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5
- 格式:ppt
- 大小:272.00 KB
- 文档页数:7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教学资源2.1 课前准备1. 准备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3. 准备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评价标准。
2.2 教学资源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2.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课文《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诗歌分析:分析课文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5. 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进行表达练习,互相评价。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和作者介绍。
2.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4. 实践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表达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的改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研讨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景点,增强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展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爱国诗歌进行预习。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顶兴学校九年级(下)语文学习资料班级:学号:姓名:教师:谭娟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赏析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提示说:“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吟诵与欣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同时注意诗中饱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概括来说,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艺术形象、体验乡国之思。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概括说来,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三大要求:强化朗读教学;体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形象。
【学情分析】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入二十三首现代诗歌,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其中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沉,创造的土地等意象也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因此,本诗是引导初中生实现诗歌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意象、体验乡国之思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近作者艾青,了解创作背景;感悟诗歌意象,领会爱国主旨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鉴赏关键词句,抓到解诗之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无私的奉献之爱(解析:目标强调感情朗读、诗歌意象和爱国之情三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情感、语言;二是理解诗歌物象、意象区别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关键词句领会意象、主旨【教法学法】一、朗读教学法。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了解、范读引导、学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步骤,多角度、步步深入地实现目标。
(解析:教师范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关键词句鉴赏法。
关键字句鉴赏法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此方法赏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有很多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们的很多长辈们都曾种过土地,我们也是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长大,我们是否对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有一位诗人艾青,就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正确朗读。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录音、教学多媒体素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赏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评选出本组的优秀赏析作品,进行全班分享。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爱国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推荐其他表现爱国主题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对比学习的感悟,加深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下面是为您推荐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课文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练习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原文、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片美丽的土地,接着朗诵《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如“鸟儿为什么不愿离开这土地”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感人至深的故事。
6. 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评价。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收集其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教学反思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进步等。
2.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