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
- 格式:ppt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50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考古回顾与展望摘要: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所代表的文化早于三星堆,是当时成都平愿追溯到的最早的史前文化。
这些城址的发现将成都平原的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显示此时成都平原已出现早期文明的萌芽,与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处在同一发展水平。
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文明多源一体的考古新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本文对成都平愿史前城址群的发现、调查、发掘与综合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
关键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宝墩遗址;高山古城;鱼凫古城;聚落研究;科技考古一、考古发掘情况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是1995-1996年相继发现的。
根据考古发掘及研究情况的时段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酝酿起步时期(1980年代-1995年)虽然在20世纪50、60年代便有了对温江鱼凫村遗址、郫县古城村遗址的调查,但当时因为认识的限制,只认为它们是春秋战国、汉代或汉代以后的城址。
真正对这些古城遗址的性质有基本明确认识,集中于1980年代至1995年期间,主要表现为对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进行的一些零星考古调查工作。
宝墩遗址新津县宝墩遗址于1984年调查时发现,发现陶片和磨制石斧。
1987年在宝墩遗址真武观地点发现磨制石器和陶片。
198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曾经与成都市考古队共同调查宝墩遗址,但没有形成文字资料发表。
郫县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于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1985年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芒城遗址1989年至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都江堰市文物局层两次对芒城遗址做过调查试掘,但收效甚微,也没有发表资料。
(二)第二阶段:发展与初见成效时期(1995~2005年)在国内多地发现和确认了一大批史前古城遗址的学术背景之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平原也先后确认和发现了8座史前古城遗址,并在大多数古城遗址开展了考古试掘与发掘工作。
成都平原教学亮点成都平原是成都市区最主要的教育集聚区之一,拥有众多优质的学校和教育资源。
在成都平原的教学中,有许多亮点值得一提。
首先,成都平原的教学注重个性化教育。
学校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成都平原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生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实践、艺术创作等,从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成都平原的教学注重多元化教育。
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个方面能力,如语言表达、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等。
学校提供多种课外活动,如音乐、舞蹈、体育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此外,成都平原的教学注重教育科技的应用。
学校注重引进和利用教育科技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师们也积极利用电子课件、网络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成都平原的教学注重创新教学。
学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创新,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校建立了教学研究团队,组织教师们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成都平原的教学有着许多亮点,如个性化教育、实践教学、多元化教育、教育科技应用和创新教学。
这些亮点使成都平原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平台。
让我们期待成都平原教育更加繁荣发展的未来!。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地台,以西是松潘-甘孜地槽区。
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址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
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约 1 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期间,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 6500 万年)形成。
距今 2 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发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形成青城山脉,这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后的造山运动,但成都平原本身没有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发生。
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成都平原由龙门山前出口的岷江、湔江、西河、南河等八条主要河流所堆积形成的洪积冲积扇联合而成。
四川盆地作为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 8000~10500米,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悠久稳定的地质历史。
除西面断裂带外,成都平原南面和东面地质相对稳定。
成都平原西南面的浦江至新津断层带长度约 80 公里,规模较小,在该断层带曾经发生过两次 5 级左右地震,构造活动不明显;成都平原东面的龙泉山褶断束,断裂规模约90 公里,过去 200 万年未有显著地质活动,已被风雨侵蚀成为台地和浅丘。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厚厚以泥土为主的沉积物。
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石结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层十分坚硬。
之上有杂填土,平均深度约5-7 米和沙卵石,平均深度约7-10 米。
由于杂填土、沙卵石都比较“松软”,其间有很多小的缝隙,因此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消耗能力,可以很好地保护其承载的建筑。
尽管西边断层很多,但是地壳运动的能量往往在断层上释放,而坚硬的岩石的抗震作用和泥土的缓冲作用,可以显著的减小地震的破坏。
概述成都的地形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
整体地势相对平坦,属于四川盆地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成都的地形特点进行概述。
一、平原地带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上,该平原与四川盆地相连,地势较为平坦。
平原地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成都农业的重要基地。
平原地区地势相对较低,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有助于农田灌溉和水资源的利用。
此外,平原地带的气候温和湿润,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丘陵地带成都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分布着一些丘陵地带,丘陵地势较高,山脉起伏不平。
东北部的丘陵多为低丘,山体相对较矮,但起伏较大。
东南部的丘陵地区则呈现出丘陵连绵的特点,山势较为陡峭。
丘陵地带的土地多用于林业和果树种植,山区的植被丰富,有助于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
三、山地地带成都市西部和北部是山地地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大凉山地区的一部分。
这些山地地带地势较高,山峰起伏,山脉交错。
西部山地的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植被以高山草甸和针叶林为主。
北部山地相对较低,气候温和,植被类型较多样化。
山地地带的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有助于发展水电和旅游资源。
四、河流湖泊成都市境内有多条重要河流穿过,如岷江、嘉陵江、锦江等。
这些河流在成都市区形成了水网,通过人工整治,形成了锦江、河堤、水岸等城市景观。
此外,成都市还有一些湖泊,如成都市区的红岩湖、西部的青龙湖等。
湖泊和河流为成都市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势相对平坦。
平原地带适宜农业发展,丘陵地带有利于林业和果树种植,山地地带的水资源丰富,河流和湖泊为成都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这些地貌特点不仅丰富了成都的自然景观,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
51个区(市)县被纳入“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2009年12月11日下午,成、德、绵三市规划部门正式签署《成都德阳绵阳规划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首次规划合作联席会。
根据《成都德阳绵阳规划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基础,编制成德绵区域合作发展规划。
而根据《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雅安和乐山的部分区(市)县共51个区(市)县被纳入了“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剑指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西部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极核。
其中,成、德、绵三市在《规划》中占据了重要的笔墨。
成都平原定成绵乐三个都市圈 4小时全川互通2009-7-15《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建立高效交通4小时全川互通未来十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将建设成什么模样?由四川省建设厅组织成都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给出了答案,届时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成为我国中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并将优化成都都市圈的功能,大力发展以绵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和以乐山为中心的都市圈。
成都平原:将成为一个整体根据规划,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沿成都平原带发展。
其中,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大力发展以绵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和以乐山为中心的都市圈,将成都平原形成一个整体。
同时,拓展外向型功能,强化与西宁、兰州、西安、贵阳、昆明等周边省会的联系,与重庆城市群深入合作,加强与川东北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等川内城市群的联系,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3个都市圈:1小时内通勤规划确定了三个都市圈,即成都都市圈、绵阳都市圈和乐山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包括成都市市域全部区县,德阳旌阳区、广汉、什邡、绵竹、群的首位都市圈,都市圈内通勤时间小于1小时。
绵阳都市圈以绵阳为中心,包括绵阳市域的全部区县,德阳的罗江,这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次级都市圈,都市圈内通勤时间小于半小时。
第一节成都平原土地利用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资阳和眉山5个地级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5.35万平方公里。
一、大力实施灾后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优先保障灾后重建用地。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合理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调整用地结构,注重内涵挖潜,集约节约用地。
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统筹城乡用地。
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围绕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矿用地提供有效保障。
二、优先保障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灾后重建中恢复生活和生产的必需用地,对灾后重建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保障适宜重建区灾后重建用地,提升区域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保障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促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适当控制适度重建区的建设用地增量,优先保障生态建设和修复建设项目用地,保证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项目用地。
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综合治理,控制都江堰-江油断裂系两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内土地开发强度。
针对因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毁损和废弃的土地,在调查评价的前提下,开展科学有序的土地整理复垦工程。
三、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基本农田用途转变,加大土地投入,改善耕地质量,推进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加大耕地污染的防治力度。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大成都平原综合整理区的农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力度,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渠系配套,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稳产优质耕地。
到2020年,规划安排该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0.05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52.38万公顷。
四、以内涵挖潜和优化结构为主,严格控制本区建设用地总量,特别是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提升土地利用集约水平。
优先安排大中城市及重点镇用地指标,有序引导小城镇建设,鼓励外围组团发展,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和集聚力,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
成都平原城市群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形势与潜在源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形势与潜在源分析一、引言臭氧污染是我国大气环境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在夏季,城市群中常常出现高浓度的臭氧污染。
成都平原城市群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人口聚集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夏季臭氧污染的天气形势和潜在源,为进一步控制臭氧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形势在成都平原城市群,夏季是臭氧污染的高发季节。
一方面,夏季日照充足,温度较高,这些都是臭氧生成的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夏季水汽含量相对较高,极端气候事件如高温天和持续干旱等,也为臭氧生成提供了条件。
在天气形势上,成都平原城市群夏季实行季风气候,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得湿度较大。
此外,成都平原还常受到由青藏高原上空的干燥西北气流带来的干冷空气影响。
这种湿度和干冷交替的气流特点使得成都平原夏季臭氧污染形势复杂多变。
三、夏季臭氧污染潜在源分析1. 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的前体物质。
成都平原城市群交通拥堵严重,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是夏季臭氧污染的主要源之一。
2.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的燃煤、燃气和石化等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工业废气排放中的颗粒物等物质,都可能促进臭氧的生成。
3. 生物质燃烧:农业园区和农村地区夏季常常进行秸秆焚烧等农作物垃圾处理方式,废气中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都可能对臭氧污染造成负面影响。
4. 自然排放:植物和生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臭氧生成的重要源之一。
成都平原城市群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其中树木和花草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较高,植物间的化学反应也会促使臭氧的生成。
四、臭氧污染的风险与防控措施夏季臭氧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也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为了减轻臭氧污染对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交通管理,推进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发展,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成都平原的形成与演化
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地貌最典型的一种地貌。
因其地处西南端,又分布在长江中
游地区,成都平原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是许多重要城市的发祥地,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意义。
成都平原形成和演化,主要研究基于古地理学范畴。
根据古地志记载,曾经有宋以来“西放六河”横亘整个成都平原,其中三河流经长江河口,乃是成都平原形成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近期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研究,关于成都平原形成及演化有更加完善的理论。
第一,构造演化:据分析,成都的基底为长江坳陷,受到早中生代火山喷发的影响,
长江坳陷贴近中华地台旋转和凹陷,形成了明显山谷沟谷地貌;晚中生代岩溶剥蚀,凸起
一部分地貌,形成婆有、草原等地貌特征。
第二,水文地貌演化:随着构造演化,中国特有的裸坡植物群落影响,以及受地形控
制的集水系统发育,丰富的河流和湖泊网络构筑起,形成了现代成都平原水系演化图。
第三,泥沙演化:在中国东部和北部,集水洼地块较多,具有稳定的洪泛活动;而在
成都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受到长江西源河流泥沙的搬运输入,使成都平原获得半侧、半
谷河谷地貌。
第四,古今演化:随着长江流域气候变迁及人类活动,成都平原也经历了千年的变迁。
例如,长江西源改道,今日的古龙河流域已不复存在;而作为长江上游主要交通要道的兴
都河已遭断流;火烧洞庭湖,今日的湖泊地貌也不复存在。
总的来说,成都平原的形成和演化,是由构造演化、水文地貌演化、泥沙演化及古今
演化这四大方面决定的,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理论价值。
成都川西平原的历史传承成都川西平原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地区。
几千年来,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文明的兴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传承。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探索成都川西平原的历史传承。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历史传承的影响成都川西平原地处西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深刻影响了历史传承。
首先,平原区域地势平坦,水系众多,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这使得成都川西平原成为了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蜀文明便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繁荣。
其次,平原北部的青藏高原和南部的四川盆地形成了一种自然屏障,使得成都川西平原与其他地区隔绝,形成自成一体的发展格局。
这种地理环境帮助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传承。
二、古代文明的传承成都川西平原作为古代蜀地一部分,承载了古代蜀文明的重要遗迹。
蜀文明的发源地就在平原西南的金沙遗址,这是一个距今约4500年的史前文明遗址,发掘出大量与蜀文化有关的文物和遗址。
这些发现揭示了成都川西平原在远古时代就拥有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而这种文明的传承也帮助塑造了今天的地方文化。
三、历代王朝的影响与承袭随着历史的发展,成都川西平原成为了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之一。
秦、汉、唐、宋等王朝都在这片土地上设有治所,并以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影响了这一地区。
尤其在唐朝时期,成都川西平原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充分展现了王朝对这片土地的重视与塑造。
这种历史的承袭不仅使得成都川西平原成为了王朝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民间传统与民俗文化的延续成都川西平原不仅承载了历代王朝的文化传承,也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丰富的民间传统和民俗活动通过世代相传,至今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
比如成都川西平原的龙抬头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鼓点节奏,向世人展示了这片土地独有的民间文化。
而成都川西平原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也以独特的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些民俗文化的延续,是对成都川西平原历史传承的重要补充。
一、名词解释1、三星堆文化:四川地区的古文化,1929年发现于四川广汉南兴乡。
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称为“三星堆文化”,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周之际,分布于成都、新繁、广汉、阆中、汉源一带。
2、文翁石室:文翁石室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多年来为成都培养了数不清的人才,郭沫若、王光祈等人均出自石室,至今仍是我国名校之一。
如今已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级中学,位于成都市文庙前街93号。
3、少城:少城,又称满城,位于成都城区西部,是清朝时朝廷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
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满城,由于处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故人称“少城”。
4、袍哥在四川的哥老会成员被称为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
两种解释大致相同。
袍哥会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盛行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名称,在其他地区被称为哥老会。
袍哥会发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5、宋代蜀学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宋代蜀学指由苏洵开创,由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由黄庭坚、张耒、秦观等文人学士参与组成的有共同思想基础与学术倾向的学派;广义的宋代蜀学指两宋时期包括三苏、周程及其在蜀后学张栻、度正、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贯通三教而以宋代新儒学为主的巴蜀地区的学术。
二、简答题:1、别称及由来:(1)锦官城由来:历史上在西汉时代,成都因织锦业非常发达,还因此专门设立了锦官管理,并筑“锦官城”(现在在成都百花潭公园、青羊宫一带),遂为成都别称,简称“锦城”,也有非常出名古诗句“花重锦官城”的美誉。
(2)蓉城关于成都“蓉城”这个美称也有个美丽的传说,之前芒果台热播的电视剧中也有说明,就是五代时后蜀王孟昶在成都城内遍种芙蓉花,城墙上的芙蓉都开满了话,使成都成为了“四十里为锦绣”的花城,故称作“芙蓉城”,简称就是“蓉城”。
成都平原工程施工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之一,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网密布,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成都平原地区的交通、城市建设、水利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施工。
在成都平原地区,工程施工的规模和难度都是相当大的。
首先,成都平原地区的地形地貌特殊,土地松软,地下水位高,这就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其次,成都平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复杂,雨季长,湿度大,对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尽管困难重重,但成都平原地区的工程施工仍然在不断推进。
在交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正在建设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
这些工程的建成,将极大地改善成都平原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建设方面,成都平原地区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成都平原地区还在进行大量的土地整理和房地产开发,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在水利设施方面,成都平原地区正在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如水库、水闸、泵站等,以改善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提高农业灌溉效率。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进行工程施工的同时,成都平原地区也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在工程施工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土地整理、绿化、水土保持等,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成都平原地区还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以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
成都平原地区的工程施工,不仅需要面对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挑战,还需要面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施工,成都平原地区的工程施工仍然在不断推进,为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