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观摩课比赛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39
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独特的“隐士”形象;2、探究“隐”及“隐士”的文化内涵。
2学情分析由于高中二年级对“隐”和“隐士”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初中学习过《五柳先生传》,高中学习过《归去来兮辞》,但对“隐”和“隐士”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于是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探究独特的隐士形象”的基础上“初探“隐”和“隐士”文化内涵”。
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分析独特的“隐士”形象;学习难点:探究“隐”及“隐士”的文化内涵。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播放终南山隐士生活的视频)有这样一座山,叫终南山;有这样一群人叫隐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后过着像视频中行于青山、汲取清泉、青竹为伴、清茶一杯、清香萦绕,清音幽远的生活。
现在有隐士,古代更多,隐士文化也绵延不绝。
他们为什么在这深幽静谧,云烟缭绕的山中做隐士呢?隐的背后有哪些文化内涵呢?今天让我们走入《方山子传》来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来读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二、预习反馈,你问我答(一) 字词解释:1、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2、晚乃遁于光、黄间:隐居3、见其所著帽:穿戴4、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留下来的样子5、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6、余既耸然异之:惊奇的样子7、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奔马 8、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9、方山子傥见之欤:或许,可能(二)文句翻译: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际遇。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中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4、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于是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方山子传》。
(2)理解《方山子传》的文意,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了解他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方山子传》。
(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方山子的忠诚、勇敢、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方山子传》的文意,把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 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了解他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 理解方山子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忠诚、勇敢、坚韧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方山子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方山子传》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1.2 提问:同学们对方山子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方山子传》,理解文意。
2.2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3.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如何评价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经历?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评价。
4. 案例分析4.1 教师选取方山子人生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
4.2 引导学生剖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如忠诚、勇敢、坚韧等。
5. 欣赏与借鉴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方山子传》的语言、表达技巧。
5.2 学生借鉴方山子的精神,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方山子的品质和人生经历。
6.2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方山子传》,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思路】积极贯彻新课程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韵味,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把握文章任务形象的塑造方法,掌握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知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为与精神追求。
2.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透过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的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方山子的行径及精神风貌的解读,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的意思吗?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幻灯片展示)“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知道这个可怜的“龙丘居士”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先生的《方山子传》,全面了解一下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板书:《方山子传》二、出示教学目标:(见前)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质疑,解疑。
2.练习题,检查预习。
四、课文研读。
(一)简单说说方山子给你怎样的印象?提问,学生各抒己见。
(二)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提问明确:异。
(三)“异”就是奇怪,因为奇怪,苏轼在文中提出了许多的疑问,试着找出这些疑问。
提问明确:四个疑问:1.何为而在此?2.而岂山中之人哉?3.此岂无得而然哉?4.方山子傥见之与?(四)释疑1.疑问一:何为而在此?这是两人相遇时苏轼问方山子,作者没有写方山子的回答,能说说方山子为何在此吗?明确:然终不遇。
《方山子传/苏轼》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方山子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方山子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人风骨和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方山子传》是苏轼为纪念其好友方山子而作的一篇传记,描绘了方山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品质,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体会苏轼的文学风格。
2.3 教学难点: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生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方山子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总结苏轼的文学风格。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实践环节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或其他相关教材。
5.2 参考资料:关于苏轼和《方山子传》的相关论文、评论、解读等。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苏轼和《方山子传》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4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苏轼的情感,感受文人风骨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