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6 《“瓶吞鸡蛋”的秘密》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14
《16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2、通过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要把大象装进冰箱,一共分几步?要把这个鸡蛋装进瓶里,一共分几步?师演示:点燃火柴,投进瓶内,稍后,把剥了皮的鸡蛋放在瓶口,只见鸡蛋一点一点地被瓶吞了进去,最后落到了瓶底。
你们知道是谁帮我把鸡蛋送进瓶里去的吗?新课讲解:一、探究新知1、研究挂钩的秘密,对大气压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出示挂钩: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呢?谁愿意来演示它的用法?现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出示问题:(1)试一试,将吸盘轻轻放在玻璃表面,能吸在上面吗?(2)如果将吸盘紧紧按压在玻璃表面,吸盘的形状有变化吗?(3)吸盘里的空气会怎样?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你们认为吸盘能吸在玻璃上,可能与什么有关?(生答)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那么为什么将吸盘里的空气压走,就能吸在玻璃上呢?同学们想一想,吸盘的周围,除了玻璃,还什么?吸盘里的空气和吸盘外面的空气有什么不同?小结:由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空气,人们把它叫做“大气层”。
在大气层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吸盘能牢牢地吸在玻璃上,就是因为我们把吸盘中的空气压出去了,而吸盘外面还受到大气的压力,所以吸盘不是吸在玻璃上而是被大气压在玻璃上的。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大气是有压力的,但是这个塑料吸盘到底吸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可以挂起的东西更多呢?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己来找找答案,并做好实验记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6《瓶吞鸡蛋的秘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生活中的新科技,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二、重点、难点:1、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和应用。
2、能巧妙运用大气压力改善生活。
三、教学准备广口瓶,熟鸡蛋,火柴,酒精棉,盘子,镊子,热水,水槽注射器,挂钩,玻璃杯,硬纸板,玻璃片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猜谜语,谜底:空气。
一.魔术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表演节目:瓶吞鸡蛋。
(出示瓶子和鸡蛋),同学们请看,鸡蛋比瓶子口大,装不进去,现在老师要施魔法了,让瓶子把鸡蛋吞进肚子里。
师表演瓶吞鸡蛋。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看了老师的魔术,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我想知道为什么瓶子能吞下鸡蛋。
生2:为什么点了火放到瓶子里,鸡蛋就进去了。
师:那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揭开:瓶吞鸡蛋的秘密。
板书(瓶吞鸡蛋的秘密)。
2、提出猜想师:下面请小组交流一下,你认为瓶子为什么能吞下鸡蛋呢?生讨论,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生1:我们小组一致认为是和空气有关,瓶子里的空气被火一烧,变热上升了,外面的空气就把鸡蛋推进去了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应该是空气把他推进去的。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和空气有关,也就是空气的力量让鸡蛋进入瓶子的,是吗?生:是!师板书:空气的力量(辅板书)师: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想。
我们应该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呢?生:做实验!3、设计实验方案师: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
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空气的力量。
下面请小组讨论,你们打算利用这些材料设计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空气的力量。
生分组设计实验4、汇报实验方案师:你们小组设计的哪些实验来证明空气有力量的?生1:我想把杯子装满水,用纸板压住,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看看纸板会不会掉下来,如果纸板掉不下来,说明是空气的力量把它压住了(托住了)师:这个想法太有创意了。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
(2)知道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3)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根据实验现象推理瓶吞鸡蛋的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广口瓶、鸡蛋、酒精棉球、课件。
小组准备:塑料板、吸盘、集气瓶、塑料垫板、马德堡半球、水槽、水、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想看吗?(想)2.这是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
(教师把鸡蛋放在瓶口)你看到了什么?(鸡蛋被卡住了)3.谁有办法,在不弄碎鸡蛋的情况下,把鸡蛋装进瓶子里?(按)(随机挑选学生尝试。
)4.几位同学都没能把鸡蛋按到瓶子里去。
今天啊,老师要表演一个魔术,瓶吞鸡蛋,让瓶子把鸡蛋吞进去。
(板书课题:瓶“吞”鸡蛋)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6.教师演示操作7.老师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8.同学们都看到了,老师把燃烧的酒精棉放到广口瓶里,火焰熄灭,鸡蛋居然就被瓶子给吞进去了。
9.看完后你有问题想问?(学生提出问题。
)10.看来“瓶吞鸡蛋”的背后有着很大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二)大胆猜测,推理原因。
1.通过观察,为什么鸡蛋会进到瓶子里去的?请把你们的想法写在记录单上。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原因)2.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做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跟空气有关?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吸盘来进行研究。
16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进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互换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发明,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熟悉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案例背景分析: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讨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广口瓶、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玻璃片、矿泉水、饮料瓶、食盐水瓶、水槽、吸管、注射器等。
本课只有一个活动,是由一个问题引出的,即“瓶子为何能‘吞’下鸡蛋?”这一问题,问题下面呈现了三个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这三种实验方案教材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具有一种力量的?教材后面附有一段资料,是对前面实验功效的总结和对“大气压力”这一结论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这段资料更深切的了解大气压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课的拓展活动是让学生利用大气压力设计一个玩具,旨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我感觉这一拓展有必然的难度,会流于形式,所以我紧扣课题《瓶“吞”鸡蛋的秘密》中的“吞”字,相反,我让学生想办法把广口瓶里的鸡蛋“吐”出来,这一“吞”一“吐”,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了科学课在问题中开始到问题中结束这一宗旨。
教学进程描述:课前谈话:(学生自我介绍)同窗们,通过这么一番介绍,此刻咱们就算是好朋友了,作为你们的大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件小小的礼物,第一件礼物是“谜语”(大屏幕出示谜语,生猜),让咱们带着对第二件礼物的期盼一路走进科学四十分钟。
【今天的课前交流,目的有二:一是进行师生彼此自我介绍,减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通过给学生带礼物的方式来回顾前面的知识和引入今天的科学课堂:第一个礼物是关于“空气”的谜语,目的是让学生对空气的性质有一个回顾,第二个礼物就是小魔术——“瓶‘吞’鸡蛋”,但这个魔术不在课前交流时做,要放在后面课堂伊始做,当教师很自然的说“让咱们带着对第二件礼物的期盼一路走进科学四十分钟”时,咱们今天的科学课也就开始了。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6、《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瓶子“吞”鸡蛋,这是学生经常看到或亲自做过的小实验,有许多学生头脑中产生过疑问,本课以此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展开趣味性的探究活动,学生善于发现、观察并研究身边问题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发明,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方向及应用四、教学准备玻璃杯、硬纸杯、吸盘挂钩、火柴、熟鸡蛋、广口瓶、玻璃片、水槽、注射器、酒精棉球、蒸发皿、镊子;学生可以搜集有关大气压力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大家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生:……师:现在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做瓶“吞”鸡蛋的实验。
师:通过刚才的魔术表演,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生:……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提出的问题也很精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
(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师:同学们,难道这只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请大家猜想一下,广口瓶能够把鸡蛋“吞”下去的原因是什么?生:……师: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下面我们就来验证瓶“吞”鸡蛋与空气的关系。
(三)制定方案师:(课件出示实验器材)同学们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你们认识他们吗?生:……师: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设计设计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师:我们来汇报一下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回报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注意事项。
(四)实验探究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介绍了自己的实验方案,也知道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认真地进行实验吧。
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
2、能力:初步具有独立实验的能力(学会做大气压力的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
学习难点:证明大气压力存在的实验。
学习准备:教师准备:广口瓶、鸡蛋、烧瓶、烧杯、玻璃支架、水槽、打火机、纸片、课件。
小组准备:集气瓶、硬纸片、吸盘、玻璃片、注射器、滴管、水槽、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讲述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今天的课题。
(设计思路:从故事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引出瓶“吞”鸡蛋这一课题做铺垫。
)二、实验演示,提出问题1、谈话:(出示广口瓶)看,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出示煮熟的鸡蛋放在广口瓶上)(设计思路:空气虽然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忽视了它的存在,而且在实验中不易观察到它的变化,因此学生可能在推理“瓶吞鸡蛋”的原因时考虑不到这方面的原因。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为下面的控件探究作铺垫。
)2、谈话:老师现在想把鸡蛋装入瓶中,你有办法吗?3、请一名学生上来试一试4、想看看老师有什么办法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表演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师操作)(展示广口瓶)里面有什么?(设计思路:学生在目睹这一实验现象后一定会产生疑问,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亲自观察的基础之上,而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成为“探究瓶吞鸡蛋的秘密”的动力。
)三、猜想瓶“吞”鸡蛋的秘密1、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谈话;通过刚才观察,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鸡蛋进到瓶子里的?2、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更认同哪种说法?(设计思路:“推理原因”是重要的智慧成长环节。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以瓶“吞”鸡蛋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展开趣味性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动脑思考后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知道我们周围存在大气压力且很大,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观察并研究身边问题的科学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简单了解了空气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热空气的一些性质,但是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的抽象,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的难,对于一些小游戏,学生自己会玩但是解释不出其中的原因,需教师加以引导。
学习目标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发明,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难点: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评价任务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教学准备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教师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提问:为什么这个球在抽取空气之后拉不开了呢?学生猜测、讨论。
2.故事中的实验原理与瓶“吞”鸡蛋一样,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瓶“吞”鸡蛋的秘密》)二、猜想假设1.谈话: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后猜测,并汇报他们的猜测。
(可能和空气有关)。
2.小结: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
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广口瓶、鸡蛋、小管子等。
)三、制定方案1.谈话: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
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经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三、教学准备:水槽、空饮料瓶、乒乓球、吸盘、水四、教学过程:(一)魔术表演,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猜猜看:看不见,摸不着,没气味,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植物动物离不了。
(渲染气氛,激发孩子兴趣)其实,在我们地球周围包围一层厚厚的空气,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大气的相关知识。
老师不仅给大家准备了谜语,还准备了一个魔术,想看吗?大家准备好进入神秘的科学世界了吗?好,我们一起开启科学探究之旅。
老师这里有一瓶听话的水,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水流下来了;水没有流大家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呢?(科学思维的渗透:同学们真棒啊。
所有的科学成果都是从问题产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开始的。
)当老师堵住上面的孔时,空气就进不去了,下面小孔内的水流不下来。
当老师松开手时,空气进去了,水就从下面小孔流出来。
我们设想一下:现在有来自大气的一个力量托住了小孔内的水,到底有没有这种力,这个力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实验探究(科学思维的渗透:科学家有了问题后,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大胆创新,小心求证。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个小实验。
首先我们用到的实验器材有:乒乓球,空饮料瓶,水,水槽。
怎样就能证明大气有一种力呢?假设把瓶内装满水,瓶内就基本没有空气了,然后将乒乓球放在瓶口,把瓶子倒过来,按照常理,乒乓球会怎样?假如乒乓球掉了,说明没有力托住它;假如球没有掉,说明有一种力托住它了。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
体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瓶内一定装满水,瓶子不要离开水槽。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6、《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同时板书),想看吗?生:想!师:一个集气瓶,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把鸡蛋放在瓶口,鸡蛋下去了吗?生:没有。
师:按按鸡蛋看能下去吗?(师按按鸡蛋)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让瓶把鸡蛋吞进去,请仔细观察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师表演“瓶吞鸡蛋”。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和现象)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鸡蛋为什么下去了?生:瓶子为什么能吞鸡蛋?师:看来同学们都想知道瓶“吞”鸡蛋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板书:的秘密二.猜想假设:师:同学们猜猜看可能与什么有关,是谁把鸡蛋吞进去了呢?生:与火有关。
生:与火有关。
生:我觉的与空气有关。
师:哪里的空气?生:瓶子外面的。
师:谁还来猜?生:我也觉得与空气有关。
师:有的同学说与火有关,有的说与空气有关,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研究是否与空气有关。
假设是空气把鸡蛋压进去了,这说明空气对鸡蛋有压力的作用。
师:同学猜猜看空气还可能对那些物体有压力的作用?生猜:水石头房子汽车……三.设计方案:师:你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吗?生:想。
师:课堂时间有限,老师给大家选择了三种研究对象,今天我们就用实验方法来验证一下:(课件展示)1.空气对水是否也有压力。
2.空气是否对挂钩也有压力。
3.空气是否对塑料片也有压力。
4.你自己还想验证空气对那些物体有压力?师:下面大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想怎样来设计实验验证空气对其他物体有压力。
你可以选择以上的任何一个研究方向,想好后小组交流。
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研究方案。
小组讨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案。
小组汇报方案:生:我们组准备捏一下滴管再放进水中,一松手看看水能不能上来。
师:要是水上来了说明了什么?生: 说明水被空气压上来了。
师:好,老师祝你们成功。
下面哪个小组汇报?生: 我们小组准备用针管吸水,先把活塞推到底然后拉动活塞,看水能上来吧。
青岛版科学四上《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案例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科学知识目标⑴明白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⑵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⑴培养学生观看、分析问题的能力;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用心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⑵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实验材料:集气瓶、熟鸡蛋、火柴、酒精棉球、镊子、塑料水槽;小集气瓶、、水、硬纸片、吸盘6个;塑料水槽共6套。
师:大抹布,生所有材料一套。
一、课前交流,激发爱好你们是几班的?看我们班的同学多精神,你了解老师吗?你观看的真认真,你真善于观看,老师专门喜爱你们,情愿和老师做朋友吗?刘谦大伙儿熟悉吗?老师刚从他那学了两手,大伙儿想看吗/(一)倒置水杯这是一个空玻璃杯子,这是一个纸板,我把纸板盖在杯子上,纸板会掉下来吗?(生:会)假如装满水,再盖上纸板倒过来,看有什么发觉?一、1.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集气瓶,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老师把鸡蛋放在集气瓶上,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鸡蛋被卡住了。
师:鸡蛋被卡住了,谁情愿上来按一下,在不弄碎的情形下,看能按下去吗?(走到一个女学生跟前说:你来)师:按下去了吗?说说你的感受?(用了专门大的劲也没按下去)师:用了专门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师指着瓶子说)我有方法让那个瓶子自己把鸡蛋吞下去,你信不信?(不信)请你认真观看老师是如何做的,你发觉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师表演瓶吞鸡蛋你看到了什么?你来说生:我看到鸡蛋一点一点地被吞进了瓶子,仿佛瓶子里有一种往里吸的力量。
(请坐)师;你注意到老师是如何样做的吗?生把点燃的棉球放进瓶内.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鸡蛋什么缘故会掉进集气瓶里。
这是你的看法,你们有没有其它看法?(再指生回答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什么缘故把点燃的棉球放进瓶内瓶就把鸡蛋给吞到里面去了呢?那个地点面一定有隐秘——这节课我就来探究瓶吞鸡蛋的隐秘(板书:瓶吞鸡蛋的隐秘)二、推测缘故事实上不论是水杯能倒置依旧瓶子把鸡蛋吞下去了,都有一定的隐秘,你认为是什么缘故?生:我猜可能和空气有关。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6 《“瓶吞鸡蛋”的秘密》精品教案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好,首先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来自莒南的一名老师,姓魏,同学们能像老师这样作一下自我介绍吗?生:能。
师:谁来介绍?生:我是沂南的小学生,我的名字叫×××。
师:你好,认识你真高兴。
谁再来介绍?生:我也是沂南的小学生,姓王。
师:是小王同学,你真可爱。
师:好了,老师是莒南的,同学们是沂南的,莒南、沂南一字之差,看来我们很有缘分,对不对?老师带给同学们两件小小的礼物,算作是我们的见面礼吧,第一件礼物是带给大家一个谜语,来看大屏幕,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气味,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植物动物离不了。
知道是什么吗?生:空气,师:真聪明。
想知道第二件礼物是什么吗?生:想知道。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礼物的期盼共同走进科学四十分钟,来,上课。
(师生问好)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的第二件礼物是小魔术表演瓶“吞”鸡蛋。
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生: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为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师:按下去了吗?生:没按下去。
师:你再来按一下?师:还是没有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师操作)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
生:我看到瓶子把鸡蛋给吞下去了。
师:对呀,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生:我想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
生:我也想知道为什么瓶能把鸡蛋吞下去?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
——板书:的秘密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谁来猜?生:我猜可能和空气有关。
(哪里面的空气?)生:外界的空气有关。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师:谁再来说说你的想法?生:我认为可能是受了一个吸力。
师:那你认为这个看不见的、神秘的吸力可能来自于哪里呢?生:来自于空气。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是吗?师:谁再来说说你的观点?生:我也认为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了。
师;你也同意他的观点。
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观点吗?生:没有师:同学们同意以上两位同学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
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生:我发现有玻璃片、纸片,注射器。
生:还有饮料瓶、吸盘。
师:谁再来补充?生:还有食盐水瓶、胶囊、吸管。
师:小管子也看到了,观察的很仔细。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
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生:我想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师:那如果纸片和水没有掉下来,会说明什么?生;说明是大气给了这一力量,把水托住了。
生:我想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师:那这节课好好玩一玩,体验体验好吗?生:好。
生:我想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师:这种玩法很有创意,不错!生:我打算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师:老师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
生:我想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师:你想通过喝饮料的方式来研究空气,很好!生:我想用胶囊吸手背。
师:对,就是要充分利用实验材料。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新颖、独特的玩法,老师觉得呀,同学们个个都是最棒的。
在玩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生: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生: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生: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
师:老师再来补充两点:第一点是在做杯子吸纸片的实验时,注意杯子不要离开水槽,防止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第二点是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师:好,知道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了,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尽情地玩一玩,注意:小组长要做好分好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开始玩吧。
生自由玩,师巡视。
(约8分钟)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坐好,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真精神)。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玩的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生举手,指一生上台)师:(拍生的肩膀)老师说明一下:这个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注意认真倾听,和自己小组的记录对照一下,你们小组还有哪些玩法和这个小组的玩法不一样,同时第×小组的同学请做好准备,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再来向同学们演示一下,都听明白了吗?开始汇报。
生:我们小组有三种玩法和发现。
①第一种玩法是:吸盘吸玻璃,发现吸盘紧紧地吸在玻璃上,用很大的力才能分开。
师:吸盘吸玻璃,这种玩法很有意思,谁玩的,再来玩一玩,好吗?生:(一边说一边做)生拿吸盘和玻璃上来说:我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师:说说你为什么要使劲在玻璃上一按?(有什么目的)生:是把吸盘里面的空气挤出来。
(师:里面没有空气了)(原来是凹面的现在是平面的)师:为什么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生:因为外面的大气给了吸盘一个推力,把吸盘紧紧的推在玻璃上。
师:你是怎么认为是大气给了它一个力量呢?生:因为没有外力给它。
或师提醒:是你推它了吗?(没有)老师推它了。
师:(没有),那是不是同学们偷偷的推它了?(没有),你我他都没有给它外力,那是谁给了它一个力量?生:空气。
师:对,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一种力量。
师:好,同学们觉得这个发现有价值吗?生:有价值。
师:老师把你这个有价值的发现记录在黑板上。
板书:吸盘吸玻璃,吸盘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推力。
(板书)师:继续汇报。
生:第二种玩法是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师:有这么神奇吗?老师有点不相信,谁来证明给老师看看?生:(注意边做边说)首先在杯子里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过来。
(让我们拭目以待啊)师做个请的姿势。
师:别急,告诉同学们你为什么在杯子里装满水?生:因为装满水,杯子里就没有空气了。
师:继续做。
(生做)师:噢,还真没有掉下来,说说看,纸片和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生:因为杯子里装满水,里面没有空气了,而外边的空气给了纸片和水一个推力。
师:噢,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给了纸片和水一个支撑力。
师:来,把实验成果给我(师接过来),现在,杯口朝下,纸片和水没有掉下来,那如果倾斜,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看,有没有掉下来?)生:没有。
师:再倾斜,掉下来了吗?生:没有,转一圈有没有掉下来?师:这说明空气给了纸片和水这个力量的方向是怎样的呢?(生举手)生: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对,来自四面八方的。
注:如果生实验不成功,则鼓励:没关系,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
师:好,同学们觉得老师和这位同学合作这个发现是不是很伟大呀?生:伟大。
师:那好,老师记录下来。
杯子吸纸片,纸片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推力,或者支撑力。
(板书)师:第三种玩法是?生:第三种玩法是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师:非常有创意的一种玩法,是谁玩的?把你的实验成果带上来。
吸一下,吸到水了吗?(要求生也要说一下做法: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盖上瓶盖,插上吸管吸水,发现吸不到水。
)生:没有。
师:能说一下为什么吗?生:因为瓶子里没有空气,瓶口是用瓶塞塞住的,外面的空气进不来,里面没有大气的力量,所以我们吸不到水。
师:大气的力量不能作用在水上,我们就喝不到水,看来要想喝到水,必须借助于大气的力量。
有做能喝到水的实验的吗?生:有(举手)师:把成果带到上边来。
(平时没少喝过饮料吧?)说说你是怎么喝到水的?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瓶口没有瓶塞,我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师:所以你就喝到水了。
师:这两个实验,一个不能喝到水,是因为瓶子里没有空气,一个能喝到水,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这两个对比实验证明,要想喝到水,必须借助于大气的力量。
同时也说明,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两位同学请回。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和这个小组不一样的玩法?(生举手)师:到上边来演示一下。
生:我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师:不对呀,这儿不是有个小孔吗,为什么没有细细的小水流,这是怎么回事?生:是因为注射器里没有空气,里面的水受到空气的一个顶力。
师:同学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生:有道理。
师:注射器吸水,水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顶力。
(板书)师:还有要说的吗?生:我用胶囊吸脸。
师:说说你是怎样让胶囊吸到你的脸上的?生: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你的这个发现也很有意义。
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同时添上……,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生: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
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对,正如同学们所说,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
板书:大气压力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生: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对,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板书:四面八方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