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满族网页
- 格式:doc
- 大小:662.50 KB
- 文档页数:2
沈阳市纪念清军入关360周年举办“紫气东来”清文化节【猫眼看人】1“紫气东来”清文化节及其重要意义今年是甲申360年祭。
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在沈阳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说,今年是清入关360周年,沈阳“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将在今年揭晓。
沈阳将利用这一契机,做大做强“清文化” 品牌,举办十大主体活动,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城步伐。
通过一系列活动,真正把沈阳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提高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沈阳晚报讯1月15日载,记者李明欣)。
内容丰富多采,规模气势宏大的清文化节将于2004年8月26日隆重开幕。
清文化节十大主体活动包括:清文化节开幕式、“一宫两陵”申办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的纪念会、国际清史讨论会、满族同胞寻根游、筹拍电视连续剧《紫气东来》、拍摄清文化专题片、筹建清文化专题博物馆、进一步改造清代一条街、兴建清文化典型题材的城市雕塑、成立清文化研究中心等。
由沈阳清文化节组委会、沈阳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共同拍摄的大型清文化专题片《紫气东来》5月20日开拍,计划在8月初完成,于沈阳清文化节期间在两台播出;“紫气东来”清文化邮品6月10日起开始预订;将历时一个月的沈阳首届满族民俗节5月29日拉开帷幕;暗含着“紫气东来”寓意的清文化节节徽选定;计划在沈阳市政府广场建努儿哈赤大型雕塑群;沈阳故宫东侧将建“皇太极广场;清十二帝铜像已于6月4日耸立在沈阳,为表现大清国的帝王气派,溥仪特别选择了其成年的形象(伪满洲国是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溥仪是无辜的,也是受害者,当然三千万东北父老也跟着当了把亡国奴)。
3月底,组委会面向沈阳市民公开征集“清文化节”标识、“金点子”、“银点子”、城市雕塑设计。
其中“金点子”、“银点子”是针对拟安排的10项主体活动内容、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文化节活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组织满族同胞寻根游活动”被列为组委会的10项配套活动之一。
4月9日,组委会组织专场拍卖会,“满族同胞寻根游”作为沈阳市委副书记刘迎初的点子,以100万元的价格拍出后,刘迎初在现场将100万元转赠给组委会。
满族节日风俗满族,旧称满洲族,中国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
那么其节日的风俗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满族节日风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满族节日风俗: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满族节日风俗:春龙节满族人非常崇拜龙,随着八旗的旗子中的图案是龙,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各种变形的龙的图案应用十分普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龙的形象地出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考古依据。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定形的龙。
自三星他拉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
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刻画龙和摆塑龙的实料。
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和早期龙还有浮雕形、木雕形、彩陶形、泥塑形和彩绘形,发现数量总数为21件。
(丁铭:红山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物依据,2007年10月9日《参考消息》)在满族生息之地发现这样多的考古资料,说明满族人以“龙”为自己旗帜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
但是,古代满族人所用的龙的形象与中原地区有区别,无论在北京出土的金陵文物,还是辽宁清远祖的永陵,其龙的形象均是坐龙,身形似狗,而不是蛇。
自皇太极称帝之后,其所用龙的形象才与中原相似。
满族节日风俗: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吉祥物是人类意识观念的产物,早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吉祥观念。
从出土的商周钟鼎、陶器上可发现,吉祥图案已露端倪。
而现存最早的吉祥图,当推东汉末年绘刻于甘肃成县鱼窍峡摩崖上的五种象征吉祥的动植物:黄龙、白鹿、甘露、连理木、嘉禾。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唐人成玄英对此作过注解:“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其意说明了众多吉祥纹图的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驱凶的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
那么,吉祥图案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通过研究、比较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演进历程,发现这种发源于人类意识观念的产物与古代图腾有着许多借用、概括、传承和变异的关系。
古代图腾孕育了吉祥坯胎图腾,英文中作“totem”。
它源于“ototeman”一词,其义为“我的亲属”。
图腾崇拜实际上是自然崇拜(或动植物崇拜)与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互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宗教形式。
就其崇拜的直接对象来说,是自然物或动植物,而就其崇拜的观念来说,都具有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的内容。
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氏族时期,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自然物或动、植物之间有着血缘亲属关系,于是把它们当作神灵或自己的祖先去崇拜,成为本氏族的保护神。
图腾,既是一个氏族的崇拜对象,又被当作该氏族的标志和象征。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有相当多的图腾记载。
如在《山海经》中,提到的邦国有105个,其中14个邦国有图腾的记载;提到的179个人神或氏州长,其中44个有图腾痕迹的记载。
特别在《五藏山经》中,共记载了58个人神、氏族和邦国的图腾。
其中鸟图腾14个、虎图腾8个、蛇图腾8个、龙图腾3个、狗图腾3个、鱼图腾6个、植物图腾2个,还有豹、马、牛、豺、羊、貊、蜂等图腾各1个,另外还有不知名的兽图腾7个。
关于《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所记载的图腾分布情况,大体是这样的:龙图腾氏族基本上在南方,但河南北部也有龙图腾;鸟图腾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卢氏、栾川、嵩县和湖北省汉山以西地区;蛇图腾氏族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马、牛、羊图腾氏族在中国的西部,即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豕类图腾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部、南部、北部和河北省的南部。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刘氏字辈派语辽宁北镇满族刘氏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福建南平刘氏秀茂,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光尔祖,万世永盛江苏刘楼刘氏敦本思敬,绍廷克光。
荣培希守,世泽延长吉安县富田刘氏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吉安文陂竹山刘氏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吉安文陂镜湖刘氏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泰和高垅刘氏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赣州章水水西刘氏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江西永丰沙溪刘氏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亻+黾)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广东紫金刘氏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略谈“吉祥”一词的乱用与旗人请安随着清宫戏的火热,“您吉祥”、“皇上吉祥”、“王爷吉祥”等词汇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大抵上只要有清宫戏,就有“吉祥”这个词汇。
让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吉祥”这是清代,特别是清代宫廷以及旗人请安时候的用语,而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这种对“您吉祥”的错误使用,可能来自最早的清宫戏。
笔者对于清宫戏不是十分了解,仅就目前的资料来看,70年代的清宫戏便已经大量使用“您吉祥”、“太后吉祥”等词汇,到了《还珠格格》、《甄嬛传》等近来的清宫戏里则被大量渲染。
如果之前的清宫戏还有对于这个词汇的使用,欢迎大家共同指出并讨论。
那么为什么清宫戏里会出现“您吉祥”这个词汇呢?我们先从这个口语的词源说起。
70年代李翰祥的电影《倾国倾城》里,就有太监和大臣之间互道吉祥的场景,故宫的专家朱家溍曾在文章里对“道吉祥”这种语言进行过纠正——他主动进来奏事,一进门先跪安说:“奴才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不是什么“老佛爷吉祥”一类的话……道“吉祥”这种问候方式,是太监们彼此之间见面互相问候时说的话。
太监在帝后面前没有这种规矩,见大臣们也没有这种规矩。
只有内务府一些低级官员有的染上这种习气,见了有地位的太监表示是自己人,问候一声“某某老爷吉祥”。
在那个社会,有不少语言很讲究分寸,是有区别的。
——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为影片《倾国倾城》订正史实”一文,P515文中明确表示了几点:1.吉祥这个词汇是太监之间的问候语。
2.太监对帝后,太监对大臣,大臣对帝后,均不适用这个问候语。
3.只有内务府的低级官员跟太监来往时用这个词汇。
对于这个规矩,微博上很多喜欢宫廷史的朋友都进行过重申,而究竟为什么太监要互道“吉祥”,却很少有人提及。
最近翻看定王府的少二爷恒兰的文章,恒兰是乾隆帝长子永璜的后裔,敏达贝勒毓朗的侄子,他自幼长在定王府内,曾经与定府太监朝夕相处,将自己从太监那里听闻的内容记录下来,写成了《清廷太监杂记》一文。
其中提到——被阉人手术后,当日说话声音立变,3天则胡须、腋毛逐渐脱落,7天精道便可封固,12天撤去笔管,15天创口平复,21天便可下地,下地这天称之为“出劫成道”,是被阉人最可纪念的喜庆日子。
属于满族吉祥物是什么(满族人为啥把乌鸦当成吉祥
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这些习俗的产生与传承,都有一定背景和因由。
很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做了很逼真、很美化、很贴切的描述,似乎又无法验证。
除此之外,我倒是觉得,还原一个背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做一些追溯和和探索,或许更容易理解一些。
满族人,把乌鸦当成吉祥鸟。
在满族人的院里往往要立祭神用的“索罗杆子”,在杆子上面有个“斗子”,放上猪的下杂碎块,供乌鸦来食用,认为这样便是祭神了,从而感到如愿和高兴。
满族人为什么把乌鸦当成吉祥鸟?绕过乌鸦救主的故事,我们先回到满族先人在东北大地的游猎生活,做一些猜想和分析。
把乌鸦和当成吉祥鸟,或许是因为地上有野兽时天上常常会有很多的乌鸦。
如黑熊到了冬季,小的钻进树洞里叫“蹲仓”,大的钻不进去就“走驼了”(在林中转来转去)。
满族先人一见到乌鸦成群的飞翔,就
会判断出附近有野兽。
乌鸦是一个侦察兵,是一个导引者。
因为乌鸦要拣东西吃,所以乌鸦常常出没在人们居住的地方也,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可能拣到东西吃,发现乌鸦飞得较低,满族先人就可以判断,地面上有可能有人居住或者有野兽吃剩下的东西。
这样当人们迷路时往往要观察乌鸦,只要沿着乌鸦飞的方向走,就可能找到人家。
满族人有互相友爱的观念,反哺是长大的小鸦哺养老鸟鸦,满族人认为反哺是不忘本,是友爱的表现,这也或许也是满族喜爱鸟鸦的原因。
满族话祝福语摘要:一、满族祝福语的简介二、满族祝福语的特点三、常见满族祝福语举例四、如何运用满族祝福语五、结语正文:满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满族的日常生活中,祝福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传递着美好的祝愿,还体现了满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诚挚友善。
本文将介绍满族的祝福语,并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它们。
一、满族祝福语的简介满族祝福语,又称满族吉祥话,是满族人民在节日、庆典、婚庆、生日等场合表达美好祝愿的特殊语言。
它们通常富有诗意,寓意吉祥如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满族祝福语的特点1.寓意丰富:满族祝福语通常包含了对生活、事业、爱情等多方面的美好祝愿。
2.语言优美:满族祝福语注重韵律和修辞,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3.民族特色:满族祝福语反映了满族历史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常见满族祝福语举例1.福寿满堂:用于祝寿,寓意长寿、健康、幸福。
2.吉祥如意:用于各种场合,寓意万事如意、生活美满。
3.花儿朵朵:用于祝贺新生儿的诞生,寓意生活美好、茁壮成长。
4.金榜题名:用于祝贺考中进士,寓意事业有成、前程似锦。
四、如何运用满族祝福语1.了解场合: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祝福语。
2.注意语境: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祝福语,更能表达真挚的祝福。
3.传承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满族祝福语,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
五、结语满族祝福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好的祝福语言,让它们传递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写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满族文化】满族的吉祥物是什么?吉祥物这个每个民族对于趋吉避邪的美好祝愿,在古老的满族文化里吉祥物是玉如意。
如意是跟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
满族人喜欢用玉来雕琢如意,他们认为玉如意能代表十分吉祥十分珍重如意。
下面我在本期满族文化中为您详细解答!【满族文化】满族的吉祥物是什么?满族吉祥物玉如意“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
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
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
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
如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也有但少见。
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
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
如意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
这种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
清代创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
玉耳坠其中有一种少见的如意,它是在玉如意的头上,先按图样琢出槽子,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宝石嵌进去,这种做法十分费工,故而难得。
历史上,满族曾经是狩猎民族,因此出门远行都要随身携带类似护身符的吉祥物——额其和。
额其和是一种木雕神偶,一面雕有男女二人,正面站立,造型粗犷稚拙,具有装饰性,流传于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满族民间。
汉族文化专题知识汇总汉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汉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中国民间的传说故事有哪些?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汉族的图腾有什么象征意义汉族为什么没有民族服装?为什么叫汉族?汉族名称的由来色彩浓郁的汉族婚俗文化汉族是在哪个朝代形成的?汉族成人礼的内涵汉族民间乐器介绍汉族的待客礼仪是怎样的?民族传承之根本——汉语汉族名茶——水仙茶的文化排箫是哪个民族的乐器汉族舞蹈有什么特点和讲究?汉服服饰琵琶袖的特点坎肩是什么意思?它由哪个民族而来禅让的意思,禅在汉族历史上的影响华夏文化的浓缩——汉族的色彩配饰。
东北满族民居展开全文百年前得沈阳彩色照片东北农村:来自月冰博客/小时候,到农村姥姥家串门,见到很多东北民居,现在网上许多人称为满族民居。
实际上是汉满民族融合的产物。
看到这些,使我们想起了那个物资虽然贫乏,但道德没有贬值的年代……在网上看了许多图片及资料,搜集如下,供博友欣赏——博主上述图片来源:柳塘寒士/s/blog_51c19ab00100mxd9.html敬神的神龛,在过去的满族民居建筑上可以找到它,它一般镶嵌房子南面的东侧。
满族宅院,一般均为方形,早期“立木为栅”将房屋包围起来,前面正中立一栅门。
富裕人家四周砌墙,并建有影壁。
后期房屋建筑形成多与汉族建筑风格相结合,尤其是门窗及主体装饰部分多祈福纳祥方面的雕刻和彩绘图案,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社会风尚。
满族传统住宅一般三间房或五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西侧开门,或在五间的东起第二间开门。
整座房屋形似口袋。
因此称作“口袋房”,进门的一间是灶房,西侧居室则是两间或三间相连。
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堂犀”;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丌”字形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民间俗称为“弯子炕”,也有叫做“蔓枝炕”。
室内南北炕与屋的长度相等,俗称“连二炕”或“连三炕”。
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宽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对面炕”,正面的西炕较窄,供摆放物品之用。
炕之间的空地称为“屋地”。
实际上,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
家里时来客人,首先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俗称“改股”)等游戏也是在炕上玩。
一般南、北炕为大炕,东端接伙房炉灶,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
三炕各有不同的使用习俗,南北炕也称“对面炕”,是人们起居坐卧的主要场所。
南炕因在南窗下,冬季阳光可直射其上,以较暖和,在旧时老少几代同居一室的大家庭中,是家中长辈居住之外,其最热乎的“炕头儿”位置(靠近连炕锅灶的一侧),供家中辈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北炕冬季阳光不易直射,较为阴冷些,往往住晚辈或用来存放粮食,北炕墙上供置放宗谱的谱匣。
满族话祝福语【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满族及其文化背景2.满族话祝福语的特点和意义3.常见的满族话祝福语举例4.满族话祝福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传承5.结论:对满族话祝福语的评价和期待正文【引言】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就包括了独特的满族话。
满族话,又称满语,是满族人的母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对于研究满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满族的文化中,祝福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还在节庆仪式、婚礼等重要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满族话祝福语的特点和意义】满族话祝福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上。
其表达方式直接、热情、真诚,往往寥寥数语就能表达出深深的祝福之情。
其语言形式多样,既有语音、词汇上的特点,也有语法、修辞上的特点。
语音上,满族话的音节清晰,发音独特;词汇上,满族话祝福语常用满族特有的词汇,如“萨满”、“乌拉”等;语法上,满族话祝福语的语序往往和汉语不同,更加符合满族人的思维习惯;修辞上,满族话祝福语常常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祝福更具有感染力。
满族话祝福语在满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满族人表达祝福和感情的重要方式,是维系满族人社交关系的重要纽带。
其次,它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祝福语,我们可以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信息。
最后,它是满族人的民族认同感的体现,通过使用满族话祝福语,满族人可以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凝聚力。
【常见的满族话祝福语举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满族话祝福语:1.萨满保佑你:意为“神灵保佑你”。
2.乌拉:意为“祝福”。
3.洪海拉拉:意为“吉祥如意”。
4.胡吉图:意为“幸福”。
5.阿拉法:意为“和平”。
【满族话祝福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满族话祝福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祝福语依然是表达祝福和感情的重要方式。
在节庆仪式、婚礼等重要场合中,满族话祝福语更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吉祥文化(续)张道一(3)民俗的吉祥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农业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了各地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
譬如说男耕女织的定式是带有制度性质的,妇女的所谓“女红”(女功)是当作“三从四德”的一德而成为规范。
因此,女孩儿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学做针线,纺线织布,缝纫绣花,练得“心灵手巧”,以便在婆家不受歧视。
由于这种社会的和生活的要求,妇女在锻炼手巧的同时,更希望能得到外力的帮助。
于是在民俗活动中有了“乞巧”的内容,并定七月七日为“乞巧节”。
为什么将乞巧节定在七月七日,又是向谁“乞巧”呢?很明显,是神话话中的“织女”——玉帝的第七个女儿(七仙女)。
她与人间的牛郎相爱,生男育女,靠织锦为生。
但好景不长,王母知道后拆散了她的家庭,只允许在每年的七月七夕与牛郎见面,这就是“牛郎会织女”的故事。
这是反映人间不平的悲欢交加的动人故事,最初是由天文星相所附衍,汉代画像石中已开始描绘,以后在民间年画中成为流行的题材,包括七月七夕合天下的喜鹊为她们搭桥,以渡银河,都非常感人。
人们崇敬织女,无疑也想到织女的巧手织锦。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至初六、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罗、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这种风俗,全国皆有、流行已达千年以上。
在山东曹州一带,曾有一种在七月七“讨巧”的仪式,名曰“七姑娘会”。
其中伴随着歌唱和有关的活动,具体内容和程序如下:一般是同村要好的七个姑娘聚会。
在七月七的前几天,各人带米、面、油、肉等凑在一起共用。
并在几天前扎个草人,即“七姑娘”(或称“七姑娘娘”),放到屋当门,给她穿上美丽的服装。
每天晚上给七姑娘烧香,名曰“请七姑娘”。
请时很认真。
烧香时先称一下草人的重量,回来再称一下,看重了没有?如果重了,便是请来了。
满族概况
满族祖先以氏族、部落为单位,栖息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
历经漫长的岁月,发展了原始农业和饲养业的生产,并创造了原始文化。
现在的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
- 相融文脉耀华夏:满族
- 2003年失传的满族格格舞和京旗大秧歌重面世
- 尘封二百多年的《钦定热河志》校点出版
更多>>
百科中国
人口/分布
满族的氏族
语言文字
满族民居
- 满族名称的起源与发展 - 满族祖先肃慎
- 土穴而居的挹娄
- 筑城穴居的勿吉 -
靺鞨的海东盛国 -
勿吉与靺鞨
更多>>
- “佛托妈妈”性别考辨
- 由“笊篱姑姑舞”看满族的占卜习俗
- 满族的析产与承嗣
- 满族吉祥物额其和 -
满族礼节种种 -
满族丧葬习俗
更多>>
- 满族乐器——八角鼓(图)
- 满族乐器——嚓拉器(图)
- 满族乐器——哈尔马力(图)
- 满族乐器——神铃(图)
- 满族乐器——铜镜(图)
- 满族乐器——腰铃(图)
更多>>
- 满族特色饮食习俗
- 满族常见的菜肴
- 满族的风味主食
- 申报省级"非遗"的盛京满汉全席
更多>>
- 满族春节撷趣- 满族的添仓节- 满族的二月二- 虫王节与颁金节-
满族中元节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