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90.69 KB
- 文档页数:3
等离子体物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40322Z10课程名称(中/英文):等离子体物理/Physics of Plasma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激光原理、光学、原子物理学适用专业:物理科学班教材、教学参考书:[1] 金尚宪、贺贤土等编著等离子体物理2007[2] 张家泰等编著,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物理与模拟,1999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为物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学位课,是物理学、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多门学科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
本课程讲授单粒子轨道理论,动力论方程,等离子体中的波,等离子体微观不稳定性,输运理论,等离子体中的涨落和辐射等。
使研究生掌握等离子体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并应用于其研究工作中。
介绍其基本原理及等离子体相关的测量与诊断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对从事光学,光电子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领域有关专业研究的理论概念略有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光学领域,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基本现象和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让本专业的学生了解等离子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用所学的测量方法应用到以后的测量过程之中,体会到等离子体领域光学测量技术原理的特点和性能,为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会对等离子体输运理论进行数据分析,会用等离子体基本理论分析等离子体过程中的数值模拟问题,解决光学领域的光谱学的谱线线型、光谱强度、高能密度物理和非线性效应现象。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无实践实验、上机等基本要求。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40%)和期终考核(60%)两部分。
前者主要为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讨论发言、小论文等;后者为期末命题考试。
两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等离子体物理教案探索一、引言等离子体物理作为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高度激发的气体态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教案将探索等离子体物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等离子体物理并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等离子体的定义和基本特性;2. 理解等离子体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3. 掌握等离子体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等离子体的定义和基本特性1.1 等离子体的概念和分类1.2 等离子体的形成和研究方法1.3 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和行为2. 等离子体在自然界中的应用2.1 太阳等离子体和宇宙等离子体2.2 等离子体在地球大气、雷电和闪电中的作用2.3 等离子体对地球磁层和空间天气的影响3. 等离子体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3.1 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显示器和等离子体喷涂中的应用3.2 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医学和等离子体工程中的应用3.3 等离子体在核聚变和激光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和展示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1. 讲授:教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实验:通过设计简单的等离子体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等离子体的行为和特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围绕等离子体的某个应用领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交流思想,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展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等离子体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组织展示和分享,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科学素养。
五、教学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讨论贡献等方面的评估,反映学生在等离子体物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 实验报告:学生按照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等离子体物理学讲义Lecture Notes onIntroduction on Plasma PhysicsNo. 8马 石 庄2012.03.19.北京第8讲 碰撞温等离子体波教学目的:系统地介绍磁流体Alfvén波理论,考察带电粒子的热运动是等离子体动力学的重要影响,导出在等离子体湍流研究中基础意义的Haseawa‐Mima 方程,展示碰撞的作用不但引起耗散,也能导致漂移波不稳定。
主要内容:§1 磁流体Alfvén波 (4)2.1有耗损声波 (4)2.2理想MHD波 (7)2.3 MHD波的衰减 (11)§2双流体等离子体波 (13)2.1 静电波 (14)2.2低频平行电场 (19)2.3双流体Alfvén波 (23)§3漂移波不稳定性 (26)3.1Haseawa‐Mima 方程 (27)3.2有碰撞漂移波 (31)3.3不稳定性 (34)习题8 (37)附录A:Alfvén 波的发现 (40)附录B: 中国地球空间探测双星计划 (41)为简单起见,假定等离子体由离子和电子两种粒子组成,采用双流体模型,在绝热条件下,得到封闭的方程组基本方程组为带电粒子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0dd当流体处于等温过程时当流体处于绝热过程时其中,电荷和电流密度为,既然等离子体物理关注的是准中性大量带电粒子的集体行为,粒子的随机运动体现在等离子体热力学性质。
在冷等离子体中,粒子的随机热运动速度远小于波速,回旋半径(对磁化等离子体来说)远小于波长 cold plasma ,充分显示了磁场对带电粒子整体行为的影响,展现出丰富的波动现象。
当带电粒子之间碰撞足够强烈,带电粒子的回旋运动尺度很小时,可以用磁流体力学模型研究等离子体的集体行为。
毫无疑义,这些条件总是近似地被满足,不但对等离子体的整体行为的描述存在缺陷,而且本身也留下不能解释的难题。
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等离子体物理实验,使学生了解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相关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对等离子体物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等离子体是由气体或其他物质高温、高电压、高能量激发形成的第四态物质,具有带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
通过施加电场或射频辐射等方式,可以将一部分气体离子化并形成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具有导电性、较高的温度和密度,广泛应用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半导体加工、核聚变等领域。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等离子体实验装置(包括玻璃管、电极、高压电源等)2. 气体源(如氩气、氢气等)3. 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测量仪器4. 安全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等)四、实验步骤1. 安全防护:戴好手套、护目镜等安全设备。
2. 准备实验装置:安装玻璃管、电极和高压电源等组件,并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
3. 真空抽气:打开抽气设备,将实验装置内的气体抽空至所需真空度。
4. 充气体:使用气体源向实验装置内注入所需气体(如氩气、氢气等),控制气体流量并进行检漏。
5. 施加高压:打开高压电源,根据实验要求施加适当的高压。
6. 观察实验现象:在安全保护的条件下,观察实验装置内的等离子体形态、颜色、光谱等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7. 测量实验参数: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测量相应的电流值、电压值等实验参数。
8. 实验结束:关闭高压电源,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初始状态,注意安全操作。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包括计算等离子体的电流密度、电压降等参数,分析等离子体的形态变化及其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2. 实验装置操作前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3. 操作高压电源时需谨慎,避免触电危险。
4. 真空抽气过程中,要避免气体泄露或过快抽气引起的实验失败。
5. 气体填充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气体流量,避免气体流量过大或过小。
《环形等离子体物理导论》王晓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要参考书:Wesson, Tokamak, Oxford, 2004White, Theory of Toroidally Confined Plasmas, Imperial College, 2001 石秉仁,《磁约束聚变—原理与实践》,原子能出版社,1999第一章 引言1.1 环形等离子体位形1.等离子体中力的平衡:一般来说,对力学的平衡总有/0t ∂∂=。
如果()0=≠u u x ,这个平衡称为稳态的。
如果同时有 0=u ,则平衡是静态平衡。
力学平衡是等离子体每点所受的合力密度为零,即()m p cρ⨯⋅∇=-∇+J Bu u 。
(I-01)对静态平衡来说,则是()4p c π∇⨯⨯⨯∇==B B J B 。
(I-02)利用关系()()()∇⋅=⨯∇⨯+⨯∇⨯+⋅∇+⋅∇A B A B B A A B B A ,我们得到222||ˆ8484B B B p b ππππ⎛⎫⎛⎫⋅∇∇+==∇+ ⎪ ⎪⎝⎭⎝⎭B B κ, (I-03)这里 ˆ/b B ≡B ,||ˆb ∇≡⋅∇,及磁场曲率||ˆˆˆb b b ≡⋅∇=∇κ。
于是有2284B B p ππ⊥⎛⎫∇+= ⎪⎝⎭κ, ||0p ∇= ()p p ⊥∇=∇。
(I-04)2.磁面:从()()()∇⋅⨯=∇⨯⋅-⋅∇⨯A B A B A B ,一个磁场可以表示为αβ=∇⨯∇B(I-05)的形式。
我们可以简单看出,上述表示满足0=⋅∇B 。
对于二维的平板模型,任意函数有形式(,)f f x y =。
在(I-05)式中令z ≡α,ψβ≡,则磁场可以定义为ˆzψ=⨯∇B , (I-06)这里(,)x y ψψ=被称为磁面函数。
有2ˆˆ44c c z zJψππ=∇⨯=∇≡J B , 24p c ψψπ⨯∇∇==-∇J B 。
(I-07)方程(I-07)的解有()p p ψ=的形式,并满足关系2()4dp J d cψψψπ∇=-=-。
《高等等离子体物理II》王晓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要参考书:Galeev and Sagdeev, Nonlinear Plasma Theory, Atomizdat, 1973 Chen, Waves and Instabilities in Plasmas, World Scientific, 1987 Kadomtsev,《等离子体中的集体现象》,原子能出版社,1979第一章:带电粒子的非线性动力学1.1角变量作用量与Hamiltonian量1.2 波粒子共振,相空间“粒子捕获岛”,混沌第二章:准线性理论2.1 准线性近似2.2准线性理论的守恒性质2.3 渐进“展平”及应用第三章:非线性波3.1 有质动力3.2参数不稳定性、共振与非共振相互作用、调制不稳定性3.3 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与孤立子第四章:湍流理论4.1引言4.1.1 等离子体中的运动模式我们知道,等离子体中存在着各种时空尺度,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种运动模式。
典型的运动模式包括等离子体中的各种波和与几何位形相关的各种模(如扭曲模、交换模、撕裂模、气球模等)。
等离子体中运动模式在线性阶段都是指数发展的。
如果一种模式发展得很快,压制了其它模式,我们得到的是该种模式的不稳定性。
最后导致单模非线性发展。
比如锯齿振荡不稳定性就是1n=的非线性发展的结果。
这种强非线性不稳定性由于等离子m=,1体的自由能集中到一或少数几个模式(如误差场锁模和相邻新经典撕裂模磁岛的重叠等),往往引起灾害性的后果(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大破裂和小破裂)。
如果很多模式都在相近的时间尺度里同时发展起来,则等离子体中有限的自由能就被这些模式所分散。
每个模式在非线性阶段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驱动而饱和。
或者是它们不断地把自由能传递到小尺度(高波数)模式而达到谱的展宽。
这样有很多模式,特别是高波数模式,发展起来并且其能量分布服从一定统计规律的等离子体运动状态,被称为湍性状态,或等离子体湍流状态。
等离子体物理学讲义No. 5马 石 庄2012.03.05.北京第讲冷等离子体中的波教学目的:等离子体中的波动现象要比普通介质中的丰富得多.即便热压力忽略不计,冷等离子体中存在静电波和电磁波及其耦合波.由于电子和离子的质量相差悬殊,对于各种扰动的响应不—样,外磁场的普遍存在更使得等离子体波动现象具有新的特点。
主要内容:§1 静电振荡 (3)2.1等离子体振荡 (4)2.2正交静电振荡 (8)2.3低频 Alfven波 (12)§2 电磁波 (16)3.1 高频电磁波 (17)3.2垂向电磁波 (21)3.3平行电磁波 (26)§3沿任意方向传播 (30)3.1介电张量 (32)3.2色散关系 (35)3.3波的传播 (37)习题5 (42)附录:中国著名电离层物理学家 (44)波动现象普遍存在于连续介质之中,通过认识介质中的波动现象了解它的各种性质和状态.等离子体介质的特点就是它能与电磁场相互作用,它是一种电介质.所谓等离子体波动就是等离子体粒子的一种集体运动形式,它的特点由等离子体本身的性质和它所处的物理条件所决定.当等离子体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当粒子的随机热运动速度远小于波速,以及回旋半径(对磁化等离子体来说)远小于波长时,这时是冷等离子体 cold plasma ,的基本方程组为带电粒子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当磁场存在时,可能有更多形式的波,需要定义正交,平行,纵向,横向,静电和电磁等术语加以。
对于以exp i · 变化的平面波,平行和垂直用来表示波数矢量 相对于未扰动磁场 的方位,纵向和横向是指 相对于振荡电场 的方向.如果振荡磁场 是零,波是静电的,否则,就是电滋波。
由Maxwell方程如果波是纵向的, 0,波也是静电波.如果波是横向的, 为有限的,波为电磁波.当然, 可能与 或 成任意角度.于是,应当有这里所列出的主模的混合.§1 静电振荡对于 0非磁化等离子体,电场是静电场代入双流体运动方程组,得到·· 0,Poisson 方程这种情况是一般规则“Poisson 方程不能用来求出 ”的例外.考察是简单的情形,假定在无限大空间中不存在磁场,离子均匀分布保持静止,从垂直于磁场传播的高频静电电子振荡入手。
《表面等离子体光学》课程教学大纲《表面等离子体光学》课程教学大纲一、中文课程简介(含课程名、课程编号、学分、总学时、课程内容概要等内容))表面等离子体光学是微纳光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主要关注微米到纳米尺度下金属结构的光学现象。
一方面,当材料尺寸达到微米或纳米量级时就会出现许多宏观尺度下所不具有的奇特光学性质。
另一方面,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光学系统体积的高要求使得光学器件不断趋于微型化和集成化。
应用金属微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学性质可以制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功能的光学器件。
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光学》课程的学习(课程编号:,学时:32,学分: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表面等离子体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对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
二、英文课程简介(含课程名、课程编号、学分、总学时、课程内容概要等内容))Plasmonics has currently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micro/nano optic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optical phenomena of metal structures in the micron to nanometer scale. On the one hand, when the size of the material reaches the scale of micron or nanometer, there will bemany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 that do not exist at the macro scale.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high requirements on the size of optical systems make optical devices tend to be miniaturized and integrated. Many optical devices with special functions can be fabricated by using plasmonic properties of metal micro/nano structures. Through learning the course “Plasmonic" (Course number:, Course hours: 32, Course credit:2) ,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principles,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of surface plasmonic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graduate training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optical engineering and other directions.三、教学目标(1)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光学课程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等离激元微纳光学方向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的研究生。
等离子体物理学课程设计一、引言等离子体物理学,是研究等离子体物理特性及其产生、演化、控制和应用的学科。
等离子体物理学是研究最广泛、应用最多的物理学领域之一,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本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等离子体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 1. 理解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等离子体的特性和行为; 2. 掌握等离子体实验的基本原理,能够设计和实现等离子体实验; 3. 熟悉等离子体在能源、材料、空间等领域中的应用。
三、课程大纲1.等离子体基本概念–等离子体的定义、种类和特点–等离子体状态方程和基本行为–等离子体的参数和尺度2.等离子体基本理论–等离子体中的电磁场–等离子体中的粒子运动和碰撞–等离子体的能量输运3.等离子体诊断和实验方法–等离子体参数诊断方法–等离子体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实验方法–等离子体实验中的仪器和设备4.等离子体应用–等离子体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离子体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等离子体在空间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四、课程设计内容1. 等离子体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本次课程设计的核心是进行等离子体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根据课程大纲,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等离子体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处理。
2. 等离子体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个等离子体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及分析、实验总结和感悟。
3. 等离子体实验展示及讨论在等离子体课程设计报告提交之后,每个小组需要进行等离子体实验展示及讨论。
在展示和讨论环节,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评估方法本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 1. 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评估 2. 等离子体课程设计报告评估 3. 等离子体实验展示及讨论评估六、结论等离子体物理学是应用前景广阔的学科。
等离子体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PH339
*学时
(Credit Hours)
3
*学分
(Credits)
48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等离子体物理 Plasma Physics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物理学专业、物理学专业(国际班)选修课 授课对象
(Audience)
物理学专业、物理学专业(国际班)大学三年级本科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英文
*开课院系
(School)
物理与天文学院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The course is introductory‐level plasma physics where I teach students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theories and som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plasma physics. Fundamental theories include single‐particle approach as a first step which gives a reasonable background on different particle drift motions in various E‐ and B‐field configurations some are relevant to E‐B fields of magnetic‐confinement machines like EAST Tokamak in CHINA. The fluid‐theory of plasma physics is given and directly applied to various (tens) kinds of plasma waves (EM and ES) and their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plasma. A modified approach of the fluid theory, called “MHD” is applied to get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and the stability properties of the plasma in various confinement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the most famous 2D equilibrium configuration called “Grad‐Shafranov”. Finally I teach the basics of the microscopic theory of plasma physics which is the kinetic approach. Based on this theory I derive the exact dispersion relationship of plasma waves and the so called “Landau damping”. Throughout the course, we teach how the plasma physics is applied, for example to create a nuclear fusion reactor for future energy needs etc.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After completing the course, students should know:
1.Plasma in nature and how to create it on earth and laboratory
2.Single‐particle motions and drifts in variety of E‐ and B‐ field configurations 3.Macroscopic “Fluid” theory of plasma physics and the plasma approximation
4. Plasma waves and their propagation (Plasma Optics)
5. The Plasma Diffusion problem and Resistivity
6. Magnetohydrodynamics and the Equilibrium configurations of plasmas
7. Microscopic theory of plasma physics (Kinetic approach) and Landau damping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要求(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Introduction
and basic
parameters of
plasma media
4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识,并能
灵活运用
作业+随堂
小测
Single particle
motion in
various E‐B
fields
6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识,并能
灵活运用
作业+随堂
小测
Fluid
formulation of
plasma
physics
6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识,并能
灵活运用
作业+随堂
小测 Plasma Waves8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识,并能
灵活运用
作业+随堂
小测
Advanced
Plasma Waves
4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识,并能
灵活运用
作业+随堂
小测
Plasma
Diffusion
4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识,并能
灵活运用
作业+随堂
小测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lasma
4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识,并能
灵活运用
作业+随堂
小测
MHD and
Equilibrium
6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识,并能
灵活运用
作业+随堂
小测
Kinetic Theory
of plasmas
4
课堂,PPT+
板书
根据进度,
随堂布置
掌握相关
基本知
作业+随堂
小测
and Landau damping 识,并能灵活运用
Final Exams 2
*考核方式(Grading) assess student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1. Activity in class
2. Assignments and homework
3. Attendance
4. Midterm‐exam results
5. Final exam results
*教材或参考资料(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F.F. Chen ”Introduction to 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 Vol.1 R. O. Dendy: Plasma Physic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其它(More)
备注(Notes) 考核方式及考核方式中各项比例根据教学实践可能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