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10.14•【字号】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6号•【施行日期】2025.01.01•【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6号《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已报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4年9月27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0月14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决定(2024年9月27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对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2024年9月12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24年9月27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设置第三章急救服务第四章社会公众参与急救第五章保障与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及其保障监督等,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指由承担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机构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将急危重症患者送达医疗卫生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服务活动。
12970例院前创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石磊;刘朝普;刘代利【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23(52)1【摘要】目的分析院前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中心院前急救部2019-2020年院前创伤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出诊时间、疾病谱分布、创伤严重度、创伤部位等。
结果共纳入12970例患者,男女比1.58∶1。
高发年龄组为>30~40岁,占18.12%。
出诊量高的月份和时间段前3位分别是10月、11月、12月,9:00-9:59、10:00-10:59、14:00-14:59。
月份圆形分布显示高峰节点和时间段分别为2019年9月25日,2019年6月6日至2020年1月4日;24 h 圆形分布显示高峰节点和时间段分别为15:12,8:04-22:20。
创伤疾病谱前5位分别是交通伤6382例(49.21%)、摔伤3156例(24.33%)、其他外伤1087例(8.38%)、斗殴伤1041例(8.03%)、高处坠落伤550例(4.24%)。
轻伤7954例(61.33%),重伤4294例(33.11%),危重伤645例(4.97%),濒临死亡77例(0.59%)。
头颈部伤3670例(21.02%),颌面部伤423例(2.42%),胸部伤2172例(12.44%),腹部伤1669例(9.56%),四肢伤4661例(26.70%),体表伤4865例(27.86%)。
多发伤3190例(24.60%),单一伤9780例(75.40%)。
结论应根据院前创伤疾病谱、高发时间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合理分配急救资源和优化流程,提前做好现场救援准备,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总页数】5页(P113-117)【作者】石磊;刘朝普;刘代利【作者单位】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32【相关文献】1.宜昌市城区东部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2.1013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郑州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院前创伤流行病学调查4.创伤患者960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5.1357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临床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来说在进行院前急救时的特征,为减少创伤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与预防措施。
方法:收集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急救的老年创伤患者102例,分析在院前急救时此类型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
结果: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来说,概率最高的是交通事故伤42.16%(43/102),其次分别为社会治安伤13.37%(14/102),爆炸伤3.92%(4/102),锐器伤11.76%(12/102),跌打伤28.43%(29/102);存活组急诊至手术时间为(52.68±10.67)min,而死亡组急诊至手术时间为(89.74±10.92)min(t=9.672,P<0.05)。
结论: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来说,概率最高的是交通事故伤,而急诊至手术时间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老年;院前急救;创伤;临床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各项身体机能在逐渐衰退,骨骼中的骨质流失,因此老年群体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而且老年人的运动功能衰退,反应能力相对较为迟缓,在发生应急创伤后其反应能力、恢复能力与适应能力相比较其他群体均相对较差。
老年创伤患者往往出现独特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变化,在创伤后具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
为了进一步探讨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来说在进行院前急救时的特征,为减少创伤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与预防措施,本研究特收集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急救的老年创伤患者102例,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急救的老年创伤患者102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54∶48;年龄60~78岁,平均65.28±4.61岁,分析在院前急救时此类型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
1.2 方法将收集到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组建专业探究小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
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于机体导致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被破坏的一种人身伤害[1]。
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创伤,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创伤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创伤中心作为120急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能大幅缩短院前院内衔接时间,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3]。
因此加强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4]。
本研究针对我院创伤中心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探讨创伤事件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完善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选取2021年1-12月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833例患者为调查对象。
1.2 资料收集通过创伤中心患者登记表获取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收治情况等。
1.3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创伤事件的性别、年龄构成83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48例(65.79%),女性患者285例(34.21%),男女比例1.92∶1;创伤患者年龄17~98岁,平均年龄55.18±15.19岁,其中51~60岁组占比最高为34.81%,其次为41~50岁组占17.65%,61~70岁组占16.69%。
男女患者均以51~60岁组占比最大,女性患者在高年龄组的占比大于男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创伤患者性别、年龄构成性别年龄(岁)≤2021~31~41~51~61~71~≥81 男64864101195822824女18124695574026合计756761472901396850构成比(%)0.84 6.729.1217.6534.8116.698.166.00注:各年龄段间性别比较,χ2=51.583,P =0.000。
2.2 创伤事件发生时间构成由图1可见,创伤事件的发生月份呈双峰趋势,第一个峰值位于5月,11月达到第2个高峰,创伤事件发生最多的月份是11月份。
邯郸市120急救中心 站出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修订版2) 日期: 月 日 时 分 尊敬的患者及其家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请您配合医生/护士就以下内容如实填写。
如您隐瞒以下情况或拒绝开展调查、隔离、消毒等处置措施的,将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新冠疫苗接种情况; 已接种 未接种 其他备注:1.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2〕71号)制定表格。
2.请在表格相应方框内打“√”。
患者/家属签字: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患者去向:.........................拆分线............ ............邯郸市120急救中心 站出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修订版2) 日期: 月 日 时 分 尊敬的患者及其家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请您配合医生/护士就以下内容如实填写。
如您隐瞒以下情况或拒绝开展调查、隔离、消毒等处置措施的,将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1.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有 无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
有无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
有无 4.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有无 5.是否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临床症状。
有无新冠疫苗接种情况; 已接种未接种其他备注:1.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2〕71号)制定表格。
2.请在表格相应方框内打“√”。
患者/家属签字: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患者去向:1.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有无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
有无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
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通过预防为主、快速反应、依法管理、统一领导的工作原则,提高全省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3)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合法性。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3)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和通报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
(2)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组织管理1、成立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2、设立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以及组织应急演练等。
3、成立专家咨询组,为应急指挥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4、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设立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5、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高效协同。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完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2)加强对公共场所、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的卫生监管,定期开展卫生检查。
(3)严格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管理。
1205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流行病学分析司克斌;李进兰;司富强【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09(28)6【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救护车院前急救转运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8个月内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1205例,男女比为1.56∶1;年龄(42.06±19.53)岁;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每天12:00~16:00和20:00~24:00为出诊高峰时间;急救半径分布不同与出诊地点有一定联系.结论: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进行重点培训,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总页数】3页(P416-418)【作者】司克斌;李进兰;司富强【作者单位】743400 甘肃平凉,静宁县中医医院;743400 甘肃平凉,静宁县中医医院;730050 甘肃兰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5.4【相关文献】1.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张婷婷;冯燕玲;刘文生;张媛;贺春莲;张海霞;李树林2.郑州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院前创伤流行病学调查 [J], 杨万广; 李德剑; 崔宗朝; 徐欣; 徐翔宇3.院前急救4029例老年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蒋明富;马晖;韩自华;郝绍文;陈鹏;董卫明4.9612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J], 刘亭亭;夏东5.2437例院前急救疾病谱流行病学一般性回顾分析 [J], 彭博;申海鹰;陈淑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波市卫生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宁波市院前急救核心制度》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卫生局•【公布日期】2013.11.15•【字号】甬卫办医政[2013]138号•【施行日期】2013.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应急正文宁波市卫生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宁波市院前急救核心制度》的通知(甬卫办医政〔2013〕138号)各县(市)、区卫生局,市级医疗机构,市级相关质控中心:为进一步规范我市院前急救机构建设,做好辖区内医疗紧急救治工作,最大限度维持急救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患者痛苦,形成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院内综合技术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我局组织编写了《宁波市院前急救核心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宁波市卫生局办公室2013年11月15日宁波市院前急救核心制度宁波市卫生局2013年11月12日目录1.120调度人员首接负责制2.院前急救应急联动工作制度3.院前急救工作流程4.院前急救危重患者抢救制度5.院前急救消毒隔离制度6.院前急救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7.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讨论制度8.院前急救知情告知制度9.院前急救药械使用管理规定10.院前急救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制度120调度人员首接负责制一、首接负责制是指120调度人员首次接听呼叫电话时,对其呼救患者的受理信息、调度指挥、急救出诊、病情变化、收治医院、信息追踪、信息收集等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
二、当调度人员在接到呼救电话后,必须按照“谁接听、谁负责”的原则处置急救任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就近派车,确需第二方出诊,应开通“三方”通话(患者家属、首接调度人员、第二方调度人员或急救人员),并跟踪落实。
三、调度人员应根据患者主诉将调度三要素(地址、病情、联系电话)进行分析处理,约定接车地点。
然后迅速调派就近急救站(点)车辆,向急救人员发出出诊指令,实行全程监控。
院前急救糖尿病急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邓龙华
【期刊名称】《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23)011
【摘要】目的:分析厦门市院前急救糖尿病急症的流行病学待征.方法:依据事先确定的入组标准,以2010-07~2012-06经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受理的糖尿病急症患者为调查对象,以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疾病类别、疾病特征等作为观察指标,将资料建立数据库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322人次接受院前急救,其中酮症酸中毒146例,低血糖昏迷114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53例,乳酸性酸中毒9例.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原因为治疗中断或药物不恰当减量、各种感染、应急状态、饮食不当等;低血糖昏迷中口服降糖药物过量、注射胰岛素过量为主要病因.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主要病因为各种感染和应急状态;乳酸性酸中毒患者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合并肺部疾病、合并心脏疾病等为主要诱因.结论:院前急救人员应具备全面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外,还应加强对本病的诊治等能力,对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346-1347)
【作者】邓龙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院前急救糖尿病急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J], 邓龙华;
2.镇江市区心脏病急症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J], 虞晓龙;邹圣强;潘鑫;周丹;秦春蕾;高天翼
3.院前急救在高血压急症患者抢救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J], 陆卓然
4.院前急救在高血压急症患者抢救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J], 郭秀娇
5.舌下含服卡托普利在高血压亚急症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J], 成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口市9729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张在其;黄子通;孟庆华;孙文会;陈培正;欧阳文伟;陈文标;陈玮莹;郭彦池;杨正飞【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年(卷),期】2010(030)011【摘要】目的调查海口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海口市120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急救组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23±1.18)、(16.41±7.13)、(12.97±6.28)min和(7.26±3.75)km,院前非死亡组患者分别为(2.27±1.12)、(16.85±7.39)、(24.58±12.26)min和(7.21±3.98 )km,院前死亡组患者分别为(2.19±1.06)、(15.97±8.26)、(23.65±11.72)min和(7.32±3.64)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患者分别为(2.21±1.08)、(16.15±8.12)、(23.52±11.66)min和(7.48±3.71)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患者分别为(2.16±1.09)、(15.63±7.94)、(24.39±12.14)min和(6.96±3.83)km,各组在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院前非死亡组患者的现场时间明显少于院前死亡组患者(P<0.001).②各组患者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③在9729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主要为21~50岁青壮年,其次分别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患者,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④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患者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四,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其中心脏性猝死又是循环系统的主要死亡原因;创伤类的死亡位居第三,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患者居多.⑤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总死亡量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常见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总页数】6页(P1042-1045,后插2,后插3)【作者】张在其;黄子通;孟庆华;孙文会;陈培正;欧阳文伟;陈文标;陈玮莹;郭彦池;杨正飞【作者单位】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570208,海口市120急救中心;570208,海口市120急救中心;510006,广州,广东药学院计算机中心;510120,广州,广东省中医院临床流行病学室;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相关文献】1.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现状调查研究——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2.福州市某三甲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3.1840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流行病学分析4.9612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5.北京市院前急救老年患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云港市区2017—2020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金珊;何淑通【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22(43)24【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连云港市急救中心创伤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为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连云港市急救中心的所有创伤患者病历资料,包括创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和接诊时间等信息,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15887例创伤患者中,男性8715例(54.9%),女性7172例(45.1%),2017—2020年间,交通伤患者占比与创伤患者总例数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7—2020年,创伤患者总例数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5月、9月和10月,创伤患者创伤发生的时间规律基本一致,白天创伤发生率总体高于晚上,上午创伤发生率总体高于下午。
15887例创伤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108岁,不同性别、年龄段创伤患者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一体化急诊急救网络,进一步缩短创伤急救反应时间和现场救治时间,不断提升区域内创伤应急救护能力;进一步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和基本急救技能,不断强化公众急救意识,优化急救支持环境。
【总页数】4页(P18-21)【作者】金珊;何淑通【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省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护理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相关文献】1.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患者创伤流行病学分析2.宜昌市城区东部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3.南昌市区13727例颅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4.2014—2017年柳州市区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5.院前急救4029例老年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宁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美媛张金海沈鹏方廷采孙静英章娟亚
【关键词】急救患者
急诊医疗体系(EMSS)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病医学紧密相扣的三个环节。
院前急救是第一环节,和院内急救既有分工又有联系。
作者对海宁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以了解近年来海宁市院前急危重症疾病的急救需求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拟定更适合急救事业发展的规划,制定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急救医疗服务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 临床资料
本资料为海宁市急救中心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收集的大量数据和信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海宁市院前急救工作总量的逐年变化、急救工作总量的月均变化、日均变化及院前急救的疾病谱等情况,应用 SPSS软件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海宁市院前急救工作总量2001年院前急救出车总数为2250人次;2002年为3664人次,较上年增长62.8%。
2003年为4888人次, 较上年增长3
3.4%。
2004年为6639人次,较上年增长35.8%。
2005年为7506人次, 较上年增长13.1%。
由此可见,海宁市院前急救服务需求量呈现较大的逐年增长趋势。
5年内增长了近2.5倍(图1)。
2.2 院前急救工作总量的月均变化海宁市院前急救需求量
变化有一定规律,1年中分布以冬、夏季最多,春季最少。
5年中每月急救总量依次为1月1995人次,2月1705人次,3月1912人次,4月1822人次,5月1796人次,6月1982人次,7月2099人次,8月2224人次,9月2206人次,10月2346人次,11月2250人次,12月2612人次。
每年的12~1月,7~10月各有1 个需求高峰,2~5月相对是低谷。
2.3 院前急救工作总量的日均变化院前急救人次1d中也有一定变化规律,2005年每天24h各时段急救人次依次为24:00~2:00 324人次,2:00~4:00 228人次,4:00~6:00 224人次,6:00~8:00 750人次,8:00 ~10:00 996人次,10:00~12:00 660人次,12:00~14:00 689人次,14:00 ~16:00 627人次,16:00~18:00 854人次,18:00~20:00 920人次,20:00 ~22:00 785人次,22:00 ~24:00 453人次。
上午8:00~10:00为急救呼叫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18:00~20:00 又一小高峰,凌晨则是1d 最低点。
2.4 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分析2005年院前急救疾病谱,前10位病种依次为车祸外伤(3338人次),非车祸外伤(1106人次),脑血管疾病(480人次),妇产科疾病、分娩(455人次),心血管疾病(404人次),急性腹痛(374人次),各种中毒(277人次),呼吸系统急症(252人次),晕厥(218人次),头晕(110人次)。
其次为消化道出血(79人次),发热(71人次),心跳骤停(59人次),癫痫(58人次),儿科疾病(47人次),溺水、触电等意外(34人次),五官科疾病(34
人次),癔症(31人次),低血糖昏迷(25人次),糖尿病(14人次),过敏性疾病(14人次),泌尿系疾病(12人次),肿瘤(10人次),周期性麻痹(4人次)。
显而易见,外伤是本地区院前急救的主要疾病,尤其是车祸外伤占全部急救总数的44.5%,非车祸外伤指生产事故、坠落伤、刀砍伤等,占急救总数的14.7%。
而内科疾病中以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腹痛、中毒和呼吸系统急症为主(图2)。
3 讨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本急救中心在探寻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列措施。
(1)海宁市院前急救需求量较高。
海宁市面积681.5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
随着海宁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车辆及交通事故增多,院前急救需求快速增长,院前急救人次占急诊总人次比为20%左右。
院前急救人次的增加不仅与急救系统的通讯,车辆配备,急救人员的服务素质有关,还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急救意识普遍增强密切相关。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120”呼救量,提高救护车出车能力,市急救中心近年来增加了救护车配备,从2001年的1辆救护车增加至现在的6辆,每天24h 保证有三辆值班车随时可以出车。
为缩短院前急救半径及配合交警工作,又在距急救中心约20km郭店警务处常驻一辆救护车随警。
为避免护送产妇出院“挤占”急救用车,专门设立了护送产妇专用车。
在增加救护车的同时,加强急救设施配备,并增添了电除颤仪、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气囊,心电监护仪等。
(2)本研究结果表明,全年7~12个月院前急救人次高于年平均水平,这种差异可能与院前急救疾病谱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