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3
- 格式:pdf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5
【关键字】推进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年级七科目历史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材分析本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讲述的是“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相映证。
本课上承前两课,下启后面的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等课文,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此外,这也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加强巩固中央集权以至明清中央集权达至鼎盛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学情分析学生们对秦始皇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史实已有所了解,所以学习此课的有关概念时已不生疏。
七年级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理论不感兴趣,应将枯燥的内容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多种形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及其对巩固大一统国家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图片、地图,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及其对巩固“大一统”国家所起的作用。
通过与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相比较,分析和总结汉武帝是在哪些方面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对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历史功绩,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和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教学重教学重点了解汉武帝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历史功绩。
点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个治世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学生答)。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说课稿学科:历史说课课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我将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加以说明:第一,说教材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课前面承接着秦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后面是秦汉在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更加印证了大一统是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原因。
此外,这也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加强巩固中央集权以至明清中央集权达至鼎盛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今后中考的必考内容。
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够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一系列推进大一统的主要史实,通过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②能力目标:能够科学运用唯物史观,较为客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本着七年级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这是中国古代史这一学习板块的重点。
重点依据:只有掌握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功绩进行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
②难点: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教学主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题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前面承接着秦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后面是秦汉在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说明了大一统是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原因。
本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功绩进行评价。
二、学生分析1、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
2、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和《大汉天子》,对汉朝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但学生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影视资料而非正史,所以他们的评价难免过于主观化和理想化。
三、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2、思考“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4、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把西汉王朝推向鼎盛。
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 使用的技术:PPT 制作技术、视频截取和组合、多媒体、动画制作技术、录音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等。
2、 如何使用和使用效果:) 在导入部分播放视频,课前能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
) PPT 制作技术、多媒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一、导入学生回答该视频是哪部大型历史电视剧的主题歌,谈有何感受? 播放视频《汉武大帝》。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3.15《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目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
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思想: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有关汉初的分封和西周分封,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资料。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
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初一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试题答案及解析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皇汉武”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C.打击匈奴D.儒家学说【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汉武”指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在儒家学说上采取的政策是完全相反的,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的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来延续,所以答案选择D。
点睛: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需要学生掌握住二人的政策和业绩,用比较和排除法得出答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2)文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
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文景之治【解析】(1)根据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西汉初期的经济萧条的景象,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二“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