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诊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对糖尿病临床诊疗的指南。
一、诊断标准1. 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2. 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伴有典型症状(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者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二、治疗目标1. 控制血糖水平,使空腹血糖稳定在 4.4-7.0mmol/L(80-126mg/dL)2. 控制餐后血糖,使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mmol/L(180mg/dL)3.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使其低于7.0%4. 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5. 控制血脂,使总胆固醇低于5.18mmol/L(200mg/dL),LDL-C低于2.59mmol/L(100mg/dL)三、治疗策略1.生活方式管理(1)饮食控制: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2)体育锻炼: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体重控制:对于超重和肥胖者,需要减少总体重和腹部脂肪量。
2.药物治疗(1)口服药物:包括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2)胰岛素治疗:适用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建议使用胰岛素注射剂或胰岛素泵控制血糖。
3.并发症预防和控制(1)心血管病预防:严格控制血压和血脂,定期进行心血管疾病检查。
(2)肾病预防: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并控制血压和血糖。
(3)眼病预防: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4)神经病变预防:控制血糖和血脂,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
四、糖尿病教育1.自我监测:教会患者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药物剂量。
2.药物使用:根据不同类型的药物,教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
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及三级预防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当胰岛素分泌绝对或者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即被胰岛素作用的效应细胞,如脂肪、肝脏和骨骼肌的细胞等)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时,即会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发生糖尿病。
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及糖耐量降低,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
但并非血糖升高就是糖尿病,惟独血糖升高到符合诊断标准时才干诊断为糖尿病。
目前我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TO) 1999 年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伤害 (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
糖尿病病情严重或者患者处于应激 (如外伤、手术、严重感染、其他疾病等) 情况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
一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一】糖尿病的诊断患者有无糖尿病,属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过去依靠症状、尿糖及空腹血糖,现已不够充分。
因为有的患者起病缓慢无明显症状。
尿糖浮现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特别在老年患者中因肾糖阈升高,故血糖已高时尿糖定性可为阴性。
由于血糖持续增高是各种并发症的基础,因此,糖尿病的临床诊断,目前国内外都采用静脉血浆血糖及与血糖有关的一些检查,以诊断糖尿病并预测其并发症,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近几年对HbAIc 用于糖尿病诊断指标的研究不少,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HbAIc 作为反映平均血糖和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已经被广泛应用。
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证明HbAIc 能稳定和可靠地反映患者的预后。
2022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已经把HbAI c≥6.5%作为糖尿病的首要诊断标准,最近WHO 也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采用HbAIc 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工具,并建议HbAI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切点。
然而由于我国HbAIc 诊断糖尿病切点的相关资料相对不足,特别是我国HbAIc 测定的标准化程度不够,这包括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加,或胰岛素在靶细胞内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
其特征为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及尿糖、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且伴有疲乏无力。
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糖尿病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
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可发生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以中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记载最为详细。
在世界糖尿病研究史上,中国传统医学最早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症状及并发症;最早提出营养丰美及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最早发现糖尿病人尿甜的现象。
在治疗方面不仅最早提出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及体育疗法,而且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内容极为丰富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心理疗法等。
系统整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当今糖尿病的研究及防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世界各国糖尿病发病情况如何?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
由于调查人群的年龄、调查方法、诊断标准及种族、生活习惯、营养条件不同,各国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差异。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为0.07‰~3.4‰。
在日本、中国及古巴,IDD M的患病率低,分别为0.07‰、0.09‰及0.14‰。
瑞典、芬兰患病率分别为1.48‰、1.90‰,英国IDDM的患病率最高,为3.4‰。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在美国、瑞典、日本、智利、阿根廷等国患病率约5%~7%,西欧、东欧、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患病率约为2%~5%,印度、菲律宾等国患病率约为1%~4%,不同种族之间有差别,城市高于农村。
临床医师《内科学》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发生急性代谢紊乱,例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一般以为遗传和环境均起作用。
临床上分Ⅰ型(胰岛素依赖型)和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
(一)临床表现1.代谢紊乱症侯群"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Ⅰ型患者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
考试大网站收集Ⅱ型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肥胖患者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
患者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
高血糖可使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至视力模糊。
2.并发症和(或)伴发病(1)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2)感染,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反复发生,泌尿道感染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
肾乳头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
(2)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LDL,VLDL正相关,与HDL2 ch水平负相关。
胰岛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肢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导致肢体环疸。
2)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
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
山梨醇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流动力学改变,2.3~DPG等与微血管病变有关。
①糖尿病肾病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Ⅱ型糖尿病,其严重性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悦读生活·百科Family life guide -31-姚云(汶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一旦患上该病,不仅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伤害,同时也会给患者家庭带来一定负担。
从专业的角度,糖尿病的预防分为三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作为患者和普通家庭,为了有效预防糖尿病,需要从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以下是一些关于在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或(及)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常出现“多食、多尿、多饮及体重减轻”症状。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眼、心、脑、肾等功能受损,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等危急重症。
预防糖尿病的方法保持体重糖尿病预防指南中明确说明:肥胖是导致人患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人体出现的各种代谢异常情况,都与肥胖有着直接关系,也就是说,超重的人会比体重正常的人患病风险更大。
成年人脂肪堆积的位置一般在腰部和腹部,有的人虽然测量体脂的时候指数正常,但是腰腹部的脂肪非常多,是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
有研究表明,使超重或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因此,想要有效预防糖尿病,要先从减轻体重开始做起。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保持体重并不建议通过节食、不运动的方式进行,这样做未必能够减少脂肪,还有可能减少人体的肌肉含量,而肌肉变少,人体的血糖有可能会更加不稳定。
有氧运动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非常忙碌,城市化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每天在公司-家来回穿梭忙碌,工作压力大,缺少锻炼的机会,在不锻炼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就会降低,各种各样的病症都可能出现。
所以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锻炼方式,如有氧运动等提升人体免疫力,起到一定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可以是每周进行大概150分钟左右的步行,分摊到每天进行的话,大概是每天30分钟左右。
糖尿病的诊断要点糖尿病的诊断要点: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诊断糖尿病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糖代谢指标和血糖测定结果。
1. 症状和体征: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多食,以及明显体重减轻、乏力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皮肤感染和创面愈合缓慢等特征。
2. 空腹血糖测定:空腹血糖测定是最常用的糖尿病筛查方法之一。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值应该在3.9-5.6mmol/L之间。
空腹血糖≥7.0mmol/L可以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3.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种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
对于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HbA1c≥6.5%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4.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可用于糖尿病的确诊,尤其是对于怀疑糖尿病的患者,或在其他诊断方法结果不明确的情况下。
OGTT需要患者饮用75g葡萄糖溶液,然后测定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如果2小时血糖≥11.1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5. 随机血糖测定:随机血糖测定适用于症状明显的患者,不需要空腹。
如果随机血糖≥11.1mmol/L,并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则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6. 尿糖和尿酮体测定:尿糖和尿酮体的检测可以帮助鉴别糖尿病的类型,以及判断是否伴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如果尿糖阳性,结合血糖测定可以帮助诊断糖尿病。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诊断要点主要包括症状和体征的观察、空腹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随机血糖测定以及尿糖和尿酮体的检测。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准确诊断糖尿病,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和管理建议。
及早进行糖尿病的诊断和管理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又称糖尿病症,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一、诊断标准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且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4. 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水平在餐后2小时≥11.1mmol/L,且较空腹血糖水平升高≥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水平≥6.5%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二、分类与分型1.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也可发生于成年。
2. 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人群发病率较高。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4.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三、治疗原则1.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睡眠等。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3. 并发症防治:积极防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4.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四、治疗目标1. 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HbA1c≤6.5%。
2. 控制体重:肥胖患者体重减轻5%10%。
3. 血压控制:血压≤130/80mmHg。
4. 血脂控制:LDLC≤2.6mmol/L,HDLC≥1.0mmol/L,TG≤1.7mmol/L。
2023年糖尿病防治指南(正文开始)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的慢性疾病,对患者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制定了2023年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一、糖尿病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糖尿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第一类糖尿病:也称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它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胰岛素缺乏,需要患者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
1.2 第二类糖尿病:也称为成人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中,与遗传、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改变、体育锻炼、口服药物甚至胰岛素注射治疗。
1.3 妊娠糖尿病:发生在怀孕期间,通常在孕后自行消失。
然而,妊娠糖尿病会增加患者在将来发展为第二类糖尿病的风险。
二、糖尿病的预防预防是控制糖尿病流行的关键。
以下是我们建议的一些糖尿病预防措施:2.1 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建议减少糖分、脂肪和盐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
此外,尽量避免过度饮酒和饮食不规律。
2.2 积极锻炼: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并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
2.3 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要维持健康的体重,建议采取科学的饮食和锻炼计划,并定期监测体重变化。
2.4 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是预防糖尿病的基石。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疾病和潜在风险的意识。
三、糖尿病的治疗3.1 个体化治疗: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各不相同,治疗应该根据个体化情况进行调整。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包括第一类、第二类和妊娠糖尿病,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控制糖尿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百度百科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作用障碍或同时存在,并伴有高血糖症。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尿液中酮体和尿糖等指标来确认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五、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芪、苦瓜、茯苓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六、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治疗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
由于病因的复杂性,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变得十分困难,并且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掌握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加强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防控疾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防治能力和生命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特征预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7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59-02
1 糖尿病的早期病症特点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尿、多饮、多食,“一少”指体重减少,患者出现消瘦、疲乏。
糖尿病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1]。
1.1 胆道感染:糖尿病伴发胆囊炎的发病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胆石症,有时还会伴有胆囊发生坏疽及穿孔等糖尿病早期症状。
1.2 体力:疲乏、常有饥饿感、出汗、乏力、心悸、颤抖、低血糖这些均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1.3 眼睑:眼睑下长有黄色扁平新生物(黄斑瘤)这些均是糖尿
病早期症状。
1.4 口腔:口干、口渴、饮水多、口腔粘膜出现瘀点、瘀斑、水肿、牙龈肿痛、出血、牙齿扣痛、或口腔内有灼热感觉,这些均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1.5 皮肤:糖尿病早期症状在皮肤中表现比较明显:下肢、足部溃疡经久不愈;或有反复的皮肤、外阴感染;皮肤擦伤或抓破后不易愈合,或有反复发作的龟头炎、外阴炎、阴道炎。
2 糖尿病并发症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对糖尿病病人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致死率的重要措施。
2.1 糖尿病性眼病;在糖尿病患病过程中,眼睛的大部分组织都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和不同症状的眼部病变。
2.2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对神经造成的一种损害,虽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会引发许多不同的表现,但常见症状大多为感觉迟钝甚至消失、尿路感染、性功能障碍、便秘、腹泻、皮肤多汗或少汗。
2.3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多导致下肢坏疽,发生溃疡,是截肢的主要原因。
其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足部皮肤温度变凉、间歇性小腿肌肉疼痛、容易水肿等。
2.4 糖尿病肾病;肾脏是机体的过滤器,身体内的各种毒素经过肾脏排泄到尿中,人体有益的物质保留在血液中。
而当肾脏出现问
题时,一方面身体内的毒素排泄不畅,另一方面,部分有益物质又会随尿液而排出体外
2.5 糖尿病性心脏病;主要为冠心病和糖尿病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甚至剧烈的胸痛、呼吸短促、出汗、踝部肿胀等。
3 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措施
3.1 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四级。
一级预防:此级最为重要,目的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主要措施是:改变人群中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监护。
二级预防:目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主要措施是:通过健康查体及早发现糖尿病;对高危人群、肥胖、或有家族史、工作紧张的人进行筛查;对糖耐量异常人群进行运动与饮食治疗,并定期观察。
三级预防:目的是较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主要措施是:对已确诊的糖尿病病人,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的综合治疗,使血糖长期稳定的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四级预防:目的是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减少糖尿病人的致残和死亡。
3.2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血压、血脂、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3.2.1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前
提,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病人。
轻型病例以食疗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病人,也必须在食疗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应用药物疗法。
3.2.2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疗法之一,长期有计划的运动,可促进血中葡萄搪的利用,减轻胰岛素的负担,可加速脂肪分解,使血糖下降,帮助肌肉保持弹性,减少副作用的发生,达到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状态的目的[2]。
3.2.3 糖尿病的药物指导:糖尿病患者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停药。
医生应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药物的作用机理、类型、作用时间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方面加强病人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将同类药物同服的错误。
3.2.3.1 糖尿病要合理用药。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病种不下50多种,其中90%的患者属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在不同的个体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个体发生糖尿病以后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状况,伴有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治疗应科学、规范、个体化。
3.2.3.2 早期用药达标最重要。
糖尿病血糖控制如果没有及早达标,胰岛功能将逐年衰退。
对新发糖尿病患者给予强化达标治疗,使各种慢性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早期强化达标有助于保护及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逆转高血糖对胰岛及各脏器血管的毒性作用。
因此治疗糖尿病,早期合理的用药非常关键。
3.2.3.3 联合用药事半功倍。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胰岛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两种情况,联合用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减少单一用药量大产生的副作用及继发性失效。
3.2.3.4 稳定血糖不能以点带面。
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控制,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
糖尿病除了高血糖外,不少患者还伴有其他代谢紊乱,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代谢紊乱,即所谓“代谢综合征”。
这些使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风险增大。
4 结论
糖尿病为终身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
通过对糖尿病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及预防等问题进行论述,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糖尿病虽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并发症多,但通过合理用药及健康有效的饮食和运动可以有效控制病状,使患者保持乐观精神,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伍晓玲.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文选,2003,22(3):395
[2] 唐炜立,周智广.糖尿病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