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致命的自负》读书报告哈耶克是一个执着的自由主义者,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用于探索市场文明的运行原理,反对计划经济,而这本书也是其所有思想的一个总结,是集其理论的大成。
从二战期间开始撰写《通往奴役之路》到这本《致命的自负》,哈耶克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也有一个十分边缘化的经济学人,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之路,可以总结为他向计划经济发动的一场全面讨伐。
而这也是他学术目标的单一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他的学说成分日趋驳杂而精深。
如果说他最初的理论基础大体上局限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和少数古典自由主义学说,那么这一基础最后则已变得极为庞杂,除原有的经济学之外,他又从哲学、法学、历史、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中汲取证据,形成了一个既繁复但又具有逻辑一贯性的论证体系。
这也使得哈耶克变成了一个在本世纪已经不多见的“知识贵族”,也就是形成了知识的统一性,打破了知识体系壁垒分明的界限。
这种宏大的认知论视界反映在哈耶克的思想中,便是他从整体上把近代世界作为一种文明——一种以市场秩序为特征的法制文明看待。
但是他不断扩大视野,不懈调动各个领域中的知识,唯一的动机就是他始终未变的一种强烈关切,即论证市场秩序的形成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和这种文明受到威胁的原因。
可以说他的思想不管涉及什么知识领域,只能是因为它同这一目标有关。
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哈耶克一直围绕着“扩展秩序”、“文化进化”、“商品经济”来批判社会主义和理性构建主义,而“扩展秩序”这一概念又是其核心。
自启蒙时代以来,人类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上的运用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哈耶克从这种进步中却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危机,即每个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在对人类的自由不断地形成一种威胁,这是因为他加强了人类在判断自己的理性控制能力上的一种幻觉,即他所说的社会主义者的“致命的自负”。
在他看来,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是出于何种高尚的动机,都是建立在这种危险的知识自负上。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致命的自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因自负而走向灭亡的
故事,引发了我对自负这一人性弱点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自以为是的成功商人,在自大和自负的驱使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自负是一种让人难以自拔的毒药,它让人失去了谦逊和谨慎,盲目自信地认为
自己无所不能,从而忽视了周围的警示和提醒。
主人公在小说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因为自负而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一意孤行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最终导致了事业的失败和人生的悲剧。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体会到了自负的危害性。
自负让人失去了对自己的
客观认识,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从而忽视了外界的反馈和警示。
这种盲目自信很容易让人走向错误的道路,最终导致失败和灭亡。
因此,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一定要保持谦逊和谨慎,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不要被自负蒙蔽了双眼。
除了对自负的警示,这部小说还让我思考了成功的真正含义。
成功并不仅仅是
事业的辉煌和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主人公虽然在外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内心却空虚而痛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成功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之为成功。
在读完《致命的自负》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负的危害性和成功的真正含义。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时刻警惕自负的陷阱,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完善自己,追求全面的成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愿我们都能远离自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有感---哈耶克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及见解班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一班姓名:李云学号:20090840141指导老师:杨立峰2010、4、22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勉强看完《致命的自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晦涩,不知识这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致,还是自己的功底实在浅薄。
于是谈到读后感就不知该从何说起,有些不知所措。
即使略有感悟,也觉得难免主观臆断,误解了哈耶克的思想,只能说明我的阅读水平有限,此方面的知识实在是太过匮乏,但愿下次再读之时能有不一样的感受。
于是错误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老师能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
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
他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
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他还反对西欧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
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著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等。
近代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极大的崇拜“理性”。
科学尽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隐藏着一个陷阱:人类对自身拥有完全理性能力的幻觉。
这就是哈耶克意义上的致命的自负。
在他看来,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的动机有多么高尚,都是建立在这种危险的自负上。
哈耶克所处的时代,社会改革的时尚是社会主义的取向,哈耶克声明他同社会主义者的分歧,并不像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出于意识形态或价值选择的对立,而是基于事实判断上的不同——“问题不在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所设定的目标在道德上是否可取,而是用它所主张的办法是否能够达到目标”。
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最近重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哈耶克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如果一定要以一个什么标准衡量其贡献的话,那么可以说,假如没有哈耶克,许多国家和经济体包括中国,至今还可能在计划经济的黑暗中摸索。
当然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是他早期的著作《通向奴役的道路》,它犹如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这也是我许多年以前第一次阅读时的感觉。
而《致命的自负》作为哈耶克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全方位地论证了市场经济以及资本主义文明这种扩展秩序的起源、运行和演变,思想更加深睿博大,论证更加缜密精致。
我无意全面阐述哈耶克著作的思想,仅仅摘录几段与大家分享:1、文明可以扩展,但是在接管了公民日常事务处理权的政府的统治下,它不太可能得到很大发展。
如果没有一个把保护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主要目标的政府,似乎不太可能发展出先进的文明,但由此引起的进一步的进化和成长过程,却一再被“强大的”政府所中断。
2、要想保证个人之间的和平合作这一繁荣的基础,政权必须维护公正,而不承认私有财产,公正也不可能存在。
“无财产的地方,亦无公正”这一命题,就像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任何证明一样确定。
3、对经济史的了解越多,就越会发现,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国家的建立构成了早期文明发展的顶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与其说政府会促进远距离的贸易,不如说它经常阻碍这种贸易。
实际情况似乎是,强大的政府对自发的改进一再造成破坏,使文化的进化过程半途夭折。
使极为先进的中国文明落在欧洲后面的,是它的政府限制甚严,因而没有为新的发展留下空间,而欧洲,它在中世纪的异乎寻常的扩张,很可能应当归功于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
4、扩展秩序产生于一个竞争的过程,决定成功与否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某个伟大的头脑、某个委员会或者某个神主的认可,也不是因为它符合某种有关个人功德的公认原则。
文明不但是进化的产物,也是一个过程。
通过建立起普遍规则和个人自由的构架,它会让自己继续进化。
这种进化不能用人们的需要加以支配,而且常常不会产生符合人们需要的结果。
2011-2-19读书笔记:《致命的自负》《致命的自负》作者: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哈耶克作为伟大古典自由主义学者,其自由主义思想深深影响西方学术界,无论是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哲学等方面。
哈耶克主张维护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而批判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认为社会目标应该是个人目标的总和,社会目标不应该限制个人利己的动机。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最后一本著作,几乎囊括了其一生的主要观点,浓缩了哈耶克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全部精华。
这本书提到的他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书中很大部分也是在述说这一点——扩展秩序。
这种秩序是自发的,不可构建的。
秩序本身是复杂的,它是一种事物的状态。
秩序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相关联,元素间互相认识,形成正确的预期,秩序自行演化,不断扩展。
人们通过长久过程自发形成扩展秩序,从而由小团体进入到大社会,重点表现在复杂的传统与道德规范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认为,规则和竞争是扩展秩序发展的两个动力。
唯有规则能够结成扩展秩序。
而有益的秩序必须建立在恰当的、适宜的行为规则之上。
另一方面,扩展秩序是产生于一个竞争的过程,决定成功与否的是这个过程。
竞争是个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包含着所有进化过程的方法。
人们在竞争中,不知不觉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人们效率的提高,是通过竞争来实现,淘汰低效率者,而不是通过合作,合作并不能使得效率最大化提高。
自由的人应该是一个在和平年代不再受其共同体具体的共同目标束缚的人。
这些自由的人在做出个人决定时,是按照自己的目标,同时考虑普遍而抽象的规则,并不能被社会目标而限制。
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论调只有美丽的外表,却缺乏实现的基础,即完美的计划在现有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因为没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可以获取全部社会需求的信息,唯一的办法就是信息的分散和选择权的分散,这样产生的扩展秩序才能使分工更加细致,是市场范围扩大。
这就是致命的自负。
同时,还提到,扩展秩序的好处还在于使每个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种机会平等才是真正的道德,而非社会主义者认为的必须以利他主义作为行动的唯一指南。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假期读了一本书。
当然是官网贴出的LIST上的。
我不得不说,那个奇怪的LIST 上面的书名不仅大多数都没听过,而且非常之难找…并且很多书的内容…都非常“奇特”。
比如说这本,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
这本书可以说是来之不易,辗转从某大学的图书馆内部资源当中找到它的电子版,不过读了之后,我发现,全部之中,吸引我的只有它的名字。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的最后一本书,这不是温和的,系统的纯学术性的作品,如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它是一本论战性的书,从头到尾弥漫着硝烟的不友好的味道。
一篇书评把这种语言风格形象地描述为“超越了实证态度的话语暴力式的论证方式”,“破坏性的批判”。
尽管“他批判的武器本身是建设性的,原创性的”,但我非常不喜欢这种失礼的说话方式。
并且他这种冗长的,繁复的,深刻地带有哲学性的理论型论证真的让我非常非常地反感。
当然我想我十有八九是误解了人家了。
也许这种说话方式是思想家们一直在使用的一种高深的学术技能,也许写成这样是为了增加己方理论的威严和批判的强度,但是我以一个完全不具备这方面知识和经验的凡人视角来看,当强大的人头顶光环身披6翼翱翔在天空中时,他的形象无比高大,他的气息无比威严,同时他距离地上的芸芸众生也无比地遥远了…哈耶克,强大而美丽的人。
他不仅是个思想家,而且是个经济学家。
他对社会学和生物学都有研究,在大多数知识分子在用繁琐的形而上学论证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时,他却使用他的经济学知识,用简单的利益分析达到目的。
当时,“社会主义是建设这种新的世界的一种目前看来是唯一的方式”这种观念已经流传已久,并且深入人心。
自启蒙运动以来,已有无数的知识分子试图证明它,并且似乎已经取得了确凿的证据,在很多人眼中,这个命题的存在性部分已被认定为真。
在这种时候能提出如此坚定和压倒性的反对理论,无论如何,这位思想家是非常强大的。
这本书,是一本批判“以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建构理性主义’”的著作。
当看到内容的时候,我有点不敢相信。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哈耶克,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发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目标是跟人目标的总和,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
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他认为社会主义违背人性,计划经济将导致政府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集中体现了他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社会主义”主题。
这一点从本书的副标题“社会主义的谬论”可以看出。
“有人看到光,有人看到的却是影。
”即使是阅读同一著作,每个人的感受和收获都不尽相同。
有人获得力量,有人获得安慰。
如此悲哀,它没有给我什么启发。
我只能说我的阅读水平有限,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是太过匮乏,希望下次再读之时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导言中强调,哈耶克所谓的“社会主义”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看来,两者虽有不同,但是本质上相差不远。
哈耶克的矛头直指韦伯的“理性社会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我们现实行的社会主义。
书中多次提出“拓展秩序”,但是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是指“资本主义”。
这是一种误解了。
拓展秩序是哈耶克在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是他早年“自发秩序”的思想延伸。
他指出“为了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必须明白,这种拓展秩序并不是人们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拓展秩序也是盲目的,自发的。
在论证这一观点时,哈耶克用的是生物学和经济学的理论。
其最精彩的一部分当属达尔文的进化论。
生物进化引出文化进化,两者再进行比较,进而说明文化和文化的传递,几乎不可能受遗传的决定。
它们必定是被所有类似的人通过传统而学会的。
在这方面,哈耶克与亚当斯密的传统颇为相像。
但事实上,他更受惠于阿尔钦安的“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
哈耶克和各类社会主义争论了一辈子,认为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而且历来如此。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读书札记哈耶克:《致命的自负》读书札记《致命的自负》,作为哈耶克——这位上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的巅峰之作,从文明演化和人类行为的角度,对自生自发的市场秩序的演变以及扩展进行了“史学模拟”和理论阐释。
1/ 我们的文明——在人类合作中不断扩展的秩序,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不是人类设计或者主观意图造成的,而是一个自发的,无意中因为遵守某些传统习俗和道德而产生的。
2/ 恰好遵循了这些传统习俗和道德规则的群体,由于分工和交换,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比较优势:人口和财富的迅速增长。
3/ 于是,这个群体在空间和强度上,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甚至犹豫不决并且痛苦迷惘地扩展了这种秩序,因为贸易和交往的发展,引致其他群体的参与/圈入/模仿等等,使他们共同扩大了利用一切有价值的盈利信息的机会,能够“在大地上劳有所获,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物产丰盈”。
4/ 这种使市场秩序赖以产生扩展的习俗和道德,既非出自本能,也不是理性的创造,它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
之所以如此,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5/ 在这种习俗道德约束下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主要包括关于分立的财产(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换/贸易/竞争/收获和私生活的规则。
它们不是通过基因和本能遗传,而是经由传统/教育和模仿代代相传,由此形成了文化或者文明。
6/ 这样一个大大超出人类视野或者设计能力的甄别和选择的变异过程,是如何产生出人类交往的扩展秩序的?大卫休谟发现,市场可以让人们“为别人提供服务,而无需他怀有真诚的善意”,甚至不需要他认识那个人;或者使人们的行动“有利于公众,虽然他并没有那样的打算”,凡此皆由于一种秩序,在这种秩序下,“即使坏人,为公益服务也符合他的利益”。
亚当斯密首先揭示了,我们碰巧找到的一些使人类的经济合作井然有序的方法,超出了我们的知识和理解的范围之外——我们在自己既不十分了解,其结果也并非出自我们设想的环境(市场交换的价格机制——无形的手)的引导下去做某些事情,只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利益,结果却是满足了他人的需要,而他人的同类行为也同样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而且交换的最终结果是皆大欢喜,一个多赢的局面。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一)启蒙运动一直被看作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康德赞美道,“启蒙运动就是把人们从自己造成的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在启蒙运动中,理性作为蒙昧的对立面受到了对待教皇般的爱戴。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的卷首插图让拟人化的“理性”试图揭开“真理”的面纱,但理性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真理,它还要更进一步。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只不过重复了自卢梭开始就有的浪漫主义思想。
而这种从启蒙运动中产生的唯科学和唯理性的浪漫主义一直存活到今天。
在中国,“革命”一词已成了一个绝对正当的概念,与此相对的“反革命”就是绝对的恶。
我们明白,革命总要付出代价,它的正当性和意义并不是建立在摧毁旧的制度上,而是建立在对新的建设的许诺上。
革命中包含的浪漫主义思想必须被理解为建构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浪漫主义。
革命者或将来的建设者所用来建构更好的社会的工具往往就是理性和科学。
在理性看来,传统中腐朽的,不道德的部分必须被改变,而改变的最好办法就是彻底摧毁传统,并按理性的道德观重建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个新的世界中,真、善、美将得到更大的体现。
我们于是记起了社会主义的许诺,它自称是建设这种新的世界的一种目前看来是唯一的方式。
然而,同样是出于理性,我们需要一个对这种方式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证明。
从启蒙运动开始,一大批打着理性旗号的有着良心的知识分子已经在这条证明的路上走得很远,也似乎找到了不少论证和论据。
而且在很多人眼中,这个命题的存在性部分已被认定为真。
哈耶克不能完全证伪这个命题,不论是存在性还是唯一性。
但他却给了试图证明这个命题的存在性论证的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称这些论证的基础是“致命的自负”(fatal conceit)。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本书。
在进入这本书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两点:一、和米塞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一样,本书是论战性的,而非《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那样纯学术性的著作。
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篇一: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致命的自负1、我的工作起点,完全可以用休谟的一个见解来表示,即“道德准则……并非我们理性的结果”(《人性论》,1739/1886:Ⅱ:235)。
这一见解将在本书中起关键作用,因为它构成了本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即我们的道德观念如何出现和如何才能出现,以及它的产生方式对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意味着什么。
2、既然进化论在本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应当指出,近年来在导致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成长和作用(波普尔,1934/1959)以及各种各样复杂的自发秩序(哈耶克,1964,1973,1976,1979)方面令人鼓舞的进展之一,是进化论的认识论的发展(坎贝尔,1977,1987;拉德尼茨基和巴特利,1987),这是一种把理性及其产物理解成进化过程的知识理论。
我在本书中还谈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它们虽然极其重要,但基本上仍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3、在早期思想家看来,人类活动存在着一种超出有条理的头脑的想像范围的秩序,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亚里士多德这位相对而言较晚近的人物,也相信人类之间的秩序只能扩展到传令官声音所及的范围之内(《伦理学》,ix,x),因此一个拥有10万人的国家是不可能的。
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他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亚里士多德虽然作为一个科学家成就斐然,当他把人类秩序局限在传令官声音所及的范围时,他的言论所依据的却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是他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念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前很久便已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类本能,并不是因为他现在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或成员而产生的。
这些本能适用于流动的小部落或群体的生活,人类及其前辈就是在这些群体中演化了数十万年,形成了人类基本的生物学构造。
这些由遗传而得到继承的本能,主导着一个群体内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必然范围狭小,仅限于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同胞之间的交往。
这些原始人受眼前的共同目标支配,对他们环境中的危险和机会——主要是食物来源和藏身之地——有着相似的感受。
《致命的自負》讀後感假期讀了一本書。
當然是官網貼出的LIST 上的。
我不得不說,那個奇怪的LIST 上面的書名不僅大多數都沒聽過,而且非常之難找…並且很多書的內容…都非常“奇特”。
比如說這本,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
這本書可以說是來之不易,輾轉從某大學的圖書館內部資源當中找到它的電子版,不過讀了之後,我發現,全部之中,吸引我的只有它的名字。
《致命的自負》是哈耶克生前的最後一本書,這不是溫和的,系統的純學術性的作品,如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它是一本論戰性的書,從頭到尾彌漫著硝煙的不友好的味道。
一篇書評把這種語言風格形象地描述為“超越了實證態度的話語暴力式的論證方式”,“破壞性的批判”。
儘管“他批判的武器本身是建設性的,原創性的”,但我非常不喜歡這種失禮的說話方式。
並且他這種冗長的,繁複的,深刻地帶有哲學性的理論型論證真的讓我非常非常地反感。
當然我想我十有八九是誤解了人家了。
也許這種說話方式是思想家們一直在使用的一種高深的學術技能,也許寫成這樣是為了增加己方理論的威嚴和批判的強度,但是我以一個完全不具備這方面知識和經驗的凡人視角來看,當強大的人頭頂光環身披6翼翱翔在天空中時,他的形象無比高大,他的氣息無比威嚴,同時他距離地上的芸芸眾生也無比地遙遠了…哈耶克,強大而美麗的人。
他不僅是個思想家,而且是個經濟學家。
他對社會學和生物學都有研究,在大多數知識份子在用繁瑣的形而上學論證有關意識形態的問題時,他卻使用他的經濟學知識,用簡單的利益分析達到目的。
當時,“社會主義是建設這種新的世界的一種目前看來是唯一的方式”這種觀念已經流傳已久,並且深入人心。
自啟蒙運動以來,已有無數的知識份子試圖證明它,並且似乎已經取得了確鑿的證據,在很多人眼中,這個命題的存在性部分已被認定為真。
在這種時候能提出如此堅定和壓倒性的反對理論,無論如何,這位思想家是非常強大的。
這本書,是一本批判“以社會主義為代表的‘建構理性主義’”的著作。
當看到內容的時候,我有點不敢相信。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是《致命的自负》读后感,这本书的观后感你是怎么想的呢?下面的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本书第一章的标题是《在本能和理性之间》,顾名思义,它的重点指的就是两者中间的状态和情形。
两者之间是什么呢?它指的就是开放的文化传统和公正的规则系统。
有了这种文化上的共识和认知上的默契,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就能够逐渐地形成自生自发秩序,即通过公平地竞争,不断增进相互的利益,同时在价值观的核心层面持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在这种秩序之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尽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字邮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拥有批评的权利和沉默的字邮。
具体而言,在政治上,它类似米煮制度;在社会层面,它有如公民权利;在经济层面,它接近“帕累托效率”;在文化层面,它开放包容。
当然,自生自发秩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文化进化的过程;它也不是一帆风顺,清风徐来的,它是通过竞争的形式,逐渐地拓展延伸,慢慢地扩展至不同的人种,覆盖到更多的人群。
假如我们把本能、秩序、理性放在一条直线上,那么本能就处在这条线的一端。
人类的天性本能大体可分为两种,即性善与性恶,这也是人类最朴素的两种自然情感。
性恶很好理解,比如荀子、马基雅维利皆主此说,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即是这种文化学说的现实代理人。
这种环境下的文化必定是封闭的,秩序必定是人为设计的,或者说就是人治下的制度。
那么这种制度与文化,极易与本能中恶的因素紧密团结成一体,成为狼狈为奸的“最佳”拍档,结为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最终形成流氓有文化,天下都不怕的局面。
性善的现实表现,大致又分为两种,这就是自利与利人,也叫利己与利他。
当然,按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只有利他主义才能和性善划等号。
至于先秦儒家,也就是孔孟儒学,他们是不反对自利的,但他们在向亲情之外的扩展和延伸上,与程朱理学也是一个理路,这是大有问题的。
只不过两者相比,后者更是等而下之罢了。
虽说孔孟儒学的主张,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很大的进步性,但依然不够。
警惕“致命的自负”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要坚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后来进一步改为“决定性”)作用。
但市场经济有何神奇之处?我们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市场到底是如何产生、如何发挥作用的?为什么市场经济效率更高?这些最基本、更底层的问题,恐怕没有几个人(包括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能够说得清楚。
但我觉得,深入了解这些底层逻辑,无论对于投资者、经营者还是监管者而言,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对市场的本质属性、运行方式、演化进程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在投资、经营、监管的过程中,才不至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我们服务。
哈耶克在他最后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负》中,就对这些底层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最近读了之后,感到有很大收获,这里做一分享。
一、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绝对不是人类的理性创造的,更不是某个主体自觉设计的结果,它和人类的语言、法律、货币等事物一样,都是在“无人能知其后果的情况下,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发进化而形成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极其分散的。
经营所需要的有关成百上千个具体事物的琐细知识,只有可以从中获利的人才会去学习。
而市场这种制度,通过提供获利这种激励机制,自身形成了一个信息收集过程,使得广泛分布的有益于人类的信息公之于众,并得到利用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这些信息不用说哪个个人,即使是任何中央计划机构,也是无法全部知道、占有和控制的。
在进化的过程中,那些懂得利用市场制度,遵从市场存在所必备的分立财产、诚信、贸易、契约等规则的人类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便会产生出巨大的生存和发展优势,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而这些规则也就顺理成章被保留下来,逐渐成为这一人类群体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传统道德规范,并进而使更大范围的人类合作成为可能。
所以哈耶克说,我们的道德既非出自本能,也不是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它处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它能使我们超越自己的理性能力,适应各种问题和环境。
致命的自负-被毒化的语言南图书架上瞎翻,无意间看到哈耶克的两本书:“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惊愕!因为哈兄是个从骨子里是个反对社会主义的学者,将社会主义左派批了个“透心凉”,这些在我们看来“大逆不道”的观点,在这两本书中得到了酣畅的叙述,现在这两本书居然堂而皇之的摆在书架上,哈啊哈。
定下心来,三天读完,有点感觉:近代哲学家,特别是搞政治哲学的,的确与以前的哲学家们不同,他们很少在玄而又玄,形而上的象牙塔里或论辩逻辑里面绕来绕去,而是直接用大量的事实,即结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耳目一新。
作为市场经济的鼓吹者,哈耶克批判计划经济是出了名的,不过哈耶克主要是跟西方理论界中的左派社会主义者“龃龉”,跟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没什么“骂战”,估计哈耶克认为:如果与一个只知道用教条胡言乱语的人群讨论问题,费时费力,毫无价值;再者,孰对孰错,结果明明白白摆在那儿,有什么争的?结果说明问题,对,哈耶克就是这么论证自己观点的。
二战后的事实,或者说是结果-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结果,毋庸置疑的证明哈耶克说的有道理。
七十年代后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劣对比已经非常明显,哈耶克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八十年代后期,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易主”一下子让哈耶克名声大噪。
这都是结果的功劳。
哈耶克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西方人将他归为新自由主义者,主要是将其与古典自由主义区别。
哈耶克的成名著就是《通往奴役之路》。
历史一走来,岔道多多,但似乎总的趋势方向是能看到的。
什么是历史?哈耶克在书中的观点很明确: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自由发展史。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就面临着两条路:自由之路和奴役之路。
自由之路是好的,是人人都向往的;而奴役之路谁也不想走,因为被奴役是痛苦的。
两条路都有人走,是可以比较的。
自由之路。
什么是自由?哈耶克:“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自由主义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特征是:“把个人当人来看待,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里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
读《致命的自负》有感
看了几天《致命的自负》,但还有几章没看完,因为这本书了有很多思想理论之前都没接触过,理解起来挺难的。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被学者们认为是他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致命的自负》这部著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哈耶克对自己毕生所反对“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努力的总结。
本书集中体现了哈耶克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社会主义”的主题,认为“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一种谬误”。
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哈耶克所批评的社会主义和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一致的,后来慢慢看下去加上有看一些书评才发现哈耶克所批判的“社会主义”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
哈耶克的所谓“极权社会主义”应该是指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的那种“社会主义”,它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有本质的不同。
后者的合法性建立在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利益自觉的基础上,前者的合法性则立基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现状的“彼岸”的向往。
欧洲的社会主义,与它的对立物——欧洲资本主义一样,被韦伯定义为“理性社会主义”,与“理性资本主义”构成一对政治范畴。
因此,哈耶克的矛头所向应该是指韦伯等代表人物鼓吹的西方国家中的多数“左派”政党所吹捧的那个“社会主义理想”。
哈耶克一生都在鼓吹自由经济,极力反对计划经济。
哈耶克极力推崇与捍卫自由市场经济,并在反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时用有
力的论证赢得信任。
市场经济固然有其好处,但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物质不平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资源浪费、人的技能天赋的不能充分发挥等等,表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的。
然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哈耶克在许多方面对现代市场文明的运行原理目光锐利且直言不讳。
针对20世纪的极权主义和官僚制度对自由的威胁,他把如何使有益于人类的知识得到开发利用,视为判断社会秩序有利与否的重要甚至是惟一重要的标准,这也是他为经济学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本书中多次提到“扩展秩序”,但对此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就像许多执意要把自己的信念或逻辑贯彻到底的思想家一样,哈耶克关于扩展秩序的社会理论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复杂的。
他毕生极力鼓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捍卫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他将之称之为“自发秩序”和“扩展秩序”;他认为这种“扩展秩序”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只能是在无人能知其后果的情况下,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发进化而形成的。
它不是某个主体的自觉设计的结果。
由此推之,它因而更不能靠外部力量强加和推动,一个国家选择何种“秩序”是其内部因素自主自发地发展的结果。
对《致命的自负》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导言中的解析,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种找不着边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