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运动学习题课__(1)
- 格式:ppt
- 大小:939.50 KB
- 文档页数:27
1. 图示的曲柄滑道机构中,曲柄长OA =10cm ,绕O 轴转动。
当ϕ=30°时,其角速度ω=1rad/s ,角加速度α=1rad/s 2,求导杆BC 的加速度和滑块A 在滑道中的相对加速度。
解 取滑块A 为动点,动坐标系固连于导杆上。
切向加速度a a τ和法向加速度a a n ,其大小分别为a a τ=OA ·ε=10cm/s 2 a a n =OA ·ω2=10cm/s 2牵连运动为平动的加速度合成定理为a a = a a τ+ a a n = a e + a r将上式各矢量分别投影在x 轴和y 轴上,解得a r ==3.66cm/s 2 a e =13.66cm/s 2a e 即为导杆在此瞬时的平动加速度。
2. 滚压机构的滚子沿水平地面作纯滚动。
已知曲柄OA 长r ,以匀角速度ω转动。
连杆AB 长r L 3=, 滚子半径为R 。
求图示位置滚子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解 (1)分析运动,先选AB 杆为研究对象 (2)根据瞬心法求v B先找到速度瞬心Cv B =ωr 332 (3)利用加速度公式求a Bn BAt BA A B a a a a ρρρρ++= ωAB = v A /AC = rω/3r = ω/3a BA n = ABωAB 2= 3rω2/9a B = 2 rω2/9(4)再取滚子为研究对象,求ωB 和αBωB = v B /R =ωr R332 αB = dωB /dt =1/R ·dv B /dt = a B /R = 2 rω2/9R3. 图示的四连杆机构中,O 1A =r , AB =O 2B =3r ,曲柄以等角速度ω1绕O 1轴转动。
在图示位置时,O 1A ⊥AB ,∠O 2BA =60°。
求此瞬时杆O 2B 的角速度ω2和角加速度2α。
解 (1)先计算杆O 2B 的角速度杆O 1A 和O 2B 作定轴转动,连杆AB 作平面运动。
运动训练学复习题选择题: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 )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A、运动训练B、竞技比赛C、身体活动D、体育教育2、以下哪个不是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A、生物学因素B、个性心理因素C、社会学因素D、生产力因素3、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本质的特点是( )。
A、规范性B、公平性C、竞争性D、观赏性4、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 )A、心理训练B、身体训练C、技术训练D、竞技体育管理5、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分类,以下哪个 ( ) 项目属于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群?A.跳水B.跳远C.举重D.400米跑6、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和( )诊断。
A、机体机能B、心理素质C、运动技术D、训练负荷7、以下哪个不属于对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内容?( )A.竞技能力B.运动成绩C.训练负荷D.训练年限8、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 )A.竞技状态B.训练水平C.竞技能力D.竞技水平9、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是:()A.竞技需要原则B.动机激励原则C.有效控制原则D.系统训练原则10.下哪个不是训练控制应具备以基本环节和条件?( )A.施控主体B.控制信息C.测试系统D.反馈信息11、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 )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A.突出重点B.合理控制C.系统统一D.循序渐进12、周期安排原则是指( )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A. 严格要求B. 不间断C. 认真严肃D.周期性13、相对于竞技状态形成过程的保持阶段,在划分训练大周期时对应时期是:( )A、基础训练期B、竞赛期C、准备期D、恢复期14、以下哪一个增加运动负荷的方式只适宜在优秀运动员增加运动负荷时采用?A. 波浪式B. 跳跃式C. 阶梯式D. 直线式15、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 )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习题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根本公式速度公式 v =v 0+at ,当v 0=0时,v =at 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当v 0=0时,x =12at 2由于运动学局部的公式较多,并且各公式之间又相互联系,因此本章中的一些题目常可一题多解.在解题时要开阔思路,联想比拟,筛选出最便捷的解题方案,从而简化解题过程.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本公式的选用1.四个公式的比拟一般形式 特殊形式(v 0=0) 不涉及的物理量速度公式 v =v 0+at v =at x 位移公式 x =v 0t +12at 2 x =12at 2 v 速度位移关系式 v 2-v 20=2ax v 2=2ax t 平均速度求位移公式x =v 0+v2tx =v 2ta2.公式的应用步骤(1)认真审题,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2)明确研究对象,明确量、待求量.(3)规定正方向(一般取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确定各矢量的正、负. (4)选择适当的公式求解.(5)判断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根据结果的正、负说明所求物理量的方向.一滑块自静止开场从斜面(足够长)顶端匀加速下滑,第5 s 末的速度是6 m/s ,试求:(1)4 s 末的速度. (2)运动后5 s 内的位移. (3)第5 s 内的位移. [解析] (1)滑块的加速度:a =v -v 0t =6-05m/s 2=1.2 m/s 24 s 末的速度:v 4=at ′=1.2×4 m/s=4.8 m/s.(2)法一:由x =12at 2得:x =12××52 m =15 m.法二:由x =v 0+v2·t 得:x =0+62×5 m =15 m. 法三:由v 2=2ax 得:x =v 22a =622×1.2m =15 m. (3)法一:第5 s 内的位移等于前5 s 内的位移减去前4 s 内的位移: Δx =x -12at ′2=15 m -12××42m =5.4 m.法二:Δx =v 4+v2Δt =错误!×1 m =5.4 m.法三:由v 2-v 24=2a ·Δx 得:Δx =v 2-v 242a =6222×1.2m =5.4 m.[答案] (1)4.8 m/s (2)15 m (3)5.4 m巧选运动学公式的根本方法公式中共涉及v 0、v 、a 、t 、x 五个物理量,而每个公式中都含有四个量,因此明确三个量就可求出另外的两个量,恰中选择公式可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如下:无位移x ,也不需求位移选用速度公式v =v 0+at无末速度v ,也不需求末速度选用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无运动时间t ,也不需要求运动时间选用速度位移公式v 2-v 20=2ax没有加速度a ,也不涉及加速度选用平均速度位移公式x =v 0+v 2t1.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3 s 内的位移为12 m ,第5 s 内的位移为20 m ,试求: (1)该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2)该质点5 s 内的位移.解析:(1)第3 s 内的位移等于前3 s 内位移与前2 s 内位移之差,即Δx 3=x 3-x 2=12 m , 代入数据得v 0×3+12a ×32-(v 0×2+12a ×22)=12①同理可得:v 0×5+12a ×52-(v 0×4+12a ×42)=20②联立①②解得v 0=2 m/s ,a =4 m/s 2. (2)5 s 内的位移为x =v 0t 5+12at 25=60 m.答案:(1)2 m/s 4 m/s 2(2)60 m2.一滑雪运发动从85 m 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是1.8 m/s ,末速度是5.0 m/s ,滑雪运发动通过这段斜坡需要多长时间?解析:法一(利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求解)v t =v 0+at ,x =v 0t +12at 2代入数据解得a =0.128 m/s 2,t =25 s. 法二(利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和速度公式求解) 由v 2t -v 20=2ax得a =v 2t -v 202x=0.128 m/s 2由v t =v 0+at 得t =v t -v 0a=25 s. 答案:25 s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平 均 速 度 公 式内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这段时间初、末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v 0+v2=v t 2推导v -=Δx Δt=v 0t +12at 2t=v 0+12at而v t 2=v 0+a ·⎝ ⎛⎭⎪⎫t 2故v -=v 0+12at =v t 2将v =v 0+at 代入上式可得 v -=v 0+v2=v t 2适用范围 匀变速直线运动续 表位 移 中 点 的 瞬 时 速 度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对于一段位移x ,设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加速度为a ,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为v x 2,前一半位移有v 2x 2-v 20=2a ·x2=ax ,后一半位移有v 2-v 2x 2=2a ·x2=ax ;联立以上两式有v 2x 2-v 20=v 2-v 2x 2,所以v x 2=v 20+v22比拟在v -t 图象中,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由图甲可知v x 2>v t 2;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由图乙可知v x 2>v t 2故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v x 2=v t 2;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v x 2>v t 2逐 差 相 等 公 式内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是一个常量,即Δx=x Ⅱ-x Ⅰ=aT 2;假设x m 和x n 分别为第m 段、第n 段位移,那么x m -x n =(m -n )aT 2推导 在时间T 内的位移x 1=v 0T +12aT 2①,在时间2T 内的位移x 2=v 0×2T+12a (2T )2②,那么x Ⅰ=x 1,x Ⅱ=x 2-x 1③;由①②③得Δx =x Ⅱ-x Ⅰ=aT 2作用 一是用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二是用来求加速度适用 范围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两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 和64 m ,连续相等的时间为4 s ,求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是多少.[解析] 由题意可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法一:逐差法由Δx =aT 2可得a =Δx T 2=64-2442m/s 2=2.5 m/s 2① 又x 1=v A T +12aT 2②v C =v A +a ·2T ③由①②③式解得v A =1 m/s ,v C =21 m/s. 法二:平均速度公式法连续两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v -1=x 1T =244 m/s =6 m/sv -2=x 2T =644m/s =16 m/s由于B 是A 、C 的中间时刻,那么v -1=v A +v B 2,v -2=v B +v C2又v B =v A +v C2=v -1+v -22=6+162m/s =11 m/s解得v A =1 m/s ,v C =21 m/s 其加速度a =v C -v A 2T =21-12×4m/s 2=2.5 m/s 2. 法三:根本公式法由位移公式得:x 1=v A T +12aT 2x 2=v A ·2T +12a (2T )2-⎝⎛⎭⎪⎫v A T +12aT 2v C =v A +a ·2T将x 1=24 m ,x 2=64 m ,T =4 s 代入上式, 解得a =2.5 m/s 2,v A =1 m/s ,v C =21 m/s. [答案] 1 m/s 2.5 m/s 2【达标练习】1.(2021·濮阳期末)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的速度为v 1,经过t 时间运动的位移为x ,速度变为v 2,那么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平均速度等于x tB .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C .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等于x tD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v 1+v 22解析:选C.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平均速度为v -=xt,故A 正确;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和的一半,即v -=v 1+v 22,故B 正确;设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为v ,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为a ,那么v 2-v 21=2a ·x 2①,v 22-v 2=2a ·x 2②,①②式联立解得:v =v 21+v 222,故C 错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还等于初末速度和的一半,即v t 2=v 1+v 22=xt,故D 正确. 2.(多项选择)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 、B 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那么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 )A .物体经过AB 位移中点的速度为v 1+v 22B .物体经过AB 位移中点的速度为 v 21+v 222C .物体通过AB 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1+v 22D .物体通过AB 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 1+v 22解析:选BCD.设经过位移中点时的速度为v x 2,那么对前半段的位移有2a ·x2=v 2x 2-v 21,对后半段的位移有2a ·x2=v 22-v 2x 2,由这两式得v x 2=v 21+v 222,选项A 错误,B 正确;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而言,总有v =v t 2=v 1+v 22,选项C 、D 正确.3.(多项选择)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x 1到达A点,接着在时间T 内又通过位移x 2到达B 点,那么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物体在A 点的速度为x 1+x 22T B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x 1T2 C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x 2-x 1T 2D .物体在B 点的速度为3x 2-x 12T解析:选ACD.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v A =x 1+x 22T ,故A 正确;根据x 2-x 1=aT 2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x 2-x 1T2,故B 错误,C 正确;在该加速运动过程中有:v B =v A +aT =x 1+x 22T +x 2-x 1T =3x 2-x 12T,故D 正确.一、选择题1.一辆沿笔直的公路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路旁两根相距50 m 的电线杆共用5 s 时间,它经过第二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15 m/s ,那么经过第一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 )A .2 m/sB .10 m/sC .2.5 m/sD .5 m/s解析:选D.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v =x t =v 0+v t 2,即505 m/s =v 0+15 m/s2,得v 0=5 m/s ,所以D 选项正确.2.(2021·晋中期末)某质点由A 经B 到C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历时4 s .前2 s 和后2 s 位移分别为AB =8 m 和BC =12 m ,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及B 点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分别是( )A .1 m/s 25 m/s B .2 m/s 25 m/s C .1 m/s 2 10 m/sD .2 m/s 210 m/s解析:选A.根据Δx =aT 2得,质点的加速度a =Δx T 2=BC -AB T 2=12-84 m/s 2=1 m/s 2;B 点的瞬时速度v B =AB +BC 2T =8+124m/s =5 m/s.故A 正确,B 、C 、D 错误. 3.(多项选择)(2021·红塔区校级期末)如下图,光滑斜面AD 被分成三个长度相等的局部,即AB =BC =CD ,一小物体从A 点由静止开场下滑,以下结论中正确的选项是( )A .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为vB ∶vC ∶vD =1∶2∶3B .物体在AB 段和BC 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2-1)∶1 C .物体通过B 、C 、D 三点的速度满足v C =v 2B +v 2D2D .物体通过B 、C 、D 三点的速度满足v C =v B +v D2解析:选BC.由速度位移关系式有:v 2B =2aAB ,v 2C =2aAC ,v 2D =2aAD ,由AB =BC =CD ,可得v B ∶v C ∶v D =1∶2∶3,故A 错误;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 =v B2,物体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v BC =v B +v C2,由前面的分析可得v AB ∶v BC =(2-1)∶1,故B 正确;由公式v x 2=v 2+v 202可得v C =v 2B +v 2D2,故C 正确,D 错误.4.一个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场匀加速沿斜面滑下,经过斜面中点时速度为3 m/s ,那么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 )A .4 m/sB .5 m/sC .6 m/sD .3 2 m/s解析:选D.设斜面长为L ,加速度为a ,到底端的速度为v ,那么由v x 2=v 20+v22得3 m/s=v 22,所以v =3 2 m/s ,D 正确.5.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设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1,这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为v 2,那么( )A .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v 1<v 2B .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v 1>v 2C .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v 1=v 2D .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 1<v 2;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1>v 2解析:选A.画出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甲、乙所示,由图知v 1<v 2,应选项A 正确.6.(多项选择)(2021·新疆高一期中)如下图,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C 、D 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 =2 m ,BC =3 m .且物体通过AB 、BC 、CD 所用的时间相等,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可以求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B .可以求得CD =4 mC .可以求得OA 之间的距离为1.125 mD .可以求得OB 之间的距离为12.5 m解析:选BC.由Δs =at 2可得物体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为a =Δs t 2=3-2t 2=1t2,因为不知道时间,所以不能求出加速度,故A 错误;根据s CD -s BC =s BC -s AB =1 m ,可知s CD =(3+1) m =4 m ,故B 正确;物体经过B 点时的瞬时速度为v B =v AC =52t,再 v 2t =2as 可得O 、B 两点间的距离为s OB =v 2B2a =254t 2·t 22=3.125 m ,所以O 与A 间的距离为 s OA =s OB -s AB =(3.125-2)m =1.125 m ,故C 正确,D 错误.7.(2021·浙江模拟)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通过第一段位移x 1的过程中,其速度变化量为Δv ,紧接着通过第二段位移x 2,速度变化量仍为Δv .那么关于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第一段位移x 1一定大于第二段位移x 2B .两段运动所用时间一定不相等C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Δv 〕2x 2-x 1D .通过两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x 2+x 1〕Δvx 2-x 1解析:选C.两段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根据t =Δva知,两段过程中运动的时间相等,假设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段位移小于第二段位移,假设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一段位移大于第二段位移,故A 、B 错误;两段过程的时间相等,设为Δt ,那么有:x 2-x 1=a Δt 2,又Δv =a Δt ,解得物体的加速度a =〔Δv 〕2x 2-x 1,故C 正确;运动的总时间t =2×Δv a =2〔x 2-x 1〕Δv ,那么通过两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 -=x 1+x 2t =〔x 1+x 2〕Δv2〔x 2-x 1〕,故D 错误.二、非选择题8.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 s 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 s ,行进了 50 m ,求汽车的最大速度.解析:法一 公式法 设最大速度为v m ,由题意可得x =12a 1t 21+v m t 2-12a 2t 22① t =t 1+t 2② v m =a 1t 1③ 0=v m -a 2t 2④由①②③④式整理得:v m =2x t 1+t 2=2×5020m/s =5 m/s. 法二 图象法作出汽车运动全过程的v -t 图象如下图,v -t 图线与t 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相等,故x =v m t2,所以v m =2xt=2x t 1+t 2=2×5020m/s =5 m/s.答案:5 m/s9.(2021·甘肃兰州高一期末)小明同学乘坐京石“和谐号〞动车,发现车厢内有速率显示屏.当动车在平直轨道上经历匀加速、匀速与再次匀加速运行期间,他记录了不同时刻的速率,进展换算后数据列于表格中.在0~600 s 这段时间内,求:t /sv /(m ·s -1)0 30 100 40 300 50 400 50 500 60 550 70 60080(1)动车两次加速的加速度大小; (2)动车位移的大小.解析:(1)通过记录表格可以看出,动车组有两个时间段处于加速状态,设加速度分别为a 1、a 2.由a =ΔvΔt,代入数据得:a 1=40-30100m/s 2=0.1 m/s 2a 2=70-6050m/s 2=0.2 m/s 2. (2)通过作出动车组的v -t 图可知,第一次加速运动的完毕时间是200 s ,第二次加速运动的开场时刻是450 s..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运动学习题课刚体平移:每一瞬时,各点的速度、加速度相同;刚体定轴转动:)(t ϕϕ=,dt d ϕω=,dt d ωα=ωr v =αωτr dtd r dt dv a === 22ωr rva n == 4222ωατ+=+=r a a a n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e r a v v v+=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e r a a a a+=en r r n a a a a a a a ++=+ττ刚体的平面运动:随基点的平移(牵连运动)+绕基点的转动(相对运动)、 刚体绕不同基点转动的角速度ω、角加速度α相同 求速度:基点法 BA A B v v v+= 速度投影定理AB A AB B v v )()( =瞬心法 某一瞬时,平面图形上唯一存在的一个速度为零的点 求加速度:基点法n BA BA A B a a a a ++=τ5、∥AC BD ,AC 长度为l ,以及杆AC 的角速度ω、角加速度ε的转向,计算三角板上M 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大小,并画出M 点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
2,ntc c a l a l εω=⋅=(1分)l v ⋅=ω (1分)a =(2分)(图3分)速度分析:.(/cos )0.1/e V OM OB m s ωϕω=== (3分) 300.173/M a e V V ctg V m s ==︒= (4分)四、计算题(15分)曲柄滚轮机构,滚轮半径R = OA = 15cm ,曲柄OA 的转数n = 60 r/min ,试求当60ϕ= 时 (OA ⊥ AB ),滚轮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3060/302 rad/s n ωπππ===一、简单计算题(30分,每个小题6分)2图示机构中,OA 杆的角速度为ω,r OA r 2AB ==,。
求在图示瞬时,AB 杆中点C 的速度大小及杆AB 的角速度。
AB 杆作平面运动,B 点为瞬心ωrr ωv ωr r ωω,v AB C ABB ,2220=⋅==⋅==四、计算题(15分)质量为M的平板,质心在C处,与曲柄OA、DB铰接, OA∥DB, OA=DB=R, 两曲柄的质量不计。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下列物体的运动属于直线运动的是()A. 飞舞的蝴蝶B.下落的水滴C. 滑板运动2. 打羽毛球时,羽毛球在空中的运动是()A.直线运动B. 振动C. 曲线运动3. 如图,玩具车正确的运动路线是()。
A. B. C.二、判断题4.马路上行驶的车辆都是做直线运动的。
()5. 青蛙跳跃时是做曲线运动的。
()6. 根据运动路线可以把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弧线运动。
()三、简答题7.请举例说明身边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参考答案一、1.B2. C3.C解析:玩具车从斜坡上下来是直线运动,在桌面上又做了一段直线运动,冲出桌子后变成了曲线运动二、4.× 5. √ 6. ×三、7.(答案不唯一)做直线运动的:商场扶梯、电梯、传送带上的物体。
做曲线运动的:转动的时针、踢出去的足球、转动的风扇。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填空题1.运动的物体会有_____________的路线。
(填“相同”或“不同”)2.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图中锯木头时,锯刀的运动属于_____________运动。
4.像小球从高空落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体的运动属于直线运动。
5.运动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树上的苹果熟了落下来,苹果的运动类型是_____________;纸风车的运动类型是_____________;在地面上拍着的皮球的运动类型是_____________;荡千秋的运动类型是_____________。
7.易拉罐的滚动包含运动方式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学习目标】1.掌握自由落体的特点及规律。
2.能熟练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问题【学习过程】学习任务1: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回顾)问题:自由落体的特点:同一位置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叫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它的方向,地球外表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略有不同。
问题: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公式:学习任务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例题1:物体从距地面高度为1.25m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到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物体下落到地面所用时间为多少?(g取lOm/J)练习1: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通过某一点时的速度为19.6m/s,这时物体下落高度是多少?物体下落了多长时间?(g=9.8根//)7 例题2:一个物体从楼顶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为楼高的一,16 求楼高?(g = lOm/52)练习2:一物体从塔顶自由落下,在到达地面之前的最后Is内通过的位移是343%,求塔的高度和下落的总时间。
例题3:甲球从某点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2s后乙球也从同一点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那么()A甲球相对于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球相对于乙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甲球相对于乙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甲球相对于乙球静止。
练习3:从一定高度的气球上自由下落两个物体,第一个物体下落1s后,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两个物体用长93.1m的绳连接在一起。
问:第二个物体下落多长时间后绳被拉紧?例题4:长5m的铁链,悬其上端。
假设从悬挂点放开铁链,求铁链经过悬挂点以下25m 处所需的时间。
练习4:在高为15m的大楼上方5m处由静止释放一小球,求小球通过该高楼的时间。
(g 取10m/s2 )o例题5:在一矿井深为125m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自由下落一个小球。
当第11个小球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一个小球刚好到达井底,那么相邻小球开始的时间间隔为s这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 mo(gIX10/nA2 )练习5:利用水滴下落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g,调节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