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试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
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涉及植物的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植物化学成分及其与植物亲缘关系的相关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也是学习中药资源学、中药栽培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生药学》、《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1]。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与药学类专业均开设了这门专业基础课,然而这门课程光凭老师课堂上的讲授,学生是不能够融会贯通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好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实验室建设、野外实习、考试考核这几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从而为药学各行业培养具有扎实岗位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药用植物学教学工作应以实践为中心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先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讲解,然后再在实验课上联系实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其实这样不但效率不高,而且还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欠佳。
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实践为中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边观察药用植物边掌握有关概念,在学习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训练得到加强。
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药用植物叶子的时候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下收集不同类型的叶子带到课堂上来,然后再由老师进行鉴别讲解,这样学生从身边较熟悉的植物开始进入学习药用植物知识的大门,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的概念和技能,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尽量做到将实验室、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变成学生们学习药用植物的课堂,这样不但避免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还减少时间、资源上的浪费,同时也能培养出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就业途径宽泛,适应社会需求的可用之才。
二、完善实验室建设,以提供先进实验条件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
第20卷2006年4月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Vol.20Apr.2006高校《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马 淼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学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
由于授课对象通常是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摆脱中学形成的定势,依赖性强,存在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加之《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多、知识点庞杂,尤其是植物分类学内容显得非常枯燥,这些都给该门课的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势在必行。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植物学教学改革谈一些看法。
一、保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质量《植物学》包括了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系统分类学以及部分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信息量大。
同时,它又是一门非常直观的学科,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具有很好的植物学功底,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另一方面特别要求学生亲自观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比较分析,方能做到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与有效记忆。
对植物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尝试了36学时、54学时、72学时、108学时的教学模式,结果显示最低学时不能低于72学时,否则将达不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无法培养出基础扎实的专业人才,而且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应当为1:1。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期,这一时期的认知能力有了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但仍摆脱不了一定的依赖性。
在学业上表现为依赖于老师的教导、指点,甚至他们学习兴趣的建立也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
初中生物植物分类教学的创新方法一、引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植物分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的植物分类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导致学生对植物分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
因此,创新植物分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成为了当前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1.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过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以及植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公园等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让学生亲自接触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植物的种植和管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植物分类知识的掌握。
3.引入游戏化教学:将植物分类知识的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植物分类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植物分类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共同学习和探讨植物分类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知识。
5.引入故事化教学:将植物分类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可以讲述一些关于植物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植物分类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1.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应该充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植物的图片、视频、实物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2.课堂实施: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植物分类知识。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疆农、林院校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作者:邱娟芦娟娟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20期摘要植物分类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涉农涉林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从优化和更新植物分类学理论教学内容,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加强实践性教学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新疆农林院校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为新疆农、林院校中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或可供借鉴的范例考。
关键词植物分类学课程改革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植物分类学是对植物进行识别、命名和分类的科学,是研究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该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将理论性与实践性集一体的应用型课程,在涉农涉林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植物分类学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所讲授的分类学基本知识和概念不感兴趣,特别是在讲授重要科/属与常见代表植物的识别特征时,描述性语言和需要识记的内容多,学生感觉特别枯燥无味,导致上课效果大打折扣,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不够。
因此,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结合地域特色,根据教学团队多年来开展植物分类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期为新疆农、林院校中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或可供借鉴的范例。
1优化和更新理论教学内容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分布也不同。
这就要求各地的植物学老师需根据当地植物区系特点,因地制宜的对教学内容和实验材料进行调整,增加地域特色植物类群。
例如,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新疆北部荒漠的特殊植被类型——荒漠早春开花植物,这类植物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紫草科、菊科、豆科和百合科等科中,植物利用早春雨雪完成短暂的生活史。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最新国际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石雪芹;阮维斌;沈广爽;朱晔荣;江莎【摘要】原有的植物分类学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和环节设置等方面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要求.因此,课程组从授课模式、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植物分类学实验课程建设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将园林规划思想引入实验考核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作者】石雪芹;阮维斌;沈广爽;朱晔荣;江莎【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1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生物学专业知识架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1-2]。
实验教学是植物分类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过硬、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动手的工作能力有十分突出的作用[3-4]。
我校植物分类学实验是《植物生物学实验2-1》中的部分内容,仅有16个学时,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里高效率地组织好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原有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原有植物分类学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和环节等方面已严重滞后于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训练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往往认为此课程就是认识课堂上见到的几种植物,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
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摘要:植物分类授课方式:预习——实物观察——教师归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效果明显。
关键词:授课方式效果植物分类是植物学的重点,怎样让学生进入状态,学习起来又不觉得枯燥,在园林植物学教学中,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经过一年的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调整教学内容: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形态术语(四周)、缓冲(两周)、分类(温室及本地花卉)形态术语部分:根据季节与校园内植被进行讲解,内容与实物相对应,边讲解边观察,例如介绍根系的类型,不介绍概念,直接采集两种根系让同学观察,延伸介绍定根及不定根;每次在讲解时将植物种名直接告诉学生,让植物种名反复在学生记忆中出现,掌握识别和鉴定植物的基本技能,为学习植物分类学奠定基础。
缓冲:在两周课中,教师带学生去温室,学生以自学为主,把前一阶段所讲的内容综合复习;教师只负责告诉植物种名。
接近尾声时,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这么长时间怎么没记住几个种?长得相近的植物种怎样区别?有什么好方法能尽快学会这些植物种名?而这正是我们的目的。
二、改变授课方式植物学教学分二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形态术语及温室植物,第二学期介绍本地植物及教学实习。
(一)温室花卉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2周):每班分3组,以植物教师讲为主,因为此时学生学的知识较零散,头脑中几乎没有成形的内容,不知从哪儿下手。
两周之后,大部分学生已掌握描述植物的基本过程,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如下教学方式:预习——实物观察——教师归纳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1.学生预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1小节),学生通过预习,写出植物识别要点,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更多接触、熟悉教材,而且学生记笔记的能力逐渐提高。
因学生个人素质、心理因素不同,可将预习部分分为三个层次:(1)只写出识别要点。
(2)绘出简图。
(3)根据预习内容写出花程式。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2017年第7期
现代园艺作者简介:陈波,男,土家族,讲师,贵州铜仁人,研究方向:植物分类,生态学。
植物分类学主要是就植物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规律等进行探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试验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进行植物学分类试验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但是,就目前的植物分类学试验开展情况来看,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仍采取“书本———装片———绘图”3步方式开展试验,在这种单一、僵化试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得不到有效发挥,甚至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丧失试验探究的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对植物分类学试验教学进行改革,以多样化的试验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试验产生兴趣。
1改革试验内容
植物分类学从其字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研究的主体
是植物。
就我国植物分布情况来看,植物分布广、数量多、种类繁杂,这些都对植物分类学试验教学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为教师不可能在试验中,将教材涉及的所有植物都带到课堂中,而且由于统编教材内容有限,在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理论常常与实践脱轨。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紧抓植物分布的地域性,通过本校的植物分类学教学实际,结合本地植物分布特点,重新整合植物分类学试验,制定符合教学实际的试验材料《植物分类学试验指导书》,学生可以将本地现有植物作为载体,搜集大量的试验材料,为试验的开展提供有效资源。
除此之外,教师在试验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以极具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而不是直接照搬教材给予学生试验结论。
反之,需要学生通过运用已搜集到的试验材料进行研究、操作,在动手中认真解剖、观察、分析和判断,以此调动学生试验操作的积极性。
2创新试验材料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内容,植物分布具有地域性,在搜集
试验材料时,可以根据本地植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如开花时间、植物种类等选择合适的植物作为试验材料,这样才能保证试验材料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而且在安排试验操作时,还可以根据植物的周期合理地开展试验。
如葫芦科植物的开花时间一般是在5月,如果按照教材安排会在4月进行试验,该试验就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葫芦科
植物的开花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当地的葫芦科植物开花情况,适时调整试验操作顺序,将该试验安排在5月份葫芦科植物的开花期,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即视觉、嗅觉、触觉等调动情况下有效观察开花情况,还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效认识葫芦科植物的生物特性,实事求是地记录开花情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3加强试验训练
在对试验内容和试验材料进行革新之后,教师还需要对
学生的试验操作进行严格地训练。
试验是一个系统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每一个环节,如此才能保证试验操作的准确性。
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在试验操作前明确指明本试验的重难点问题、易出错的环节或者关键环节,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注意力,集中精力完成操作。
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在学生认真阅读试验操作说明、了解试验目的、扎实掌握试验操作步骤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其提出明确的操作技能要求:(1)正确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方法和保养方法,根据操作实际制作各种装片,掌握生物绘图技能;(2)观察、识别、判断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3)采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和野外植物实地观察方法及使用检索表鉴定植物的方法;(4)在试验中使用专业的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
除了以上在教室中进行教学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外,采用野外实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地的试验操作。
野外实习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根据实际变换情况培养学生解剖、描述、采集等试验操作技能,如此才能有效地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植物分类学试验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从试验内容、试验材料、试验训练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试验资源、试验操作手段,以此在学生准确掌握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兆孟,周勇辉,刘玉萍,陈克龙,苏旭.植物分类学试验教学改革探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
刘艳.植物系统分类学试验教学改革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4
(责任编辑王蔓)
植物分类学试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陈波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众所周知,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其不仅是一门基础性知识学科,更是一
门实践性学科。
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植物分类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态度。
本文就植物分类学试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植物分类学;试验教学;改革
经验交流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