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养理论

教养理论

教养理论
教养理论

传播学核心理论:教养理论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5-09 10:55 共70人浏览[大] [中] [小]

1、提出

2、主要内容

3、评价

1、提出

”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2、主要内容

1)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3)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

4)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

3、评价

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管理,规范理论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指导思想 理论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制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对各环节教学活动的管理,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化,促进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理论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任课教师资格审查 1.凡担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且符合学校人事处制定的主讲教师资格任职要求。 2.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实行专门的资格审查程序。具体要求按照《重庆科技学院关于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开课前准备 1.教学大纲准备每门课程都应有教学大纲。教研室应参照教育部等统一颁发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和《重庆科技学院制定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制定教学大纲。在执行中,任课教师不得轻易变动,如需变动,须提出申请,报院(系)审核、批准。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准备 每门课程都要有选用或自编的教材或讲义。教材或讲义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在编写讲义或选用教材时,应按照《重庆科技学院教材选用、订购和发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任课教师应明确指定与教材配套的中、外文必读书目、辅导教学用书和资料,并配备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以便学生课外学习。 3.授课计划准备及课程考核方式审批 教师应了解授课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所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明确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先修课及后续课的教学情况,按教学大纲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与本门课程衔接,制定好学期授课计划。教师应根据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的特点,提出考核方式申请,报教研室和课程所在院系审批,以便在第一次授课时向学生作出考核方式和要求的介绍。 4.教案准备

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文化的构建

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文化的构建 万州区电报路幼儿园始建于1954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几代电幼人逐步建构起来的团结、和谐、创新的园风。近年来在生态式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园所文化建设力求追寻自然、自由、平衡、和谐的教育环境,关注师幼的健康成长,使幼儿园充满生命的活力,富有人文气息。遵循“套娃理论”的原则,我们确立了: 办园宗旨:以自然为本,启探索之蒙,创童梦乐园 办园理念:自然育人、育自然人 园训:自然心、亲子情 园风:阳光、童趣、探索、超越 教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管理理念:让每一片绿叶自由舒展 主题文化:乐陶陶 办园特色:生态式教育 一、让物质文化凸显个性美 我们注重“生态式环境文化”建设,努力让物质文化凸显个性美,发挥其熏陶功能,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幼儿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让孩子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温暖的家园、幸福的乐园。 走进我园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关注儿童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阐明了我们鲜明的儿童观。步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您的孩子、我的宝贝”几个大字,意味着一切工作的起点将以孩子们为中心;步入楼梯,一幅幅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画,不仅让孩子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同时在心灵上产生激荡。另外“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用心去体会孩子的与众不同”等富有哲理的语句如同一面面镜子,激励着全体教职工时刻审视自己的心灵,并激起大家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 室外,宽阔的塑胶操场和各班独立的户外场地可以尽情让孩子们嬉戏、玩耍,各式各样的大型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特别是由幼儿园老师利用废旧材料亲手制作的环保体育器械更是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结合远程教育理论及自身实际及学习体会,试作传统校园_翔鹰励志协会

结合远程教育理论及自身实际及学习体会,试作传统校园_翔鹰励志协会 网络教育能否取代传统教育?说实话,这个辩题本身就有问题。“传统”与“网络”,并不是同一个逻

辑层面上的概念,辩论起来免不了要出现“鸭同鸡讲”的尴尬场面。其实,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能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倒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辩题。 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今天学校教育的形式,的确是100多年前从西方“引进”的,大到班级授课制,小到统一校服、统一作息时间表等等,都是当年所谓“新式学堂”取代科举教育制度后确立的。既然“新式学堂”可以取代有1000多年传统的科举教育,网络教育为什么就不能取代才有100多年传统的学校教育? “网络”或“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如果说今日中国有哪个英文词已经取代了bye-bye而朗朗上口,那就非IT莫属。 有人声称,人类已经经历了简单绘画传情达意??读形时代、文字的发现??读字时代、印刷的发明??读文时代、影视技术的发明??读图时代的不断更迭。随着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登录互联网并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人类逐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读网时代”。 “读网时代”的挑战,学校首当其冲。教育从

观念到形式,都将发生根本的变革。 教育平等化:网络教育成主流 驱使网络从小规模实验迅速走进千家万户的主要动力来自价值取向。教育机构通过网络投资或出售知识,成本可以迅速降低,而“购买”者可以在互动中充分表达自我,再也不必在师道尊严面前噤若寒蝉。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的一个坚定信条是:在线销售的价格将比其他任何地方的价格都要低。知识“销售”又怎能例外。网络教育将改变人们对教育市场的看法。同时,人们将越来越关注“教育产品”和服务对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价值。网络将使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言者谆谆,听者渺渺”,教师在表情冷漠的学生包围之下寂寞而无可奈何地讲授知识的历史将被终结。 网络化学习:无所不在 通过对互联网、局域网、外域网的整合,以及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化学习可以无处不在,网络化学习将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从而创造更高的学习效率。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的繁荣没有带来与之对称的教育实践改进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教育理论蕴藏信誉危机。下面是OK带来的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___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4、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5、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6、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7、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8、教育的本质 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9、人的发展:是指贯穿在人一生中的身心诸方面的变化过程。 10、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 1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2、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行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3、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14、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15、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6、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包括三部分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其中教育目的是核心内容。 17、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18、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生态式教育理念

我园实施“生态式理念下幼儿园园所文化的构建”,我们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而作为幼儿园的组成部分——每个班级,更是要将生态式的理念落实到班级的管理中。 生态式教育思想中的“人际生态”是指:幼儿园这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师幼、幼幼、师师之间的关系,及幼儿园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的相关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关系,也应形成一个积极、良好的生态系统。而对于一个班级的主体来说,最重要的莫不过于两位教师之间,以及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有的教师认为上课的人不是自己,也就没必要作太多的工作,只是偶尔的维持一下课堂秩序就行了。有的人在上课时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其实,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助手”的作用,还会有负面的效果出现。会使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上课的质量。 配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维持秩序,帮助处理个别情况(如个别幼儿尿尿)以外,还应该和幼儿一同听课,在需要调动情绪时作出相应的反映。如在上课时,有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你可以和其他幼儿一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声音要突出,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到所学的内容上。有时,主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言语的暗示,都可能是你下一步需要去做的事情,这就需要配班教师在工作时注意力集中,灵活机动的应变一切事情。特别是在给新教师配班时,有经验的“助手”能令一节不成功的课改头换面,但不可喧宾夺主,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将一节配到好处。 当然,在课堂上如果只有一方在唱独角戏的话,是无法将课进行下去的。这就要求主配班双方和谐的搭配,主班教师提出要求,配班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将课上的精彩。在班级一日活动中能做到主配班和谐做工作,幼儿的各方面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也根据幼儿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进行多元分析,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班级特色。如:节奏乐、英语abc班等; 我园一直将笛子作为我园的艺术特色教学,我们也根据幼儿学习特点,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来优化笛子教学,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在“趣”字上做文章,以游戏中学习为基本活动激发幼儿情趣,激活兴趣,体验审美愉悦,使每个幼儿都能喜欢笛子,并能真正学会笛子,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我们鼓励每个有兴趣积极参与幼儿园开设的电子琴、书法、美术、舞蹈、象棋、水墨画等多个兴趣小组,并创设条件如在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园同乐活动中给予每个孩子一展身手的舞台; 我们每学期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节假日文化活动,如:本学期中学雷锋活动、爱妈妈活动系列(每年3月份),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系列(每年4月份),爱劳动教育(每年5月)、庆六一等等,产生了积极的育人效果。 生态式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让每个孩子都觉得班级就象乐园一样。正如《纲要》所讲,我们要“让孩子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只有真正去落实,才能让孩子们享受快乐,让孩子们得到更大的发展。

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

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学习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信心,与生同乐。在《充满自信才能享受教育快乐》一文中提到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关键是要帮助教师树立对教学的信心。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害怕的就是管不住学生,上不好课。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怕对学生的把握不够,我愿意教,他们会愿意学吗?文章中提到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快乐,课堂的快乐,教师才能教的快乐只有步入了上述的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学生快乐相处,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看来,只有树立信心,才能自然发挥,与生同乐才能成功教学。 二、端正角色,循序渐进。在《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一文中,有一段文字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只有我们这些教师不再将教学看成工作或职业,而是积极成为道德典范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小故事的持续性的反思是多么重要》。学校总会布置很多文章任务。很多教师觉得苦不勘言,每一篇论文如同难产。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吧。但如果我能持续生活中的小反思。那么我的论文也就迎刃而解了。真爱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上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但若不联系实际,纸上谈兵,那一切也只能是空话,痛苦的是自己。 三、让素质教育看得见。鲍寅初的讲话中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艺术课也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作为音乐教师也是责任重大。自从提倡素质教育后本来人人可以抢,不被家长学生重视的艺术课就一下明朗起来。但还是存在偏见的,我个人认为偏见的本身还是在于艺

理论教育工作总结

南雁镇理论教育工作总结汇报 南雁镇委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等理论教育工作,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的中心工作,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多层次落实理论教育,现将前一段时期我镇在理论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理论武装工作方面 围绕镇委镇政府中心工作,抓好中心组理论学习。一是围绕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年初我们根据县委宣传部的要求,制定下发了《2011年南雁镇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对中心组的学习内容精心安排,围绕县委工作和我镇实际,安排有针对性的选题,例如针对南雁景区搬迁选择新拆迁法相关内容学习,今年至今为止镇委中心组共组织集中扩大学习5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强化督查,提升学习水平。通过课上学习,课下讨论,对全镇参与理论中心组成员的学习记录、学习成果进行检阅,进一步调动了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的总体效果。 二、党员教育方面 (一)突出党校的阵地作用。镇委党校每季度都要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使每年新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训率达到

90%以上。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培训党员干部的阵地作用,镇委在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上不断投入,镇委还逐年加大党校投入,确保师资和经费投入到位,党校在制度建设,在硬件配置方面都达到了市级先进党校要求。 (二)明确载体,扎实培训。为落实党员培训计划,年初镇委就下发《南雁镇2011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根据我镇实际开展培训。一是开展集中培训。于3月19日至20日集中培训两天。参训人员为村“两委”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部门机关党员干部。主要培训内容一是以农村党建工作为重点,开展村干部初任培训、发展党员、党支部工作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二是以学习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开展党章知识、创先争优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三是以为实际工作为重点,开展农房改造、城乡统筹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四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开展推行“一询四议两公开”、共产党员若干准则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提升了党员干部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群众的水平。 (三)抓好联系片领导入村带头讲党课制度的落实。镇党委为了提高一般党员干部受教育水平,要求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季度分别到联系片村居讲党课,并要求准备好讲课材料,认真对待。今年到现在为止,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各村(居)委会讲授党课32余场次,听课人员300余人次,既密切了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

浅谈生态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

浅谈生态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 【摘要】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生态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作为班主任我们接触的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处理班级事务,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要真正回归教育的本真,构建和谐的生态型班级,促进班级成员的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班级生态环境氛围是有必要的。班级的生态环境,是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每个学生依靠自然的生态环境,得以生存和幸福;在班级的结构生态中参与各种生活,体现为奉献和索取、尽义务和享受权利等多种相应的关系;在不断提高学习生活水平的同时,借规范的生态环境,以提高精神价值。 【关键词】生态班级生态教育生态管理尊重关爱 最近,我读了吴一舟先生的《你的教育生态了吗?》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里所提及的“百龙有百样,百龙有百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生态教育”不等于放弃教育;顺其自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育理念,古已有之,古人庄子早已为之。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迫切需要的不就是这样的生态教育吗? 生态教育就是让教育这个严肃的工作,充满了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教育这项艰难的工作不再是冷冰冰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过程,而是让人倍感亲切,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的神圣事业;教师再也不是威严地站在讲台前,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而是可亲可敬的长者,是平等相处的朋友。 一、生态的管理是班级亲情化管理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因此,在深化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在实行班级亲情化管理模式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明确一个观念: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漫溢亲情、温馨荡漾的人性空间,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新的理念、新的内容和方法注入其中。班级亲情化管理模式不同于过去传统的班级管理。班级亲情化管理的实质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就班级学生个人而言,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人”的发现,对人性的自我唤醒,学生增强了归属感,把自己视作班级大家庭的主体,努力改变被动者的

论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与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旨及其

试论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与 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旨 及其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影响 张兴华 一、赫尔巴特的理论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年出生于德国北部的奥尔登堡。他是传统教育的代名词,其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论。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这种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作法尽管当时受到批判,但历史及教育学的发展却证明了他的先进性。分认为“情感不是心灵孤立的单独官能,它只是观念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将伦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目的论。赫尔巴特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他坚持教育应该包括真理的观念、正义的观念以及善意的观念和美的观念。对于教育,他说:“教育唯一和生命的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也就是说,他认为教育的内容及目的就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之成为有“高贵品质、高尚品德”的人。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赫尔巴特认为“积极教育的主要方法在于最广泛的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当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所在。对于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他作了这样的论述:“教师不应该把学生歪曲为游戏,也不应该是指定的工作;他应该明白在他面前是严肃的事业,但应用温和和稳当的方法来促进它。”同时,他也注重兴趣对教学的作用力。他认为“通过兴趣与性格教育结合起来,并且为了使二者都取得成就,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赫尔巴特在强调教学重要性的司时又使用权教学变得又不可捉摸。 (四)、教学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赫尔巴特在论述教学中心时提出了教学阶段论,并论述说:“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则:即教学对象的每一个最小可能的组合中,也须得集中与反映活动以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必须同等注意,并依次做到:对于每一细节的清楚明确,对于许多细节的联合和对于已联合细节,以及通过这样安排进行一定实践,使所教的东西都清楚明白。” (五)、一切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确信性格培养的主要基础是教学的基础性。他认为教学应当具有教育性。教学不是简单地讲授而是要有思想。这无疑是和其目的论相一致的,他说:“最主要的是,教学包含了教育性和教育形成性格。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在这里包含了我的全部教育学。” (六)、“教师中心”的理论化。赫尔巴特无疑是将“教师中心”理论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教学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但他决不允许我们忘记人的

教育学中常用的理论汇总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理论简介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生理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 水 食物 睡眠 生理平衡 分泌 性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 、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 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

计算机教育理论发展

计算机教育理论发展 自电子计算机出现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今,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世界的各行各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今社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收集、存储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甚至有人称,在当今社会不掌握计算机知识的人就是“文盲”。因此,开展计算机专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计算机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计算机教育成败的关键。―、计算机专业教宵理论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末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时代至今,计算机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计算机教育初期的理论基础。早期的CAI是从“程序教学”演变而来,它的创始人斯金纳就是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因此,计算机教育时代初期的理论基础就深深地打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烙印。多年来,基于小步骤的、框面的分支式的程序设计一直是CAI课件设计的主要模式,并沿用至今。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阶段。认知主义重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界的信息剌激被动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成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趣、意志和需要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对外部信息

剌激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三阶段是90年代初至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能一味地靠教师灌输而使学生被动得到,而是要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建构意义”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大要素。它要求学生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加工信息的主体,以及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老师只是在其中做一些起到帮助作用的工作,主要有: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料;促使其“交流”、“合作”并得到信息反馈,从而在其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等。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 学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对当时逐显刻板化的 传统教育的改造。 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我想,其部分原因是杜威及该学派人物举起“批判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旗帜,标榜自己为“现代教育”的革新派而形成的历史观念,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后来者们在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时,夸大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推向极端而带来的种种误解和错误。但是如果我们摒弃这种“非此即彼”对立的思想方法来研究教育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就会发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并非完全对立、不同的,相反,还有不少共同之处,杜威的教育思想于赫尔巴特学说而言,除了批判,还有继承、包融和发展。下面就让我们试图跳出“对立”的传统模式,从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教学理论、历史地位等方面,深入了解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内容及异同点,从而加深我们对教育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识。 传统教育派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

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传统教育派还认为“训育即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方法是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作用,教学阶段有机械化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派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派强调儿童中心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而现代教育派把学生比做“太阳”,把教师比做围绕太阳转的“地球”。看起来两者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容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对,他们都强调个人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为的是使学生适应现实与未来.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以下小编为你带来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篇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这些天,我看了很多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书籍,一些调查统计数据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

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为避免教学中学生认知负荷总量超过其工作记忆容量,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原理就是: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在确保工作记忆资源有所盈余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Mental Effort),提高其相关认知负荷,实现图式的获得与规则的自动化。教学活动中学生内在认知负荷与教学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外在认知负荷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水平有关,相关认知负荷与学生的认知努力(Mental Effort)有关。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负荷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一)控制内在认知负荷:充分考虑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及其交互作用。 一般认为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本质所决定的,不能通过教学设计的改变而改变,但Pollock et al(2002)和Peter et al(2004)的实验提出了异议。两个实验共同点在于利用材料的信息排序原理降低内在认知负荷。Pollock et al首先向学生分批展示学习材料,然后一次性地全部展示,这种学习材料排序法,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能更好地促进对学习材料的深层次理解。而Peter et al改变了传统样例教学方式,把样例分解成几个能单独理解的成分,他的五个实验最终结果一致表明,新的样例呈现方式降低了材料给学生带来的内在认知负荷。 Tracy Clarke,Paul Ayres与John Sweller也在他们的“The Impact of Sequencing and Prior Knowledge on Learning Mathematics :Through Spreadsheet Applications”一书中研究了一种改变固有认知负荷的渐进方法。他们使用Spreadsheet 软件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学生被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对 Spreadsheet不怎么熟悉,另一类学生对Spreadsheet有较好的了解。每一类学生又一分为二,分别接受两种先训练:一种训练是先使用 Spreadsheet 软件,再训练利用这种软件发展数学技能;另一种训练是练习 Spreadsheet 软件技能与练习数学技能同时进行。结果显示对于事先不熟悉 Spreadsheet的学生来说,顺序呈现优于并发呈现,测验成绩也更高;但对于事先已了解Spreadsheet的学生来说,情况正好相反。这说明,对于知识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来说,采用“先学习技能后学习特定内容领域的概念”这种策略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技术内容很可能具有高元素交互性,如果同时学习技术技能和特定学科领域的概念,内在认知负荷可能会增加[5]。而对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来说,技术内容不具备高元素交互性,同时学习技术技能和特定学科领域的概念,内在认知负荷不会增加。在决定顺序策略时,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内容的元素交互性水平,是至为关键的变量(Kalyuga 等,2003;Van Merrienboer, Kirschner & Kester,2003)。 (二)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优化教学材料呈现方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是“教学的认知负荷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对降低教学中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途径,众多的研究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在参阅众多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优化教学材料呈现方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下面试举几例,以资说明。 1、按邻近原则呈现教学材料,减少注意分散和表征保存。即教学中的教学材料呈现应尽可能在时空上保持邻近。凡涉及多来源的信息应该在物理上被整合,以降低对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压力,并释放出认知容量进行其他的信息处理。[6]以图像和解释性文本的呈现为例。在空间上,解释性文本应尽可能被整合到图像中去;在时间上则应该同时而非连续呈现,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学习者就可以以最短的视觉搜索找到相应的视觉与语词信息,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而促进信息整合。否则,图像和解释性文本分离呈现,“学习者倾向于先看文字部分,接着看对应的图表”(Hegart&Judt,1989),在看完文本后,一方面需要一部分认知资源来保存文本表征,形成表征保存;另一方面还要耗费一定认知资源来搜寻对应的图像信息,形成注意分散,从而带来额外的认知负荷。因此,“文字和图像的完整呈现比文字和图像分离呈现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Moreno&Mayer,1999;Mayer,2001)”。 2、清除多余信息,避免冗余效应(Redundancy Effects)发生。多余信息,就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来说是没有必要的那些信息,也称为冗余信息。Paul Chandler 和 John Swe11er用实验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