预防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是公众自我保护意识。
政府和卫生组织应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了解。
包括正确洗手、咳嗽礼仪等日常卫生习惯的普及,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在社区内的传播。
3. 强化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各国应落实并完善国家免疫规划,并加强对弱势群体(如儿童、老年人等)的定期接种工作。
此外,在面临新兴流行病和重新爆发传染病时,应及时调整并加大对相关疫苗的生产和供应。
麻风病防治知识麻风病,又称为麻风症或麻风疾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病菌引起,并主要影响神经系统、皮肤和眼睛等部位。
这种疾病在过去被认为是绝症,但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使得预防和控制麻风病变得更加可行。
麻风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空气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与他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可以使病菌传播到空气中,然后被其他人吸入。
此外,与患者直接接触,例如握手、拥抱或共用餐具,也可能导致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减少麻风病的传播和流行。
首先,麻风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麻风病通常具有潜伏期长、病程慢的特点,因此很容易使人忽视症状。
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比如接触过麻风病患者、多次暴露于麻风病区域或有免疫抑制状况的人,应进行定期的麻风病筛查和早期诊断。
同时,早期诊断还需要依赖于现代化的检测方法,例如PCR技术和抗体检测。
其次,麻风病的治疗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方法。
目前,应用于麻风病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多重疗法。
多重疗法包括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以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在治疗的同时,还应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
这就需要医生、护士、社工等多学科的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此外,麻风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
尽管目前尚无针对麻风病的特效疫苗,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个人防护措施也非常重要。
例如,使用口罩、洗手、覆盖口鼻、避免与患者长时间接触等,都可以有效减少麻风病的传播。
最后,麻风病的社会支持和倡导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麻风病患者往往面临着歧视和排斥,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远离医疗服务和阻碍疾病的控制。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加强对麻风病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提供他们所需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2024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____年是中国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过去一年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____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
一、工作概述____年,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工作聚焦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早期诊断和治疗: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麻风病诊断和治疗能力。
建立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网络,确保麻风病患者尽早得到正确的治疗。
2. 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定期进行麻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了解病情分布和变化趋势,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3. 病例报告和监测:加强对麻风病病例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病例的及时上报和准确记录。
建立麻风病病例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4. 麻风病知识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麻风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开展麻风病知识讲座、宣传活动和宣传资料的发放,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理解。
5.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水平。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共同推进全球麻风病防治工作。
二、工作成果____年,我们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成果:1. 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最新数据:根据对全国麻风病病例的调查和监测,重新评估了麻风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等级。
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2. 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提高了他们的麻风病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麻风病患者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3. 疫情监测和病例报告体系的建立:建立了全国范围的麻风病病例报告体系,确保病例的及时报告和准确记录。
建立了麻风病病例数据库,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4. 麻风病知识宣传和教育的成果: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普及了麻风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麻风病最新治疗方案第1篇(一)治疗20世纪40年代初应用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证明有效后,使麻风病的治疗进入了化学治疗的.年代。
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又相继发现了数种有效的抗麻风药物。
过去曾用单一药物治疗,疗期很长,后来陆续发现有耐药病例出现,而且耐药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说明单一药物治疗麻风病不够理想。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结核病化疗的经验和马耳他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治疗麻风病的经验,于1982年推荐MDT方案治疗麻风病,使麻风病的治疗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单一药物治疗转入多种药物联合化疗,使麻风病的治疗期缩短了不少。
联合化疗的药物通用的有3种,即氨苯砜(DDS)、利福平(RFP)和氯法齐明(氯苯吩嗪)。
麻风病的治疗除了麻风本病的治疗外,还有麻风病合并症的治疗。
麻风病的合并症主要有麻风反应、麻风病溃疡和麻风病畸形。
1.联合化疗药物(1)氨苯砜(4,4-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具有抑菌作用和微弱的杀菌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在体内排泄缓慢,半衰期为10~50h,1次口服100mg后其抑菌作用可持续10天左右。
在体内大部分从尿中排出。
用标准剂量口服后在3~4个月即可杀灭的活菌。
细菌指数(BI)每年平均下降约1个对数单位。
由于疗效确实、价格低廉、耐受性良好和服用简便,长期以来氨苯砜(DDS)一直是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
其副作用有:贫血、药疹、颗粒白细胞减少症、肝脏损害、急性中毒、精神障碍等。
成人口服每次50mg,每天1~2次。
(2)利福平(rifampicin,RFP):实验化疗研究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服后2h血中浓度达到高峰,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
血中有效浓度可维持8~12h,空腹服用可增加吸收。
主要通过肝脏经胆汁排泄。
每次口服600mg或1200mg在4天内即可杀灭的活菌。
为联合化疗中的主要药物。
细菌形态指数下降比氨苯砜(DDS)快。
《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日期】2024.01.28•【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解读近日,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中国残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现解读如下:一、关于全国消除麻风危害的进展麻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麻风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全国已取得基本消除麻风危害的重要成果。
2020年底,全国麻风患者数量明显减少,实现较2010年底下降50%以上、全国98%以上的县(市、区)麻风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新发现麻风患者中2级畸残者控制在20%以内的规划目标。
二、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目标的设定在麻风防治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截至2022年底,全国仍有46个县(市、区)麻风患病率大于1/10万;2022年,194个县(市、区)报告本地新发麻风病例,部分地区存在疫情波动或反弹的风险。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麻风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疾控局通过前期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相关意见和反复进行研究论证,明确了下一阶段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要促进麻风流行程度进一步下降、流行范围进一步缩小、2级畸残比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到2030年,实现全国麻风患病率大于1/10万的县(市、区)数为0,麻风患者完成治疗时新发生2级畸残比为0,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消灭麻风的宏伟目标早日在中国实现。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立足全面消除麻风危害,谱写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麻风防治新篇章。
麻风病的防治知识
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由病毒感染导致。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有畸形和翼状神经病变等,可导致患者残废,在某些国家甚至还流行着。
预防麻风病需要从多方面处理,包括社会保护、卫生措施和技术控制。
一是采取社会保护措施。
官方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推行各种为患者设
立的救助和补偿项目,改善患者的生活和就医条件,改变其被社会遗弃的局面,给予经济、技术、医疗等援助。
二是采取卫生措施。
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自然环境、改善食物安全,以消除民众接
触病毒的机会,防止麻风病的发生。
三是技术控制。
发展预防免疫措施,推广预防免疫和普及知识等。
应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能够预防麻风病的免疫接种方法,对密切接触病毒的人群进行预防免疫和及时做
好病情护理,以防止麻风病的发生。
四是普及知识。
在一些县城及高危地区的民众中,实施麻风病卫生知识普及宣传,加
强民众意识,使其了解如何防止和控制麻风病的发生,以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总之,预防麻风病需要综合措施,应给予患者及时、周到的护理,并采取有效的控制
措施,以控制疾病发生率,减少病死病例,最终消除麻风病。
麻风病实施方案麻风病,又称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和神经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麻风病的传播,制定科学的麻风病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疾病防控、患者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麻风病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疾病防控。
1. 提高麻风病防控意识,加强对麻风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阻断传播途径。
2. 加强对麻风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探索疫苗研发,提高对麻风病的防治水平。
3. 加强对麻风病的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二、患者管理。
1. 加强对麻风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免费的麻风病药物和康复治疗服务。
2. 建立麻风病患者档案,进行长期跟踪管理,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和康复治疗。
3. 加强对麻风病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摆脱歧视和孤立。
三、宣传教育。
1. 加强对麻风病的宣传教育,普及麻风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卫生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增强基层防控能力。
3.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开展麻风病防治宣传活动,倡导全社会参与麻风病防治工作。
四、经费保障。
1. 加大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建立麻风病防治经费监管机制,加强对经费使用的审计和监督,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五、监督检查。
1. 建立健全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加强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对工作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
六、国际合作。
1.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麻风病防治合作,共同开展麻风病防治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2. 加强对麻风病疫情的国际监测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国际麻风病疫情动态,做好国际疫情防控准备工作。
结语。
制定科学的麻风病实施方案,对于有效控制和预防麻风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麻风病防治知识麻风病,又称麻风痼疾,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
该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麻风病主要侵犯皮肤和神经系统,严重时会引起残疾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麻风病的传播,人们需要了解一些麻风病防治知识。
一、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麻风病防治的关键。
麻风病潜伏期长,病情发展缓慢,因此容易被忽视。
一旦发现皮肤上出现不正常的麻木、麻疹、脱发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医生会通过临床症状、皮肤活检和麻风杆菌检测等方式进行诊断,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多重药物治疗麻风病的治疗采用多重药物联合疗法,常用的药物包括达耐、利福平等。
这些药物具有抗麻风杆菌的作用,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破坏,减轻病情。
多重药物治疗可以避免麻风杆菌对单一药物的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三、定期随访和治疗麻风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要定期接受随访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同时,医生还会关注患者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患者能够坚持治疗并康复。
四、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麻风病患者往往遭受歧视和排斥,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对于他们的康复至关重要。
社会支持可以包括政府的政策扶持、医疗保障和康复补贴等,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康复服务可以包括职业培训、就业安置和心理辅导等,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五、麻风病疫苗接种麻风病疫苗是预防麻风病的有效手段。
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麻风病疫苗是卡博麻风疫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麻风病疫苗应在麻风病高发地区进行普及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六、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麻风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人们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尤其是在接触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注意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人体液。
七、宣传教育和社区参与宣传教育和社区参与是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麻风病防治工作计划麻风病防治工作计划1为了认真贯彻《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推进我国麻风病防治进程,有效控制麻风病的流行,早日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我国麻风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形势,结合我辖区麻风病防治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科学防治、巩固成果、持续发展、力争消灭的原则。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布暑下,充分中心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保持麻风病防治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早日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1、健全防治体系,落实职责在我区皮肤防治院的统一领导下,做好居民的麻风病健康教育、病例发现、愈后病人随访等等工作,及早发现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病例,减少畸残的发生。
2、早期发现病人,给予规则治疗坚持主动发现与被动发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线索调查、接触者检查、疫点调查等工作。
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鼓励病人主动就诊和发动群众报告病例。
提高中心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警觉性和识别能力,及早诊断。
参照xx市卫生局的激励机制,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病人发现、报告工作。
3、及早预防畸残,积极促进康复将预防麻风病人畸残作为麻风病防治日常工作的内容,通过对病人预防畸残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眼、手、足自我护理等知识和技能。
加强对麻风病人的周围神经炎及眼部损害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转诊或者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予以治疗。
4、广泛开展宣传,加大培训力度麻风病防治知识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的健康教育计划。
充分利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等纪念活动和多种大众媒体,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在群众中树立“麻风病可以防治”的观念。
中心医务人员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带动社会公众转变观念,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弘扬尊重和关爱麻风病人的社会风尚,为病人主动就医、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5、积极参与上级卫生部门举办的麻风病知识培训班;中心为医务人员开展麻风病防治策略、技术、方法等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中心的防治技术和服务水平。
中国麻风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及预防方
法
一、麻风病概述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粘膜和眼睛,如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造成渐进性永久损害,是导致人类畸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二、麻风病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
2020年中国麻风病发病数量为200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33例;死亡人数为0例,相比2019年增长了0例。
2020年中国麻风病发病率为0.0142/10万,死亡率为0/10万;2019年中国麻风病发病率为0.0167/10万,死亡率为0/10万。
三、麻风病的治疗
需隔离,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
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四、麻风病的预防
根据研究,化学预防将有助于减少麻风的患病风险。
化学预防,又称预防性治疗,可对亚临床感染,处于潜伏期以及无症状的麻风菌携带者有效,目的是让没有症状的麻风菌感染者不出现临床症状。
目前已证实有效的药物有利福平。
目前没有有效的麻风病疫苗,不过对于健康成人来说,麻风杆菌的传染力并不强,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自身免疫力。
1.30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精选5篇)麻风(leprosy),又称汉森氏病(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后,经5~10年,甚至更长的起伏期,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周围神经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30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精选5篇)》,供你参考。
1.30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篇1)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抓重点、攻难点,继续以早期发现病人,降低新复发病人畸残率为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对接和满足全市大众对防治麻风病的健康需求,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新、复发病人畸残率的发生,不断提高全市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麻风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总结和巩固消除麻风病危害成果,拟定中长期麻风病控制新规划。
高质量完成中央和省级财政麻风病防治项目。
(二)年度目标1.全市至少报告16例以上麻风疑似病例,其中转南通市定点收治医院高度疑似病例不少于4例,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各镇卫生所年度麻风疑似病例报告至少1例。
新发病人畸残率控制在20%以下。
2.麻风治愈者随访率、畸残患者康复指导率90%以上。
3.麻风病人家属健康检查率80%以上,密切接触者检查率100%。
4.村级医疗机构《麻风病早知道》使用率≥95%。
5.以镇(区、街道)为单位,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接受市级培训培训率≥90%。
市级综合性医院及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全覆盖。
6.麻风病疫点调查和皮肤病检查完成率100%。
7.完成提升村医麻风病防治能力项目。
二、工作内容(一)麻风疑似症状监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来本单位就诊人群中符合下列1条或1条以上可疑症状者,均应作为麻风病监测对象进行登记,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转诊。
1.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肤病(三月以上);2.皮肤闭汗(局部干燥)或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行感;3.眉毛稀疏脱落,酒醉样面容;4.面部或耳垂出现肿胀或结节肿块;5.水肿性红斑损害、结节性红斑损害;6.神经粗大、疼痛或触痛;7.手或足发生反复无痛性伤口、溃疡或容易烧/灼伤;8.闭眼不拢、口角歪斜、手掌指肌肉萎缩或出现爪形型手、垂足。
2024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主题及活动总结2024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主题为「共同努力,消除麻风病」。
该主题旨在呼吁全球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消除麻风病的影响。
在该活动中,各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和行动,旨在增加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2024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活动总结:
1. 宣传活动: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积极推动在社交媒体、电视、广播和报纸上展开宣传活动,通过宣传片、海报和广告等方式向公众宣传麻风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教育活动:学校、医疗机构和社区组织组织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向学生、医护人员和社区居民传授麻风病的相关知识,包括早期症状的辨别和就诊方式等。
3. 公众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一系列的公众活动,例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庆祝集会、研讨会和健康展览。
这些活动为公众提供了机会来亲密接触患有麻风病的人,并了解他们的故事和经历。
4. 医疗活动:各国政府加强对麻风病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药物和医疗服务,以便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康复。
5. 政策倡导: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制定和推动有关麻风病防治和康复的政策和法规,并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以加强全球麻风病防治工作。
总的来说,2024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活动旨在唤起全球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同努力消除麻风病的影响。
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并加强全球范围内麻风病防治措施的实施。
麻风病的防治现状麻风病在我国流行已有20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被视为可致畸残和难以治愈的疾病。
近50年来,尤其近20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关怀以及科学的进步,该病已成为可防可治的疾病,社会印象已有所改善。
80年代初我国政府提出了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
1991年5月第44次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了全球在2000年消除麻风病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我国政府也作出了承诺。
现根据有关资料,就国内外麻风病防治现状及展望概述如下。
世界麻风流行概况(一)全球麻风防治目标:1991年第44次WHA决议,全球在本世纪末消除麻风病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指标为患病率< 1/万。
(二)世界麻风患病率变化: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15万麻风患者,估计患病率为2/万。
其中888340例是登记接受治疗的病例,登记患病率为1.7/万。
近10年来全球麻风登记病例数已减少82%。
然而目前在全球60个国家或地区麻风仍然是一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在1/万以上),其中16个主要麻风流行国家的登记病例数占全球麻风的90%,而其中5个国家(印度、巴西、印尼、缅甸、尼日利亚)占世界麻风登记病例数的80%。
这16个麻风流行最严重国家至少有下列特点之一:患病率 >1/万;或登记病例数 >5000;或新发现病例数 >2000。
(三)世界麻风发现率变化:1996年全球发现病例数约为566 000例,发现率为9. 8/10万。
据统计麻风流行最严重的28个国家1996年发现病例数为544 639例,占全球发现病例的96%,其中15.6%为< 15岁的儿童x,31%为多菌型病例,5.4%伴有Ⅱ级畸残。
这些国家近12年来患病率有大幅度下降,自1985年的20.2/万下降至1996年的3.5/万,但发现率仍无明显改变。
有些国家病例发现数增加,往往与病例发现工作的加强和麻防工作地理覆盖面扩大有关,并不是麻风发病率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