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权的定义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外国教育史考点整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平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哲学史上开辟了从⾃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位教育家。
在西⽅乃⾄全世界都具有崇⾼的地位。
⼈们不仅把他视作为⼀位伟⼤的哲学家,⽽且把他看成是最可尊敬的教师。
⼆、教育思想(⼀)论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天⽣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教育可以使⼈得到改进。
只要使⼈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的智⼒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
(⼆)论教育的⽬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的是培养治国⼈才。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三)教育的⾸要任务是培养道德1.为什么?---道德是实践的哲学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类⾃⾝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
(⾃然--伦理,划时代)2.什么是道德?(寻求道德的⼀般定义---提出伦理学)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般”,研究伦理概念的⼀般定义。
第⼀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次飞跃,3.教⼈学会做⼈4.智慧即德⾏正确的⾏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道德就是教⼈智慧,教⼈辨别是⾮也就是教⼈道德。
5.⾃制是德⾏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7.⾝教重于⾔传(四)教育内容⼴博⽽实⽤的知识,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次将凡何、天⽂、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
同时,还很注重体育锻炼。
(五)教学法---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法,称为苏格拉底⽅法。
讥讽是就对⽅的发⾔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陷⽭盾,⽆辞以对,终于承认⾃⼰的⽆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较寻求“⼀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中世纪⼤学的形成和发展(产⽣原因)西欧封建制度进⼊发展的⿍盛时期之后,王权⽇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产稳步上升,⼿⼯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加强了不同⽂化的交流。
论迁徙自由权的宪法保护
迁徙自由权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有选择居住
地点和迁徙的自由,是一个基本的人权和自由。
在很多国家的宪法
和法律法规中,都有相关条款对迁徙自由权进行保护。
在美国宪法中,第十四修正案明确规定:“所有在美国境内居
住的人,享有平等保护和法律保障,且不容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亦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出生国而受歧视。
”这一规定为迁徙自由权
提供了保障。
此外,美国法律也规定,任何人都有权在不受歧视的
情况下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点,并禁止任何形式的人身或经济迫害。
在欧盟《欧洲人权公约》中,第二条规定:“每个人的生命受
法律保护。
谁也不得被剥夺生命,除非为执行法律上的死刑所限。
”同时,该公约保护了人们的自由和安全,包括迁徙自由权。
在中国宪法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居民
的合法的自由迁徙权利。
不得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强制迁移或者限制
公民的自由迁移的规定。
”此外,中国国家法律也规定,任何人都
有权在不受歧视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点,并禁止任何形式的
人身或经济迫害。
总之,迁徙自由权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人权和自由。
各国
的宪法和法律法规都应该为这一权利提供充分的保护。
如果个人或
家庭在享有迁徙自由权时受到侵犯,应该及时向有关机构和法律部
门求助。
关于西欧中世纪大学特权的简单述析特权,历来被认为是中世纪大学特有的重要现象。
凡涉及中世纪大学的研究,都难以回避特权的问题。
英文中的privilege(特权)一词,源于拉丁文Privilegium。
在中世纪广阔的天空中,一片带着特权的彩云将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欧洲,聚集在这自由和为自由争取的时代!总体上,中世纪大学所获得的特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内部管理上的自治权行会是中世纪的大学产生的基础。
大学最初的含义就是行会,即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学术活动自由而组织起来的中世纪学者行会组织,是一个具有行会性质的“学者社团”,“学者社团”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以探索普遍的学问为目的。
同其他行会组织一样,学者行会自己制定行规,实行自我管理。
1.拥有大学的管理权在自己独立性自制组织的基础上,中世纪大学与政府和教会保持着玄妙的距离,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断寻找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各种存在状态。
领导大学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推选的校长,大学全体成员享有特殊的大学裁判权。
由于专业不同,很多教师便跟随个人所在的专业成立了一种小型行政组织形式?D?D学院,院长由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由院长联席会议共同管理,其中的某一个领袖人物被选为校长。
如巴黎大学,教师行会是它最为主要的行政机构,巴黎大学分为几个很有区别的大类学科,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是人文学科,这个学科内部又根据成员的籍贯成立各种同乡会。
每个同乡会选举1名代表,这四个代表和其他民族的代表一起选出人文学科的院长。
其他三个学科也有自己的院长,但他们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人文学科拿到学士或硕士学位的,从13世纪中期起他们都宣誓服从人文学科的院长。
因此,到了13世纪末,教师行会中的人文学科的院长成为巴黎大学各学科都承认的校长。
2.司法自治权在中世纪,欧洲的司法体制不断的对大学放宽,直到其自身的司法体制代替了普遍的大众司法诠注,这对于在世俗政权和神权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世纪大学来说,几近是最大的优势了。
迁徙自由名词解释
迁徙自由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居住地和迁徙的权利。
这个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和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在法律和人权领域,迁徙自由通常被视为一项基本的人权,它包括了个人的国内迁徙自由和国际迁徙自由。
国内迁徙自由指的是个人可以在国内自由选择居住地,而国际迁徙自由则涉及个人跨国界迁徙的权利,包括寻求庇护、移民和侨居等。
在动物生态学领域,迁徙自由通常指的是动物根据季节变化、食物资源、繁殖需求等因素,自由地进行长距离迁徙的行为。
这种迁徙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偶发的,它们是动物适应环境和确保生存的重要策略。
在社会科学中,迁徙自由还可以指代人口流动的自由,这种流动可能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口流动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如难民流动、劳动力迁移等。
迁徙自由的权利在许多国家的宪法和国际人权法律中得到体现和保障。
然而,实际行使这一权利可能会受到各种限制,如签证要求、边境控制、安全考虑等。
迁徙自由的实现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迁徙权的定义:迁徙权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由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旅游和定居的权利,它在狭义上仅指在国籍国领土内自由旅游和定居的权利;广义上不仅包括国内迁徙自由,还包括国际迁徙自由,即自由离开本国到他国旅行和居住的权利以及返回本国的权利。
迁徙权的地位:迁徙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作为生物的一种,行走、移动是再自然不过的行为。
迁徙行为可以说是人类面对自然及社会变动的一种本能反应。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迁移、不断流动、不断交融的历史,趋利避害更是人的一种本能。
迁徙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迁移权是公民基本的宪法权利。
大多数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迁徙自由。
历史与我国现状:1947年,《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16条:“除非根据保健和安全方面的理由法律可按一般程序规定某些限制外。
每个公民均可在国内任何地区自由迁徙和居住。
不得以政治理由规定任何限制。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11条:“所有德国人在联邦领土内均享有迁徙之自由。
”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第27条:“每个合法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人都享有自由迁移、选择停留和居住地的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6条第7款:“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迁徙权。
建国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去掉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的规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以后的修正案中都没有关于“自由迁徙权”的条文。
必要性:维护宪法权威。
我国04年的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促进经济发展。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履行国际公约义务。
迁徙权是国际公认的一项宪法权利,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以及1966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都对迁徙自由作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
论迁徙自由【摘要】迁徙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世界各国均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予以保障。
建国前,“迁徙”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国民没有真正的“迁徙自由”。
新中国建立后,尽管对“迁徙自由”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对其作出了种种限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迁徙自由权”亟待实现。
【关键词】迁徙;迁徙自由;自由迁徙权利。
一、迁徙和迁徙自由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北雁南飞、鱼儿洄游,家燕、杜鹃等鸟类都会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周期性的往返,而大马哈鱼、鳙鱼等鱼类则会发生生殖洄游,这种现象是动物的“迁徙”行为。
对于人类来说,所谓迁徙,就是移居或改变住所。
故“迁徙自由”即是选择住所的自由。
迁徙自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迁徙自由主要指居住自由,是指公民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自由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包括国内和国外)旅行或定居的权利。
狭义上的迁徙自由仅指公民在国籍所在国领土内自由旅行和定居的权利。
概括说来,迁徙自由共包括三重含义:居住自由、离返任何国家的自由和出入本国的自由。
二、自由迁徙权从宪法学的角度讲,自由迁徙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各文明国家往往由其本国的宪法加以确认和保障。
宪法中,自由迁徙权是指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土地之上,有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自由,而不受任何形式侵犯的权利。
自由迁徙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作为一国公民在自己的国土上自由选择居住、工作和生活地方的一种身份上的象征;同时,自由迁徙权为宪法所确认和保障,国家应该尽力保障自由迁徙权的实现。
三、国外的自由迁徙权发展史世界各国对自由迁徙权的保障通常由本国的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加以规定。
以最早的成文法渊源来看,对自由迁徙权的保障可追溯到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第42条的规定“自此以后,任何对余等效忠之人民,除在战时为国家与公共幸福得暂时加以限制外,皆可由水道或旱道安全出国或入国。
”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天赋的不可转让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规定首先对迁徙自由作了概括式规定。
迁徙权的定义:
迁徙权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由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旅游和定居的权利,它在狭义上仅指在国籍国领土内自由旅游和定居的权利;广义上不仅包括国内迁徙自由,还包括国际迁徙自由,即自由离开本国到他国旅行和居住的权利以及返回本国的权利。
迁徙权的地位:
迁徙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作为生物的一种,行走、移动是再自然不过的行为。
迁徙行为可以说是人类面对自然及社会变动的一种本能反应。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迁移、不断流动、不断交融的历史,趋利避害更是人的一种本能。
迁徙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迁移权是公民基本的宪法权利。
大多数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迁徙自由。
历史与我国现状:
1947年,《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16条:“除非根据保健和安全方面的理由法律可按一般程序规定某些限制外。
每个公民均可在国内任何地区自由迁徙和居住。
不得以政治理由规定任何限制。
”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11条:“所有德国人在联邦领土内均享有迁徙之自由。
”
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第27条:“每个合法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人都享有自由迁移、选择停留和居住地的权利。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6条第7款:“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迁徙权。
建国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去掉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的规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以后的修正案中都没有关于“自由迁徙权”的条文。
必要性:
维护宪法权威。
我国04年的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
促进经济发展。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履行国际公约义务。
迁徙权是国际公认的一项宪法权利,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以及1966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都对迁徙自由作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
我国先后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10月,分别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怎样保障公民自由迁徙权:
1、修改《宪法》, 写入“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这是头等要紧的事。
理论界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呼吁“还权于民”, 促使政府尽快修改《宪法》和现行户籍制度。
2、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所辖人户的出生、死亡、迁徙、婚姻等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管理的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由此可见,人口的迁徙流动是是户籍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户籍制度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紧密相连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必须要使用户籍制度,将人们规定在某一个狭小的区域。
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户籍制度主要作用是防止外地人享受当地城市户籍人口享受的公共福利,以此节省政府开支和社会资源。
这主要体现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这两块。
自由迁徙往往是自由创业和自由择业的重要前提。
如今,一方面, 农民的手脚已放开, 另一方面, 阻碍农民的进城的大门(制度)依旧紧闭,由此造成的制度冲突和“民工潮”不断上演, 严重地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外来人口已成为城镇中的没有户籍关系和福利保障的市民。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与户籍制度紧密相联的, 外来人口虽然在城市居住, 但由于没有户籍, 因而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被排斥在当地的政治生活之外,所以他们是没有政治权利的“二等公民”。
同时,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外来人口排斥在外, 虽然他们和本地居民一样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但因户籍关系, 当他们贡献了劳动(税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之后,却不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说
同样,户籍制度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和治安状况恶化的根源。
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因为制度排除了他们在城市定居的可能性。
在城里没有家的感觉,一些人就会抱着捞一把的心理,合法的手段不能挣钱, 就会用非法的手段去夺取,抢劫、偷窃现象就会大量发生。
因为不是常住户口, 公安机关对他们的管理是松散的,社会控制仅靠“暂住证”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如果让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外来人口在当地定居下来, 给予市民待遇,这对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治安状况是非常有益的。
3、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
在增加福利的比率上向农村人口倾斜;同时在制度设置上, 要实行公民的权利平等,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4、注重经济环境的改变
5、兼顾法律原则与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