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治疗脑囊虫病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脑囊虫病驱虫治疗期的观察与护理
庞小群;邱英玲;邝静霞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7(014)035
【摘要】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在使用驱虫药治疗期间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48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吡喹酮和阿苯哒唑进行驱虫治疗期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等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结果:48例全部完成疗程,治愈44例,占91.7%,复发4例,占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耐心细致地观察护理可降低本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病率,健康教育、出院指导是完成整个疗程的关键.
【总页数】3页(P4804-4806)
【作者】庞小群;邱英玲;邝静霞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2.33
【相关文献】
1.脑囊虫病人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 [J], 邵俊芝
2.驱虫治疗脑囊虫病的护理 [J], 李秀梅
3.驱虫治疗脑囊虫病的护理 [J], 朱婉丽;邓云珍
4.脑囊虫病治疗期的护理体会 [J], 覃美兰
5.100例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 [J], 周金细;潘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囊虫病用药的副反应及护理脑囊虫病是常见的脑寄生虫病,患者常常出现头痛、抽搐、皮下肌肉结节等症状,通过化验血,取结节做活检,做CT都可以确诊,在临床上应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因虫体被杀灭,大量的毒素代谢物-异性蛋白的释放,使机体在短时间内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治疗反应,如果护理不当,将会导致死亡,我科在临床用药及护理指导上对脑囊虫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本院共收治脑囊虫病患者196例,其中男112例,女84例,年龄24~58岁,平均(42.1±4.5)岁,临床上治疗反应常有高颅内压、癫痫、发热、过敏反应、休克、神经精神型、低血钾等。
2 护理2.1 高颅压的观察及护理临床上出现头痛或头痛加重,恶心、呕吐、食欲减少等高颅压症状,均在应用吡喹酮10 d内出现,其严重后果是诱发脑疝。
因吡喹酮作用迅速,短期内产生剧烈的变态反应,可能由于药物作用于虫体,使虫体膨胀、变硬、坏死,对周围组织起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而致脑水肿及炎性反应。
虫体死亡崩解产物和囊液释放到血内,作为抗原,抗体增多,故其效价一度增高[1],因而导致颅压急剧升高,护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护理人员应做好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必要时每半小时测一次;②意识的观察,如出现异常或吐字不清时可用针刺皮肤和压迫眶上神经等方法,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③瞳孔的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变化、对光反射情况,如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有脑水肿及脑疝的可能;④经常观察如发现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征象时,护士应立即报告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迅速采取降颅压措施,即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快速滴注,每6 h滴注一次,必要时加用地塞米松10~20 m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如体温升高时立即采取降温措施,以减少耗氧量,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工作,专人护理,做好特护记录,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待颅压降至20.00 kPa以下时,再用吡喹酮,在应用吡喹酮过程中,继续降颅压,必要时,加用速尿20~40 mg静滴或肌注,切勿突然停止降颅压治疗;⑤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分用力排便,禁止高压及大剂量灌肠,以防由于腹压突然增加而增加颅内压。
一例脑囊虫病的护理
脑囊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脑囊虫引起的疾病,它会影响人的大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这种疾病通常是通过食用被感染的食物或饮用
被感染的水而引起的。
一旦感染,脑囊虫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
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患有脑囊虫病的患者,护理是至关
重要的。
首先,对于脑囊虫病患者的护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医
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执行治疗方案,确保患者按
时服药和接受必要的治疗。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脑囊虫病可能
会导致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问题等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记
录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向医生报告。
在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或并发症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脑囊虫病可能会给
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抱
怨和困惑,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总之,脑囊虫病的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
通过严格执行医生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给予
患者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脑囊虫病的预防意识,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和饮
用未经过滤的水,减少感染的风险。
多囊型脑囊尾蚴病的护理[摘要] 回顾性分析268例多囊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
通过对多囊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使患者康复出院,为多囊型脑囊尾蚴病的护理提供可行的经验。
脑囊尾蚴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均因误食链状钩绦虫的虫卵或节片所致,其危害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数量而不同[1]。
3个及以上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脑组织,称为多囊型脑囊尾蚴病。
它可因囊尾蚴在脑内寄生的部位和数量的不同而出现多种症状,如:颅内水肿、颅内高压、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多囊型脑囊尾蚴病,由于病灶多、范围大,其症状更为复杂多变。
因此,多囊型脑囊尾蚴病患者在驱虫治疗期间,对其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
现将护理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0-01/2012-12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住院部共收治脑囊尾蚴病2632例。
其中多囊型脑囊尾蚴病268例。
268例病例中,男182例。
女86例。
年龄在19~54岁之间。
268例患者均有食生肉或烤肉或生菜史,就诊前有头晕、头痛、癫痫发作、行为改变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
囊尾蚴免疫学测定200例为阳性,68例为阴性。
颅脑CT或MRI检查均有典型囊尾蚴寄生影像学改变。
1.2临床表现268例患者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头痛头晕、精神症状,其中局限性癫痫发作42例,占15.7%;失神性发作12例,占4.5%;全身性癫痫发作146例,占54.5%;头痛头晕54例,占20.1%;行为改变14例,占5.2%。
1.3治疗结果268例患者经4个疗程治疗,痊愈[2](无癫痫发作,神经系统症状消失,颅脑CT或MRI检查原囊尾蚴病灶全部消失)146例,占54.5%。
显著好转(癫痫发作显著减少,程度减轻,神经系统症状显著好转,颅脑CT或MRI检查原囊尾蚴病灶大部分消失)87例,占32.5%。
好转(癫痫发作减少,程度减轻,神经系统症状有所好转,颅脑CT或MRI检查原囊尾蚴病灶减少)32例,占11.9%。
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作者:唐艳娟曹淑梅宋学花脑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于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
50%——70%囊虫病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一带,是一种最常见的 CNS寄生虫感染,也是我国北方症状性癫痫常见的病因之一。
1 护理评估 1.1 流行病学与病因评估人是猪带绦虫(有钩绦虫)的终末宿主。
感染途径有两种,最常见的是摄入带有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是因不良卫生习惯虫卵被摄入体内致病;自身感染或者是绦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蚴,蚴虫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并发育成囊尾蚴。
食用受感染的`猪肉不能感染囊尾蚴,仅引起绦虫感染。
(1)传染源人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的终末宿主。
因此,感染绦虫的人是唯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
与饮食习惯有关,如喜吃半熟猪(牛)肉,亦见于生尝肉馅或生肉与熟食用的砧板和刀具、食具未分开,造成熟食被污染。
因此,要询问患者有无误食痘猪肉史?有无不洁饮食习惯?是否有食半熟猪(牛)肉的饮食习惯?食用熟食是否单用砧板和刀具?(3)人群易感性人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多,男多于女。
(4)流行特征绦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猪带绦虫病多见于东北、华北、河南、云南、上海等,多为散发。
牛带绦虫病主要流行于贵州、西藏、四川、广西、新疆及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常呈地方性流行。
绦虫病的流行除与饮食习惯有关外,与养猪和养牛的方式也有关。
某些地区因以猪圈为厕或野外随地大便。
猪成群放牧,导致猪感染率高。
因此,要询问患者出生地、长期居住地及牲畜放养方式。
1.2 临床症状评估脑囊虫病典型的囊虫包囊直径为5——10m,可有薄壁包膜,或呈多个囊腔。
脑膜包囊导致脑脊液中慢性淋巴细胞增多,脑实质中包囊内存活的蚴虫很少引起炎症,通常在感染后数年蚴虫死亡后才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根据包囊存在的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脑实质型、蛛网膜型(或脑膜型)、脑室型。
脑囊尾蚴病的治疗与护理[摘要] 目的对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最佳护理进行分析。
方法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治疗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颅内高压、癫痫发作、发热、过敏、消化道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
结果通过杀虫治疗和精心护理,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49例明显好转,11例好转,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脑囊虫病患者在有效的病原治疗的同时, 优质的护理服务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脑囊尾蚴病是猪带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体脑组织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
云南洱源地区白族群众由于喜吃“生皮”(凉拌生猪肉),绦虫感染率、囊尾蚴病患病率均较高【1】。
2010—2012年洱源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收治了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通过采取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杀虫治疗及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因药物对虫体的杀伤作用,使虫体释放大量的毒素,以致脑细胞充血、水肿、渗出,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暂时性病情加重【2】。
对这些治疗反应,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严密的监护和及时有力的护理,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现将收治的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占46.70%,女性32例,占53.30%;年龄最大65岁,最小3岁;病史最长6年,最短5个月;城市职工4例,占6.70%,农民56例,占93.33%。
有食“生皮史”52 例,有绦虫病史21例,全部病例均有食凉拌生菜史,60例均为白族。
1.2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昏、眩晕、恶心、呕吐、失神、四肢麻木、恐惧、癫痫等为主要表现。
1.3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开展了血清囊虫抗体检测,32例为阳性。
1.4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脑囊尾蚴病理征象,其中11例已钙化。
1.5治疗采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进行治疗【3】,方法为:吡喹酮总剂量按120 mg/kg计算(儿童140 mg/kg),分6日服完,每日2~3次分服;1周后服丙硫咪唑,每日剂量按15~20 mg/kg计算,连服10日为1个疗程。
驱虫治疗脑囊虫病的护理
1. 治疗目前多选用以下二种药物:
a. 吡喹酮:每日20mg/kg,分2~3 次口服,9日为一个疗程,重复治疗之间须间隔3~4个月。
b.阿苯达唑:作用较吡喹酮温和与缓慢,故疗程中反应较轻而安全。
每日20mg/kg,分2~3次口服,10日为 1疗程。
本
组用吡喹酮34人次,阿苯达唑 13人次。
2. 护理脑囊虫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多,有时较为严重,个别患者驱虫后两周内仍可能出现副作用。
主要
是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以及过敏反应所致。
因此治疗期间必须住院。
a. 心理护理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均要进行腰椎穿剌,目的是了解脑脊液压力,判断颅内高压及脑水肿情况, 以决定
疗程中脱水剂和激素的应用及剂量。
术前应向病人说明做腰穿的必要性,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告诉病人术后去枕平卧4~6 h,以防发生头痛、腰痛、脑疝等并发症。
针对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等副作用,如实告诉病人,使其心中有数, 增加理解,取得患者配合,以防意外。
b. 癫痫发作的护理用药期间应多巡视病人,反复强调驱虫治疗期间绝对不能外出,督促患者按规定服药。
对癫痫
发作频繁者,可选用安定、苯妥英钠等药。
发现患者出现癫痫大发作时应注意防止跌伤和碰伤,抽搐时不可用力按压患者的肢体,以免造成骨折,在患者张口时可将折叠成条状的小毛巾或手帕等塞入上下齿之间,以免咬伤舌部,抽搐后应予侧卧,尽量让唾液或呕吐物流出口外,不致吸入呼吸道。
c.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由于治疗期间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脑水肿, 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病人生命。
因此,要密
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神志的变化以判断有无脑水肿。
一旦发现病人瞳孔改变,有头痛、恶心、呕吐和烦躁不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脑疝的发生。
d. 健康教育与预防指导出院前告诉患者家属出现癫痫大发作的处理方法,告知患者暂时不能开车及高空作业。
脑囊虫是因食入猪肉绦虫卵所致,因此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改变不良饮食方式,讲明吃生猪肉及未煮熟猪肉可患猪肉绦虫病,改变烹饪生熟不分刀,不分砧板的习惯。
告诉患者下次驱虫的时间,按时治疗或发现异常即来院就诊。
脑囊虫病颅内压增高型的护理
一、病情的动态观察
1.意识状态意识状态的改变提示病情的轻重,颅内压增高除常见的头痛、呕吐等表现外,严重时均出现不同
程度的意识障碍,尤其在脑庙形成时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及进行性意识障碍.护士可以通过呼唤、对疼痛的刺激、角膜反射等来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以便对病情作出正确的估计。
2.瞳孔瞳孔是反映病情变化、判定是否有脑庙形成的窗口。
正常人两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如果
两则瞳孔变得不等大或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均是出现脑庙的信号,应立即进行抢救。
因此,护士要定时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对比。
3. 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均可反映颅内压的改变。
体温升高是由于颅内压高压影响下丘
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所致的中枢性热,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大是机体对颅内高压所出现的代偿性反应。
上述的生命体征改变均提示患者的颅内压较高,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护理
1.颅内高压的护理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为减少脑血流量,可将患者头部垫一软枕,使头抬高IS“_20“角,以利于颈静脉回流。
及时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通畅可防止二氧化碳蓄积,因为二氧化碳蓄积可增高颅内压。
患者有痰要及时给予吸出,尽量避免用力咳嗽。
对呕吐频繁的患者应暂禁食,以防引起吸人性肺炎及窒息。
3. 发热的护理
颅内高压所致的中枢性热体温可达39℃以上高热能使脑血管、脑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强,加重高颅压,另外高热还可使脑细胞坏死。
护理时多采用物理降温,尤其头部要持续用冰袋冷敷,每日要定时测温,记录热型。
4. 记录出入量
静脉输液量过多可增加颅内压,应视患者需要而定,以维持有足够的尿量(每日600m1),能排出体内代谢废料为准则,保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因此护士要严格记录出入量.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由于呕吐等原因,可出现营养缺乏。
因此,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的易消化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