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 格式:docx
- 大小:12.31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2年3月10日上午9:00-11:30二、活动地点幼儿园小班组活动室三、活动主题《有趣的空气》科学活动四、活动目标1.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知道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2.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五、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气球、塑料袋、水、瓶子、肥皂水、吸管、镜子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对空气有初步的认识。
六、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气球,请幼儿观察,引发幼儿对空气的思考。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气球)气球里面有什么?(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空气的奥秘。
2. 教学活动(1)空气的存在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塑料袋,请幼儿用力吹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塑料袋里面有什么?(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实存在。
(2)空气的特性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不可压缩性。
实验材料:瓶子、水、吸管实验步骤:①将瓶子装满水;②用吸管将瓶口堵住;③用力挤压瓶子,观察瓶子的变化。
实验结果:瓶子被挤压变形,但水并没有流出来。
教师总结:空气是不可压缩的,即使我们用力挤压瓶子,空气也不会流出来。
(3)空气的应用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空气应用实例。
实例:风扇、空调、吸尘器、呼吸等。
教师总结: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 活动总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活动内容,总结空气的奥秘。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空气的奥秘,知道了空气的存在、特性和应用。
其实,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需要空气。
希望小朋友们能够珍惜空气,保护环境。
七、活动反思本次科学活动《有趣的空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反思:1.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实验,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空气的奥秘。
幼儿园大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今天,我来到了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发现室。
这是一个设计精美的房间,墙壁上挂满了绚丽多彩的实验器材和图片。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让我对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了敬意。
首先,我看到一个小组正在进行关于水的实验。
他们在一个大盆子里放了一些水,然后轻轻地往水面上撒了一层黑胡椒粉。
然后,他们将一根棉签蘸上了洗洁精,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黑胡椒粉的中心。
“哇!看,黑胡椒粉怎么都移动了?”一个小女孩惊讶地问道。
“这是因为洗洁精的表面活性剂作用,它会与水和黑胡椒粉相互作用,使黑胡椒粉迅速移动。
”老师解释道。
这个实验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开始用棉签在水面上涂抹洗洁精,看黑胡椒粉如何自动移动。
他们兴奋地讨论着,对科学的好奇心很快蔓延到了其他实验上。
接着,我看到另一个小组正在探索物体的浮力。
他们在一个大水盆中放入了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木头、石头等。
“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沉入水中?”一个小男孩疑惑地问。
“这是因为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不同。
密度较大的物体会沉入水中,而密度较小的物体则能够浮在水面上。
”老师回答道。
孩子们听完后,纷纷试着将手中的物体放入水中,并观察它们的表现。
他们发现,塑料和木头浮在水面上,而石头则沉入水中。
他们大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激动地向同伴们展示。
离浮力实验台不远处,有一组小朋友正在进行有关颜色混合的实验。
他们将红、黄、蓝三种颜料分别放在同一张白纸上,用调色板将它们混合起来。
“哇,看,红色和黄色混合后成了橙色!”一个小女孩兴奋地喊道。
“我们继续混合红色和蓝色会怎么样呢?”另一个小男孩迫不及待地问。
他们用调色板将红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发现变成了紫色。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尝试了其他颜色的混合,他们的表情充满了好奇和惊喜。
除了这些实验,还有一些小组在进行电路搭建、植物观察、动物饲养等有关生活科学的活动。
我看到一组小朋友正用饲养箱观察着一只小蜗牛,他们仔细观察着蜗牛的容貌、生活习性,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记录人:XXX
1.幼儿讨论回答。
2.教师小结:我们不能玩刀子、剪子等危险的物品,要勤剪指甲保持卫生,特别是冬天就要到了,天气很寒冷干燥,洗完手后要注意擦油,这样皮肤就不会皴裂了。
四、结束
我们的小手真能干,音乐《我有一双小小手》。
观察分析:
本次活动通过观察、体验、操作、表演等方式来感知小手的本领,以及对自己的肢体有所了解,从而达到认识自己。
此次的活动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孩子,有助于孩子拓展思维,从而达到创新课题的实验目的。
在比大手小手的环节,孩子们很兴奋,知道了自己与小朋友小手的差距;再来比比看老师和自己的大手小手,孩子们纷纷上来要跟我比大小,我们的小手还能做很多事情,如扫地、画画、拿勺子等。
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让孩子们回家和自己的家人比比。
通过教师肢体语言的引导让幼儿在行动中理解、记忆整首诗歌
还有创编时可能创编有连续动作的诗句比较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等等我想这些问题还有待更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在每一次的探索中摸索前进不断的总结出一些适合幼儿诗歌学习的经验与方法。
记录人:XXX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陶剑侠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XXX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XXX。
记录人:XXX
1.幼儿讨论回答。
2.教师小结:我们不能玩刀子、剪子等危险的物品,要勤剪指甲保持卫生,特别是冬天就要到了,天气很寒冷干燥,洗完手后要注意擦油,这样皮肤就不会皴裂了。
四、结束
我们的小手真能干,音乐《我有一双小小手》。
观察分析:
本次活动通过观察、体验、操作、表演等方式来感知小手的本领,以及对自己的肢体有所了解,从而达到认识自己。
此次的活动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孩子,有助于孩子拓展思维,从而达到创新课题的实验目的。
在比大手小手的环节,孩子们很兴奋,知道了自己与小朋友小手的差距;再来比比看老师和自己的大手小手,孩子们纷纷上来要跟我比大小,我们的小手还能做很多事情,如扫地、画画、拿勺子等。
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让孩子们回家和自己的家人比比。
通过教师肢体语言的引导让幼儿在行动中理解、记忆整首诗歌
还有创编时可能创编有连续动作的诗句比较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等等我想这些问题还有待更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在每一次的探索中摸索前进不断的总结出一些适合幼儿诗歌学习的经验与方法。
记录人:XXX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陶剑侠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XXX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记录人:XXX。
中班科学发现室活动观察记录活动观察记录2021年5月10日,我们中班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科学发现室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观察动物的特征和行为。
以下是我们的观察记录:一、观察动物特征1. 虎头蛇身的蝴蝶我们在活动中观察到了一只虎头蛇身的蝴蝶。
蝴蝶的头部像虎头一样有黑色的斑纹,身体部分则呈现出蛇的形状。
我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这只特殊的蝴蝶,并画下了它的形状和图案。
2. 大力水手的肌肉在科学发现室的植物区域,我们注意到了一棵茄子植物。
茄子的树干像大力水手的肌肉一样粗壮,还有很多分支。
我们摸摸树干,感受到了茄子植物强壮的生长力。
3. 海豚的鼻孔在水族馆的展示区,我们观察到了几只海豚。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它们的一个特征:在海豚头部前端有两个像鼻孔一样的小孔。
这些鼻孔被称为“呼吸孔”,海豚可以通过它们呼吸空气。
二、观察动物行为1. 猴子的攀爬在动物园里,我们观察到了一群猴子。
猴子们灵活地在树上跳跃、攀爬。
它们的手脚非常灵巧,能够轻松地在树枝之间移动。
我们仔细观察了猴子们的攀爬行为,并画下了它们的形象。
2. 鸟儿的鸣叫在公园里,我们听到了不同种类的鸟儿在鸣叫。
有的鸟儿叫声高亢悦耳,有的鸟儿叫声柔和婉转。
我们留心倾听,用心感受每一种鸟儿的声音,想象它们在传递着怎样的讯息。
3. 蚂蚁的合作在草地上,我们发现了一群蚂蚁正在合作运送食物。
它们组成了一个长长的队伍,一只蚂蚁将食物咬住,然后其他的蚂蚁依次将它传递给前方的蚂蚁。
这种互相合作的行为令我们非常惊奇和感动。
三、总结通过这次科学发现室活动的观察记录,我们了解到了不同动物的特征和行为。
动物世界是如此丰富多样,每一种动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动物们的行为与我们人类的行为有些相似,例如合作、表达等。
通过观察动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自然界的奥秘,增长了我们的科学知识。
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室活动,让我们能够继续观察并记录更多有趣的事物。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能够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幼儿园小小实验室:简单科学实验与观察记录活动案例幼儿园小小实验室:简单科学实验与观察记录活动案例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起点,科学实验与观察记录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探索自然、发现规律的机会。
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小小实验室的简单科学实验与观察记录活动进行全面评估,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活动案例1. 活动内容:水的物态变化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理解水的液体、固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活动步骤:a. 将水倒入冰盒中,放入冰箱制作冰块。
b. 将冰块取出,观察其物态变化。
c. 将冰块放在室温下,观察其进一步的变化。
2. 活动内容:种子发芽观察记录- 实验目的: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 活动步骤:a. 将一些豆子放在湿纸巾中,并放入密封袋中。
b. 在观察的过程中每天记录发芽情况,包括发芽时间、发芽的情况等。
3. 活动内容:简单水下气泡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水中气泡的产生和变化情况,理解气体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 活动步骤:a. 在饮料瓶中加入白醋和小苏打粉,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b. 观察气泡的变化,了解醋和小苏打反应产生气体的过程。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几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记录活动,幼儿们不仅通过实践观察了水的物态变化、种子的发芽过程以及水下气泡的产生情况,还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方法。
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慢慢建立起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个人观点与理解: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与观察记录活动是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指导更为重要。
教师应该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孩子们通过实践与观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结束语通过本文的深度评估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园小小实验室的科学实验与观察记录活动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小班组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教学能力,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我园特组织开展了本次小班组科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形式,提升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的理解,丰富科学教学策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活动时间2022年10月26日三、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厅四、参与人员小班组全体教师五、活动主题《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六、活动流程1. 集体研讨(1)主持人介绍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及目的。
(2)教师分享各自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针对问题,全体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 案例分析(1)展示优秀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引导教师分析案例中的亮点和不足。
(2)结合案例,教师讨论如何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活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科学小实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2)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分享实验心得,探讨实验中的科学原理。
4. 总结与反思(1)主持人总结本次教研活动成果,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2)教师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对今后科学教育工作的改进建议。
七、活动内容1. 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讨环节,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例如,有的教师反映幼儿对科学实验缺乏兴趣,有的教师表示在组织科学活动时,难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针对这些问题,全体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首先,教师们认识到,科学教育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其次,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科学知识。
2.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我们展示了以下优秀科学教育活动案例:案例一:《神奇的水》通过观察水的流动、水的形态变化等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
案例二:《空气的力量》通过吹气、拉力等实验,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和力量。
案例三:《光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幼儿园科学探究主题活动记录表活动主题:探索自然界活动目的: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幼儿对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时间:xxx活动地点:幼儿园实验室活动内容:1. 实验一:观察植物生长- 活动介绍:让幼儿在花盆中种下小麦籽,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 结果:幼儿们通过观察发现,小麦籽在逐渐生长并发芽,孩子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
2. 实验二:探索水的性质- 活动介绍:在实验室中,让幼儿分别观察清水、盐水和油水的性状,并做简单的实验验证。
- 结果:幼儿们发现清水透明、无味,盐水呈现盐的结晶,油水不与水混合,对水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3. 实验三:制作彩虹- 活动介绍:在实验室中,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颜料和水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制作彩虹。
- 结果:幼儿们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后可以产生新的颜色,制作了美丽的彩虹图案。
4. 实验四:观察昆虫活动- 活动介绍:在户外活动场地观察昆虫的活动轨迹,并记录下其行为特点。
- 结果:幼儿们在活动中发现了蚂蚁的合作、蜗牛的缓慢移动等特点,对昆虫的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活动评价:此次探索自然界的活动,让幼儿们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吸引了幼儿们的兴趣,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习,增强了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幼儿们在活动中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下一步工作计划:在今后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将继续丰富活动内容,加强观察和实践的环节,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探究找到答案,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家园合作,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续写:下一步工作计划:除了丰富科学实验内容,并引导幼儿们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外,我们也计划利用科学探索主题活动,将自然科学知识与美术、音乐、语言等多个领域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探究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今天是幼儿园大班科学发现室的活动日,孩子们充满好奇心和激动地走进了实验室。
科学发现室是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而设立的活动场所。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进行各种实验、观察和探索,体验科学的乐趣。
【活动一:小小植物学家】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们探究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首先,我们观察了不同种类的种子,并了解了它们的特点。
接着,我们在小花盆中播种了玉米和豌豆的种子。
孩子们用小勺子轻轻地将土覆盖在种子上,然后用水壶给它们浇水。
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土壤的湿度和温度。
我们决定每天给植物浇水,以确保它们的正常生长。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玉米和豌豆都开始发芽了!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
【活动二:神奇的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探索了水的奥秘。
首先,我们带领孩子们观察了水的三态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和冰块融化的过程,孩子们明白了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接着,我们进行了一个实验,将一些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后用吸管吹入一些空气。
孩子们惊奇地发现,通过吹气,水可以变得起泡泡并且形成一个小小的喷泉。
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气体在水中的作用。
【活动三:有趣的光线实验】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们探索了光线的特性和作用。
首先,我们用激光笔照射在白纸上,孩子们看到了红色的光线穿过空气呈直线传播。
接着,我们用玻璃棱镜分解了白光,孩子们看到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谱。
孩子们非常好奇,他们用手指捕捉着光线,试图将其掌握在手中。
我们解释了光线是如何通过反射和折射而改变方向和形状的。
在其他一些小实验中,孩子们还了解了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对镜子和水面的影响。
【活动四:游戏中的科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我们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
在一个游戏中,孩子们分成了小组,通过在指定区域内寻找隐藏的物品,他们学会了注意力的集中和团队合作。
在另一个游戏中,孩子们经过观察和推理,解决了一系列科学谜题。
幼儿园科学室活动记录《幼儿园科学室活动记录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在幼儿园的科学室里可真是玩嗨啦!一进科学室,那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和好玩的玩具就把我们的眼睛都看花啦!小朋友们一个个像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兴奋得不行。
老师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小实验,她把一个鸡蛋放进装了水的杯子里,鸡蛋一下子就沉下去了。
然后呢,老师又往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盐,搅拌搅拌,哇塞,鸡蛋居然慢慢地浮起来啦!我们都瞪大眼睛,张着小嘴巴,惊讶得合不拢。
接着呀,我们自己动手做了彩色的泡泡水。
用洗洁精、白糖还有水混在一起,用小吸管轻轻一吹,五颜六色的泡泡就飘满了整个科学室,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空中跳舞。
还有哦,我们玩了拼图游戏,那些小小的拼图块在我们的小手里变得乖乖听话,不一会儿就拼成了漂亮的图案。
在科学室里,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都舍不得离开呢。
这次活动让我们发现,科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神奇,真期待下一次再来探索更多的奥秘!《幼儿园科学室活动记录二》哟呵,今天在幼儿园的科学室,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的冒险!一进去,就看到墙上挂满了各种奇怪的图片和介绍,好像在对我们说:“快来发现我的秘密呀!”我们先是围在一起,看老师摆弄那些小小的磁铁。
老师把一块磁铁放在一堆小铁钉上面,那些小铁钉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嗖”的一下全被吸上去啦!然后老师又让我们自己试试,看能吸起什么东西。
有的小朋友吸起了回形针,有的吸起了小夹子,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之后呢,我们又去观察了显微镜下的小世界。
哇,平时看不到的小细胞、小虫子一下子变得那么大,简直太神奇啦!还有一个好玩的,就是搭积木比赛。
看谁能搭出最高最稳的“高楼大厦”。
小朋友们都开动小脑筋,有的一层一层往上搭,有的用三角形做支撑,忙得满头大汗。
科学室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让我们好奇得不行,感觉自己就像小小的科学家,在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一天真是太开心啦,真想天天都能来这里玩!。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在小班阶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小班科学活动的质量,我们教研组特开展了本次以《奇妙的声音》为主题的科学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三、活动时间2022年X月X日四、活动地点幼儿园小一班活动室五、活动参与人员小一班全体幼儿、小一班班主任、教研组成员六、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手指游戏,活跃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活动状态。
2.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活动:“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声音吗?你们在哪里听到过声音?”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3. 探索声音的产生教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瓶、纸杯、铁盒等,让幼儿触摸并敲击这些物体,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产生。
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 探索声音的传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将手放在耳边,分别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
教师总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5. 探索声音的变化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瓶子,让幼儿在瓶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水,敲击瓶子,观察并记录声音的变化。
教师总结: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6. 游戏环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声音传递”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声音的传播。
7.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八、活动反思1. 活动中,幼儿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
2. 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篇1本学期,幼儿升入中班后,比原来活跃了许多,再加上搬入楼房后,活动空间也大了,孩子们在班里经常跑来跑去,或者学奥特曼互相打着玩。
小宣就是这些孩子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他喜欢和老师在一起,但是他经常会与周围小朋友发生矛盾,也常常有小朋友跑来向老师告状,说小宣打了他等等之类的话。
在我观察了小宣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小宣爱打人,而是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恰当。
例如:早上活动区时小宣在建筑去玩搭积木,他搭了一个特别漂亮的游乐场,而这时醒醒正巧坐在小宣搭的建筑物旁穿鞋,不小心挡住了小宣的搭建,于是小宣就推了醒醒一把,结果手重了,醒醒哭着向我告状说小宣打他了。
我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我走过去把小宣叫了下来,对他说:“宣儿,你为什么打他啊?”小宣说:“我没打他,他碰到我的楼房了。
”我又问他:“你是不是想让他让开一些啊?”小宣点点头,我又告诉他:“你想想,如果你不用手推醒醒,还能怎么告诉他啊?”小宣想了想,对我说:“请你让一下行吗?”我笑了,摸着小宣的头说:“对啊!你要是这么对醒醒说,他不就不会给你告状了吗?”小宣点点头,对我说:“老师,我改了。
”反思:中班幼儿的行为问题增多,更多的是源于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
作为老师,要不断观察幼儿的社会交往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不断改善,从而减少行为冲突问题发生,保证幼儿顺利进入“社会化”。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篇2下午,小朋友吃完点心都进了教室。
一会儿,天渐渐黑了下来,有的小朋友注意到了,星星说:“老师,天黑压压的,看也看不清,等一会儿爸爸妈妈不能来接星星了,”李欣说:“马上要下雨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正说得热闹,突然天上打起雷来,雷声“轰隆隆”的传来,把小朋友们都吓住了,凌佳琦捂着耳朵说:“打雷很吓人,声音真响。
”小朋友也学着她的样子将耳朵捂住。
果然雷声过后,马上下起雨,雨越下越大,雨声吸引了幼儿,他们都不由自主地向窗外看去,有几位小朋友甚至跑到窗台边去看雨。
幼儿园科发室活动教案:探索声音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和产生。
2.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鼓、塑料薄膜、细沙、盐、尺子、梳子、放大镜等。
2.教学场地:幼儿园科发室3.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有趣的音频,引导幼儿关注声音。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听到的声音,讨论声音的特点。
(二)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教师展示一个鼓,邀请幼儿用手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的振动。
2.教师在鼓面上撒上一层细沙,再次敲击鼓面,让幼儿观察沙粒的跳动。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鼓面的振动产生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三)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教师准备一个塑料薄膜,让幼儿将薄膜拉紧,用尺子敲击薄膜,观察声音的传播。
2.教师在薄膜上撒上一层盐,再次敲击薄膜,让幼儿观察盐粒的跳动。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盐粒会跳动?(四)实验三:声音的放大1.教师展示一把梳子,让幼儿用梳子梳理头发,观察声音的变化。
2.教师将梳子放在耳朵旁边,让幼儿感受声音的放大效果。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梳子放在耳朵旁边会放大声音?(五)实验四:声音的共鸣1.教师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瓶子,分别装入不同量的水,让幼儿敲击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
2.教师将两个瓶子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用手指弹击其中一个瓶子,观察另一个瓶子的振动。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两个瓶子的声音会相同?共鸣是如何产生的?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这些特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四、教学延伸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的实验内容,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声音实验。
2.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科发室活动,共同探索声音的奥秘。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声音的兴趣。
2.关注幼儿在实验中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