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例脑囊虫病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驱虫治疗脑囊虫病的护理*导读:本文介绍驱虫治疗脑囊虫病的护理。
……1.治疗方法本病病原治疗目前多选用以下二种药物:a吡喹酮:每日20mg/kg,分2~3 次口服,9日为一个疗程,重复治疗之间须间隔3~4个月。
b阿苯达唑:作用较吡喹酮温和与缓慢,故疗程中反应较轻而安全。
每日20mg/kg,分2~3次口服,10日为 1疗程。
本组用吡喹酮34人次,阿苯达唑 13人次。
2护理体会脑囊虫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多,有时较为严重,个别患者驱虫后两周内仍可能出现副作用。
主要是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以及过敏反应所致。
因此治疗期间必须住院。
a心理护理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均要进行腰椎穿剌,目的是了解脑脊液压力,判断颅内高压及脑水肿情况, 以决定疗程中脱水剂和激素的应用及剂量。
术前应向病人说明做腰穿的必要性,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告诉病人术后去枕平卧4~6 h,以防发生头痛、腰痛、脑疝等并发症。
针对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等副作用,如实告诉病人,使其心中有数, 增加理解,取得患者配合,以防意外。
b癫痫发作的护理用药期间应多巡视病人,反复强调驱虫治疗期间绝对不能外出,督促患者按规定服药。
对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选用安定、苯妥英钠等药。
发现患者出现癫痫大发作时应注意防止跌伤和碰伤,抽搐时不可用力按压患者的肢体,以免造成骨折,在患者张口时可将折叠成条状的小毛巾或手帕等塞入上下齿之间,以免咬伤舌部,抽搐后应予侧卧,尽量让唾液或呕吐物流出口外,不致吸入呼吸道。
c颅内压增高的护理由于治疗期间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脑水肿, 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病人生命。
因此,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神志的变化以判断有无脑水肿。
一旦发现病人瞳孔改变,有头痛、恶心、呕吐和烦躁不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脑疝的发生。
d健康教育与预防指导出院前告诉患者家属出现癫痫大发作的处理方法,告知患者暂时不能开车及高空作业,本组有2例出院后一周内出现癫痫发作,由于做好出院指导,没有发生意外。
脑囊虫病用药的副反应及护理脑囊虫病是常见的脑寄生虫病,患者常常出现头痛、抽搐、皮下肌肉结节等症状,通过化验血,取结节做活检,做CT都可以确诊,在临床上应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因虫体被杀灭,大量的毒素代谢物-异性蛋白的释放,使机体在短时间内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治疗反应,如果护理不当,将会导致死亡,我科在临床用药及护理指导上对脑囊虫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本院共收治脑囊虫病患者196例,其中男112例,女84例,年龄24~58岁,平均(42.1±4.5)岁,临床上治疗反应常有高颅内压、癫痫、发热、过敏反应、休克、神经精神型、低血钾等。
2 护理2.1 高颅压的观察及护理临床上出现头痛或头痛加重,恶心、呕吐、食欲减少等高颅压症状,均在应用吡喹酮10 d内出现,其严重后果是诱发脑疝。
因吡喹酮作用迅速,短期内产生剧烈的变态反应,可能由于药物作用于虫体,使虫体膨胀、变硬、坏死,对周围组织起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而致脑水肿及炎性反应。
虫体死亡崩解产物和囊液释放到血内,作为抗原,抗体增多,故其效价一度增高[1],因而导致颅压急剧升高,护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护理人员应做好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必要时每半小时测一次;②意识的观察,如出现异常或吐字不清时可用针刺皮肤和压迫眶上神经等方法,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③瞳孔的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变化、对光反射情况,如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有脑水肿及脑疝的可能;④经常观察如发现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征象时,护士应立即报告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迅速采取降颅压措施,即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快速滴注,每6 h滴注一次,必要时加用地塞米松10~20 m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如体温升高时立即采取降温措施,以减少耗氧量,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工作,专人护理,做好特护记录,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待颅压降至20.00 kPa以下时,再用吡喹酮,在应用吡喹酮过程中,继续降颅压,必要时,加用速尿20~40 mg静滴或肌注,切勿突然停止降颅压治疗;⑤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分用力排便,禁止高压及大剂量灌肠,以防由于腹压突然增加而增加颅内压。
一例脑囊虫病的护理
脑囊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脑囊虫引起的疾病,它会影响人的大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这种疾病通常是通过食用被感染的食物或饮用
被感染的水而引起的。
一旦感染,脑囊虫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
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患有脑囊虫病的患者,护理是至关
重要的。
首先,对于脑囊虫病患者的护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医
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执行治疗方案,确保患者按
时服药和接受必要的治疗。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脑囊虫病可能
会导致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问题等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记
录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向医生报告。
在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或并发症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脑囊虫病可能会给
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抱
怨和困惑,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总之,脑囊虫病的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
通过严格执行医生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给予
患者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脑囊虫病的预防意识,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和饮
用未经过滤的水,减少感染的风险。
驱虫治疗脑囊虫病的护理1. 治疗目前多选用以下二种药物:a. 吡喹酮:每日20mg/kg,分2~3 次口服,9日为一个疗程,重复治疗之间须间隔3~4个月。
b.阿苯达唑:作用较吡喹酮温和与缓慢,故疗程中反应较轻而安全。
每日20mg/kg,分2~3次口服,10日为 1疗程。
本组用吡喹酮34人次,阿苯达唑 13人次。
2. 护理脑囊虫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多,有时较为严重,个别患者驱虫后两周内仍可能出现副作用。
主要是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以及过敏反应所致。
因此治疗期间必须住院。
a. 心理护理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均要进行腰椎穿剌,目的是了解脑脊液压力,判断颅内高压及脑水肿情况, 以决定疗程中脱水剂和激素的应用及剂量。
术前应向病人说明做腰穿的必要性,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告诉病人术后去枕平卧4~6 h,以防发生头痛、腰痛、脑疝等并发症。
针对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等副作用,如实告诉病人,使其心中有数, 增加理解,取得患者配合,以防意外。
b. 癫痫发作的护理用药期间应多巡视病人,反复强调驱虫治疗期间绝对不能外出,督促患者按规定服药。
对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选用安定、苯妥英钠等药。
发现患者出现癫痫大发作时应注意防止跌伤和碰伤,抽搐时不可用力按压患者的肢体,以免造成骨折,在患者张口时可将折叠成条状的小毛巾或手帕等塞入上下齿之间,以免咬伤舌部,抽搐后应予侧卧,尽量让唾液或呕吐物流出口外,不致吸入呼吸道。
c.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由于治疗期间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脑水肿, 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病人生命。
因此,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神志的变化以判断有无脑水肿。
一旦发现病人瞳孔改变,有头痛、恶心、呕吐和烦躁不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脑疝的发生。
d. 健康教育与预防指导出院前告诉患者家属出现癫痫大发作的处理方法,告知患者暂时不能开车及高空作业。
脑囊虫是因食入猪肉绦虫卵所致,因此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改变不良饮食方式,讲明吃生猪肉及未煮熟猪肉可患猪肉绦虫病,改变烹饪生熟不分刀,不分砧板的习惯。
脑囊虫病患者的护理发表时间:2011-06-01T14:42:12.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佟丹郭玉玲王淑娥李秀妍杨轶美[导读] 脑囊虫病(cerebralcv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于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
佟丹郭玉玲王淑娥李秀妍杨轶美(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346-02 【摘要】脑囊虫病(cerebralcv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于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
50%~70%囊虫病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一带,是一种最常见的CNS寄生虫感染,也是我国北方症状性癫痫常见的病因之一。
【关键词】脑囊虫病猪带绦虫蚴虫护理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年龄在13岁~65岁之间。
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病程5个月~3a。
12例伴皮肤结节;9例伴肢体无力;24例伴癫痫发作史;12例有头痛、头晕,伴视力下降、复视。
首次驱虫治疗7例;2次驱虫治疗16例;3次驱虫治疗17例;4次驱虫治疗8例。
其中4例仍在复诊中,其余44例均治愈。
本组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囊虫病专家指导组提出的脑囊虫诊断标准,48例患者经过治疗及合理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临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2 临床症状脑囊虫病典型的囊虫包囊直径为5~l0m,可有薄壁包膜,或呈多个囊腔。
脑膜包囊导致脑脊液中慢性淋巴细胞增多,脑实质中包囊内存活的蚴虫很少引起炎症,通常在感染后数年蚴虫死亡后才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根据包囊存在的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脑实质型、蛛网膜型(或脑膜型)、脑室型。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癫痫发作,高颅压所致头痛、呕吐,神经系统检查常无局灶性改变。
1.2.1 脑实质型临床症状与包囊的位置有关。
脑囊虫病高颅压型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囊虫病高颅压型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脑囊虫病高颅压型的病情动态观察,如意识形态判定意识障碍程度、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灵敏度判定有无脑疝形成;通过对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生命体征的观察判定高颅压的程度结果通过对病情的动态观察,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结论对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病患者认真细致的动态观察,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转危为安,痊愈康复。
【关键词】脑囊虫病高颅压护理【keywords】cereralcysticercosis;highintracranialpressure;nursingcare高颅压是脑囊虫病常见严重症状,如不能及时发现治疗,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科对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治疗护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满意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病情的动态观察1意识状态:颅内压增高除常见的头痛、呕吐等表现外,严重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尤其在脑疝形成时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及进行性意识障碍。
护士可以通过呼唤、对疼痛的刺激、角膜反射等来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以便对病情作出正确的估计。
2瞳孔:瞳孔是反映病情变化、判定是否有脑疝形成的窗口。
正常人两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如果两则瞳孔变得不等大或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均是出现脑疝的信号,应立即进行抢救。
因此,护士要定时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对比。
3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均可反映颅内压的改变。
体温升高是由于颅内压高压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所致的中枢性热,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大是机体对颅内高压所出现的代偿性反应。
上述的生命体征改变均提示患者的颅内压较高,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护理措施1颅内高压头痛、呕吐的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为减少脑血流量,可将患者头部垫一软枕,使头抬高20°角,以利于颈静脉回流。
试论脑囊虫病高颅压型的护理体会李霞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脑囊虫病高颅压型护理方法进行探究。
方法首先针对脑囊虫病高颅压型病情进行观察,注意维持其动态性。
意识障碍程度、瞳孔大小以及对光反应灵敏度等是观察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在此过程中可实现对有无脑疝形成的准确判断。
在判定高颅压程度过程当中需要综合各方面内容,其中主要涉及到体温、血压、脉搏以及呼吸等。
结果在动态观察病情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
结论在针对高颅压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合理护理的基础之上,可起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脑囊虫病;高颅压;护理体会0 引言在脑囊虫病中高颅压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存在,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与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不断实践与应用的同时,我国针对高颅压型脑囊虫病治疗护理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与理论,在护理过程中也可实现对预期效果的获取。
对患者康复以及痊愈有积极作用。
1 病情的动态观察1.1 意识状态头痛以及呕吐是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较为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还会出现意识障碍问题。
不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会形成脑疝,剧烈头痛以及进行性意识障碍是脑疝的主要表现。
护士在观察病人意识状态过程当中可对多种方法进行使用,其中主要涉及到呼唤、疼痛刺激以及角膜反射等。
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病情的正确判断与预估。
1.2 瞳孔在判断病情变化以及是否有脑疝形成的过程当中,都可借助瞳孔来实现。
正常人两侧瞳孔大小相等,为圆形。
在面对光的过程当中反应度较为灵敏,如果患者两侧瞳孔出现大小不相等或者散大,光反应迟钝以及消失等状态,均可以判断出有脑疝形成的可能,必须进行及时抢救。
因此,护理人员要提高对瞳孔大小的重视程度,对其进行定时观察。
在仔细观察对光反应的基础之上做好详细记录,以便进行及时科学的对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及时的治疗工作。
1.3 生命体征的观察颅内压的改变可在多个方面进行直观体现,主要涉及到体温、血压、脉搏以及呼吸等。
在颅内压高压的影响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的中枢性热是患者体温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
脑囊尾蚴病的治疗与护理[摘要] 目的对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最佳护理进行分析。
方法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治疗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颅内高压、癫痫发作、发热、过敏、消化道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
结果通过杀虫治疗和精心护理,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49例明显好转,11例好转,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脑囊虫病患者在有效的病原治疗的同时, 优质的护理服务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脑囊尾蚴病是猪带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体脑组织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
云南洱源地区白族群众由于喜吃“生皮”(凉拌生猪肉),绦虫感染率、囊尾蚴病患病率均较高【1】。
2010—2012年洱源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收治了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通过采取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杀虫治疗及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因药物对虫体的杀伤作用,使虫体释放大量的毒素,以致脑细胞充血、水肿、渗出,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暂时性病情加重【2】。
对这些治疗反应,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严密的监护和及时有力的护理,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现将收治的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占46.70%,女性32例,占53.30%;年龄最大65岁,最小3岁;病史最长6年,最短5个月;城市职工4例,占6.70%,农民56例,占93.33%。
有食“生皮史”52 例,有绦虫病史21例,全部病例均有食凉拌生菜史,60例均为白族。
1.2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昏、眩晕、恶心、呕吐、失神、四肢麻木、恐惧、癫痫等为主要表现。
1.3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开展了血清囊虫抗体检测,32例为阳性。
1.4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脑囊尾蚴病理征象,其中11例已钙化。
1.5治疗采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进行治疗【3】,方法为:吡喹酮总剂量按120 mg/kg计算(儿童140 mg/kg),分6日服完,每日2~3次分服;1周后服丙硫咪唑,每日剂量按15~20 mg/kg计算,连服10日为1个疗程。
脑囊虫病人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
邵俊芝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学》
【年(卷),期】2002(008)003
【摘要】@@ 我站寄生虫病科采用呲喹酮与阿苯哒唑治疗脑囊虫病人86例,在治疗期间因虫体死亡致组织变态反应常引起颅内压升高,严重者甚至形成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在脑囊虫病人治疗期间对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和护理十分重要.现将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41,43)
【作者】邵俊芝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地方病防治站,阜阳,2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护理干预疼痛病人家属对疼痛病人治疗期间作用的研究 [J], 钟春红;于秀春
2.重度脑囊虫病服药治疗期间外科治疗的必要性 [J], 袁治;任海军;吴小璐;潘亚文;丁永忠;张建生;裘明德
3.脑囊虫病人的护理体会 [J], 全贤淑;韩洁淑
4.脓毒血症患者CRRT治疗期间液体管理的护理体会 [J], 赵永波;彭树兰
5.648例脑囊虫病人的护理体会 [J], 徐凤仙;吴洪智;孙凤利;赵丽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例脑囊虫病的护理体会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李玲玲
[关键词]脑囊虫病;护理
脑囊虫病是由猪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50%~70%的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
寄生部位以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部为多,其中以侵犯脑部最为严重,患者常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精神障碍等症状[2]。
我科自2010.5月~2011.8月共收治了9例脑囊虫病患者,通过采取病原治疗和综合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51.4±15.1岁。
其中有3例的首发症状是癫痫发作,5例有头痛,1例精神行为异常。
藏族4例,汉族5例,4例有曾吃生食或半生牲畜肉的既往史,5例有饮生水、食用凉拌菜的习惯。
9例患者行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囊虫病。
1.2治疗方法6例患者使用吡喹酮驱虫治疗,从小剂量开始,每日剂量为200mg,分2次口服,根据用药反应逐渐加量,每日剂量小于1g,成人总剂量为300mg/kg,连续9天为一个疗程,2~3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共治疗3~4个疗程。
3例使用阿苯达唑驱虫治疗,亦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成人总剂量为300mg/kg,一个月后行
第二疗程治疗,共治疗3~4个疗程。
2.护理
2.1癫痫发作的护理本组9例患者中有3例因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而入院,因此做好癫痫发作的护理尤为重要。
2.1.1 癫痫发作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于安静、安全处,解开衣领、裤带,去除假牙,头偏向一侧,擦净口角分泌物,使用开口器撬开口腔并垫牙垫以防止舌咬伤,如有舌后坠可使用拉舌钳。
禁止喂水喂药和对抽搐肢体的按压、以防骨折等。
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发作后如有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床单位及患者皮肤的清洁,保护皮肤,防止擦伤等。
2.1.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大血管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如:安定10mg缓慢静脉推注,预防或治疗脑水肿时可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并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
2.1.3 严密观察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部位、诱发因素、缓解因素和伴随症状等。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的次数、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
加强巡视和看护,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用药后的反应,详细记录发作经过、时间和主要表现。
2.1.4 避免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和善于发现癫痫发作的先兆。
脑囊虫病患者常因意外的刺激如:劳累、饮酒、悲伤、忧郁、激动、高度紧张等诱发癫痫发作(本组3例癫痫发作的患者发病前有饮酒、劳累史)。
因此应避免一切诱发因素,让患者掌握预防发作的知识,
如禁酒,有规律的生活、工作、服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心态乐观向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另外,癫痫发作前一般会出现突发头晕、恶心、耳鸣、眼前冒金星、心烦意乱或一侧肢体麻木、抽搐等。
所以应注意观察有无发作先兆并及时处理,避免患者单独外出。
2.2 头痛的护理
头痛症状往往标志着脑囊虫病患者存在不同原因造成的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以导致患者视物模糊、认知功能减退、颅神经受损,甚至出现脑疝,危及生命[3]。
2.2.1密切观察颅内压增高的先兆,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和意识障碍等。
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脑疝先兆,如出现瞳孔不等大、肢体活动减少、意识障碍时,提示脑疝形成,应通知医生,及早处理。
2.2.2 观察头痛的部位、性质和诱发因素、每次发作和持续的时间、发作时伴随的症状等。
遵医嘱给予脱水剂、止痛药物。
保证患者的休养环境安静、安全,避免不良刺激。
指导缓解头痛的方法,如松弛疗法。
2.2.3 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大量快速输液、饮水、用力咳嗽、打喷嚏、便秘、尿潴留等。
对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应暂停服用驱虫药。
2.2.4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多数患者在使用驱虫药的第2天到第5天会出现头痛加重,这是因为用药后死亡的囊尾蚴引起严重的急
性反应和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骤增高所致。
在使用驱虫药治疗期间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皮质类固醇或脱水剂治疗,以控制可能出现的炎性反应和脑水肿。
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停药或对症治疗。
2.3精神异常的护理
脑囊虫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可出现精神异常(本组1例患者处于精神兴奋、躁动状态),应对精神异常的患者加强护理。
2.3.1对处于精神兴奋躁动的患者应以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减少探视,告知同病室的病员不用刺激性的语言或减少谈话,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全,减少其恐惧和不安感,使其处于安静状态。
2.3.2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专人陪护,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
适当使用约束带,床边加护栏,防止坠床,看服药物到口。
2.4用药后的观察和护理。
脑囊虫病的常用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达唑。
具有广谱、高效、口服易吸收,无蓄积作用等优点。
但由于驱虫治疗总疗程长及总剂量大等因素,用药过程中常出现轻重不一的不良反应。
不过通常反应较轻且时间短暂,不影响治疗。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胃肠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口干等,偶见消化道出血及中毒性肝炎。
(2)心血管系统反应:少数病人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偶见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T波改变。
成人服药后多心率减慢,儿童则多心率增快。
(3)神经肌肉反应:常见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汗、肌束震颤、四肢酸痛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4)其他:可诱发精神失常、过
敏反应、脑疝等。
(5)禁忌症:有癫痫史、2岁以下的儿童、活动性溃疡、严重肝肾心脏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用阿苯达唑。
服用吡喹酮的哺乳期妇女服药期间直至停药后72小时内不宜哺乳。
出现上述轻微反应,一般不需停药大多在治疗结束后症状可迅速消失。
2.5 电解质紊乱的护理。
脑囊虫患者由于高颅压引起的频繁呕吐,使用脱水剂、利尿剂、抗癫痫药,精神异常者使用精神病药物等,可引起电解质紊乱,以低钾血症最为常见。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电解质变化及心电图,注意患者的饮食、药物反应、身体变化及发生低血钾的可能症状。
必要时补充钾盐并告知患者多食用含钾高的食物。
2.6心理护理。
多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讲解脑囊虫病的相关知识、治疗、用药的副作用,让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所了解,从而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了解其家庭状况,多与家庭成员沟通,帮助其建立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
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层次、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心理状态提供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并请已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教,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7出院指导。
(1)饮食指导:教育患者及家属生活中注意饮食环境卫生清洁及个人卫生,加强厕所管理,提倡圈养猪,控制人畜相互感染[4]。
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禁饮酒,忌食刺激性食物。
不食用未经卫生检疫部门检疫合格的猪肉。
养成良好的烹饪卫生习惯,生、熟菜刀菜板应分开使用,防止互相污染。
(2)用药指导:伴有
癫痫者应继续服用抗癫痫药,告知患者治疗疗程,预约下个疗程的治疗时间,并定期复查。
(3)安全指导:避免单独外出,出院后应绝对避免危险性的工种如:高空作业等。
3.讨论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一带,虽然安徽省不属于此区域内,但本组9例患者除有4例是外来藏族务工人员外,其余5例为本省农村居民。
由此可见,脑囊虫病作为一种食源性疾病,它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当地风俗和个人卫生密切相关。
因此,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饭前便后洗手,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规范治疗,减少脑囊虫病的发生或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1.
[2]王坚.21例脑囊虫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4,11:30
[3]牛松涛,刘文敏,朱俊和,等.脑囊虫病患者头痛症状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8):738
[4]吴晓燕,胡颖新,陈红旗.脑囊虫病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
志.2008,23(8):735
详细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72号安徽省建医院神经内科李玲玲(收)
邮编:230022 电话:3482092 E-MAIL:8103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