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
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居世界中上行列
作者: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6年第01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世界上的位置明显提升,已跨入中等偏上行列。
“目前,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成功实现了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的跨越。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中处于领先位置,教育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相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越发明显,显著提升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国际地位,也为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形成重要基础。
教育部提供的《各级教育毛入学率国际比较表》显示,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14年达到70.5%,比2009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提前6年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70%”的目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69.2%的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在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在全球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2014年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5%,普及率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超出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教育改革在“深水区”平稳推进。
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束缚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有报告指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系统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办学体制改革为学校办学带来活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力有序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积极稳妥推进。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摘要] 本文在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外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明确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比较一、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一)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受到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的推动。
公立高等教育、两年制初级学院和研究生教育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扩张的主体。
1930-1940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6%上升到15%,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美国战后颁布的几项重要法案推进的:第一,1944年,《军人权利法案》颁布,退伍军人就学浪潮的推进,从1945到1956年,高等教育规模又扩大近一倍。
第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在教育科学化运动推动下,加快了以培养学术精英的“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第三,1964年,《民权法》颁布,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社区学院,并且许多高校采取开放式入学政策,为妇女、贫穷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进入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高等教育规模又一次得到较大规模发展,197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6.1%,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时间制的成人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向终身学习社会迈进。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标志。
1963年之前,在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建校至20世纪50年代的八百多年间里,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1963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9%。
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出台,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正式启动。
英国政府通过采取体制内外的双重扩张、政府包揽高教的全部费用、制定规模发展目标、缩小入学机会阶层差异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高等教育迅速扩张。
——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王志丰 王伟宜当今全球高等教育呈现出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型的趋势,各国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的公平性挑战也随之显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00年的19%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40%,到203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50%[1]。
这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人的机会,而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特权。
然而,高等教育普及化虽然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但并不代表它能够自然而然地带来高等教育的公平。
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资源调控措施,普及化可能会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并进一步巩固特权阶层对教育资源的垄断[2-3]。
因为,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化和多样化“通常通过创造价值较低的机会(职业课程、短周期、非大学机构等)来改变游戏的性质,竞争不再集中于进入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如何进入最好的机构和最好的课程”[4]。
同时,高等教育普及化还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何保证规模扩张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如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期待,如何应对学历贬值问题和严峻的就业危机,如何处理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等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包括中国在内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必须对自身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做出调整。
2015年联合国一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将平等原则和不歧视原则作为核心,承诺“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和“首先尽力帮助落在最后面的人”。
这不仅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共识性的愿景和行动指南,还为各国政府制定更具公平性、包容性和创 摘要:全球高等教育正加速迈向普及化,这一趋势为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带来新的挑战。
立足可持续发展视角,对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较成熟的先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大众化时期,普及化阶段的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在政策目标、价值导向、公平原则、参与主体、招生政策、资助政策以及策略手段上均有相似的转型趋势,但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各国则根据本国实际发展和人民需求做出多样化调整。
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的比较研究一、概述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间的交流加强,跨国比较教育质量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本文将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的比较研究,为教育行业及其相关领域提供一定参考。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规模的比较高等教育规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一。
但是,根据OECD发布的报告,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5年为43%左右,相比于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仍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方面,中国的高校排名和国际声誉还有待提高。
三、国内外高等教育生源质量的比较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OECD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表现虽然远超美国和欧洲国家,但在阅读方面却稍逊一筹,整体表现还有待提高。
此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控的不断强化,也让一些考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
与此相比,美国一直有较高的海外学生比例。
他们可以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贡献力量,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文化障碍、语言障碍等。
四、国内外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比较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核心。
根据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陆地区仅有两所高校进入全球前100名,即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清华大学位列第25位,北京大学位列第38位,其他高校排名都有所下降。
相比之下,美国高校在质量、声誉、教学匹配、世界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国内外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比较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
在这方面,中国近年来进展迅速。
根据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高校在AI、机器学习、智能交通、3D打印等前沿科技领域表现突出。
此外,在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方面,中国的科研成果也有了不小的进展。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的是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
从学龄人口(分母)看,大多数国家采用18-22岁人口组。
从在校生(分子)看,绝大多数国家要求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前先接受12年教育。
最近,为了考察各国在不同高等教育入学率时所处的一般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变化趋势,我们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们把各国数据分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上和15%以下两组(分别简称为A类国家和8类国家)。
1995年,A类国家为68个,其中超过35%的国家为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B类国家为50个,其中低于8%的国家有34个。
近25年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均较为显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幅最大,略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其它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增幅最小(相当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而东亚和大洋洲地区的增幅比南亚要大。
1995年,A类国家人均GNP平均为10445美元,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以上的国家平均17104美元;而日类国家平均为1389美元,其中8% -15%的国家平均为208美元;低于8%的国家平均为815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NP的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
随着人均GNP 水平从高到低的分布,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呈现出同样趋向的梯度分布。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条件。
人均GNP反映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
一般来说,产业吸纳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人民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用于支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均GNP有关。
我国近期人均GNP仍然处于10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有限的人均GNP和综合国力的水平为基点,确定有限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和非公共财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国经济发展的实力,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以下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高等教育经费国际比较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北美和西欧早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我国为代表的东亚、中亚及拉美等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西亚及南亚地区除个别国家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精英化阶段。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及教育体制的不同,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也不尽相同。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实质上是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和个人如何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国际比较(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这明确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
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国家财政性投入、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学杂费、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来源。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稳步发展的阶段转变,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76%,20XX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XX 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世界第一,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从20XX 年的2938.88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5497.86亿元,增长了1.87倍;而财政性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从1259.57亿元增加到2901.8亿元,增长2.3倍,财政性普通高等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量比例从42.86%上升到52.78%,但是,普通高等教育经费占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略呈下降趋势。
国际上,通常以公共财政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简称公共教育投资比例)来衡量一国政府对教育努力程度。
20XX-20XX年,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两个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国家对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国际比较分析[摘要] 本文在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外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明确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比较一、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特点(一)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受到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的推动。
公立高等教育、两年制初级学院和研究生教育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扩张的主体。
1930-1940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6%上升到15%,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美国战后颁布的几项重要法案推进的:第一,1944年,《军人权利法案》颁布,退伍军人就学浪潮的推进,从1945到1956年,高等教育规模又扩大近一倍。
第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在教育科学化运动推动下,加快了以培养学术精英的“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第三,1964年,《民权法》颁布,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社区学院,并且许多高校采取开放式入学政策,为妇女、贫穷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进入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高等教育规模又一次得到较大规模发展,197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6.1%,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时间制的成人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向终身学习社会迈进。
(二)英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标志。
1963年之前,在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建校至20世纪50年代的八百多年间里,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1963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9%。
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出台,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正式启动。
英国政府通过采取体制内外的双重扩张、政府包揽高教的全部费用、制定规模发展目标、缩小入学机会阶层差异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高等教育迅速扩张。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6日/第008版理论周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七大趋势——寻找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坐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中心王春春张男星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目前正努力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行列。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的国家分类标准,对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机构、中国国家统计局、名为“QS”的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世界大学排名和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数据分析发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不含港澳台)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状况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平均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提高并达到24.35%,而同年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值已达65.26%,发展中国家为28.56%,世界平均水平则为36.06%。
可见,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来看,中国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009年,发达国家每10万人口中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平均值为4315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为2600人,世界平均值为2951人,中国仅为2222人,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非常明显。
当然,这与中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也有一定关系。
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其中专科层次学生所占比例偏大。
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292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并且远远超过位于第二名的美国,2009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1910万。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校生中专科生比例明显偏高,研究生所占比例略高,本科生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李立国 李建龙一、导言高等学校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
高校发展需要人财物、土地等资源投入,同时高校又通过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毕业生以及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回报社会,并将这些产出的资源用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布局与优化关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全局,关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调整。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国际上普遍把80%以上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也是世界教育强国的平均水平)作为高教强国的标准,65%是其基准水平。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6%,与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的国家有17个。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未来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减少,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任务虽有压力,但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的目标问题不大。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是以资源布局优化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以高等教育之强带动教育强国建设,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时,以高等教育之强促进和引领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从教育强国建设看,教育经费投入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增长,学龄人口可能逐年下降,而且在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的背景下,资源布局优化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适应、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上。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从国内看,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实施,对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提出了新 摘要: 面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在资源布局与优化方面,我国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容,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效益。
在教育经费投入难以大规模增长、学龄人口可能逐年下降,且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的背景下,资源布局优化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适应、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上。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们把各国数据分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上和15%以下两组(分别简称为A类国家和8类国家)。
1995年,A类国家为68个,其中超过35%的国家为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B类国家为50个,其中低于8%的国家有34个。
近25年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均较为显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幅最大,略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其它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增幅最小(相当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而东亚和大洋洲地区的增幅比南亚要大。
1995年,A类国家人均GNP平均为10445美元,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以上的国家平均17104美元;而日类国家平均为1389美元,其中8%-15%的国家平均为208美元;低于8%的国家平均为815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NP的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
随着人均GNP水平从高到低的分布,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呈现出同样趋向的梯度分布。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条件。
人均GNP反映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
一般来说,产业吸纳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人民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用于支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均GNP有关。
我国近期人均GNP仍然处于10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有限的人均GNP和综合国力的水平为基点,确定有限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目标。
1990-1995年间,同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水平的国家人均GNP均出现下降的态势,说明各国提高高等教育毛人学率水平的速度高于GNP的增长速度,而且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2010年02月21日10:48凤凰网教育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
日本为4.28%,韩国为3.01%。
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
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详细见附件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详细见附件二)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
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
(详细见附件三)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
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
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
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
“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
”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英文对照全表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一个国际金融机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
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贷款给发展我国家,以支持它们的经济发展和减贫工作。
世界银行每年都会发布关于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了解全球发展状况和比较各国之间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银行的冠方全球信息站上,可以找到世界发展指标(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的全表,其中包括了各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数据指标。
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国的发展水平,从而为全球发展合作提供依据。
以下是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英文对照全表:1. 人口 (Population)- 我国 China- 人口总数 Total population- 男性人口 Male population- 女性人口 Female population- 美国 United States- 人口总数 Total population- 男性人口 Male population- 女性人口 Female population2. 经济 (Economy)- 我国 China- 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per capita- 出口总额 Total exports- 美国 United States- 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per capita- 出口总额 Total exports3. 教育 (Education)- 我国 China- 教育支出 Education expenditure-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Gross enrollment ratio, tertiary - 师生比 Teachers to students ratio- 美国 United States- 教育支出 Education expenditure-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Gross enrollment ratio, tertiary- 师生比 Teachers to students ratio4. 健康 (Health)- 我国 China- 预期寿命 Life expectancy- 婴儿逝去率 Infant mortality rate- 医疗卫生支出 Health expenditure- 美国 United States- 预期寿命 Life expectancy- 婴儿逝去率 Infant mortality rate- 医疗卫生支出 Health expenditure5. 环境 (Environment)- 我国 China- 二氧化碳排放量 CO2 emissions- 森林覆盖率 Forest area ( of land area)- 可再生水资源 Renewable freshwater resources- 美国 United States- 二氧化碳排放量 CO2 emissions- 森林覆盖率 Forest area ( of land area)- 可再生水资源 Renewable freshwater resources上述数据只是世界发展指标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全表包括了更多的指标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数据。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2020年(79)(总分120,考试时间120分钟)单项选择题1. 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A. 起决定作用B. 不起决定作用C. 不起作用D. 决定人的发展方向2. 2.人们对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产生好奇感,这种情感属于( )A. 道德感B. 美感C. 理智感D. 认识3. 3.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 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4. 4.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 )A. 热爱学生B. 为人师表C. 教书育人D. 终身学习5. 5.“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动机冲突类型中的( )A. 多重趋避冲突B. 趋避冲突C. 双趋冲突D. 双避冲突6. 6.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教师和心理咨询师通常智力水平高主要是在( )方面。
A. 言语智力B. 人际智力C. 自知智力D. 身体一动觉智力7. 7.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 )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A. 赫尔巴特B. 马卡连柯C. 巴班斯基D. 乌申斯基8. 8.(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A. 学校B. 家庭C. 社会D. 工作单位9. 9.学生中流传的“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说明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B. 动机强化说C. 动机需要论D. 归因理论10. 10.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这体现了德育的( )A. 享用功能B. 社会性功能C. 教育性功能D. 发展性功能11. 11.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是( )A. 教书育人B. 传道授业C. 解惑答疑D. 管理学生12. 12.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A. 发展学生个性B. 促进温故知新C. 加强“教学相长”D. 坚持“循序渐进”13. 13.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为主管理的体制。
61
CHINA STATISTICS
为了进行国际比较,我们选取了16个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高、中、低收入国家。
将这些国家2000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代入公式InR= -5.4365+0.9563In(GDP)(根据有关模型计算出的公式,过程省略),可以得出对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水平,并将之与各国实际水平相对照,得出表1数据。
表1 2000年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水平与该国实际水平对照表
(注 :为了增强可比性,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也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现有教育统计数据有些差别。
)
从上述结果看,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虽然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高,但却低于与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
中上等收入国家墨西哥和巴西,它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而中下等收入国家土耳其、泰国、伊朗和菲律宾,以及低收入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它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从上表看,200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在1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二,同时也低于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这说明,不仅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实际水平较低,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自从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文/邱 雅
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2003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580国际元。
根据上一公式计算,这一发展水平所对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13.8%,而2003年我国实际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已高出国际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5年已达到2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教育投入比例的进一步提高,人口增长率的不断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每年提高1.5到2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我们可估算出2010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7952国际元。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与这一人均GDP水平相对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国际平均水平为23.4%。
如果“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1.5至2个百分点,那么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8.5%至31%,明显高于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提高1.5至2个百分点是最适宜的发展速度。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之后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也较低(2003年仅为3.28%),如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过快增长,势必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
《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