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看客的名词解释看客这个词汇大致可以解释为观众或旁观者,常常用于形容那些只是袖手旁观,不愿参与实际行动的人。
然而,让我们深入探索看客的含义,以及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表达和隐含意义。
一、看客的定义与特征作为一个名词,看客主要指的是那些观看某个事件、场景或行动的人。
他们通常保持袖手旁观的态度,并不直接参与其中。
看客这个词的词性为名词,它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场景和情境中的人群。
这个词可正面使用,形容某人对事物的观看非常专注和认真;同时,也可用于贬义,形容某人只是眼睛看得到,心却不曾真正投入。
二、看客在不同领域的隐喻1.体育角逐中的看客在体育领域,看客指的是那些前往体育场、球场或赛事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
他们并不直接参与比赛,而是旁观者。
这些看客可能是球迷、体育爱好者或者只是对特定比赛感兴趣的人。
尽管他们没有亲身参与,但观看比赛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激情和紧张感,这也是他们前往现场观赛的原因之一。
2.社交活动中的看客在社交场合中,看客指的是那些参与其中却只是旁观不言的人。
他们可能出席派对、聚会或庆典,但并不积极投入。
这些看客在活动中通常保持沉默,只是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对话,而不参与其中。
他们可能是羞涩或内向的人,或者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
3.媒体报道中的看客在媒体报道中,看客通常是指那些充当旁观者或目击者角色的人。
他们可能在某个事故现场或事件发生地点进行旁观,提供给媒体真实的见闻与感受。
这些看客的描述和证词对于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情况至关重要。
三、阻碍行动的看客态度虽然看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兴奋或信息,但在其他情况下,看客态度可能会阻碍行动和进步。
当一个人只是旁观,却不愿意参与和付诸行动时,他们成为了看客。
这种消极袖手旁观的态度常常被视为对问题漠不关心或逃避责任。
四、从看客到行动者的转变然而,对于那些想要成为行动者的人来说,从看客转变为参与者并不容易。
有时,人们可能因为害怕失败、缺乏勇气或对结果的担忧而选择保持看客态度。
鲁迅批判看客的现实意义鲁迅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描述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混乱现象时,经常批判“看客”。
此话语可见一斑,他对“看客”表示严厉的谴责,其意义深远。
首先,“看客”在鲁迅现实主义作品中是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物类型,它代表着一类特定的社会性格。
通常,“看客”缺乏耐性观察,停留在表象的情况之下,他们不会动脑筋,也不会深入分析;但他们能把别人的努力归于自己,从而树立起一种虚假的华丽的形象。
(这表明,看客是鲁迅现实主义作品中描对的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它不仅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特色,而且谴责了他们的虚伪和欺骗,这显示着他对看似光芒四射,而实际只是虚假外表的价值观所拥有的深刻见解。
)其次,“看客”像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他们看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就拿走,他们不会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他们自私自利、独立孤立,不想把自己的人生承担起来。
这个情况,正是鲁迅严厉批判的重点,他不能容忍这种自私的观念,他主张社会应该有良知,有社会共同体的情感。
最后,“看客”毫无道德可言,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这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不满的表达。
正如他所言,“现代社会实在太多失落情绪,太多无家可归,太多牺牲品”,这种社会病态的现实情况,“看客”系现实社会的可悲角色,他们为自己而活,毫无社会责任心。
鲁迅的批判,无疑要求看客的转变,只有在崇尚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下行事,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进步。
总之,鲁迅批判“看客”现实意义深远,它抨击了人们片面自私,强调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表现出良知和社会共同体情感,以及崇尚正义道德原则,以提高社会政治和经济水平,这对我们的社会结构,有着深远的启示。
看客作文600字5篇看客作文600字5篇看客作文600字篇1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如今的不良行为也日益增加。
今天我就谈谈“看客”这个词汇。
“看客”意思就是观众、围观的人。
中国的“看客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外国也有“看客”,但却没有中国这么严重,这么普遍,中国的“看客文化”的形成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有关,也与“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奴化教育有关。
正因为有着看客的存在,间接导致一些人的死亡。
在劳动大厦北侧,有一名男子想要轻生,本是闹着玩玩的,发泄一下自己不满的情绪,却听到大厦下一群人在大声呼喊,起哄“跳啊,跳啊,快跳啊,脚都快站麻了!”随着大厦下的起哄声愈发强烈,这名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跳了下去。
就这样,原本的闹着玩,发展成弄出人命,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些起哄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看客”。
厦门那里也有类似的事件,一名男子站在5楼的高层上,想要跳楼,民警接到报警后火速赶往现场,努力试图劝阻其放弃跳楼时,楼下围观的人频频起哄,男子情绪一时失控,便从楼上跳了下去。
这一件件的事例,反映的是在“看客”的起哄中,一个个生命就这样消失,对于这些起哄的人来说,这只不过就当看了一场戏,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罢了。
但你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如果当今社会上,有着这种人的存在,那将会多么的可怕!每一个人都是冷漠的,都是见死不救,即使科技有多么发达,但只要有这种人的存在,这个国家也不可能会强盛,甚至会走向衰败、最后灭亡!!而导致有这些人的,是当今的社会,“看客”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是社会的“为人”的思想教育,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从不为他人所着想,为了给自己平凡而又麻木的生活带来一丝的色彩,不惜牺牲他人生命!所以说,“看客文化”是一大极大隐患,是我国向未来前进中的一个绊脚石,如果能改善这种不良的行为,我相信,国家将向前迈进一大步!!!看客作文600字篇2当我们都做了看客,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一座荒城。
去年,北京某中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结果遭到私家车上四个人的“围攻”。
看客作⽂800字(精选5篇)看客作⽂800字(精选5篇) ⽆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家都经常看到作⽂的⾝影吧,作⽂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和⾮限时作⽂。
相信许多⼈会觉得作⽂很难写吧,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看客作⽂800字(精选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客作⽂800字1 台上灯⽕辉煌,精彩纷呈,⽽你独坐在观众席的⼀⾓,任那奢华过眼,对美丽的剧情会⼼⽽笑,你是⼀个看客。
独⽴于尘世的噪杂,独坐路边,⼼态平和,看那花开花落,看戏中⼈悲欢离合。
对剧中的事感同⾝受,但⼀切与你⽆关。
在某⼀特定的时间,某⼀特定的环境,做⼀个看客,戏看那周围的⼈,周围的事。
他们所在乎的事,所看重的情,与你⽆关,你⼼中有⾃⼰珍视的东西,对这个环境,你只是⼀个过客。
路过这段⼩路,你慢下脚步,去欣赏路旁的露⽔滑过草叶,去赏玩蜘蛛织⽹捕⾍,去观赏成对的蝴蝶翩翩起舞。
你向路旁农⽥上的农民会⼼微笑,你与路边的风景融为⼀体,但你只是个看客,路边的景深深触动你的⼼弦,但你却毫不在乎,路边⼩⾍的死⽣与你⽆关痛痒,你是超然的。
做⼀个看客,你会不在乎得失。
你会⽤⼼去欣赏花开的瞬间,因为你不是蜜蜂,不⽤着急等着花开赶忙采蜜;你会⽤⼼体会蜘蛛⽹上⼩蝇的挣扎,感受⽣命的顽强,因为你不是那只⼩蝇,担⼼⾃⼰的命运。
做⼀个超然的看客,你会看得更深,更远。
看那舞台上的奢华,灯光灿烂,你是否安于独坐冰冷⿊暗的观众席?戏中的世界多么灿烂,你是否会情不⾃禁地⾛进去,被戏中⼈同化,⽽抛弃你单调的⾃我?世间纷纭多彩,每件事物都绽放光彩,你是安⼼做⼀个凄凉的看客,还是⾛进去,贪婪地抓住世间瞬时的华美,企图揣⼊怀中永久珍藏?尘世美,做⼀个孤独的看客并不容易。
⾯对浮华的花花世界,你是否固执地坚守你内⼼的单调,只做⼀个看客,不被戏中外在的奢华所打扰? 路过美丽的乡间⼩路,你只能是个过客,不过最好慢下脚步,做⼀个看客,但若被这美丽的⽥园风光所吸引,拿起锄头,做⼀个农民,那就是很荒唐的。
以看客为话题的作文中文回答:看客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那些观看而不参与的人,他们可以是旁观者、观众或者是围观的人群。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看客都是那些只观看而不参与的人。
他们可以是在体育比赛中观看的观众,也可以是在街头观看表演的人群。
他们可以是在电影院里坐着看电影的人,也可以是在家里看电视的观众。
无论在什么场合,看客都是那些只观看而不参与的人。
英文回答:The topic of spectators is quite interesting becaus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ves. They are the people who watch but do not participate. They can be bystanders, audience members, or onlookers. In any case, spectators are those who only watch and do not get involved. They can be spectators at a sports game, watching from the stands, or they can be part of a crowd watching a streetperformance. They can be people sitting in a movie theater watching a film, or they can be viewers at home watching television. No matter the occasion, spectators are thosewho only watch and do not participate.中文回答:看客可以是那些对某个事件或活动感兴趣,但不愿意或不能参与其中的人。
鲁迅《看客》形象评论200字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
”这一具有动态展示的场景,特别是对“看客”“赏鉴”杀人的心态进行“聚光”拍摄的特写镜头,实在令人叫绝。
《孔乙己》中,咸享酒店里,“看客”们伴随着或幸灾乐祸的笑,或附和着的笑,或随便的哄笑,或前或后地对着孔乙己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些话语句句带刺,冷嘲热讽,把他人的不幸拿来当笑料,足见“看客”们的冷漠。
《祝福》中对阿毛的故事久已厌烦的闲人,他们又开始对祥林嫂发生了新的趣味,究其由来是祥林嫂额上的伤疤象磁铁一样吸住了他们,于是便寻“来历”来了。
“祥林嫂,你那时怎么竞肯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笑影又冷又尖。
是同情,是感叹,是讥刺,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阿Q正传》,闲人们一见阿Q头上的瘌疮疤,便“玩笑”他来了。
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地说“嗨,亮起来了。
”见阿Q怒目而视,他们又发话道:“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
”事情到最后,他们还玩得不过瘾,终将阿Q碰了四五个响头,才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
“看客”一件事,总会有人去做,也总会有人去看,而这些看的人,俗称“看客”。
所谓“看客”大多是社会生活中一些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了,因而这些“看客”便更具普遍性了,更能反映出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鲁迅先生大约是将“看客”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人了吧!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以犀利深刻见长,他的文章直白,一针见血,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各种典型人物,而他并不只看到表面现象,他有目地的针对国民人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药》中描写了几位看客的典型形象,如花白胡子老头,他老于世故,圆滑善谈,他的精神上是麻木的,思想上是愚昧的。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他的这番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于革命者的不理解,正如鲁迅先生在书中所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着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某一私人的福利。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揭露的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看客,正是有了太多的看客,才有了中华民族国民的弱点,这是民族的悲哀。
“看客”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它还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有许多农民工为了讨回自己的工钱,不惜以跳楼相逼,那些可怜的人呐,他们没有知识,没有学历,甚至连最基本的维权意识都不懂,他们只懂得以自己无比尊贵而又无比廉价的性命去向他们的老板控诉。
无疑,他们是可怜的,可悲的,可叹的,我们应当给予尊重,给予关爱,然后,却总会有那么一些“看客”叫嚣着,刺激着那些弱小人物的心灵,他们不但不给予帮助,进而还煽风点火,甚至都以看好戏的姿态去看待这件事。
浑然不去考虑同胞之情,有这样的“看客”存在,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安宁?诚然,“看客”的存在是社会的一个弊端,然而,没有这些“看客”的麻木不仁,又怎能体现出一些人的高尚,“看客”固然是应当鄙视的。
看客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绘画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
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不知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两面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的主题。
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摧残。
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小说具有一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一.看透看客的行为,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所谓看客,重点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
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
生乐事。
“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
征,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
“看于被看”构
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
(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别人的不行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
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
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是国民救治问题广泛地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2)发生在坎坷与先驱者之间
正如鲁迅所说“看客们对先驱的死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充
其量只是获得更多的闲聊的素材罢了,先驱的血恰好可以给
这些过着灰色平庸生活的闲人们着一层红色,增加一点刺
激,充当他们无聊人生的调味品”。
鲁迅为民众不能唤醒而
感到悲哀。
总之,鲁迅的小说善于抓住看客们病态的行为来剖析其扭曲
的灵魂,以促使人们痛感提高人民觉悟的迫切性。
鲁迅绝望
的精神状态的加深,灰色状态的浓烈,体现了鲁迅对民族处
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要求国人具有精神解放,完善的自我
意识的思想。
二.透视看客的灵魂实质,解读鲁迅批判民族劣根的苦心和特色(3)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们,在把别人痛苦当作笑料,把革命者鲜血当作取乐,那他人痛苦当作赏玩,把杀人当成看戏。
暴
露出看客们是那么的愚昧、麻木、无知,对周围一切是那么
冷漠的病态灵魂,作者正是从心灵角度切入看客的内心世界
和灵魂深处,鲜明的表现了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首先,看客们赏鉴的实质—灵魂病态
鲁迅笔下愚昧冷酷的民众—看客们,他们生活空虚无聊,缺乏同情,没有人格观念,丧失正义感和道德观,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仿佛是一群快要被屠宰的猪,死到临头还觉得眼前的事好笑呢。
这正是他们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和毒害的病态心里,以鉴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民众们处在一种愚昧混沌的状态中,不知道自己正在鉴赏别人,评头品足的同时,也即将被放在砧板的处境。
其次看客们的精神实质—帮闲心态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使宰割奴役的奴隶,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然而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主人有急之时能够出来帮忙解急,充当着“帮闲”的角色。
这就是无知的中国人,一群爱看热闹,没有自尊和骨气的中国人。
因而鲁迅写这些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感和悲哀感。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
总之,鲁迅对“看客”的艺术表现和意象群的苦心经营,对民众鉴赏受难者所表现出的冷漠的批判,给人们的心里带来巨大的震动。
他的忧、他的愤,都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毒害,所束缚的国民病苦有关,和对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而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和思想毒流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