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最苦的亿万富翁.pdf
- 格式:pdf
- 大小:97.10 KB
- 文档页数:3
名人的故事350字名人的故事350字(1):卡普近日,美国26岁高中辍学生卡普一夜间成为亿万富豪的消息,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
高中即主动选择退学的卡普是自学成为计算机编码的天才,他6年前创办的轻博客网站汤博乐(Tumblr)日前以11亿美元价格出售。
汤博乐网站既是微博平台,也是社交网站,可以快速发布图片、文字和视频。
该网站有1亿用户,每天贴出9000万条博文。
百变天后Lady Gaga和Joe Jonas等名人都在汤博乐开设网页。
在曼哈顿上西城长大的卡普,父亲是为电影和电视剧创作歌曲的音乐作曲家,母亲是教师。
卡普11岁时自学HTML编写程序,很快成立自己的顾问公司。
卡普15岁读高中时,父母同意他退学,在家完成教育。
他17岁去日本,软件程序的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开始为高科技公司出谋划策。
卡普回到纽约后卖掉了顾问公司。
2022年,卡普21岁时,在母亲位于曼哈顿的小公寓里创办了博客网站汤博乐。
雅虎公司董事会5月19日决定,以11亿美元收购卡普创办的汤博乐。
雅虎公司执行长玛蕊莎·梅尔说,她希望迅速完成收购,以便推进公司的发展战略。
名人的故事350字(2):弗林·麦加利美国一位14岁少年只因嫌妈妈做饭难吃,立志自强,通过自学成为声名赫赫的大厨,并开了一家自己的餐厅。
这位名叫弗林·麦加利的烹饪“神童”住在美国圣费尔南多谷。
在11岁时,弗林受不了母亲的厨艺“太差”,开始“自立自强”,自己尝试下厨,却不料一发不可收拾,从此爱上烹饪,甚至成为有名的大厨。
弗林表示,刚开始学烹饪时,是通过上网、逛书店方式找寻食谱,后来自己也有了创意。
现在,弗林自己经营着餐厅“pop-up”,还曾在好莱坞的“普拉亚”餐厅担当大厨。
“普拉亚”的大厨赛德拉将弗林形容为“烹饪的艺术家”。
弗林的成才之路在全美掀起了热潮,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争相对这位少年大厨进行报道,称弗林作为一名早熟的厨师,在厨房“动作娴熟,充满自信”,并赞誉他已成美国“最红火的厨师之一”。
名人成功事迹的素材1他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然而父亲还是没能熬过去。
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无奈地结束学业,挑起赡养母亲、抚育弟妹的重担。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学徒。
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他坚信,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后来,他的名字被世人熟知,他是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天只能吃两顿,即使是两顿,还都是汤汤水水,根本填不饱肚子。
他九岁才上学,念到十四岁,因为家境实在太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
母亲向生产队申请领养了一头牛,于是他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放牛娃,他一天能挣两个工分。
他知道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他一边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他能借到的所有的书。
后来,他创办了福耀玻璃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他叫曹德旺。
他初中毕业以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舟山马目农场当起了挖盐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
单调的生活让他很失落,他总想着要出人头地,可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就四处找些书来看,希望能从书里找到出路。
一起挖盐的工友瞧不起他,工作累得要死,还装什么清高看书。
工友的挖苦激起了他对成功的强烈渴望。
后来,他成为了娃哈哈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叫宗庆后。
名人成功事迹的素材2清晨,德国柏林郊区的斯提立兹大街上,一辆马车急驶而过。
已是深冬时节,寒风阵阵吹来,刺得面颊生痛,好似小刀子割肉一般;拉车的马喘着粗气,团团白雾从马鼻子里喷出。
赶马车的人50来岁,多少年来他一直为这一带的居民送鲜牛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都准时不误。
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过了。
和其他牧场经营者一样,他养了许多牛,把牛奶送给居民喝。
但是在这条大街上居住的德国着名女画家芙丽莎·班诺却知道这位送奶人有些不一般的来历。
霍英东:英姿勃发于世界东方作者: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第08期2006年10月28日晚,香港知名富商、全国政協副主席霍英东在北京協和医院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83岁。
霍英东是香港20世纪罕有的商业奇才、最出色的华人体育社会活动家和著名的慈善家。
他是香港第一位晋身于“党和国家领导人”阶层的“红色资本家”,同时也是香港沧桑巨变这部辉煌历史巨剧的见证人。
有媒体称,霍英东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从煤矿工人到亿万富翁,他的奋斗经历是半个世纪香港社会发展的缩影,从香江大亨到全国政協副主席,他的人生轨迹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经典例证。
1923年,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
父母最初为他取名“霍好钊”,后改名“霍官泰”,期望他日后步入官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自己改名为“英东”,意为“英姿勃发于世界东方”。
霍英东曾多次表示,“在香港这些富豪里,我的出身是最苦的”。
7岁那年,他的父亲在出海时翻船而亡,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他的两个哥哥葬身鱼腹。
霍英东的母亲带着霍英东和两个女儿搬进港湾的棚户区,勉强度日。
读完初中后,因日军入侵香港,加之家境窘迫,霍英东不得不辍学务工。
他先后干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等,后抓住机会投身舶运业,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这成为了霍英东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英美对中国实施禁运,可朝鲜战场上的数十万志愿军都在急盼药物、汽油、轮胎等“禁运”物资。
中国政府遂开展了在海外组织抗美援朝物资的工作。
当时,香港的一些爱国商人愿意捐献物资,却无法将其运至大陆。
于是,霍英东冒着被港英当局缉私和管制的危险从事海上运输,成了大陆最信得过的人。
霍英东后来曾回忆道:“从1950年到1953年的3年间,我们几乎每晚开工,没有一天停止过,白天要联络、装货,晚上开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时,就是要加班抢运到深圳蛇口。
而且我们没有一天耽误过。
名人成功的事迹素材五篇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往往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名人成功事迹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名人成功事迹的素材1他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然而父亲还是没能熬过去。
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无奈地结束学业,挑起赡养母亲、抚育弟妹的重担。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学徒。
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他坚信,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后来,他的名字被世人熟知,他是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天只能吃两顿,即使是两顿,还都是汤汤水水,根本填不饱肚子。
他九岁才上学,念到十四岁,因为家境实在太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
母亲向生产队申请领养了一头牛,于是他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放牛娃,他一天能挣两个工分。
他知道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他一边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他能借到的所有的书。
后来,他创办了福耀玻璃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他叫曹德旺。
他初中毕业以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舟山马目农场当起了挖盐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
单调的生活让他很失落,他总想着要出人头地,可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就四处找些书来看,希望能从书里找到出路。
一起挖盐的工友瞧不起他,工作累得要死,还装什么清高看书。
工友的挖苦激起了他对成功的强烈渴望。
后来,他成为了娃哈哈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叫宗庆后。
名人成功事迹的素材2清晨,德国柏林郊区的斯提立兹大街上,一辆马车急驶而过。
已是深冬时节,寒风阵阵吹来,刺得面颊生痛,好似小刀子割肉一般;拉车的马喘着粗气,团团白雾从马鼻子里喷出。
赶马车的人50来岁,多少年来他一直为这一带的居民送鲜牛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都准时不误。
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过了。
成长励志故事5篇精选荟萃成长的励志故事,让我们了解到成功的⼈成功之前也是需要⼀步⼀步的积累,在成功的路上拼搏、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成长励志故事5篇精选荟萃,供⼤家参考。
成长励志故事5篇精选荟萃1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出⽣在⽶⾥都附近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的⼩岛),他最先概括“数学”和“哲学”两门学问和推算出“直⾓三⾓形斜边的平⽅等于两条直⾓边的平⽅和”定理。
古希腊⼈热爱运动,崇尚健壮的体魄,欣赏⾼超的竞技能⼒。
⼀次,菲罗斯僭主勒翁邀请毕达哥拉斯观看竞技⽐赛。
盛⼤的竞技场⾥⼈⼭⼈海,场⾯恢宏。
毕达哥拉斯与勒翁谈天说地,⽓氛和谐。
勒翁很钦佩毕达哥拉斯的知识学问,看到竞技场⾥各种⾝份的⼈⼠和竞技台上⾝怀绝技的勇⼠,便转⾝问毕达哥拉斯是什么样的⼈。
毕达哥拉斯说:我是哲学家(希腊语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
这也是⼈类第⼀次使⽤哲学这个词。
勒翁问为什么是爱智慧,⽽不是智慧?毕达哥拉斯说,只有神是智慧的,⼈最多是爱智慧。
就像今天来竞技场的各种各样的⼈,有的是来做买卖挣钱的,有的是⽆所事事闲逛的,⽽的⼈是沉思的观众。
如同⽣活中,不少⼈为卑微的欲望追求名利,只有哲学家寻求真理。
从此,世界有了哲学家,追求真理也成为哲学家永不放弃的⽬标和信念。
孔⼦和毕达哥拉斯是同时代的⼈,也是两种不同⽂化传统的创⽴者和代表者(古代中国的儒家学和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虽然这两位思想家所在的⼈⽂环境和地理环境相差遥远,但他们有关“和”的思想以及对⾳乐功能的认识却表现出极⼤的相同点。
有⼀天,毕达哥拉斯路过⼀家铁匠铺,听到铁锤打击铁砧的声⾳,辨听出了四度、五度和⼋度三种和谐⾳。
他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导致了声⾳的不同,于是通过称量不同铁锤的重量确认了这种关系。
随后,他⼜在竖琴上做进⼀步试验。
根据不同长度弦的振动,发现了弦的长短与和谐⾳的关系。
证明⾳乐中蕴藏着数的奥秘,竖琴之所以能发出悦⽿的⾳调,是因为合乎⼀定数的关系。
【导语】有些⼈演讲的时候喜欢演讲名⼈的励志故事来⿎励⼈们,那么有哪些名⼈故事呢?下⾯是给⼤家整理的三分钟演讲名⼈励志故事,供⼤家参阅! 三分钟演讲名⼈励志故事:⼀千块开始创业 他有⼀句格⾔:“⼩⽣意怕⾷不怕息,⼤⽣意怕息不怕⾷。
”对李兆基⽽⾔,他坚信做⼩⽣意最重要的是勤。
⾄于说做⼤⽣意,最重要的是计算精确。
⽣意额⼤,牵涉的本钱和盈利⼤,⼀出⼀⼊的利息,多⼀分少⼀分是很重要的。
⾹港富豪李兆基眼光敏锐,他很早就认为地产⼤有可为,于是全⼒以赴进军地产业,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今年初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榜上,李兆基名列第37位,估计财产有110亿美元,约为858亿港元。
李兆基1928年出⽣于⼴东省顺德。
⾃幼在家乡私塾受教育,其⽗在⼴州开设银庄。
30年代的⼴东顺德,虽是珠江三⾓洲的鱼⽶之乡,但⼯业⽣产还相当落后。
李兆基的⽗亲尽管精于⽣意,那时他也只不过在当地开个“铺头”⽽已。
⼩⼩的李兆基,常常去⽗亲的“铺头”吃饭,⾃幼对做⽣意就不陌⽣。
李兆基在顺德的私垫上学,⼩学毕业的时候,⽗亲已在⼴州开了⼀家银庄,他便到银庄学做⽣意了,⽗亲是⽼板,⼉⼦拣点清闲活⼲⼲就⾏了。
可李兆基偏不,他从底层⼲起,⼲些打杂的活。
带着⼀千元到⾹港闯天下 起初,他被银庄的钞票迷住了。
看着各种各样,⼤捆⼩捆的钞票出出进进。
他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赚上⼏捆钞票呢?渐渐地,他业务上也⼊⾏了,兜⾥也装进了⼀些钞票。
可不知为什么吃饭没有钞票不⾏,但这些钞票今天可以买到⼀⽄⽶,过两天就连⼀两⽶也买不到了。
就在他开始懂得怎样赚钞票的时候,他⼜似乎觉得光赚钞票没⽤。
他开始厌恶钞票了,为什么?他说不清楚,可他⼜离不开钞票。
1948年,银庄开不下去了。
李兆基跟随⽗亲来到⾹港。
⼜是⼀个新天地。
靠什么⽣活呢?有⼈说他来⾹港时,腰间只装了1000元,也有说他带了⼀笔可观的积蓄。
为了⽣活只得设法赚钱。
银庄的经历使他最熟悉兑换业务,于是,他便到⽂咸东街泗利⾦号等⼏间⾦铺“挂单”,开始买卖外汇和黄⾦(资讯,⾏情)。
霍英东:撒向神州都是情2006年10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富商霍英东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霍英东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从铲煤工到香港巨贾富商,而后又成为国家领导人。
霍英东的一生。
见证了香港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和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霍英东心系祖国的建设事业。
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与心血,被誉为“红色资本家”,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
从铲煤工到香港富豪1923年5月,霍英东出生于广东番禺。
父母给他取名“官泰”,希望他长大后当大官,他上学后改名“英东”。
从祖父时期开始,他全家就居住在舢板上,人称“舢板客”。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以做驳运生意为生。
7岁那年,霍英东的父亲在一次风灾中翻船遇难。
50多天后,霍家的小船又在大海倾覆,两个哥哥连尸体都未找到。
13岁时,霍英东进入香港皇仁书院读书。
1940年,日军入侵香港,霍英东中学没有读完便被迫辍学。
18岁的霍英东是霍家唯_的男子汉,在已没有条件继续上学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考虑要尽快找一份工作,以挑起家庭的重担。
不久,霍英东找到了一份工作——到轮,船上去做铲煤工。
轮船的动力依靠烧煤,霍英东负责铲煤烧火,铲煤工成为他的第一份职业,尔后又干过机场苦力、铆工等。
1942,霍英东的母亲与人合股,在香港湾仔经营杂货店,由霍英东打理,生意逐渐兴隆起来。
二战结束后,香港经济逐渐复苏,对运输业的需求激增,霍氏母子将杂货店转让,把钱全部投到船,运生意上。
上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成为霍英东事业的转折点。
当时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对新中国实施禁运,中国为突破封锁,便联系海外华商供应物资,协助抗美援朝。
拥有十多艘船和一家修船厂的霍英东,成为国家争取的重点对象。
霍英东冒着极大的风险,每天指挥船队将大批医药用品等物资运往大陆。
经此一役,霍英东不仅掘得了第一桶金,同时也与中央政府建立起非同寻常的良好关系。
2000年10月,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霍英东是唯一被邀请出席的港人,而且坐上了主席台,霍英东后来这样评价自己:“当年我或许还不是很清楚,但今天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我是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