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pdf
- 格式:pdf
- 大小:6.35 MB
- 文档页数:108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五大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8.09•【字号】川办函〔2016〕130号•【施行日期】2016.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五大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6〕13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成都平原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川南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川东北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攀西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川西北生态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8月9日成都平原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集成打造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
落实《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健全合作机制,设立协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力争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以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为抓手,办好“菁蓉会”系列活动,举办第二届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建设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
推进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德阳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推进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举办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提升国防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有关市人民政府)(二)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组织实施航空与燃机、核能装备与核技术运用、北斗导航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石墨烯等高端成长型产业。
重点推进与十大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航空动力、航天高新技术、军工电子、信息安全等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地理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
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
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一种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
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
如图为林盘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得益于该地区()A.水运便利B.水源广布C.人口分散D.气候湿热2.林盘设计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A.减轻台风的危害B.居住条件更舒适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御外敌的入侵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城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
重庆市综合考虑各区域特色因素,将城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
下图示意重庆市五大功能分区。
据此完成3~4题。
3.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A.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B.优化资源配置C.实现区域独立化发展D.城市等级提升4.适合布局在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是()①金融保险业②大学城③先进制造业④现代商贸物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古楼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丰富多样,主要由砖木、砖石、木、土石、土木等构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下图为我国现存古楼的地区分布图。
读图完成5~7题。
5.我国现存古楼分布特征是()A.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商业娱乐类古楼最多B.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古楼种类齐全C.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类古楼最多D.华南地区战乱多发,古楼数量最少6.高大的钟楼、鼓楼等报时警示类古楼大多分布在()A.平原城市B.河谷城市C.边境城市D.山区城市7.木结构古楼数量最多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C.西北地区D.华中地区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中国地产网2009-10-14 9:52:50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成眉石化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二O一O年三月1、规划背景四川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四川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出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原油入川,建设四川乙烯及炼油工程的重大决策,以此填补四川和西南地区乙烯和炼油工业的空白,使西南地区工业结构特别是化工、轻工、纺织、建筑、电子、信息等行业得以推动和升级。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由中石油、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共同筹资兴建了四川石化基地,基地内规划了80万吨乙烯工程、1000万吨炼油项目及配套公辅设施。
2007年8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现环保部)“环审[2007]332号《关于四川石化基地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对四川石化基地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批复,目前80万吨乙烯工程及1000万吨炼油项目均已取得了国家的批复及核准,其中80万吨乙烯工程已经开工建设,1000万吨炼油项目也即将动工建设。
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对四川石化基地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中明确:“基地规划区存在地下水环境脆弱、纳污水体沱江已无环境容量、大气环境污染扩散能力差等重要环境制约因素,环境较为敏感,基地选址存在不足。
因此,石化基地生产总规模应严格限制在1000万吨/年炼油、80万吨/年乙烯的规划目标,不在发展下游产品”。
基于此,原在石化基地规划的相关下游产业必须另择地选址建设。
为此,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有关专业单位进行了前期工作,将“四川石化基地下游园区”初步选址在成都市南部边缘的新津县金华镇境内;2009年底,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指示精神,从四川省各地市州的经济均衡发展考虑,拟将“四川石化基地下游园区”移出成都,落户在眉山市境内。
眉山市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的规划以及园区的建设条件,推荐了彭山县境内的三个园址{方案一(青龙镇东侧)、方案二(青龙镇西侧)、方案三(彭山县西南侧)};2009年12月23日和24日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会同四川省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专业人员赴彭山现场进行实地考察,2010年1月19日相关专家及有关部门人员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推荐在彭山县西南侧凤鸣镇境内的选址(方案三)。
侏罗纪温泉谷度假区概念设计方案The CONCEPTUAL design ofJurassic HOT SPRING VALLEY目录一,项目背景Background research二,规划策略PLANNING STRATEGY三,设计理念DESIGN CONCEPT四、总体布局MASTER PLAN五、建筑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OF ARCHITECTURE六、温泉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OF WARM SPRING一,项目背景Background research二,规划策略PLANNING STRATEGY三,设计理念DESIGN CONCEPT四、总体布局MASTER PLAN五、温泉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OF HOT SPRING六、建筑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OFARCHITECTURE四川省区划图成都市区划图区位成都,简称蓉、成,别称蓉城、锦城,享有“西部之心”美誉。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
都江堰市(Dujiangyan City)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
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
都江堰城市交通便捷。
城区由成灌高速直接与中心城市联结,距成都车程约30分钟,距双流国际机场仅有40分钟车程,根据成都市政府最新城市发展构想,将构建以成都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30分钟车程为辐射半径的“大成都”气候条件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区域背景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定位为我国战略“第四极”的双核之一、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核、全国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
按照《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规划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成为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陈姣姣【摘要】一体化发展是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强竞争力的必然手段.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成都肩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传统的单核集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必须与周边城市抱团发展,形成更大的合力参与国际分工.“1+7”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在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一体化发展基础良好.通过成都与其他城市群发展对比,分析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瓶颈,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协调架构、无缝全域对接、区域联防联治将是继续推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竞争力;路径【作者】陈姣姣【作者单位】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71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之间的抱团发展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城市群通过开展内部分工,促进资源要素共享,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提升各自以及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四川省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正是顺应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拓展成都外部空间,深入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肩负四川省“首位城市”的责任担当,提升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联动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各城市的优势资源,强化各城市间产业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一)成都一城独大的发展模式逐步被打破为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四川省委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带动作用,努力做大其他城市经济板块,这一战略的实施实质是要破解成都一城独大现象,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
从2010-2016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的GDP增速来看(表1),自2014年以来,经济区内其他城市(除2014年乐山)的GDP增速都超过了成都,这有力地说明当前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发展态势已经开始从成都单核集聚发展向集聚与扩散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变,成都一城独大的这种模式已经逐步被打破。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51个区(市)县被纳入“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2009年12月11日下午,成、德、绵三市规划部门正式签署《成都德阳绵阳规划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首次规划合作联席会。
根据《成都德阳绵阳规划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基础,编制成德绵区域合作发展规划。
而根据《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雅安和乐山的部分区(市)县共51个区(市)县被纳入了“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剑指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西部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极核。
其中,成、德、绵三市在《规划》中占据了重要的笔墨。
成都平原定成绵乐三个都市圈 4小时全川互通2009-7-15《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建立高效交通4小时全川互通未来十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将建设成什么模样?由四川省建设厅组织成都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给出了答案,届时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成为我国中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并将优化成都都市圈的功能,大力发展以绵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和以乐山为中心的都市圈。
成都平原:将成为一个整体根据规划,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沿成都平原带发展。
其中,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大力发展以绵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和以乐山为中心的都市圈,将成都平原形成一个整体。
同时,拓展外向型功能,强化与西宁、兰州、西安、贵阳、昆明等周边省会的联系,与重庆城市群深入合作,加强与川东北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等川内城市群的联系,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3个都市圈:1小时内通勤规划确定了三个都市圈,即成都都市圈、绵阳都市圈和乐山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包括成都市市域全部区县,德阳旌阳区、广汉、什邡、绵竹、群的首位都市圈,都市圈内通勤时间小于1小时。
绵阳都市圈以绵阳为中心,包括绵阳市域的全部区县,德阳的罗江,这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次级都市圈,都市圈内通勤时间小于半小时。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12.20•【字号】川府发〔2016〕59号•【施行日期】2016.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59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四川是农业大省,城乡发展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推进城镇化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实施我省“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建设美丽四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要求。
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工作安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各项部署,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新型城镇化道路。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五个统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配套政策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为四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驱动力。
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色发展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以提高质量为关键,注重协调发展,推动实施空间“多规合一”,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城乡体系。
全力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作者: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来源:《先锋》2020年第01期《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完善“一干多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并明确指出,要“完善设施互通机制,协同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公交化运营。
”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公交化运营,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构城市运营方式,充分发挥其速度快的优势,打造投入少、见效快、功能强、辐射广的铁路公交化运营系统,推进市域30分钟和成都平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建设,满足成都中心城区与市域远郊区县及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一体化交通联系需要,此举将大力支撑成都平原城市群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行概况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以成都为中心,向外辐射至德阳、绵阳、遂宁、资阳、眉山、乐山、雅安七个城市。
截至目前,成都至城市群日发动车251对,日均客流总量19万人次,平均发车间隔30分钟。
其中,成灌(彭)铁路开行对数59对,平均发车间隔15分钟,达到国内市域铁路领先水平。
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以来,市域30分钟、平原城市群1小时的快铁交通圈加速形成,每年新增吸引约1500万人次由小汽车出行等转为高铁出行,日均客流量前三位的线路为成都至都江堰、德阳、绵阳,分别达到了1.4万人次、2万人次、4.8万人次,较公交化开行前分别增长了70%、400%和167%。
铁路公交化运营同时推动了境内国铁干线、市域铁路、城轨交通的融合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主骨干、城际交通主通道的作用凸显。
目前,成都铁路枢纽疏解转换客流约50万人次/日,较公交化开行前增加32%。
项目进展(一)聚焦功能,提升规划推进建设。
一是按照“三铁融合”理念对国铁干线、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统筹规划,对廊道重合线路进行调减,对线网密度较低区域进行补强,确保区域轨道覆盖率指标较优;以人本理念优化换乘体系,按照“安检信任票制协同”原则规划实施国铁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间的换乘体系,在轨道交通车站附近按照“高效衔接、便捷换乘”原则规划公交和慢行交通,确保衔接高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