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第七章-哈工大精品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6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默认分类 2010-04-24 11:35:19 阅读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船舶学院时间:2009-6-16 14:40:51“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教学大纲(PUTER CONTROL OF ELECTRICAL MACHINE SYSTEMS)大纲编制:李哲教研室主任:李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教学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机械及近机类专业学时:30(26/4)学分:1.5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适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述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控制系统,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和气压传动控制系统,通过这门课让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有直流、交流电机的组成、原理、动态特性及其应用,液压伺服系统设计与气压传动系统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组成、分类,分析和设计;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具备分析机电液气系统和设计简单的机电液气系统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深造和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相关课程有:电工学、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液压传动;电工学、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作为本课程的基础课。
液压传动课程侧重于讲述液压传动系统,本课程侧重于液压控制系统。
四、教学大纲内容使用教材与参考教材1、使用教材:(骆涵秀主编机电控制 XX大学 2000年1月)2、参考教材:(李洪人液压控制系统国防工业)(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业)(朱善君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原理应用维护清华大学)五、教学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2)本章主要内容有:分别用实例引出机电、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整体组成,功能和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组成;了解机电液气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选用原则。
第二章直流电机(4)本章主要内容有:直流电机的原理,动态特性分析和系统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和系统应用;了解直流电机的原理、组成。
哈工大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产品包装线(方案3)一、引言本文档以“哈工大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产品包装线(方案3)”为标题,介绍了一种产品包装线的设计方案。
本文档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共计1200字。
二、设计背景随着工业发展的需要,高效率、自动化的产品包装线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条适用于产品包装的生产线,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确保产品包装的质量。
三、设计方案本方案的产品包装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传送带系统传送带系统是产品包装线的核心部分,用于将待包装的产品从生产线的起始点运输到包装区域。
传送带系统采用带有调速装置的传送带,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包装需求进行调整,确保传送带的速度与生产线的节奏相匹配。
2. 包装机械包装机械是产品包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产品包装成统一的标准形式。
包装机械可以根据产品尺寸、形状等特征进行调整,以保证包装的质量和一致性。
同时,包装机械还应具备自动化控制功能,能够与其他部件协调工作,实现高效的包装过程。
3. 检测系统为了确保产品包装的质量,本方案中设计了一个检测系统,用于检测产品包装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检测系统可以采用视觉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对产品包装进行扫描和分析,以实时监控包装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作出处理。
4. 机械臂系统机械臂系统是产品包装线的灵活部分,用于处理特殊情况和需求。
机械臂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操作,如对特殊形状的产品进行定位和放置,或对包装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机械臂系统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以确保产品包装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产品包装线的核心部分,用于对整个包装过程进行控制和调度。
控制系统可以与其他部分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并根据相应的算法和逻辑进行决策和调控。
控制系统应具备实时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产品包装需求的变化。
四、总结本文以“哈工大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产品包装线(方案3)”为题,介绍了一种适用于产品包装的生产线的设计方案。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 ______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______设计题目: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方案8)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1208105设计者:殷琪学号:1120810529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时间: __________ 2014627哈尔滨工业大学14 目 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 . (1)一、 题目要求 ...................................................................... 2 二、 机械系统工艺动作分析 .......................................................... 2 三、 机械系统运动功能分析 .......................................................... 3 四、 系统运动方案拟定 .............................................................. 5 五、 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 8 六、系统运动简图•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方案8)一、题目要求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棒料输送布料装置(方案8)功能描述如下图所示棒料输送线。
料斗中分别装有直径35mm长度150mm勺钢料和铜料。
在输送线上按照下图所示的规律布置棒料。
原动机转速为1430rpm,每分钟布置棒料40,75,90块,分3档可以调节。
W ■ II II II ■ ■ II II m團2心二、机械系统工艺动作分析由设计要求可知,该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需要由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各执行构件为传送带轮、钢料料槽擒纵鼓轮1和铜料料斗擒纵鼓轮2,这三个构件的运动图3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运动循环图传动带轮做间歇转动,停止时间约为进给时间的3倍,料槽擒纵鼓轮做持续转动,通过控制擒纵鼓轮的开口位置控制棒料按照需要的规律落料。
、工艺动作分析由设计题目可见,在位置 A 冲压工件的是执行构件 1,带动钢带进给的工作台是执行 构件2,这两个执行构件的运动协调关系如下图所示。
分度冲压机运动循环图T i 是是执行构件1的工作周期,T 2是执行构件2的工作周期,执行构件 1是间歇往复 移动,执行构件 2是间歇转动。
执行构件 2的周期是执行构件1的四分之一,执行构件 2 大多数时间是在停歇状态。
二、运动功能分析驱动执行构件1工作的执行机构应该具有的运动功能如图1所示。
运动功能单元把一个连续的单向传动转换为间歇的往复运动,主动件每转动一周,从动件(执行构件 往复运动一次,主动件转速分别为15、25、40转/分。
图1执行机构1的运动功能由于电动机的转速为1430转/分,为了在执行机构1的主动件上分别的到15、 25、40 rpm 的转速,则由电动机到执行机构1之间的总传动比i z 有3种,分别 为n1430i z195.33⑴15n1430z257.25n1430z 335.n a40执行构件 运动情况执行构件1 下降上升停止 执行构件2停止进给T21)间歇总传动比由定传动比i c 和变传动比i v 两部分构成,即:i z1 i c i v1 i z2 i c i v2I z3 i c i v33种总传动比中I zi 最大,I z3最小。
由于定传动比I c 是常数,因此,3种变传动比 中I vi 最大,心最小。
采用滑移齿轮变速,其最大传动比最好不大于 4,设定传动 比 I v1=4o图2有级变速运动功能单元为了保证系统过载时不至于损坏,在电动机和传动系统之间加一个过载保护 环节。
过载保护运动功能单元可采用带传动实现, 这样,该运动功能单元不仅具 有过载保护功能还具有减速功能,如图 3所示。
图3过载保护运动功能单元整个传动系统仅靠过载保护运动功能单元不能实现其全部定传动比,因此, 在传动系统中还要另加减速运动功能单元,其减速比为定传动比:I cI zI I v 1 95. 33 4 23. 8325Iv 2Iv 3I v 1I z 1 I c I z 2I c I z 3 I c于是,传动系统的有级变速功能单元如图 I95. 33 20 57. 2 23. 8325 35. 75 23. 83252所示。
第4章DC-DC变换器的交流模型4.1 简介4.1 简介4.1 简介4.1 简介4.1 简介若且是在该点上发生的扰动:是一个平衡工作点小信号等效4.1 简介静态工作点线性化实际的非线性工作特性D=0.5Buck-Boost 控制-输出特性型:Buck-Boost交流等效电路模型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终值)=(初始值)+(增长时长)×(平均斜率)(终值)=(初始值)+(增长时长)×(平均斜率)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电流波形: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数,因此该式实际是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2 基本的交流建模方法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由电感电压、电流波形: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由电容电流、电压波形: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dI直流项一阶交流分量(线性分量)二阶交流分量(非线性分量)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同样,当满足小信号扰动时,二阶分量远小于一阶分量,于是有:上式为线性化后的输入端口电流线性化方程。
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3 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4 状态空间平均法4.4 状态空间平均法。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方案1)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姓名:机电雷锋学号:电话: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14.6.23~ 2014.6.28©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录一、题目要求 (3)二、机械系统运动功能图 (3)三、机械系统运动功能分析 (3)四、系统运动方案拟定 (6)五、机械系统运动尺寸 (9)六、机械系统运动简图 (15)七、机械系统实际运动循环图 (16)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方案1)一、题目要求棒料输送布料装置(方案1)功能描述如下图所示棒料输送线。
料斗中分别装有直径35mm,长度150mm的钢料和铜料。
在输送线上按照下图所示的规律布置棒料。
原动机转速为1430r/min,每分钟布置棒料50,80,110块,分3档可以调节。
二、机械系统运动功能图经分析可知,钢料和铜料分两个步骤放置,首先钢料放置,铜料不动,之后钢料和铜料同时放置即可满足如图所示棒料布置规律。
所以可以有如下运动功能图。
三、机械系统运动功能分析布料装置由一台原动机驱动,有三个执行构件(钢料控制开关,铜料控制开关,工作台)协调工作。
布料装置的运动传递路径如图所示主传动链分析:如题所述,布料装置需要每分钟布料50,80,110块,而原动机转速为1430r/min,这就需要在运动当中添加减速装置和换挡装置。
(1)原动机运动功能题中所给电动机的转速为n=1430r/min,因此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原动机的运动功能单元表达符号如图所示。
n=1430r/min(2)过载保护功能原动机与传动部分之间需要一个过载保护单元,以便在过载时保护机床免受破坏。
多数情况下,这一过载保护功能单元同时还具有减速功能(i>1),因此,其符号表达如图所示。
i c=4(3)主传动链减速运动功能每分钟布置棒料50,80,110块,需要执行构件转速分别为50r/min,80r/min,110r/min。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机械原理大作业二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设计题目:凸轮设计院系:机电学院班级:分析者:学号:指导教师:陈明、丁刚设计时间:2013.07.03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说明书一.设计题目如图所示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原始参数见表2-1。
从表2-1中选择一组凸轮机构的原始参数,据此设计该凸轮机构。
序号升程(mm)升程运动角( )升程运动规律升程许用压力角( )回程运动角( )回程运动规律回程许用压力角( )远休止角( )近休止角( )7 70 90 正弦加速度30 80 正弦加速度70 95 95二、推杆升程、回程运动方程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2.1凸轮运动分析设凸轮的角速度为ω=1rad/s(1)推程 (正弦加速度运动)00090φ≤≤;090︒Φ=0012sin()2s h φπφπ⎡⎤=-⎢⎥ΦΦ⎣⎦0021cos()h v ωπφ⎡⎤=-⎢⎥ΦΦ⎣⎦220022sin()h a πωπφ=ΦΦ远休止运动规律 远休止运动角90185φ︒︒≤≤s h = 0v = 0a =回程运动规律(3-4-5多项式运动)回程运动角 00185255φ≤≤;'0080Φ=()345110T -15T 6T s h ⎡⎤=-+⎣⎦()22'30-T 1-2T T h v ω=+Φ ()22'260T 1-3T 2T h a ω=-+Φ 式中: ()00-T S φΦ+Φ=Φ近休止运动规律 近休止运动角265360φ︒︒≤≤s h = 0v =0a =2.2求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MATLAB 源程序clear clc %题设条件 c=pi/180;f01=90*c; fs1=95*c; f02=80*c; fs2=95*c; h=70; w1=1; %推杆位置f=linspace(0,2*pi,200); for n=1:length(f)if f(n)>=0 && f(n)<=f01s(n)=h*[f(n)/f 01-0.5/pi*sin(2*pi*f(n)/f 01)];v(n)=h/(f 01*c)*[1-cos(2*pi*f(n)/f 01)]; a(n)=2*pi*h/(f 01^2*c^2)*sin(2*pi*f(n)/f 01);elseif f(n)>f01 && f(n)<=f01+fs1 s(n)=h; v(n)=0; a(n)=0;elseif f(n)>f01+fs1 && f(n)<=f01+fs1+f02 T2=(f(n)-(f01+fs1))/f02;s(n)=h*(1-(10*T2^3-15*T2^4+6*T2^5)); v(n)=-30*h*w1/f02*(T2^2-2*T2^3+T2^4); a(n)=-60*h*w1^2/f02^2*(T2-3*T2^2+2*T2^3); elseif f(n)>f01+fs1+f02 && f(n)<=f01+fs1+f02+fs2 s(n)=0;v(n)=0;a(n)=0;endEnd%位置方程figure(1);plot(f,s);grid on;title('推杆位移'); %速度方程figure(2);plot(f,v);grid on;title('推杆速度'); %加速度方程figure(3);plot(f,a);grid on;title('推杆加速度');2.3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三. 凸轮机构的dss d ϕ-线图,确定基圆半径和偏心距3.1理论分析机构压力角α应按下式计算:1200tan ds eOP e d s s s sϕα--==++以d s /d φ为横坐标,以s (φ)为纵坐标,可作出d s /d φ-s (φ)曲线如图4-16所示,再作斜直线D t d t 与升程的[d s /d φ-s (φ)]曲线相切并使与纵坐标夹角为升程[α],则D t d t 线的右下方为选择凸轮轴心的许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