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1
- 格式:pptx
- 大小:1006.51 KB
- 文档页数:21
脑水肿如何治疗脑水肿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脑水肿的发病是非常复杂的,其中脑缺血和脑缺氧都会导致脑水肿。
其次血脑屏障、微循环障碍也会导致脑水肿的形成。
脑水肿的治疗是非常繁琐的过程,除了要服用药物以外,还有保持良好的睡眠,充足的睡眠质量是减轻脑水肿的直接办法。
1、改善脑缺氧时防治脑水肿的重要措施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时,需采用辅助呼吸,控制性通气。
临床常见颅脑外伤病人持续昏迷,当即进行气管切开,充分给氧,解除脑缺氧后,病情多好转,如不及时解除缺氧,其治疗也难以发挥作用。
2、脑水肿治疗:1)、脱水治疗,根据病情,选用脱水药物,目前常用20%甘露醇、速尿。
可辅以浓缩血清白蛋白,脱水降压效果好。
2)、梗阻性脑积水导致脑积水性脑水肿,行侧脑室持续引流,减少脑脊液量,达到减压和清除脑水肿的目的。
3)、对脑细胞损害应用激素等药物,大剂量应用激素尚缺乏统一意见。
自由基清除剂有一定治疗作用。
4)、促进脑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可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
3、促进和改善脑代谢的功能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阻断剂有保护细胞膜,阻抑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的作用,胞二磷胆碱是卵磷脂在脑内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重要辅酶,而卵磷脂是神经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脑活素、脑复康、都可喜等药物有促进细胞氧化还原作用,增加细胞能量,加速脑细胞功能的修复。
脑水肿属于继发性病理过程,全身系统性疾病如严重洗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病、休克、中毒代谢性疾病等使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的微循环与脑细胞代谢障碍,可可能引起脑水肿。
所以它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
在神经外科方面,脑病疾病如颅脑损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炎症、脑血管病、脑寄生虫病、脑先天性疾病等,经常继发性水肿,继发性水肿,往往关系到颅内疾病过程和预后,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神经外科领域,如果能更多认识脑水肿的发生机理,使脑水肿得到预防与治疗,则能使颅内疾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结果。
脑炎发病机理与诊查方式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 受体脑炎是一种近几年被认识的边缘叶脑炎,该病最早由Dalmau等在20XX年报道,患者常为伴发卵巢畸胎瘤的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急性精神症状、癫痫、异动症、低通气和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做一综述。
1发病机制NMDAg体是一种亲离子型兴奋性谷氨酸受体,激活该受体可以引起非选择性的离子通道开放,使得Na+和Ca24离子内流,K+外流。
Ca2+离子通过NMDA 受体的流动在突触可塑性中起关键作用,可影响学习、记忆和认知。
NMDAe体位于细胞膜上,由2个NR1和2个NR2亚单位组成一个四聚体,分布于海马、大脑皮质、基底节和丘脑,患者的自身抗体多与NR1亚单位结合,少数与NR2亚单位结合。
研究显示,NMDAg体抗体可以导致NMDA!体交联和内陷,进而造成选择性、可逆性的受体表面密度和突触分布的减少,这种减少在海马尤为明显,并且这一作用与抗体的滴度相关。
NMDA!体抗体在谷氨酸能突触的突触后水平和抑制性GABA 能中间神经元水平均可阻滞NMDAe体。
自身抗体与突触后NMDA!体结合,使得NMDAa -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 -ami 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 io nicacid,A MPA) 受体通路失衡,突触后因子对AMPA易感,谷氨酸能神经递质传递受损;而GABA能中间神经元功能异常,可以引起谷氨酸浓度增高,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当谷氨酸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就可以造成神经元功能障碍和死亡。
作为一种边缘叶脑炎,该病常伴发肿瘤,并且多为畸胎瘤,这大概是因为畸胎瘤同时含有神经组织和NMDAS体。
肿瘤诱导产生自身抗体,抗体选择性影响NR1/NR2异聚体分布的脑区,从而出现记忆、性格、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A、Na+B、K+C、有机酸D、蛋白质2、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3、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B、口渴明显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D、尿少、尿比重高4、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A、低血钠B、低血钙C、低血磷D、低血钾5、各种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的共同机理是A、抑制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B、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C、通过血容量的减少而导致醛固酮增多D、远曲小管Na+-K+交换增强6、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7、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B、镁向细胞内转移C、镁吸收障碍D、镁随尿排出增多8、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急诊入院,血气检测表明PH7.39,PaCO25.9Kpa(43.8mmHg),HCO 3ˉ26.2mmol/L,Na+142mmol/L,Clˉ96.5mmol/l,可判定该患者有A、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B、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C、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D、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9、血浆【HCO 3ˉ】代偿性增高可见于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10、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A、脑内H+含量升高B、脑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C、脑内r-氨基丁酸含量减少D、脑血流量减少11、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12、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A、心率加快B、心肌收缩性增强C、肺通气量增加D、脑血流量增加13、下述哪种不属于内生致热原A、干扰素B、淋巴因子C、肿瘤坏死因子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4、发热激活物的作用部位是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产印细胞C、淋巴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15、下列哪项是DIC的直接原因A、血液高凝状态B、肝功能障碍C、血管内皮细胞受损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抑制16、下述哪项功能障碍不可能是DIC引起的?A、急性肾功能衰竭B、黄疸及肝功能障碍C、席汉综合症D、再生障碍性贫血17、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A、儿茶酚胺B、血栓素A 2C、内皮素D、血管紧张素Ⅱ18、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A、1000mlB、1500mlC、2000mlD、2500ml19、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多灌少流B、少灌多流C、多灌多流D、少灌少流20、下述哪项关于心肌肥大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心肌肥大主要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B、心肌肥大是一种较经济和持久的代偿方式C、肥大心肌总的收缩力增加D、心肌肥大能有效地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21、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A、心肌收缩力减弱B、休息时心率加快C、心室残余血量增多D、外周血管阻力降低22、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大于0.8,可见于A、肺不张B、肺水肿C、肺动脉栓塞D、慢性支气管炎23、二氧化碳潴留对下列血管的作用是A、皮肤血管收缩B、脑血管收缩C、广泛外周血管收缩D、肺小动脉收缩24、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一种是错误的?A、血氨可刺激呼吸,导致呼吸性碱中毒B、肝功能严重障碍,妨碍尿素合成以致血氧升高C、PH降低使血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D、低钾时肾产氨增加25、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机理是A、抑制肌肉产NH 3B、抑制肠道产NH 3和对NH 3的吸收C、抑制肾产NH 3和促进NH 3向原尿分泌D、加强鸟氨酸循环,促进尿素合成26、酯型胆红素性黄疸的共同发病机制是A、胆红素生成过多B、肝对胆红素摄取障碍C、肝对胆红素结合障碍D、酯型胆红素排泄障碍返流入血27、下述哪项变化在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时不应出现A、肾血流量减少B、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水重吸收减少C、血尿素氮含量增高D、血钾升高28、下述哪项在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不常见A、低比重尿B、尿钠含量减少C、氮质血症D、高钾血症29、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程度的最佳指标是A、血压高低B、血NPNC、内生肌酐清除率D、贫血程度30、现认为影响尿素毒性的有关因素是A、血中尿素液度B、血氨浓度C、血中氰酸盐浓度D、血液H+浓度二、填空题1、高渗性脱水时脱水的主要部位是(),对病人的主要威胁是()。
病理生理学水肿习题带答案选择题A型题1.下述哪项关于水肿的叙述不正确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B.细胞内液体过多称为积水C.水肿不是独立的疾病D.水肿是许多疾病时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E.体腔内过多液体积聚称为积水2.下述哪项关于有效流体静压的叙述是错误的A.有效流体静压是促使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滤出的力量B.静脉系统瘀血时,有效流体静压升高C.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有效流体静压降低D.有效流体静压等于组织间液静水压减去毛细血管血压E.静脉压增高是有效流体静压升高的常见原因3.下列哪项因素不会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E.淋巴回流受阻4.水肿液在组织间隙呈游离状态存在是A.隐性水肿B.显性水肿C.粘液性水肿D.不可凹性水肿E.特发性水肿5.下述哪项不是影响正常人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平衡的因素A.毛细血管血压B.组织间液静水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E.淋巴回流6.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白蛋白减少B.血浆球蛋白减少C.血液浓缩D.血浆球蛋白减少E.血Na+含量降低7.水肿时造成全身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D.肾小球滤过增加E.静脉回流受阻8.下述哪项不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因素A.肾小球滤过压下降B.肾血流量减少C.肾小囊内压降低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E.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9.维持正常机体钠水动态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A.皮肤B.肺C.肝D.胃肠道E.肾10.判断是否出现水肿较敏感的方法是A.检查是否出现凹陷性水肿B.检查皮肤弹性C.每日测体重D.检查血Na+浓度 E.观察尿量11.右心衰竭时,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是由于A.体循环静脉回流障碍B.钠、水潴留C.淋巴回流增加D.迷走神经系统兴奋E.微动脉收缩12.下述哪项不是肝硬化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A.肝静脉回流受阻B.门静脉回流受阻急性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E.循环血量增加13.细胞毒性脑水肿是指A.脑细胞内液体含量增多B.脑容积增大C.脑细胞外液增加D.脑组织内液体含量增加E.脑动脉内血量增多14.血管源性脑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脑内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脑内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淋巴回流障碍E.脑组织间流体静压增高15.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B.肾小管重吸收增加C.肾素释放增加D.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E.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16.肾病综合症时水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B.醛固酮分泌增加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利钠激素减少E.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致低蛋白血症17.急性左心衰竭时肺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肺静脉回流受阻B.肺淋巴循环受阻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E.肺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18.下述关于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哪项叙述不正确A.体腔积液量增多可使相应的器官功能降低B.炎性水肿液可稀释局部毒素,运送抗体增加局部抵抗力C.局部水肿对机体不产生严重影响D.长期水肿使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感染E.严重的肺、脑喉头水肿可危及生命B型题A.水肿液在组织间隙呈游离状态B.水肿液组织间隙呈凝胶状态C.粘蛋白在组织间隙与水肿液结合D.水肿液在细胞内积聚E.水肿液在体腔中积聚1.显性水肿2.隐性水肿3.粘液性水肿A.水肿一般先出现于面部和眼睑B.水肿一般先出现于身体的低垂部位C.常见腹水而全身水肿不明显D.皮肤压之不凹陷但体重可突然增加E.水肿几乎只见于妇女,以中年妇女多见4.心性水肿的特征是5.肾性水肿的特征是6.肝性水肿的特征是A.水肿液主要分布在细胞间隙中B.水肿液主要分布在细胞内C.水肿液主要分布在脑室及周围白质中D.水肿液主要分布在灰质的细胞间隙中E.水肿液主要分布在白质和灰质7.血管源性脑水肿8.细胞毒性脑水肿9.间质性脑水肿A.蛋白含量高于10g/LB.蛋白含量高于25g/LC.蛋白含量低于25g/LD.蛋白含量低于10g/LE.分为渗出液和漏出液10.水肿液11.渗出液12.漏出液参考答案:A型题:1-5.BCDBD 6-10.ACCEC 11-15.AEACA 16-18.EACB型题:1-3.ABC 4-6.BAC 7-9.ABC 10-12.EBC填空题1.过多的液体在_______或_______中积聚称为水肿。
利消肿药缓解水肿的西药及使用说明水肿是指身体组织因液体潴留而引起的肿胀症状。
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脚踝、腿部、手臂或面部等。
水肿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长时间站立、坐着不动、长时间泡在水中、气候炎热等。
为了缓解水肿症状,许多人会选择使用利消肿药,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西药利消肿药及使用说明。
一、西药利消肿药的种类1. 利尿剂:利尿剂是常用的缓解水肿的药物。
它能够增加尿液的排出量,从而减少身体的液体潴留。
常见的利尿剂有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使用。
2.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是一类可以缓解过敏反应的药物,但它们也常被用来缓解水肿症状。
这些药物可以阻止组胺的释放,减少血管扩张,从而减轻水肿。
常见的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赛庚啶等。
使用抗组胺药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以及药品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使用。
3. 抗炎药:对于由炎症引起的水肿,抗炎药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这类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液体潴留。
常见的抗炎药有布洛芬、酮洛考酮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炎药并非适用于所有水肿症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利消肿药的使用说明1. 在使用利消肿药之前,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不同的药物适应的水肿类型也不尽相同,使用错误的药物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缓解效果。
2. 使用利消肿药时,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严禁自行提高或减少剂量,以免造成不良反应或缓解效果不佳。
3. 长期使用利消肿药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超过规定的使用时间。
长期使用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而长期使用抗组胺药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4. 在使用利消肿药的同时,应注意休息、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不动。
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缓解水肿症状有积极的影响。
三、注意事项1. 在使用利消肿药期间,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脑水肿的主要治疗措施什么是脑水肿脑水肿是指脑组织内部存在过多的液体而导致脑容积增大的一种疾病。
脑水肿会引起颅内压力增高,造成脑功能异常,严重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脑水肿至关重要。
1. 保持适当的体位由于脑水肿会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合理的体位是缓解症状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该保持半卧位或半坐位,以减少颅内压力的增加。
这种体位可以通过使用枕头垫高头部来实现。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水肿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措施:•利尿药物:利尿药物可以增加尿液排出量,从而减少体液积聚,降低颅内压力。
常用的利尿药物包括呋塞米和麦角酮。
•渗透剂:渗透剂可以通过调节脑组织内的渗透压来减少脑水肿。
常用的渗透剂包括甘露醇和甘油。
•脱水剂:脱水剂可以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来减少体液积聚,从而减轻脑水肿症状。
常用的脱水剂包括氢氯噻嗪。
•类固醇药物:类固醇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脑组织水肿。
地塞米松是常用的类固醇药物之一。
请注意,药物治疗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具体病情进行,患者不应擅自使用药物。
3. 脑脊液引流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力增高,进而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和排出。
脑脊液引流是通过插入脑室引流管或脑室穿刺来排除多余的脑脊液,减轻脑水肿。
脑脊液引流需要在医院进行,由专业医生操作,因此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4. 手术治疗当脑水肿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可能是必需的。
以下是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减压开颅术:通过手术切除部分颅骨,以减轻颅内压力,降低脑水肿。
•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通过手术将引流管插入脑室,并将多余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以减轻脑水肿。
手术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并需在严密监护下进行。
5. 对症支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是脑水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常见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高氧供应:提供充足的氧气可以改善脑缺氧状况,减轻脑水肿。
•控制体温:保持体温稳定,避免高热或低温,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症状。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概述: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全身中毒症状。
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病机: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一、病原学:1.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杆菌、兼性厌氧适合需氧生长。
2.志贺氏菌属的分型:按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4群47型。
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3.流行趋势:B群福氏菌是我国主要流行菌群。
福已转为慢性,宋症状较轻4.致病因素:(1)对肠粘膜的吸附及侵袭力;(2) 内毒素及外毒素;致病性:痢疾志贺菌-重;福氏志贺菌-慢性;宋内氏志贺菌-轻。
5.抵抗力:各型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均较弱,加热60度10分钟可被杀死:最强为宋内氏> 福氏 > 鲍氏 > 志贺氏6.毒素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外毒素(志贺菌素),肠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2.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3. 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而不稳定,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反复感染。
4. 流行特征:季节—夏秋季;年龄—儿童多。
三、发病机理:1、细菌入侵后的致病因素:⑴痢疾杆菌因素①数量若105,75%发病;若180,22%发病②致病力毒素(内、外毒素),吸附及侵袭力⑵人体抵抗力胃酸正常菌群及分泌型IgA2、痢疾杆菌致病机制:痢疾杆菌胃细菌被清除(胃酸分泌正常,细菌数量少)结肠不引起发病(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和分泌型IgA的作用)结肠粘膜固有层①内毒素血症----发热、休克粘膜炎症及局部微循环痉挛②粘膜炎症及局部循环障碍而形成溃疡----腹痛、脓血便3、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理:血管壁损伤内毒素血症特异性体质儿茶酚胺等DIC 全身微血管痉挛心肌损害组织缺血、缺氧血压下降脑水肿4、病理改变(Pathologic changes)①急性部位:乙状结肠、直肠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②慢性部位:乙状结肠、直肠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③中毒型肠道:病变轻全身:多器官血管痉挛实质细胞水肿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4日(数小时~1周)1、普通型(典型菌痢):①起病急,高烧可伴寒战;②全身中毒症状: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③肠道表现:症状: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
组织水肿原因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引起的。
在通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蛋白质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水肿可发生于局部,称局部水肿,如肺水肿、脑水肿;也可波及全身,称全身性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心性水肿、肾病或肾炎时的肾性水肿、肝脏疾病时的肝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时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另外还有的全身性水肿至今原因不明,称“特发性水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水肿的发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平衡障碍所造成。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与血液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由两方面的力量所决定的:一种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即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渗透压;另一种是促使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的力量,即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这两种力量对比决定着液体的滤出和回流时的方向和速度。
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
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
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肝硬变时引起的腹水,以及局部静脉受阻时引起的局部水肿等,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所致。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
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脑水肿三联征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脑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之一是出现脑水肿三联征。
脑水肿三联征指的是颅内压增高、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和意识障碍这三个主要症状和体征同时存在的情况。
这种综合征在临床中是诊断和评估脑水肿程度的重要依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脑水肿三联征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对脑水肿三联征进行定义和背景的阐述,了解相关基础知识。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脑水肿三联征的诊断标准,并概述其主要症状和体征。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常用的三联征诊断方法与技术,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分析以及眼底检查与眼压测量。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脑水肿三联征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和临床意义,包括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分析,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局限性和全局性脑水肿三联征的比较分析。
最后,我们将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脑水肿三联征诊断标准、方法与技术以及其临床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探讨脑水肿三联征相关内容,我们旨在促进对该综合征的认知和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2. 脑水肿三联征诊断标准:2.1 定义和背景:脑水肿指的是颅内压力增高导致脑组织水分积聚的病理状态。
脑水肿三联征是脑水肿时出现的典型体征和症状的综合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呼吸异常和瞳孔异常。
它是判断脑部损伤严重程度和紧急性的重要指标。
2.2 诊断标准概述:确定脑水肿三联征存在的关键在于观察和记录患者是否出现了意识障碍、呼吸异常和/或瞳孔异常。
这些症状和体征常常与颅内压力增高有关,对临床医生来说非常重要。
2.3 主要症状和体征:-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表现出清醒度降低、嗜睡甚至昏迷。
由于大脑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思考、反应或与他人交流。
- 呼吸异常:颅内压力增高会对大脑干产生压迫,从而影响呼吸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