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自负--哈耶克
- 格式:pptx
- 大小:354.24 KB
- 文档页数:7
《致命的自负》,在我看来,实在是一本艰涩难懂的书,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我才看完其中的一部分,对书中阐述的内容也只是一知半解。
作者哈耶克,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大体的内容是他对“社会主义”全面而系统的批判,他认为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
他提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状态,是人类社会趋于稳定。
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用政策决定经济是违背人性的,是不合理的。
他将这种社会主义的想法称作是一种“致命的自负”,由此看见,他对“社会主义”的强烈反感。
一提到“社会主义”这个词,很难不让人想到中国。
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是社会主义的成长阶段,难道我们也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吗?我们的先辈们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我们是否需要及时改正呢?即使书中提到,哈耶克所谓的“社会主义”与我们现今的“社会主义”有本质的不同。
但却有着相同的社会主义理想。
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性质,都需要时间的证明与提炼,都是经过人类在不断探索思索,而后吸取教训总结出来的,而一切诸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名称都是人类以现实、历史和想象中未来给予的社会符号,就如作者哈耶克论证说“社会”一词本就为社会主义者模糊民众一个名词一样,国家路线的不同,不等同于所有路线、制度、观念的不同,甚至相背。
我相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先辈们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战中为中国的发展选择的最好的一条路,它是一种信仰的坚守,是中华民族的前进符号,只要中国人为了一个理想共同努力,我们的“社会主义”想必不会成为一种“致命的自负”,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也不会说一句空话而已的。
在书中,哈耶克还提出了人类的两种生存状态。
一是人的态度和情感所适应的小群体的行为。
人类在这样的小群体中生存了几十万年,他们相互认识,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并追求着共同的目标。
二是文化进行中较为晚近的发展。
这时逐步形成了各种制度、道德体系和传统。
哈耶克经典语录律师的名言名句1、即使判决并没有准确地判定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争端各方只要确信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也会自愿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
——迈克尔.D.贝勒斯2、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欧阳修3、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
——罗伯斯庇尔4、受刑者不应被当作受辱者,而应被当作悔过者重新回归社会。
——拉德布鲁赫5、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我身上。
——阿奎那6、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贝卡利亚7、自由是一种务必有其自我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8、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就应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9、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
——贝卡利亚求五部英文电影里的经典句子《阿甘正传》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蠢人做蠢事,也可理解为傻人有傻福) 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一件事)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我和珍妮形影不离)致命的自负的经典名言您好,有周瑜云:既生瑜,何生亮。
曹操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是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的语录吗?还有更多一些吗哲学语录哲学家经典语录83、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古典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的60句名言1、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章的约束。
这些规章使得个人可以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种情况下,会如何使用它的强制能力,再根据这种预见计划他的个人事务。
———哈耶克《哈耶克谈论法治》2、社会主义者肯定会证实,至少在其开始时,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是通往独裁和反独裁、通往最惨烈的内战的道路。
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的社会主义,看来确实属于乌托邦世界。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3、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4、自由,服从共同的抽象规则;奴役,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5、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6、计划与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够结合起来。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7、竞争和集中管理二者如果是不完全的,都将成为拙劣的和无效率的工具,它们是用来解决同一问题的只能任择其一的原则,把两者混合起来就意味着哪一个也不能真正地起作用,其结果反而比始终只凭借二者之一的情况还要糟些———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8、回顾以往,私人资本主义连同其自由市场的发展成了我们一切民主自由的发展的先决条件。
———哈耶克9、私有财产制度是给人得以有限的自由与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马克思则希望通过消除这个制度来给与人们以无限的自由与平等。
奇怪得很,马克思是第一个看到这一点的。
———哈耶克10、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11、现代的计划者和他们的反对者之间的争论,不是关于我们是否应当在各种可能的社会组织之间明智地选择的争论,也不是关于我们是否应当运用预见和系统思考来计划我们共同事务的争论。
对哈耶克自发秩序思想中理性的解读哈耶克将社会秩序的产生方式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生自发的,另一类就是建构的,前者是个人行动在即时的环境中遵循某些规则并且在竞争中获得支持的结果,后者是在集体行动中接受集中指导并规定了具体目标的结果,哈耶克认为理性乃是人类最珍贵的禀赋,但是社会秩序的演进显然是一个理性不及的过程。
标签:自发秩序;理性;社会秩序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思想是其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其思想旨在强调一切社会秩序都是人之行动的偶然所致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人或组织设计的结果,在秩序的产生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分工导致了理性的有限性,而社会秩序的生成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依靠个人理性是无法完全掌握社会秩序型构的所有细节,所以哈耶克认为自发的社会秩序生成的那个领域乃是一个理性所不及的领域,但这并不是说理性是毫无作用的,毋庸置疑,理性乃是人类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禀赋,而人们恰恰需要学会如何明智地运用理性。
一、哈耶克的理性二分法自康德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后,人们开始对理性的内容和限制有了重新的认识,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象,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1]。
因此,根据理性的能力去指引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康德在书中警告人们不要把理论的理性运用到经验以外的本体界去,这样才能排除理性的误用。
正是基于康德对理性能力的批判的知识论基础,哈耶克充分理解了人类理性能力之限制的关键,提出了理性的进化论和理性的建构论。
(一)理性的进化论哈耶克的理性进化论主要是受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中著名哲学家休莫的进化论传统的影响,他认为社会秩序的演进是一个有机的、缓慢的和不完全意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试错程序,而理性在社会秩序的演进过程中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过分夸大理性的作用就会摧毁文明,正如哈耶克在其代表作《法律、立法和自由》所做的结论中指出:“如果要避免用扼杀个人互动的自生自发秩序的方式去摧毁我们的文明,就必须要抛弃我们能够经由审慎的思考而创造人类的未来这样一种幻想。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深度文章· 耐心阅读米塞斯丨哈耶克丨波普尔丨波兰尼▲《大都会》剧照摧毁一个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最具有欺骗性的,则莫过于“乌托邦”。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就像“永动机”是最完美的机器一样,违反了最基本的宇宙法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要让乌托邦成为现实,就好比要让宇宙静止一样,疯狂、无知,充满了人性的狂妄。
倘若有谁靠强力去实施,则只会酿成灾祸和悲剧。
但是,人类却极易陷入追求乌托邦的幻象之中,以为自己可以规划社会的发展,控制历史的走向,达至自由平等的理想。
却不知,自由正一步步远离,社会秩序也摇摇欲坠。
20世纪的人类社会大实验的悲剧已经说明了这一切,悲哀的是,21世纪的“我们”似乎有意将这些悲剧换一种方式重演一遍。
或许,由于人性的原罪,只要人类还存在,对乌托邦的幻想就不可能停止。
因此,为了在幻想的诱惑中保持清醒,“解毒”永远不可或缺。
值得庆幸的是,活跃于20世纪的四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警惕幻象、抵御诱惑的思想资源。
在他们的时代,他们是伟大的斗士;在我们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是最深刻的启示。
他们是:米塞斯、哈耶克、波普尔、波兰尼,他们是乌托邦的掘墓人。
他们用尽一生向世人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任何集体主义;乌托邦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在无尽的匮乏、混乱与奴役之后,其结局是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真理消亡……对于每个热爱自由,忧思人类命运的人来说,他们的著作无疑是书架上的值得反复阅读的“镇架经典”。
多一个人读懂他们,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01米塞斯:孤身抵抗一个时代的斗士▲路德维希·海因里希·艾德勒·冯·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1881年9月29日-1973年10月10日)若曾有人孤身抵抗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潮流,那就是米塞斯。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致命的自负》是0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由哈耶克编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1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看完这本《致命的自负》,我觉得这实在是一本艰涩难懂的书。
“有人看到光,有人看到的却是影。
”即使是阅读同一著作,每个人的感受和收获都不尽相同。
有人获得力量,有人获得安慰。
如此悲哀,它没有给我什么启发。
我只能说我的阅读水平有限,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是太过匮乏,希望下次再读之时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哈耶克,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发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目标是跟人目标的总和,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
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他认为社会主义违背人性,计划经济将导致政府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集中体现了他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社会主义”主题。
这一点从本书的副标题“社会主义的谬论”可以看出。
导言中强调,哈耶克所谓的“社会主义”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看来,两者虽有不同,但是本质上相差不远。
哈耶克的矛头直指韦伯的“理性社会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我们现实行的社会主义。
书中多次提出“拓展秩序”,但是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是指“资本主义”。
这是一种误解了。
拓展秩序是哈耶克在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是他早年“自发秩序”的思想延伸。
他指出“为了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必须明白,这种拓展秩序并不是人们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拓展秩序也是盲目的,自发的。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文关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文会计准则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文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文篇1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摘要: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将影响到准则制定的政治过程,并导致对市场有效性的怀疑和改变准则制定和研究的范式,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对其经济后果的考虑不充分,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有效性。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一、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及其意义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它是和“技术说”相对立的一种假说。
“技术说”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规范,它和自然科学的原理一样,具有“真理”性,因而从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会计准则也可以达到科学、有序和逻辑一致。
从这一角度看会计准则,如果准则不能很好的规范企业的行为,只能是作为推理基础的会计理论本身不完善,或者是推理过程出了问题。
所谓经济后果,按泽夫(1978)的理解,就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
简单的说,就是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
泽夫还认为,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
“社会和经济后果已成为当今会计的中心问题。
”(泽夫1978)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应该说从会计出现以来就存在。
只不过在资本市场出现以前,它的影响是很小的。
只有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展,现有的、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职工等等利益主体不断增多时,经济后果就显得越来越突出。
准则的出台或变更都会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这样准则就不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规范了。
许多从理论上看似能够导致“真实而公允”披露的会计准则,往往在施行之前由于各方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妥协或者夭折。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意义十分深远,笔者认为,它所代表的“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导致准则的制定过程变成全体参与者博弈的政治过程在资本市场出现以前,剩余索取权基本上归物质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和职工得到的是固定收入。
一、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P195)哈耶克生平及著作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著作:《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一)哈耶克对自由主义传统的主要贡献:从认识论上强调人类有意识设计和指导社会制度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1.人们改造社会所需的知识永远不可能集中在某个人或某个集团之手,知识永远都是以零散的方式分布于社会成员之中。
而要利用这些知识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市场就是这种沟通最好的渠道,人们可以在市场里获得所需的知识。
无需任何中央机构的指导。
(二)对社会主义的批判1.社会主义式的生产组织在生产效率上不比私有企业高,反而还低于后者2.社会主义没有导向更大的社会主义,而出现新的专断和等级秩序3.更大的自由没有出现,反而出现新的专制(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政府的福利活动为什么会对自由造成威胁?1.表面上的服务性政府活动仍然是以政府强制性权来推行,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在某些领域拥有排他性的权力2.行政便利的考虑使镇政府倾向于采用由其控制的单一模式来达成福利目标,必将退回社会主义的老路,即成为一种家长式的国家3.福利国家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后,人们实际上丧失了对生活中重要问题(例如健康、就业、居住、养老)的选择权,真正决定人们能得到什么的使权力机关4.社会保险从一开始就不仅意味着强制性保险,而且还意味着强制个人加入由国家控制的统一组织,但是,一切不受竞争挑战的垄断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走向低效。
5.当政府被授予提供某些服务的排他性权利的时候,自由就会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因为政府为了实现其预定的目标,必定会运用主张权力对个人施以强制。
6.个人在被强制交纳大量用于社会保障的税收之后,生活会受到影响,而此种负担会传递给后人。
【举例】养老保险:退休的人比工作的人过得好免费健康服务:医疗水平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医务人员成为国家的公务员,从而使个人隐私被国家掌握失业保险:工会可能会以救济为借口推卸自己在就业上的责任,支持过高的工资需求。
略论哈耶克的秩序观——兼析政府与市场的可能边界束顺民*内容提要: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各界的反思与检讨。
研读哈耶克的著作,理解哈耶克的知识论,把握哈耶克的秩序观,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可能的合理边界,是知识界当下的一个重要议题。
对这一议题的探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均衡有序发展。
关键词:哈耶克知识秩序政府市场On the Notion of Hayek’s Order Theory——Also Discussing the Possible Borderlin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Abstract: After 2008, the great financial crisis had all circles reflect and remorse. It is a very important mission for studying Hayek’s works, understanding his knowledge conception and grasping his order conception. As doing so, the possible borderlin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might be found. Such study is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hina.Key Words: Hayek; Knowledge; order; government; Market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打破了美国住房市场的资金链,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
繁荣泡沫的破灭,很快在各国引起了连锁反应,全球经济为之大伤元气。
危机爆发之后,政界、金融界、实体经济界和知识界等纷纷开展了反思与检讨。
这场危机,要求人们必须在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上有新的认识和警觉。
自上世纪90年代始,哈耶克热持续十多年后慢慢消退,在崇尚阅读轻便化的时代,哈耶克著述精微而繁复,无论是对人们的知识视野、思考能力,还是人们关于社会现实的判断以及现实关切力度,都会造成尖锐的挑战,阅读哈耶克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但有意思的是,今年读书界组织了“一起读哈耶克”的读书活动,不仅有实地的共同阅读、讲座活动,还开设了“一起读哈耶克”的公共微信平台,以邀请更多人参与其中。
这场共读活动最活跃的人,便是韦森,而他本人也于今年出版了新著《重读哈耶克》。
与此前哈耶克热中的焦点所不同的是,韦森强调哈耶克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其次才是社会思想家。
他认为,哈耶克早年乃至晚年的经济学理论是自成体系的,主要是围绕着货币、资本与商业周期而展开的。
与其说他的经济理论是社会秩序理论的一部分,不如说他的经济理论自成体系,至多可以认为二者是在逻辑上关联着并理论自洽。
正是因为哈耶克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经济学理论,才在后来形成了他关于自由、法治和民主的宏大社会理论。
为何在当下阅读哈耶克?韦森的理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已经超过其他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过度市场化了。
但问题是,它还不是一个完备的法治化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从物质层面上来看,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但从社会哲学层面来看,则是个人权利的实现。
若无完备的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个人权利的实现,就会受到威胁。
被误解的哈耶克:不要被“自发社会秩序”所误导新京报:你说哈耶克在中国被误读,为何误读?又如何被误读?韦森:我感觉哈耶克被误读,主要还是处在大家对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的误解上,认为哈耶克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制度变迁中的“无为论者”。
实际上,哈耶克决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甚至也不是一个主张“小政府”的人,他更不主张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要人们无为而治,恰恰相反,哈耶克一生特别注重人们的观念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从早年到晚年一直是如此。
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篇一: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致命的自负1、我的工作起点,完全可以用休谟的一个见解来表示,即“道德准则……并非我们理性的结果”(《人性论》,1739/1886:Ⅱ:235)。
这一见解将在本书中起关键作用,因为它构成了本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即我们的道德观念如何出现和如何才能出现,以及它的产生方式对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意味着什么。
2、既然进化论在本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应当指出,近年来在导致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成长和作用(波普尔,1934/1959)以及各种各样复杂的自发秩序(哈耶克,1964,1973,1976,1979)方面令人鼓舞的进展之一,是进化论的认识论的发展(坎贝尔,1977,1987;拉德尼茨基和巴特利,1987),这是一种把理性及其产物理解成进化过程的知识理论。
我在本书中还谈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它们虽然极其重要,但基本上仍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3、在早期思想家看来,人类活动存在着一种超出有条理的头脑的想像范围的秩序,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亚里士多德这位相对而言较晚近的人物,也相信人类之间的秩序只能扩展到传令官声音所及的范围之内(《伦理学》,ix,x),因此一个拥有10万人的国家是不可能的。
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他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亚里士多德虽然作为一个科学家成就斐然,当他把人类秩序局限在传令官声音所及的范围时,他的言论所依据的却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是他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念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前很久便已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类本能,并不是因为他现在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或成员而产生的。
这些本能适用于流动的小部落或群体的生活,人类及其前辈就是在这些群体中演化了数十万年,形成了人类基本的生物学构造。
这些由遗传而得到继承的本能,主导着一个群体内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必然范围狭小,仅限于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同胞之间的交往。
这些原始人受眼前的共同目标支配,对他们环境中的危险和机会——主要是食物来源和藏身之地——有着相似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