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案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14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案例及分析【案例一】临沂市某肉鸭养殖场饲养的13日龄樱桃谷鸭6000只,5月25日上午发病,发病前几天采食、饮水量均不增长,腹泻,大群精神尚好。
5月26日,病情加重,出现病死鸭,死鸭多呈角弓反张状,至27日上午已死亡60多只。
鸭群精神欠佳,约有1/4鸭精神沉郁,喜卧,卧时头颈不断向后弯,驱赶时走路缓慢且走几步又会趴伏于地;采食、饮水量均低于正常水平,严重腹泻,呈水样;严重的病鸭侧卧在地,两脚乱蹬,呈划水状;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状。
病鸭机体脱水,肝脏肿大色淡,有的表面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中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肠腔中含有大量液体,泄殖腔中有少许白色粪便。
依据详细的问诊、视诊,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并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案。
(1)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1瓶鸭病毒性肝炎抗体(250毫升/瓶)中加入5支庆大霉素(8万国际单位/支),混匀,肌肉注射病鸭,2毫升/只。
在注射过程中勤换针头,防止传染。
(2)使用利巴韦林、磷霉素钠拌料,白天饲喂。
(3)饲料中添加肾肿解毒药,用于夜间饲喂。
(4)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2%葡萄糖。
(5)环境消毒,并将舍温提高1-2℃。
采取以上措施4天后,经回访,除发病严重的病鸭又死亡40多只外,大群鸭精神好转并趋于正常。
【分析】本案例是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病例。
当前的肉鸭养殖业中,绝大部分养殖户都不进行疫苗免疫,因鸭群鸭病毒性肝炎抗体水平过低而易发该病。
养鸭过程中,雏鸭一旦发生该病,在没有继发细菌性疾病的情况下,尽早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可使病鸭很快康复。
【案例二】双港镇某养鸭户饲养的800只绍兴麻鸭,饲养至10日龄时发病。
病鸭精神萎靡,缩颈,颈羽逆立,行动迟缓,眼半闭,不食。
发病当天即出现全身性抽搐,头颈后仰,两脚伸直,一旦有痉挛症状,很快死亡。
病鸭尚出现拉稀,场地垫料湿烂。
养户开始认为是细菌性肠炎,投服氟哌酸无效,又误认为是鸭瘟,注射了鸭瘟弱毒疫苗,结果病情加重。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患者,男,48岁,工人。
上腹饱胀不适、纳差乏力1个月余入院。
患者2年前发现有乙肝病史,近1个月前感到上腹饱胀不适,食欲减退,有时恶心,服“胃药”多次未见好转,乏力明显,体重较前明显减轻,近1周来牙龈时有出血。
2年前发现乙肝“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 阳性),肝功能异常,白球比(A/G)下降。
入院体检:腹水征阳性,肝肋下7cm,质硬,表面结节状,边缘不规则,脾肋下3cm,质中,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8×1012/L,红细胞计数3.08×1012/L,血小板:35×109/L。
肝肾功能:总蛋白56.9g/L,白蛋白24.0g/L,球蛋白32.9g/L,A/G 0.7,总胆红素93.9μmol/L,直接胆红素46.70μmol/L。
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
甲胎蛋白AFP>1000μg/L(正常20μg/L)。
腹水病理:(腹水)离心沉淀涂片未找见癌细胞。
B超:肝右叶内见10cmX12cm强回声光团。
治疗过程中因高热、感染、呕血、黑便,少尿、昏迷而死亡。
分析题:1、根据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列出诊断依据。
2、分析该患者所患疾病临床和病理联系。
3、分析患者可能的死因。
4、原发性肝癌的肉眼及组织学类型。
本例患者按肉眼分型可能属何型?5、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病史,叙述病理性肝炎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征。
参考答案:1、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依据:乙肝病史;上腹饱胀不适、纳差乏力;实验室检查(AFP、蛋白、胆红素、乙肝标志物测定等);腹水征阳性,肝大,质硬,表面结节状,边缘不规则,脾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B超所见。
2、脾大脾功能亢进、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水肿腹水等。
3、肝功能衰竭、肝癌恶病质。
肝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病例:患者A,男性,年龄45岁,经常感到疲劳、食欲不振,并出现黄疸等症状。
编者注: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位肝炎患者的病例分析,探讨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遵循医生建议。
一、个案分析患者A曾长期饮酒,工作压力较大。
他在入院时主诉疲劳、食欲不振,并且皮肤、眼白出现黄疸。
患者过去没有接受过乙肝疫苗接种,然而此次住院前数月他未感到任何不适。
二、体格检查患者体重稍有下降,体温正常。
皮肤黄疸明显,腹部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
医生收集了患者的血样进行化验,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ALT和AST水平高于正常范围。
乙肝血清学指标检查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反应。
病毒性肝炎谱系检测表明患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此外,抗体检测显示患者体内缺乏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四、诊断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A被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
五、治疗患者A被立即转入传染病科进行治疗。
治疗措施主要包括:1.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要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维持酸碱平衡。
2. 药物治疗:患者被给予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如抗乙肝病毒药物和免疫模拟剂,以提高患者免疫力。
3. 监测和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监测肝功能指标和病毒复制情况。
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随访。
六、预后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能够康复。
患者A经过积极治疗和休息,症状逐渐好转,并且体温恢复正常。
经过数周的治疗,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被告知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病情的稳定。
七、结论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症状和临床表现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通过本文对患者A的病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A患有乙型肝炎,包括疲劳、食欲不振和黄疸等症状。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肝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分析病例一:患者,男性,45岁。
因“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就诊。
患者诉发热已持续一周,体温最高达38.5℃,伴乏力、食欲不振,无反酸、呕吐、腹泻等症状。
查体:体温38.2℃,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5/80mmHg。
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0%,淋巴细胞比例20%,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300×109/L。
肝功能:ALT 220U/L,AST 150U/L,ALB 35g/L,TBIL 20μmol/L,DBIL5μmol/L,IBIL 15μmol/L。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5.1×106IU/ml。
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给予抗病毒治疗,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
同时给予保肝、退热、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2周后,肝功能:ALT 80U/L,AST 50U/L,TBIL 10μmol/L,DBIL 3μmol/L,IBIL 7μmol/L。
乙型肝炎病毒DNA 定量检测:1.2×105IU/ml。
患者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病毒载量下降。
病例二:患者,女性,32岁。
因“皮肤、巩膜黄染,乏力”就诊。
患者诉皮肤、巩膜黄染已持续1个月,伴乏力,无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
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mmHg。
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50%,淋巴细胞比例50%,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400×109/L。
肝功能:ALT 350U/L,AST 200U/L,ALB 38g/L,TBIL 80μmol/L,DBIL20μm ol/L,IBIL 60μmol/L。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舒肝、养阴活血法治愈胁痛病案:石某,男,24岁。
初诊:1975年3月11日。
主诉及病史: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饮食厌油,小便黄赤3天,于1975年3月3日入某医院住院。
入院体检时神清,眼巩膜及皮肤黄染,肝大胁下1cm(质软有压痛及叩痛),脾未扪及,腹部呈鼓音,肠鸣音稍亢进;化验检查:红细胞540万,血色素15.5g%,白细胞7800(多核74%、淋巴26%),黄疸指数70单位,谷丙转氨酶710单位,白蛋白4.13g%,球蛋白2.32%,小便检查三胆阳性,蛋白微量。
超声波检查:肝区见较密微小波型,侧腹可见少量腹水。
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曾静脉滴入大量葡萄糖、维生素丙、激素、三磷酸腺苷、胰岛素、血浆,内服肝泰乐、复方维生素乙,静脉注射茵栀黄等。
经上述治疗,除黄疸稍减退外,其余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故于3月11日请中医会诊。
会诊后逐渐停服激素和其他西药。
诊查:诊见患者右胁作痛,腹胀低热,头晕失眠,四肢乏力,口渴欲饮,舌质嫩红,舌苔薄白稍干,脉虚躁而无力,左带弦。
- 1 -辨证:此为胁痛,证属脾虚肝郁,兼有肝阴亏损。
治法:治宜健脾舒肝,养阴活血。
用四君子汤合四乌贼骨一藘茹汤加味。
处方:茜草根12g 乌贼骨9g 当归尾9g 炙甘草6g 白芍12g 橘络2.4g 葱须1小撮云苓12g 白术12g 党参12g每天1剂,共服11天。
二诊:3月22日。
面色明净,食欲好转,右胁不胀,仍有低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头晕肢软。
舌质淡红,脉虚躁比前减少而带弦象。
超声波检查腹水消失。
仍守前法。
处方:党参12g 白术12g 云苓12g 炙甘草6g 白芍12g 首乌12g 肉苁蓉9g 茜草根12g 糯稻根15g 浮小麦15g 橘络1.5g 每天1剂,共服17天。
三诊:4月10日。
仍有低热、手颤,腹部微胀,口渴欲饮。
脉细数带涩,舌暗红带紫,苔微黄薄。
【案例背景】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甲型和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各类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肝炎仅表现为急性临床经过,乙型、丙型易转变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丁型肝炎一般与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
在吸毒人群中,由于毒品对身体的侵害,尤其是对肝脏这个人体最大的“化工厂”的损害,化学性肝病合并病毒性肝炎对吸毒人员肝脏功能的危害进一步加重,加快“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发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肝炎中出现肝功能异常是疾病恶化的指标之一,早期发现和早期的干预治疗可有效减缓疾病的发展。
【案例基本情况】戒毒人员唐某,2005年在当地医院检查出乙型肝炎,无恶心、乏力、厌油等不适,当时未治疗及用药。
2006年3月开始吸食海洛因,二年后开始吸食冰毒,期间前述症状反复发作,未治疗。
2021年8月10日在入所体检时,腹部彩超提示:肝脏体积缩小,左右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肝脏实质回声增粗增强,不均匀,有结节干;肝内管状结构走行紊乱,门静脉内径增宽,脾脏厚径增大,腹腔未见液性暗区回声。
2021年8月19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厌油、乏力、皮肤巩膜稍黄染等不适。
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可通过保肝药物、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缓解症状,针对重症患者或肝衰竭患者可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改善。
戒毒场所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根据戒毒场所肝炎患病情况和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关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方案。
1.入所相关检查:如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丙肝等相关传染指标,明确诊断。
2.早期明确诊断后,及早干预治疗,根据病情制定治疗个体化方案、护理方案。
肝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本文对一些肝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病例一患者_____,男性,35 岁,因“乏力、纳差、尿黄 1 周”入院。
患者1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同时发现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样。
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饮酒史,有乙肝家族史,其母亲为乙肝患者。
入院查体:体温 368℃,脉搏 8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120/80mmHg。
神志清楚,精神差,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ALT)1200 U/L,谷草转氨酶(AST)850 U/L,总胆红素(TBIL)8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0 μmol/L。
乙肝五项检查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 e 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 HBc)阳性,即“大三阳”。
乙肝病毒DNA 定量为 10×10⁷ copies/ml。
腹部 B 超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发作)治疗:给予患者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同时,使用保肝降酶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等。
抗病毒治疗选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每日 1 次口服。
经过 2 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病例二患者_____,女性,48 岁,因“腹胀、双下肢水肿 1 个月”入院。
患者 1 个月前开始出现腹胀,伴有腹部膨隆,双下肢水肿,尿量减少。
既往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 10 年,未规范治疗。
入院查体:体温 370℃,脉搏 90 次/分,呼吸 22 次/分,血压110/70mmHg。
神志清楚,慢性病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可见肝掌及蜘蛛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