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地方制度(精)
- 格式:ppt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5
隋唐地方行政制度隋唐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相较于以前的封建制度,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出现为中国历史的进程带来了重要的改变。
下面将详细介绍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和运作方式。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的起点,也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隋朝,地方行政机构主要包括州、县和乡三级政府。
州是地方行政的最大单位,一般由宰相亲自委派州牧来负责行政和军事工作。
县是地方行政的中间单位,一般由县令来负责行政和司法工作。
乡是地方行政的最小单位,一般由乡长来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相对较为完善,机构设置合理,职责明确。
在隋朝,州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它是连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桥梁。
州牧有权处理地方的行政和军事事务,有权征召士兵,负责辖区的安全和治安。
县令是地方行政的核心人物,他们负责管理和监督本县的各项事务,包括土地管理、税收征收、教育和司法等方面。
乡长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包括土地纠纷的调解、赋税的征收和交归上级政府等。
在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官员职位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
州牧、县令和乡长都是有严格的官职等级的,他们的升迁和任免都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
这一制度保证了地方政府的廉洁和高效,避免了腐败和滥权的现象。
相对于隋朝,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有所改变。
唐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基本与隋朝相同,也以州、县和乡为单位,但在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官员的任免和升迁更加严格,有更多的把关机制。
唐朝的政府部门设有监察机构和御史台,用来监督地方行政机构的工作和官员的廉洁。
此外,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地方自治。
唐朝建立了地方自治的制度,使地方政府在许多事务上具有较大自主权。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税收政策,管理土地资源,组织教育和军事等。
这一制度使地方政府更加灵活和高效,也更加符合地方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总的来说,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出现为中国历史的进程带来了重要的改变。
它通过设立合理的机构、确立官职等级制度和加强监督机制等方式,保障了地方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隋唐地方管理制度一、州、县、乡管理制度1. 州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单位主要为州。
每个州都设有州官,负责管理州内的政务和各项事务。
隋朝时,州官由太守担任,太守是州级地方官员的最高领导,他负责管理、监察和审判该州的政务,并向朝廷上报各项有关州政的文件和政策。
而在唐朝时期,州官由刺史担任,刺史是唐朝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他拥有行政、军事和司法权力。
隋唐时期的州政管理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汉代的行政模式,但在具体细节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2. 县管理制度县是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隋唐时期的县官由县令担任,他是县级地方行政官员的最高领导。
县令负责管理县内的政务和各项事务,实施朝廷的政策和法令,维护社会秩序,监督乡村的生产活动和民生状况。
他还要向州官汇报县内的政务情况,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
此外,县官还需要具备军事指挥和民生保障的能力。
唐代的县官由州举、举人选派,他们需要通过考试考核才能被任命为县官。
3. 乡管理制度乡是农村地区的基本组织单位,隋唐时期的乡官由乡正担任,乡正是乡级地方行政官员的最高领导。
乡正负责管理乡内的政务和各项事务,协助县官和州官执行朝廷的政策和法令,维护乡村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秩序。
乡正还要向县官汇报乡内的政务情况,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
此外,乡正还需要具备军事组织和社会调解的能力。
唐代的乡正由乡举选派,他们需要经过考试考核才能被任命为乡官。
二、官员选拔和管理1. 官员选拔制度隋唐时期的官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和推荐制度。
科举考试是选拔士人的主要途径,各级政府都设有科举考试的机构,通过乡试、州试、会试等多轮考试选拔出优秀人才。
除了科举考试外,还有一些通过举荐、推荐和评议等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些选拔制度保证了政府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公正、公平和有序。
2. 官员管理制度隋唐时期的官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官职任免制度、考核评议制度和奖惩惩戒制度。
官员的任免由朝廷核准,任命官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评议,确保其政治品德和行政能力符合要求。
隋朝地方行政制度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方行政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方面:
一、州县制
隋朝在州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州县两级行政制度。
州是高级地方行政区,长官为刺史,副长官为别驾。
县是低级地方行政区,长官为县令,副长官为县丞。
二、都督府
都督府是隋朝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高级管理机构,具有监察地方行政、镇压人民反抗、组织征讨和安抚边疆等职能。
都督府长官为都督,副长官为长史。
三、乡官制
隋朝实行乡官制度,以乡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每乡设置乡正一人,负责管理本乡事务。
此外,还设有里正、村正等基层官员,负责征税、管理户口等事务。
四、里正制
里正是隋朝基层官员的一种,负责管理本里的事务。
里正的职责包括征税、管理户口、维持治安等。
此外,里正还需负责催促农民及时耕种、收获,以及向上级报告本里的治安情况等。
五、军镇制
为了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管理,隋朝实行了军镇制度。
军镇是设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重地,由将军统辖。
军镇的长官为镇将,副长官
为镇副。
军镇的兵力根据需要而异,有的军镇多达数万人。
总的来说,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结果,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地方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的变化1. 引言1.1 概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鼎盛的时期,亦被称为隋唐盛世。
在这个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华、社会稳定成为时代的特征。
然而,在五代十国的动荡年代中,政权割据、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成为常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探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变化,并侧重于隋唐制度的演变。
首先,我们将回顾隋唐盛世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华和社会稳定的情况。
接着,我们将简要介绍隋唐制度概述,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和地方行政体系。
然后,我们将探讨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割据与战乱、社会动荡与经济衰退以及文化虚浮与民生困顿等变迁情况。
最后,我们将重点分析隋唐制度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演变和继承情况。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研究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及隋唐制度之间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于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中重要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同时,对于隋唐制度演变和继承情况的研究,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政府机构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并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2. 隋唐盛世时期2.1 经济繁荣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隋唐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推行均田制以促进土地平均分配、修筑水利工程以改善灌溉条件、推广新的耕作方法等,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增长。
同时,手工业也蓬勃发展,特别是纺织工业和陶瓷工艺在国内外市场都有很高的竞争力。
商业贸易更是迅速扩张,沿海城市如杭州、广州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在东西方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2.2 文化繁华隋唐盛世是中国文化繁华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文学、艺术和科技上的杰出成就。
诗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不仅有李白、杜甫等享誉世界的诗人,还有无数优秀的宫廷诗人和民间诗人。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
隋唐对地方管理制度一、隋唐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概述1. 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国家形成初期地方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隋代初期,隋文帝杨坚实行县制,推行三省制,设立刺史、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方管理制度。
唐代则在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明确了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关系。
2. 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县是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单位,地方行政管理上以县为主,县令是地方政权的直接代表;其次,隋初唐初随着国家制度的建立,逐渐形成三省立制,设置刺史、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最后,地方行政机构中,刺史是地方行政首脑,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负责对下级官员进行检查和监督。
3. 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方政权的行使主要是由县令和刺史进行,县令负责县级行政管理工作,刺史则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代表;其次,中央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行政机构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地方行政机构的执行效率;最后,地方行政机构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是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地方行政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形成上下一级之间的管理网。
二、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 地方行政区划隋唐地方管理制度中,地方行政区划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刺史、州、县三级。
刺史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领导者,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州是刺史的下级单位,对县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县是地方政府的基层单位,县令为地方政权的直接代表,负责县级行政管理工作。
2.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隋唐地方管理制度中,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比较完善,主要包括刺史府、州府、县衙等地方行政机构。
刺史府是地方行政的领导者,主要负责对州、县的管理和监督;州府是刺史的下级单位,负责对县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县衙是县级地方政权的代表,县令是地方政权的最高负责人。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总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隋朝在极盛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为了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一级,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
唐玄宗时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州制时期】——隋代地方行政制度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
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
其措施有: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割县;同时裁并魏晋南北朝期间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
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
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
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
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
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
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
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
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
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
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总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隋朝在极盛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为了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一级,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
唐玄宗时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州制时期】——隋代地方行政制度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
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
其措施有: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割县;同时裁并魏晋南北朝期间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
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
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
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
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
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
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
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
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
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
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总述】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隋朝在极盛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为了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一级,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
唐玄宗时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州制时期】——隋代地方行政制度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
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
其措施有: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割县;同时裁并魏晋南北朝期间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
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
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
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制度。
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
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
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
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
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
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
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
高考历史考点:隋唐政治制度
1.地方制度
(1)隋:并州、郡为一级,地方管理重归州、县二级制。
(2)唐: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诸道,设采访使(又叫观察使)代表中央“察访善恶,举其大纲”,监察地方。
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
唐玄宗后采访使逐渐介入地方事务,特别是安史之乱后,诸道的采访使与掌管兵权的节度使合二为一,是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具体。
(2)特点
3.选官制度:科举制
(1)形成与发展: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魏晋隋唐地方管理制度在魏晋隋唐时期,地方管理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都经历了很大的变革和发展,地方管理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改革和完善。
在魏晋隋唐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方行政机构在魏晋隋唐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在这一时期,地方的行政机构主要由州、县两个级别的行政机构组成。
每个州由州牧或州官管理,每个县由县令或县官管理。
这种分级管理的行政机构体制,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在魏晋时期,地方行政机构主要由州的州官和县的县官管理。
州官和县官负责管理和监督地方的政务和民事。
在隋唐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隋朝时,地方行政机构主要由刺史和县官管理。
刺史负责管理州的政务和民事,县官负责管理县的政务和民事。
唐朝时,地方行政机构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唐朝时,地方行政机构主要由节度使、刺史和县官管理。
节度使负责管理地方的军务,刺史负责管理地方的政务,县官负责管理地方的民事。
在隋唐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二、地方财政制度在魏晋隋唐时期,地方财政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在这一时期,地方的财政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和控制。
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征税和收税来获取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主要用于地方的政务和民事。
在魏晋时期,地方财政制度主要由州的财政和县的财政管理。
州的财政主要由州官管理,县的财政主要由县官管理。
在隋唐时期,地方财政制度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隋朝时,地方财政制度主要由刺史管理。
刺史主要通过征税和收税来获取财政收入,用于地方的政务和民事。
唐朝时,地方财政制度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唐朝时,地方财政制度主要由节度使、刺史和县官管理。
节度使主要通过征税和收税来获取财政收入,用于地方的军务,刺史主要通过征税和收税来获取财政收入,用于地方的政务,县官主要通过征税和收税来获取财政收入,用于地方的民事。
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央机构1.三省六部制(1)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的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3)三省六部制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5)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中书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都必须听命于皇帝,只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地方行政机构1.隋朝郡县制,唐朝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
2.唐朝设置节度使带来的影响唐玄宗统治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科举制(1)产生:隋炀帝始设进士科(2)标准:考试成绩(3)评价: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局限性①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③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薄弱。
知识点二 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江南进一步开发:①水稻产量提高,圩(wei)田;②烧山、围湖造田—破坏生态;③江淮、江南产粮区;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①隋大运河;②唐水利专职官员;大兴水利;③筒车,曲辕犁(3)农产品商品化:①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②唐中期开征茶税。
(4)土地制度: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到唐前期含义: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而不触及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而地主无此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