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骨痹(骨关节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1
2010年针灸科骨痹中医诊疗方案总结1、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06-28发布)进行诊断。
共收治符合治疗标准患者100例,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
2、中医治疗规范1、毫针疗法:治法:滋补肝肾、调和气血、疏通经气⑴针灸处方:肾俞、足三里、绝骨、大杼、关元、肝俞、三阴交、阳陵泉,前四穴用温针灸;关元用温和灸。
⑵随证选穴:肾虚髓亏配太溪;阳虚寒凝配腰阳关、重灸神阙;瘀血阻滞配膈俞、血海。
2、腹针疗法:适用于病程较久者;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颈椎增生者配双侧商曲、双侧滑肉门腰椎增生者配水分、双侧外陵、双侧气穴、双侧四满膝关节增生者配健侧气旁、患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3、穴位注射疗法:适用于瘀血阻滞者⑴取穴:阿是穴颈椎增生者配风池、大椎、大杼、肝俞、肾俞腰椎增生者配肾俞、腰阳关、委中膝关节增生者配内外膝眼、阳陵泉、血海、足三里⑵方法:用10ml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20.5mg在选定穴位进行穴位注射,每穴注入药液1~2ml,隔天治疗1次,二周为1个疗程。
4、小针刀疗法定点取压痛点最明显处,常规消毒,铺孔巾,用“汉章”牌Ⅰ型小针刀在定点处进针刀,刀口线方向与骨刺的竖轴垂直,作剥离松解术。
术毕用创可贴贴刀口,每周治疗1次。
6、中药内服:1)肾虚髓亏:肾气丸加减2)阳虚寒凝:乌头汤加减3)瘀血阻滞:血府逐瘀汤加减以上疗法毫针疗法为必选,余穴位注射疗法、小针刀疗法、腹针疗法、中药内服据病情选用。
3、综合疗效分析2010年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风患者100例,观察治疗时间为4周,4周后指标均改善明显,各项经统计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临床疗效确切。
4、总结及优化中医对其有独特的认知医学理论、丰富的治疗手段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诊疗方面存在着疾病名称不规范、证候分型无标准、治疗方案不优化、缺乏一种公认的疗效判定标准等问题。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一、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或骨痹(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0X003或M17.900X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吲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痰瘀痹阻证:曾有外伤或扭伤史,或痹病反复发作,日久入络,关节刺痛,掣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而麻木,不得屈伸,或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皮色暗紫,舌体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而干涩,脉细涩。
肝肾两虚证:骨关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致骨节变形,筋脉拘急,肌肉萎缩,难以屈伸,腰酸肢冷,尿少便溏,或心悸气短,或头晕耳鸣,舌质淡白,或舌红少津,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痹或骨痹(TCD编码:BNV090)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0X003或M17.900X004)。
【吴生元:骨痹中医辨证论治】骨痹一、概述骨痹是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大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手、膝、髋、脊柱及足趾关节均可受累,尤以膝和脊柱多见。
中医学“骨痹”、“肾痹”、“颈痹”、“腰腿痛”、“膝痹”等曾有记述,现多称为“骨痹”,相当于西医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组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进行性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丧失,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边缘骨赘形成。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肿大、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有继发性滑膜炎。
研究表明,骨关节炎在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则达50%,而在75岁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关节炎。
该病的最终致残率为53%。
发病无地域及种族差异,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
二、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风寒湿邪内搏于骨所致骨节疼痛、肢体沉重之症,多因气血不足、骨髓空虚,邪气乘隙侵袭所致。
《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中藏经》曰:“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则精气日衰。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而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可见,骨痹在脏与脾肾关系密切。
年老气血不足,肝血肾精渐亏,筋骨失养;脾虚失运,痰湿阻络;长期劳损,气滞血瘀;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等诸种因素杂至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本虚标实是其证候属性。
肝脾肾亏、气血不足为本,痰浊、瘀血、风寒湿邪为标。
三、治疗思路本病治疗要点在于分清虚实寒热、病程长短和病位,以确定治疗原则。
中医怎样治疗骨性关节炎
*导读:骨痹证(痛痹),现代医学称为骨性关节炎,此病主要因为肝肾、气血虚弱,寒湿痹阻经络所致,治疗宜补气血,祛寒湿通经络。
……
骨痹证(痛痹),现代医学称为骨性关节炎,此病主要因为肝肾、气血虚弱,寒湿痹阻经络所致,治疗宜补气血,祛寒湿通经络。
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步入中年后常感双膝关节疼痛,休息好时症状稍有缓解,但行走过多或活动量加大后,症状则明显加重。
如果不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双膝疼痛会出现明显加重、疼痛明显等症状。
有些患者甚至出现不能上下楼梯,更不能下蹲的现状,这给个人生活及家务劳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此,有关专家介绍,对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要针对疾病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
可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内服蠲痹汤加减,外治采用了中药离子导入疗法,针刺及艾灸温针配合推拿按摩治疗。
有些患者采用这方法经7次治疗后症状明显控制。
接着继续治疗7次后,症状完全消除,可以下蹲,起立无碍。
第1 页。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骨痹属于五体痹之一。
凡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谓之骨痹。
西医骨关节病属于中医骨痹范畴(osteoarthritis,OA),它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ISBN:9787117102599)①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②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③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
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
关节畸形,腰弯背驼。
④X线摄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5)查血沉、抗“O”、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与风湿痹、尫痹相鉴别。
2、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病分类标准及200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病诊断及治疗指南。
①该病患者血尿常规检查和血沉、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均在正常范围。
滑膜液检查色泽、透明度及粘蛋白凝块试验正常,白细胞计数为(0.2~2.0)×109/L,镜检无细菌或结晶,但可见到软骨碎片和纤维,从碎片的数目可粗略估计软骨退化程度。
②X线平片:一般有典型表现,主要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变及骨赘形成,关节周围骨内囊状改变等。
在脊柱除上述改变外,如髓核突出至上下椎体内形成软骨下结节,即所谓许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s),有时须与脊椎占位性病变鉴别。
③CT和MRI检查:能清晰显关节病变,椎间盘突出,MRI还可发现软骨破坏、韧带病变、滑囊炎、滑膜病变等,大大提高了骨关节病的早期诊断率。
分期标准Kellgren和Lawrence放射学诊断标准(Nigle Aden,Michael C.Nevitt.Osteothritis:Epidemiology.Best Practice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gy.2006),根据骨赘形成及关节间隙改变情形,将骨性关节炎分为5级:0级:正常。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病因与病机痹证是指关节肌肉等处疼痛、僵硬或不适,病程较长,常常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前因不慎,致使筋骨受损•寒湿内侵,导致气血瘀滞•肝肾阴虚,使气血失于调养•劳损过度,消耗气血精气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其主要是运动过度和老龄化导致的软骨损伤和磨损,使得关节间隙缩小,骨头碰撞,引起了疼痛、肿胀和僵硬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认为痹证和关节疾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见的痹症有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就是其中的一种。
中医诊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生命物质,其能够运行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维护机体正常功能的秩序,而关节疾病多与气血不畅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常常以调理气血为首要任务。
针灸调理是治疗痹症的常用方法,常见的穴位有足三里、曲池、阳陵泉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和全身气血,以达到缓解膝关节疼痛、增强关节活动度和抗炎等作用。
温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贯通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如果经络不通畅,则会导致病邪内停,引起各种疼痛等症状。
温通经络可以增强膝关节的抗病能力,使得它能够更好地承受压力。
此外,中医还推崇一些外治法来温通经络,如艾灸、火罐等,通过刺激皮肤与经络,令人体组织得以舒展、淋巴得以活跃,从而帮助提高膝关节对病疾的抵御能力。
肝肾调养中医认为肝肾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器官,肝为藏血之内脏,肾为先天之本脏。
中医治疗关节疾病时,例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常常还会从调养肝肾入手。
调节肝肾,可以激发人体内部的正能量,从而使气血得以充沛,代谢功能正常,形成强健的体质,以抵御疾病的侵袭。
在中医诊疗方案中,常见的针灸穴位有肝3、肾3、太冲等来调养肝肾,有助于促进膝关节的治疗。
以上就是中医诊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方案,需要提醒的是,中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是长效性的,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如果看到效果后任由状态失控,那么极有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复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4 11 201628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联系人:张 洋 联系电话:************,131****7122征订方式:货到付款4学”要求员讲党课学系列 讲话,做合“学党印发〈关016〕2”学习教全面贯彻三严三实、创先争进一步坚以上率下“决胜全做合格尊《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首批22个专业9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治疗规范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价:68元▲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个专业9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年2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38-风湿病科–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骨痹,又叫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变形等症状。
在中医上,骨痹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湿困筋骨。
本文将介绍骨痹的中医诊疗方案,以供参考。
诊断对于骨痹的诊断,中医主要通过脉诊、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得出。
诊断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脉诊骨痹的脉象多为紧数或涩数,部分伴有右旋或左旋。
此外,若津液虚损,脉象则为细数。
2. 望诊骨痹常见的症状是局部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和形态改变等,这些症状都可以通过望诊来观察。
3. 闻诊如果关节有摩擦音,则说明病灶比较明显,可以通过闻诊来判断。
4. 问诊骨痹患者常常感觉关节僵硬、疼痛和肿胀,影响日常生活,可以通过问诊找出疾病的发病、发展过程、病情轻重等情况。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骨痹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湿困筋骨,因此治疗上应以“壮缓痹”,活血化滞,祛风通络为主要原则。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有:桂枝汤、乌药汤、羌活通脉汤、银翘散、四妙丸、秦艽汤等。
中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缓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肺俞、三阴交、足三里、合谷等。
3. 推拿治疗推拿可以调理气血,排除湿气,提高关节的活动度。
常用的方式有:捏、揉、压、推、拿等。
4.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治疗骨痹的重要方面。
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含维生素C、钙、锌等元素的食物。
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注意事项1.饮食起居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2.避免受寒,尤其是关节处,因为受寒易促使气血凝滞。
3.保持情绪愉悦,避免情绪激动、忧虑、悲伤等不良情绪。
4.患者需要坚持治疗,服用医生开出的药物,并按时复诊。
骨痹(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可以通过中医的诊疗方案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