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营养治疗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50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经常伴有恶心乏力、肝痛的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更有甚者变为肝癌,病毒性肝炎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是由不同的病毒感染所致,下面就来看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
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
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
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
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
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
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 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
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肝炎治疗方案第1篇肝炎治疗方案一、背景肝炎是肝脏炎症的通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药物、酒精、自身免疫等。
本方案针对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进行制定。
治疗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指南,确保合法合规。
二、目标1. 降低病毒载量,实现病毒学应答。
2. 改善肝脏炎症,阻止疾病进展。
3. 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4. 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减少病毒耐药。
三、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经济条件等因素,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
3. 长期治疗:病毒性肝炎需要长期治疗,患者需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
4. 定期监测: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四、治疗方案1. 乙型肝炎(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手段。
以下为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1. 核苷酸类似物(NAs):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
2. 干扰素(IFN):长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等。
药物选择原则:1. 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优先选择核苷酸类似物。
2. 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优先选择替诺福韦。
3. 对干扰素敏感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干扰素治疗。
(2)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适用于病毒载量较低、肝功能较好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胸腺肽α1、苦参素等。
2.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目前主要采用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
(1)DAA治疗方案1. 泛基因型DAA方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格卡瑞韦/帕塞瑞韦等。
2. 基因型特异性DAA方案:针对不同基因型患者,选择相应基因型特异性DAA方案。
(2)治疗疗程DAA治疗疗程通常为12周,部分患者可根据病情延长至24周。
3. 营养支持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入。
2. 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减少肝脏负担。
怎样判定为肝炎一、肝炎的发病原因肝炎是指肝脏组织的炎症病变,临床上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毒性肝炎等多种类型。
其中,病毒性肝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有Hepatitis A virus (HAV)、Hepatitis B virus (HBV)、Hepatitis C virus (HCV)、Hepatitis D virus (HDV)和Hepatitis E virus (HEV)等。
此外,肝脏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不良,也可能导致肝炎的发生。
二、肝炎的临床表现肝炎的症状有时候不太明显,但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表现:(一)典型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甚至高热、出疹等。
(二)皮肤和黏膜的症状:皮肤苍黄、黄疸、色素沉积、咖啡色尿、灰色排泄物等(三)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头痛、头晕、失眠、抑郁、焦虑等。
(四)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厌油、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三、肝炎的治疗方法治疗肝炎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毒、控制病情,预防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其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休息:应保持充足睡眠,适当的身体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二)饮食:应以低脂、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为主,要注意补充各种营养素,例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碘、铁、氨基酸等。
(三)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肝炎类型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四)其他治疗:针对肝功能异常及黄疸等严重症状,可采取肝保护治疗、利胆通便治疗、中药治疗等。
四、肝炎的注意事项(一)预防肝炎:加强个人卫生,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物及病源;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发现肝炎。
(二)避免饮酒:过度饮酒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损害,应注意避免饮酒。
(三)规范用药:在应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照医师的医嘱和用药指导。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入院时宣教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
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丙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疾病分类】1、按引起疾病的病原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型。
临床上还有一些患者临床表现酷似病毒性肝炎,但并不能查到肝炎病毒标志的病例,多数专家称之为非甲-戊型肝炎。
2、按照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传播途径】:甲肝&戊肝:以消化道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手、玩具、用具等污染食物或直接经口传播;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尤其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可导致其暴发流行,此外,苍蝇和蟑螂在传播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是目前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如输注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尤其是反复输注输血及血制品(如血友病)HCV感染以输血为主要途径,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此外,使用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意外针刺伤或血液透析、脏器移植等也可造成传播。
2。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HBV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但以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染性较大,故性接触传播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共用牙刷和剃刀、纹身、文眉中的微量污血进入体内同样可造成感染。
3。
母婴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围产期或分娩后传播.其中围产期和分娩过程中传播为主,婴儿音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分娩后传播主要是母婴之间密切接触所致.【临床表现】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小知识慢性乙型肝炎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出现的肝病,其实病毒性肝炎经常出现的类型,主要是因为血液和体液,消化道以及母婴和性生活等模式传染。
日常需要注重饮食卫生,尽可能不要在户外就餐,避免抽烟及酗酒,形成规律的饮食以及良好的作息习惯。
假如产生肝区不适等症状,要求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肝功能检查以及乙肝两对半等了解自身身体情况。
假如检查后确诊感染,要求确认是否存在肝功能损伤以及乙肝病毒DNA复制。
再者还需要采取适当体院锻炼的方式提升体质防止病毒入侵。
1、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1.1、注意日常卫生乙肝感染的途径呈现多元化,它主要是以病毒的方式传染。
这些病毒大多存在与乙肝患者的身体或者血液里,日常要求关注在和患者接触的同时避免出现血液接触;另外,还需要注重个人卫生,日常需要养成一种勤洗手的习惯,消毒杀菌能够有效控制病毒的快速传播,同时还能够对身体健康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
1.2、积极主动的接种疫苗我国当前在儿童期就已经开始制定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方案,因为接种疫苗能够让人获得能够低于乙肝病毒的病毒抗体,这样一种抗体能够避免出现乙肝病毒感染;每一个满足接种要求的人都需要及时前往防疫站进行疫苗的接种,这样针对乙肝预防工作能够起到有益的帮助。
1.3、做乙肝的定期检查当前很多工作单位都会为企业中的员工提供健康福利,通常都会在每一年选择固定的时间为公司中的员工安排体检项目,这种体检的好处可以让员工能够及时了解个人身体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对于乙肝预防工作能够起到非常有益的推进作用,可是一些非企业的员工和没有经济能力免费做接受健康检查的个人,也需要自觉地的定期进入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找出病情,尽早治疗。
2、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2.1、小孩小孩肝脏和成人相比,血供十分丰富,肝细胞具备非常强大的再生能力,可是免疫系统却并不成熟,针对侵入的肝炎病毒无法及时有效的清除,并且容易出现免疫耐受的情况。
所以,婴幼儿一旦感染上乙型肝炎就极有可能变成慢性携带者,特别是患有肝炎的小孩。
肝炎患者的营养护理【摘要】目前,尚未找到临床治疗肝炎的特效药物及显著的治疗方案。
营养治疗作为肝炎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肝炎患者通常伴有或轻或重的营养不良及代谢失调症状,科学的饮食结构有助于肝炎患者肝细胞的自我修复及再生,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从而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缩短病程。
【关键词】肝炎;营养;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0-01肝炎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临床上治疗肝炎常会因患者所摄取的营养不当而影响疗程,如:营养摄取量不足可使疾病难以治愈,而营养过剩则可能引发脂肪肝,营养丧失可引发低蛋白血症,营养不当可引发肝昏迷进而使病情恶化。
对此,本文针对各种病毒性肝炎的特性,综合论述了患者的合理营养及科学饮食。
1 各类患者的合理营养1.1 急性肝炎通常急性肝炎患者的饮食问题主要为营养供给不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补充蛋白质及热量,充足的蛋白质及热量对于缩短治疗时间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一方面应食用足够的热量含量较高的食物外,还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同时不容忽视维生素的摄取,可食用一定量的水果和蔬菜。
过了急性期后,水果和蔬菜的供给量应适当增加,不仅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还可调节患者品味,提高其食欲。
方法:急性期患者通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在午后表现得较为严重,而在早起较轻。
因此,热量的摄取应主要在早餐中;也可在起初只食单一食物,同时记录每天所食食物及饮食后的感受和反映,1-2周后可根据患者喜好增加食物各类,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普遍。
患者若无恶心、呕吐等症状,饮食中可不限制脂肪的含量;患者若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静脉给予适量的热量及钾、钠等离子,以确保热量供给充足,同时并维持电解质及水的平衡。
总之,患者饮食应根据其病情及个人情况而定,结合患者的品味,同时观察患者食后是否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能否耐受、有无提高患者食欲等情况,并随时做出饮食调整。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一、护理问题∕关键点1、营养失调2、活动无耐力3、出血4、腹水5、肝性脑病6、焦虑二、概念: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
三、护理评估1、评估皮肤、巩膜有无黄染,黄染程度、皮肤瘙痒程度等。
2、评估出血倾向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衄、皮下瘀斑等倾向,黑便、柏油样便、呕血等消化道出血征象。
3、评估排泄物观察患者大、小便、呕吐物的颜色、性状、量的变化。
4、评估神志观察有无性格情绪、精神意识的改变,以及有无嗜睡,烦躁、昏迷等肝性脑病的发生。
5、评估患者营养情况,观察饮食每周测体重,维持在病前水平或略增加。
四、护理措施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逐步开始活动。
以不疲劳为原则。
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7、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红外肝病治疗,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推荐治疗方案作者:张满英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关于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认识、管理、治疗共识不断更新。
本文主要围绕2011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发布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指南》[1]、2011年美国肝病学会发布的《基因l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指南》[2]及2012年亚太肝病学会发布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治共识》[3],介绍CHC推荐治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经治患者;直接抗病毒药物1相关应答指标及定义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指治疗4周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测不到,且持续至治疗结束。
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指治疗4周后HCV RNA可测到,12周时测不到且持续至治疗结束。
延迟病毒学应答(delayed virological response,DVR)指治疗12周后,HCV RNA 水平较基线下降>2Log10IU/ml,但仍可测到,治疗24周后测不到,且持续至治疗结束。
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是指治疗结束24周后HCV RNA 测不到(<50IU/ml)。
无效应答(null response,NR)指治疗12周后,HCV RNA水平较基线下降<2Log10IU/ml。
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VR,cEVR)是治疗12周后HCV RNA测不到(<50IU/ml)。
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Partial EVR,pEVR)指治疗12周后HCV RNA水平较基线下降至少2log10IU/ml。
延长快速病毒学应答(Extended 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eRVR)指治疗第4周及第12周时HCV RNA水平测不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
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
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