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旗人户口登记制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4
2007年9月第16卷第5期东北亚论坛N ortheast A si a Foru mSep1,2007V o l116N o15从满化、汉化,到民族多元一体化)))清代东北族际关系之演变赵英兰(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在清代,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多个民族(满、汉、蒙、朝等)三种经济文化(渔猎、游牧、农耕)并存且互动的格局。
这一民族格局并非是静态,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传统的民族地域、文化的同时,又不断碰撞、交融,大致经历了满化、汉化,最后形成了东北地区民族多元一体化。
[关键词]清代;东北;族际关系[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11(2007)05-0116-(05) [收稿日期]2007-06-18[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034)[作者简介]赵英兰(195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满、蒙、汉各族及其祖先繁衍、生息和活动的地方。
女真)满族主要居住在东北的中部,今辽吉两省的东部地区。
锡伯族居住在吉林西部和嫩江流域,朝鲜族多分布在延边、通化地区;汉族主要居住在东北的南部,形成了汉满农耕文化区(朝鲜族丘陵稻作文化区);蒙古族大致分布在贝加尔湖附近的黑龙江上游、长城以北的地区,驻牧于东北的西部,形成了东北的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主要活动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上中游地区。
赫哲、费雅喀、库页等民族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地区,形成了北方渔猎文化带(区)。
回族人口多分布在各个地区城镇里。
这些民族文化区域相对聚居,而又错落杂处,在保持自身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各个民族文化又不断碰撞、交融,大致经历了满化、汉化,最后形成了东北地区民族多元一体化。
一、清朝初期的满化清朝是满族灭掉明朝汉族政权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统治政权。
清入关后,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凭其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极力强化/满洲,乃国家根本0[1],辅之以/旗民有别0,下令薙发易服,厉行/国语骑射0,优待满族,区别旗民,防范旗人汉化。
以清朝历史⽂献为依据,浅析清朝⼋旗旗属更换的具体原因导语: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族建⽴的⼤⼀统封建王朝,⼋旗制度起到的作⽤⾄关重要。
在努尔哈⾚创设⼋旗制度的基础上,清朝建⽴者皇太极创设⼋旗汉军和⼋旗蒙古,并在清朝⼊关、统⼀中原的过程中做出了绝对贡献。
作为军政合⼀的基本社会组织制度,清朝在⼊关后并没有遵照“旗⼈的旗籍都是世代固定的,只有⼥⼈因为出嫁会随夫改变旗籍。
对于旗⼈⽽⾔,旗籍是仅次于世系和家族的⾝份标志”之规定,⼋旗制度是⼀种开放融合的制度,⽽抬旗、降旗、换旗等具体政治⾏为就⾜以证明该制度开放、变动的鲜明特点。
皇太极在⼋旗满洲的基础上加⼊⼋旗蒙古和⼋旗汉军就已经能够说明⼋旗制度对外具有纳⼊、融合的特点,对内也会经常出现因功过惩罚、恩赏恩遇等变动旗属。
所以“旗⼈的旗属都是世代固定”的说法并不准确。
伴随着清朝的发展,⼋旗制度也在随之发展变⾰!皇太极驾崩以后,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登基为帝,多尔衮病逝以后,逐步形成了以“天⼦亲率镶黄旗、正黄旗、正⽩旗”为上三旗、“镶⽩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五旗的级别差异。
与此同时,所在旗属代表⾝份贵重与否的意义也逐渐凸显。
满洲正黄旗旗帜于是,由下五旗或者⼋旗包⾐抬⾄上三旗就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彰显隆恩、给予恩赐的常⽤⼿段;同样,由上三旗降⾄下五旗或者直接贬为⼋旗包⾐也就成为了清朝统治阶层惩处旗⼈的重要⼿段。
清朝嘉庆年间⼤⾂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书中就对⼋旗旗属的变动有过说明:“国初,各部落及汉⼈之归附者,分⾪满、蒙、汉⼋旗,亦时有改易。
”清朝时期,旗⼈可以通过抬旗、换旗、降旗等政策,改变⾃⼰的旗籍,到乾隆七年,乾隆皇帝规定旗⼈甚⾄可以出旗,成为民⼈。
由此可见,⼋旗制度中旗属的开放和变动乃系清朝统治阶层⽤以稳固皇权统治、增强对⼋旗旗⼈社会控制的有效⼿段。
本⽂就以清朝具体历史⽂献为依据,从“抬旗、降旗、换旗”三种变动办法处罚,探究清朝⼋旗制度的开放、变动特性。
清朝的满族统治与民族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满族是其执政阶层。
在中国历史上,满人与汉人之间的民族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满族统治与民族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方面从政治上来说,清朝的满族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
在满族入主中原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曾出现过类似的族群统治现象。
然而,与此前不同的是,清朝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姿态对待汉族人民,为保持统治的稳定性不断进行政治手段的调整。
例如,清代政府特别注重官员的选拔。
他们不再依据出身、地域的因素,而是看重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这种为官者不分民族的准则,使得有能人才干之士进入官场,同时也减少了满人的选官优势。
另外,清代政府也鼓励满汉通婚,从而推动汉族和满族之间的融合。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保持了满族统治的稳定性。
不过,封建王朝的本质就是等级制度、阶层分明的政治结构。
清朝政治也难逃这个宿命。
满族人对于汉族人的排斥和歧视在很多方面都有所表现。
例如满洲八旗制度的实行,将满族分为了满洲正红旗、正蓝旗、镶红旗等不同等级的旗人,而与汉族人一道属于汉军、汉民二等级别。
因此,清朝满族统治的实行仍然使得汉族承受了极大的压迫和不公。
二、经济方面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满洲八旗作为清朝统治阶级的主力,曾在全国范围内掌握了大量的土地。
八旗军户曾享有免税特权,他们的耕作面积和所得也远远高于汉民。
同时,为了推动清朝的军队和政府经济,生产性工具逐渐汇流到满洲地区,让满洲成为中国史上的重要商贸中心。
然而,由于一些政策的调整和汉人劳动力的逐渐增长,满族在经济上逐渐边缘化。
清朝后期,几乎所有的重大经济事件都与汉族人有关,如棉纺业、钱粮、光绪新政产业的实行等。
相反,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朝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我国之间的贸易逐渐转为受制于外国列强,使满汉之间关系的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文化方面在文化方面,清朝的满族统治也与汉族民众融合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元素。
旗人是什么意思
旗人一般指八旗子弟(八旗旗人及其后代)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满洲、蒙古、汉军同属一旗,旗色亦相同,八旗军人数最多时有27万人。
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又称旗人,八旗子弟并非贵族,只是兵丁,八旗中官员子弟多为纨绔子弟。
“八旗子弟”,是指八旗旗人,八旗制度终结后,多指八旗旗人的后人。
清末许多“旗下人”都非常会享乐,十分怕劳动。
男的打茶围,蓄画眉,玩票〔非职业演员从事戏曲表演),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一天到晚尽有大量吃喝玩乐的事情可以忙的。
女的也各有各的闲混过日的法门。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封禁政策,是清朝政府为保护满族风俗习惯、防止汉化、维护本民族利益,在东北地区实行的长达二百多年的一种统治政策。
它是清朝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清朝政府实施与维持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途径,但同时它也造成了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关于东北封禁政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试图通过对封禁政策相关问题的梳理,以期得出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标签: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回溯历史,东北地区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统治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也正因此,清朝政府将东北地区与关内其他省份地区区别对待,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使东北边疆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
这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就是封禁政策。
它是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者尽可能地限制汉人在东北定居、垦荒以及从事采参、捕貂等活动的一种政策。
封禁政策的实行,不仅是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手段,也是清朝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的东北乃至全国都产生深远影响。
一、封禁政策的起止时间关于清代东北封禁政策的起始时间,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将柳条边的修筑视为清政府封禁东北的开端[1];二是将康熙七年(1668)《辽东招民授官例》的废除作为封禁东北开始的标志[2];三是将乾隆五年(1740)舒赫德奏请封禁东北看作封禁东北的起点[3];四是将封禁东北当作一个循序演进的发展过程,认为清政府的封禁起源于天命或崇德年间,酝酿于顺治,形成于康熙,并厉行于乾隆[4]。
这四种说法,各有道理,但笔者认为最全面的当属第四种。
因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阶段。
虽然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天命和崇德年间对东北的封禁只是针对朝鲜人,而非严格意义上针对汉人的封禁。
但是,我们仍可以将它看作是后世针对汉人所实行的封禁政策的雏形或者原型。
而顺治、康熙、乾隆时期的封禁,也可以看作是封禁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运用。
在探讨清政府解禁东北的时间上,大部分的学者都把着眼点放在了外力对封禁政策的冲击上。
满族由来满族的起源、满族八旗和满族姓氏与家谱一、满族的起源满族原称为“满洲”。
清太宗皇太极于公元1635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天聪c ōn ɡ九年十月庚ɡēn ɡ寅y ín),公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命令,其中说道:“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w ū喇l ǎ、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zh ū申sh ēn 。
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y ì,实与我国无涉。
我国建号‘满洲’,统诸绵远,相传奕y ì世。
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自此以后,“满洲”作为民族称谓被正式统一使用。
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全国满族同胞都在纪念民族再生,此为“颁b ān金节”。
皇太极之所以选用“满洲”这一称谓,主要原因还是有一个关于满洲始祖的传说:很久以前,位于长白山之东的彼b ǐ布b ù勒l è霍hu ò里l ǐ湖,天降三位仙女前来沐浴。
浴毕上岸,飞来一只神鹊,嘴衔一个红果,置于最小的三仙女佛f ó库k ù伦l ún衣上,不慎被三仙女吞下,即感而成孕,生子名布库里雍顺。
生而能言,倏sh ū而长成。
布库k ù里l ǐ雍y ōn ɡ顺sh ùn沿河流而下,见有三姓人争斗,遂曰: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天降我定汝等之乱。
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即为满洲始祖。
如此天命神受的传说,对当时女真人来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但传说不是历史。
实际满族的形成是经历过漫长的岁月的。
满族的先人,在舜sh ùn 、禹y ǔ时代就与中原有了交往。
还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肃s ù慎sh èn 人,有时也被称为挹y ì娄l óu。
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现东北、俄罗斯沿海一带, 到了隋唐时期,肃慎和挹娄的后人被称为勿吉和靺鞨(Mohe ),有数十部,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广阔地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韩)金晙永八旗文化与满洲认同边限:以八旗汉军为中心[收稿日期]2018-08-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融合视域下清代汉军旗人国家认同研究”(编号:15BZS062)[作者简介]金晙永(1987—),男,韩国大田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史。
[摘要]清代八旗是多民族群体,因而八旗内共存女真、蒙古、汉族等多元文化。
该多元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八旗文化。
八旗文化的形成过程,相当于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入关后,八旗汉军在满洲民族共同体中逐渐边缘化,到乾隆时期,乾隆帝实行八旗汉军旗的出旗政策,但汉军旗人的出旗并不意味着在满洲民族共同体中排除整个汉军旗人。
八旗有明显阶层区分的性质,该阶层区分逐渐固定化而成为世袭身份。
国初编入八旗汉军的旗人仍然是满洲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可以享受朝廷的优待。
清代旗人族谱是表示身份认同的重要凭证。
因此,在《清代满族家谱选辑》中利用汉军旗人家谱,探讨满洲多民族共同体的演变中如何看待汉军旗人,以及在族谱中可发现的八旗共同文化特点。
[关键词]八旗汉军;满洲认同;八旗文化;沈阳甘氏[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19)01-0050-07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19.01.007第1期2019年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Jan.2019一、满洲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清代八旗可以说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群体。
八旗内有女真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锡伯族等多种民族成分,因而八旗内共存女真、蒙古、汉族等多元文化,该多元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共同文化。
在本文中该共同文化称为八旗文化。
记忆、口述与文献中的驻防旗人社会—评《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陈新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潘洪钢研究员在史海浸淫数十载,涉猎广泛,在明 清史、民族史及社会史等方向上笔耕不綴,成果丰硕。
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持续关注清代驻防八旗问题,学术旨趣从政治制度拓展到民族关系、族群社会、日常生活等各方面。
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作《清代 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是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优秀成果。
《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一书突破了传统八旗制度史研究的范 式,以清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为背景,在社会史的视阈下,兼采历 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方法,对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生活、制度变迁、民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长时段的专题性研究,首次从 总体上呈现清代全国八旗驻防族群二百多年的社会变迁历程。
全书7〇余万 字,大开大合,聚焦于清代族群与制度,堪称一部驻防旗人族群通史。
全书除代序、余论外,共分八章。
代序部分,作者从研究缘起、历史 记忆和民族心理、学术史回顾与研究方法思路三部分进行了阐述,强调田 野调查、访谈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方法论层面获得口述史料的保存,以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历史观念层面使研究者接触历史现场,体验历史本真与复杂性,获得新启示、新思路。
其次,对不同族群的选择性记忆的解读,也阐释了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的复杂性。
同时,梳理了民 国以来学术界对八旗驻防族群研究的国内外成果。
全书体大思精,从历史总体俯瞰清代驻防旗人族群社会变迁,层层递 进,颇具匠心,新意迭出。
从社区理论视角下的驻防旗人日常生活,到汪 洋孤岛中的制度桎梏,从婚姻与妇女到整个旗城旗营的社会变迁,既是有 序的铺排,也是逐步的深入。
有理论的探索,也有历史演进的叙述。
如社近代史学刊(第23辑)区理论首次运用于全面解析驻防旗人生存状况的论述、驻防旗人的土著化与族群内部差异的讨论、驻防族群的地方认同等方面,理论和史实讨论都得到了深人和升华。
八旗制度简介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旗,满语为gusa(汉译固山)。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徵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44年征服明朝,建立大清。
八旗铠甲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
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
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
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分布镶黄旗满洲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清代满族旗人户口登记制度研究清代满族旗人户口登记制度研究清代满族旗人户口登记制度研究2016-12-04中国史论文清代满族旗人户口登记制度研究清代满族旗人户口登记制度研究目前学界对清朝八旗户籍制度多有研究,但多集中在八旗人口分类、户等种类、编制内容、旗籍变更等方面的考证,而对八旗户籍制度如何规定旗人户口调查、登记、管理和八旗户籍制度的特征、作用及其影响知之甚少,为此,笔者从相关史料中爬梳出大概轮廓,让读者能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八旗甚至是整个清朝社会的结构特征。
一、皇族户口登记清统治者以血缘宗支远近为基础,将皇族人口分为两大类:以显祖宣皇帝塔克世所生子女为本支,称之为宗室,以腰束黄带为标志,俗称“黄带子”; 以其伯叔兄弟为旁支,称之为觉罗,以腰束红带为标志,俗称红带子。
以此为标准,对皇族人口进行详细的户口登记。
(一)户口登记方式清朝皇族的户口登记实施的时间较早,据载早在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就有规范的户口登记制度。
崇德三年(1638)谕令:“亲王以下至宗室所生子女,年及一岁许将其名并所生年月日时,母氏某,收生妇某,开列送府,详载册籍。
其另室所居妾媵所出者,亦准记籍。
如将未居另室妾婢所出,并抚养异姓之子谎报者,治以重罪。
觉罗子女年及一岁,照前例记籍。
其庶出之子亦准记籍。
如以抚养异姓之子谎报者,治以重罪。
”清初,皇族子女户口登记的内容就极为详备。
不仅详列宗室觉罗子女的出生日期、母氏,连同收生妇都一同记载。
清定都北京以后,顺治帝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皇族人口登记制度进行了修正,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顺治九年(1652)题准:“亲王以下所生子女详开某王、某贝勒、某妃、夫人某氏所生,子名某,并生子之年月日时,收生妇某,保结某,送府记籍。
贝子以下至宗室,俱照此例,开名送府。
觉罗所生子女,即令报知各旗首领。
其首领于生子三日前亲加察询,某人某妇于某年月日时,第几男、第几女,名某,收生妇某,逐一开录。
于每年正月初十日以内,亲赍送府。
若迟误不送及错送者,首领从重治罪,其子不准载入觉罗册籍。
”宗室与觉罗子女的登记有了差异,登记宗室子女时,不仅把收生妇逐一开录,而且又加保结某,共同载入册籍;而觉罗子女登记时则没有记载保结某这一项,盖因统治者对宗室子女人口登记更为重视之故。
清入关前限制妾婢所生子女的呈报,不准登记入册,否则治以重罪。
推测是因为统治阶级恐将出身卑微的妾婢的子女载入册籍,有玷皇族血统的纯正。
但考虑到同为皇族所出子女,故顺治十八年(1661)议定宗室未居另室妾婢所出之子也可以载入宗室册籍。
对因罪而革退的宗室觉罗,“向皆不入玉牒”, 但恐“与齐民无别”, 故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定:“革退宗室,给以红带,附入黄册。
革退觉罗,给以紫带,附入红册。
于恭修玉牒时,附名册后。
所生子女,均由本旗保结送府入册。
“避免因日后年远,湮没无闻。
(二)户口登记机构和官员管理皇族人口登记的机构是宗人府。
顺治九年(1652)清廷设立宗人府,其中“宗令掌皇族属籍,以时修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丽派别,申教诫,议赏罚,承陵庙祀事。
宗正、宗人佐之”.初制均由以亲王郡王为宗令,贝勒贝子为宗正,镇国辅国公为宗人,后来多以有贤能的人充任。
下设置左、右二司,“分掌左、右翼宗室、觉罗谱碟,序录子女嫡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谥;并核承袭次序、秩俸等差,及养给优恤诸事”.左、右二司是宗人府下负责宗室子女登记具体事宜的机构。
清廷以宗支远近以及爵秩高低,设不同的官员进行人口登记。
宗室自亲王以下至辅国公所生子女,由礼部长史司仪长、典仪等官负责;镇国将军以下至闲散宗室,由族长负责;觉罗所生子女,由各该首领负责。
除了宗人府作为皇族人口登记的总机构外,清廷还利用设立的一套完善的封建宗族制度,协助宗人府管理人口登记工作。
据载:“宗室觉罗族长、教长,宗室左翼二十族,右翼二十族。
所设族长,各有图记。
缺出,由府传集该族,拣选补放。
……宗室各族,量其人丁多寡,各设教长一二三人不等,协理族务。
缺出,由本族拣选补放。
……觉罗子女首领左翼九员,右翼五员,各有图记。
缺出,由府与该旗大臣官员内拣选。
……觉罗族长左翼十一人,右翼二十九人,无图记。
“宗室和觉罗的族长主要任务是管理族务,教长协助之。
统治者极为重视皇族人口的出生登记,故负责皇族子女的户口登记工作为族长、教长日常族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又设置总族长二人,“专令稽查宗室,兼管各该旗族长。
“总族长在皇族户口登记工作中主要是起监管作用,防止各该旗宗室、觉罗子女人口漏报、捏造等情况的发生。
为了防止宗室、觉罗所生之子被遗漏,清廷又设稽查幼子之员,即宗室觉罗子女首领,将皇族等所生幼子,编查送宗人府造册。
清朝皇族也设有佐领,作为管理宗室、觉罗人口的行政机构。
雍正二年(1724)谕:“宗室、觉罗佐领,惟朕可以役使。
……理应置之公中,令在上三旗行走”可见在雍正朝之前就设有宗室觉罗佐领。
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红等旗“添设宗室佐领十六员,承办宗室事务,各给图记。
“由此可知,宗室、觉罗佐领的主要职责是承办旗下宗室和觉罗相关事务。
除此之外,还有以佐领为单位定期编审和呈报宗室与觉罗户口的职责,其户口册籍与八旗其他佐领的户口册籍形式,户口编审时间、过程及呈报方式完全相同。
综上,可以看出清入关后管理宗室与觉罗子女登记的组织和人员可分为行政系统和宗族系统两类。
其中以行政系统的宗人府为首,下辖官员各司其职,同时宗族中的总族长、族长等在户口登记中起协助作用。
两个系统相互协作,将所辖范围内的皇族人口详查登记,最终将所查户口汇总报于宗人府。
(三)户口登记时间清朝皇族户口在入关前是每年于宗室、觉罗子女年及一岁时登记入册,然后册报到府。
入关后,人口登记和呈报时间上开始有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顺治年间定觉罗所生子女,子女首领要在生子三日之内前去察询,并于每年正月初十以内造册送府,觉罗子女户口是于每个觉罗家庭生子三日内子女首领查询时进行登记的,即没有固定的人口登记时间,具有随机性。
宗室子女人口登记和户口呈报时间没有确切记载,但推测应与觉罗子女登记、呈报的时间差不多。
随着皇族人口的不断激增,为了准确查核皇族人数,加强对皇族人口的管理,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为一年作四次登记宗室觉罗所生子女,每三个月一次,查明后造册报给宗人府,注册入籍,至此成为定制。
二、普通旗人户口登记(一)比丁制度清廷对编入佐领的旗人户口登记有一套严格制度,即“比丁制度”. 所谓“比丁”, 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载:“故事,凡八旗外任文武官员、各省驻防旗人、北部蒙古藩属、附京皇粮庄头,每届三年,均有比丁之例。
外任官员,由本旗都统行令该督抚,查考随任亲属男女人口、年岁及家丁若干名口,开报达部;外藩王公,各因其地,由盟长或将军都统查其人丁、军实;开报于理藩院存记;庄户由内务府遣司员周历查核,统皆谓之比丁。
“上至八旗官员下到内务府庄户都涵盖在”比丁”范围内,福格所描述的“比丁”应是清定都北京后的情况。
在入关前,满族统治者就开始重视对旗人户口的编审。
天聪四年(1630),建立了三年编审一次壮丁的制度,对各牛录旗人进行户口登记与编审。
“今时值编审壮丁,凡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等官,俱宜自誓,牛录额真各察其牛录壮丁,其已成丁无疑者,即于各屯完结。
凡当沙汰老弱及新编疑似幼丁,系沈阳赴沈阳勘验,系东京者赴鞍山勘验。
此次编审时,或有隐匿壮丁者,将壮丁入官,本主及牛录额真、拨什库等,俱坐以应得之罪。
若牛录额真、拨什库,知情隐匿者,每丁罚银五两,仍坐以应得之罪。
“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又谕令:“凡年六十以下,十八以上,并从本地带来之汉人,每家所有壮丁若干名,俱照例编审。
其目不能视,足不能行,手不能持者,不入编审内。
……如有隐匿壮丁不送编审者……将所匿之人入官,仍交刑部,照例治隐匿之罪。
“清初,又定:“八旗人丁,每三年编审一次。
令各佐领稽查已成丁者,增入丁册,其老弱幼丁不应入册。
“清入关前,对外战争需要大量兵力,而旗人数量较少,在旗人员“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都有当兵、纳赋和差徭的义务,所谓”凡百差徭,皆从此出”.那么统治者对旗人户口的编审重点在于确查可出征作战以及服差役壮丁的数目,故在人口登记时那些“目不能视,足不能行,手不能持者”和“老弱幼丁”是不能编入户口册的,而对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壮丁则不许隐漏。
在不同时期,清统治者对在旗人员载入册籍的标准规定在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是将“成丁”登记在册,令其披甲当差。
入关前,以十八岁为成丁。
雍正时又定:“八旗正身壮丁,年十五以上该管官查无假冒,方准入册。
”乾隆四年(1739)将壮丁入册年龄提高到十八岁,后又统以将十六岁以上的旗人登入丁册。
除了以年龄作为登记壮丁人口的依据外,亦有以身高为“成丁”标准的规定。
康熙年间,宁古塔地区比丁时,“每于三年后,将军出示,无论满、汉,其未成丁者,俱到衙门比试,名日‘比棍’. 以木二根,高如古尺五尺,上横短木,立于将军前,照册点名,于木棍下走过,适如木棍长者,即注册,披甲派差食粮”.到雍正、乾隆年间编丁时又有“身及五尺皆入册”的条令。
同时,达不到标准的幼丁也可以登记入册“官员子弟有职任者,不论已未及岁俱准分户;养育兵之未及岁者亦入丁册。
“此外,旗人犯罪被除旗籍者,其子孙可以编入丁册。
在旗人入册标准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八旗比丁制度逐渐趋于规范和统一。
雍正年间重新厘定八旗人口登记的内容和方法,八旗户口的编审,已经基本制度化:雍正五年(1727)定:“八旗人丁,三年编审一次。
凡身及五尺皆入册,已故者开除。
各佐领造户口清册二本,一咨户部,一存该旗。
其户口册内开载一户、另户某人,系官开明某官某人,无官者开载闲散某人,上书父兄官职名氏,旁书子弟及兄弟之子、并户下人丁若干。
“户口登记内容较为详备,包括户主姓名、身份,父亲、兄弟姓名和官职、自己和兄弟之子都要载入该户口册中,连户下人也都要登记入册。
雍正七年(1729)又令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自大臣官员至闲散人等生有子女者,其子女在满月后需呈报佐领注册,至十岁时,由佐领、参领等呈报都统注册。
到乾隆年间,对八旗户口稽查和登记的要求更为严格。
乾隆六年(1741)重新制定八旗人口编审制度,“凡编审各佐领下已成丁及未成丁、已食饷之人,皆造入丁册,分别正身、开户、户下于各名下开写三代履历。
其户下人祖父,或系契买,或系盛京带来,或系带地投充,或系乾隆元年以前白契所买,分别注明。
“不仅将八旗户籍分为“正身”、“开户”、“户下”来确定旗人的身份,而且还要在户口册中开写父、祖的姓名和职业等。
对户下人需稽查其祖父的出身,并记录在册。
新的比丁制度的.确立,使旗人的身份在户口册中清晰呈现。
清廷利用户口登记,将旗人牢牢束缚在旗籍中,便于对不同户籍的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八旗户口登记实质上就是对八旗内部进行封建等级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