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时空观的理解

  • 格式:docx
  • 大小:598.03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前赤壁赋》中时空观的理解

班级:建筑学2011级

姓名:肖洪

学号:1121051063

指导老师:毛兵

对《前赤壁赋》中时空观的理解

摘要:现代建筑空间中普遍呈现出乏味空间体验性,通过对《前赤壁赋》中古代文人骚客对自然时空观的理解、运用、扩展。采用时间和空间分离开来的方式来简化时空观交织一体的复杂性,达到简明而不失去原有核心意义的方法,来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指导建筑体验和设计时空观。

关键词:时空观、全景式、时间情绪、空间裂变。

自古以来,中国先民就形成了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体系,把世界原初认为是阴阳,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万物从混沌态中萌芽,成长,繁荣,衰老的循环动态,动态是时间的特征。不同的时间里,产生出万物表现出不同的格局,韵律,节奏,有了空间的相应表现,形成了时空一体的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同时,时空一体的四维认识是一种混沌的全景式的认识体系,使中国人具有把对天地间自然万物的理解,容纳于人居环境中,其中有自然的形态,规律,意韵也有人的爱好,志趣,哲学观念。

1.时间观的理解

1.1感知方式

最初的时间表现,应该是对具有明显位移的事物认识。太阳与月亮交替变化,是一天的表现形式,有了一天的时间概念,因而太阳、月亮具有时间度量的的特性。从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知道,如杜甫的《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首诗是表现岁暮年关时又一年匆匆过去,时间的流逝特征是通过“阴阳”交替来表现的。“月上枝头,人约黄昏后”通过月的变化来确定模糊的时间概念。“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是时间的微小流逝。四季交替的时间概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植物的“时间特征”,表现的春天的到来。再如冬去春来的交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古人是通过自然事情的观察,按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时间,因而形成了富有特点的时间品味方式,无论是天文历法,祭祀礼仪,还是文学作品等,都表现了中国人感受完全受于事物微妙的的情绪,在时间维度上的某一瞬间的和谐。

1.2时间观的运用与表达

由于中国人时间观具有自然事物情绪的特征,因此,中国人时间观具有一种潜在的情绪表现。无论是建筑空间秩序,还是文学作品的起、承、转、合,都反应了人在体味的不同时间段的情绪变化。如《前赤壁赋》中,刚开始,苏子的注意力在“明月”,“白露”心情还是算愉悦,因而有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独立于世的豪情,同时也有时间点的描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到文章的中间时,由于欢快的情绪发展到了顶峰,乐极生悲,想到了当日的豪情壮志,今日的犹如囹圄的生存状态,有了对时间流逝的无情,就像手中的沙的感慨,手握得越紧,流逝得越快。因而有了曹孟德“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最后,表达了对寿命长短的辩证认识,达到了一种豁达,如顿悟成佛,舍

身得道的境界,这可能就是前面所表达的一种时空哲学观念,对自然万物情绪的认识,在时间某一点上达到了和谐。犹如融入“道”,融入天地环境,有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的醍醐灌顶状态。通过以上的描述分析,不仅文章结构上,从“愉悦”“兴奋”“惆怅”“豁达”到“顿悟”表达出以时间为脉络心情表现,同时,表现了对时间观的认识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用“月”具体的事物表达时间,到对赤壁战的怀古,对时间长短的辩证认识,到最后,对人生有了顿悟,认识到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萌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延续,因而达到了“道,反之动也”的全景式的认识观。从建筑学的角度怎么看待或是理解时间观的运用呢?从宏观的城市演变史可以看到,城市在时间的维度上,从最初的“市”到了“筑成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双城墙状态,再到现代的环状放射状态。在历史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在城市不位置有了变化,最终形成具有节奏、韵律,趣味的空间结构,同时表现出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呼应的一种耦合现象。从现在城市不同街区的现状可以体现。中国传统式的时间观,具有后馈式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对历史的尊重,对古代先贤,长辈的无限崇敬,《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可以表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同时也对后代延续提出了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空间观的理解

2.1空间观的感知方式

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具有普适性。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文明,对空间的认识,最初都是对“神”的崇拜,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场”的概念空间,可能就是神庙周围一块普通场地,也可能就是游牧民族图腾周围拓展的区域。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科学的发展,西方的空间更加追求物质具体,崇尚视觉的表演艺术,到近现代,空间又具有类似怀古的情绪,体现出对空间的精神关注。但中国的空间认观念,具有自己独特性,是全景式的认识观念。最具代表的就是中国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认识,“天圆地方”。“天圆”我是这么认识的,当时人们对天地的感悟,都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人在一片苍茫的原野上,环视四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天真的是圆形的一个盖子。中国古人,最擅长的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因而这就是“天圆”的最初来源吧。但通过现在的逻辑思考方法。A点天是圆的,B点观看时也是圆的。那最后的天怎么会是圆的呢?试着转换下思维或是从中国古人全景式的认识体系可知,“天圆”就是古人抽象出来的,将自然的感悟,内化为精神上或是内心的宇宙,可以从中国的园林找到痕迹。个园中有春山,夏山,秋山,冬天,都是通过石块和植被来表达一种自然场景,只是包含了时间的因子,但从中可以反正出,园林景点所包含的古人把自然界的场景,内化为生活中的场景,这就是全景式的认识模式。

下面以《前赤壁赋》中的一些空间认识观念为例子。空间,是围合的艺术,要有围合的载体。山、水、月是空间形成的主要要素。“月出于东山之,徘徊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