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4.2 山地的形成课后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85.00 KB
- 文档页数:4
4.2山地的形成一、选择题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山岭是由()A.背斜形成的山岭B.向斜形成的山岭C.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岭D.断层形成的山岭2.以下地形区中,由该图所示构造形成的是()A.庐山B.喜马拉雅山C.阿尔卑斯山D.唐古拉山读图,完成3~4题。
3.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断层、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为某地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6℃),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的地形类型及地质构造是()A.山地及向斜B.盆地及背斜C.丘陵及向斜D.平原及背斜6.关于Q处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Q处为含油层,储油构造良好B.若Q处为含水层,水井出水量大C.若Q岩层为石灰岩,不可能找到化石D.若在Q处修建地下隧道,工程不易倒塌、渗水7.下列有关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B.在山地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地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8~9题。
8.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A.避开陡坡B.避开山脊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9.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①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综合图中信息,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河流C.地形D.资源11.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港口城市的公路。
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A.①线路B.②线路C.③线路D.④线路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若乙、丙、丁分别表示岩浆岩、石灰岩、变质岩,则要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13.若乙岩层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岩浆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非高原上的岩浆岩与该地岩石的成因相同B.此火山和日本的富士山成因相同C.该处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D.该处岩石是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冷却凝固形成的读下图,回答14~15题。
4.2 山地的形成同步练习1.喜马拉雅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A.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B. 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C. 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D.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2.读全球地壳运动速度矢量(矢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图。
完成下列问题。
31. 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 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大于板块内部B. 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相同C. 箭头线越长表示地壳越稳定D. 太平洋板块最不稳定32. 关于图中四地地壳运动特征示意图,正确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3.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读图。
回答下列各题。
16. 读图判断庐山属于上图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A. ①B. ②C. ③D. ④17. 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4.以下各图与庐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A. B.C. D.5.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A.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26. 下列山地中,成因和上图所示不同..的是:A. 庐山B. 喜马拉雅山C. 华山D. 泰山6.读图“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46. 图中代号所对应的地质构造正确的是()A. ①是背斜,④是地垒B. ①是地堑,③是地垒C. ②是断层,④是地堑D. ①是向斜,②是背斜47. 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A. 渭河谷地B. 长江三峡C. 泰山D. 庐山7.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
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形成的。
读图,回答题。
此处应位于地球的哪一个位置()A.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 位于板块消亡交界C. 位于美洲板块D. 不位于板块交界处8.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
4.2 山地的形成同步训练山东省极力推崇“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1题,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即图中的①。
第2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答案:1.A 2.C3.有关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一定会形成玄武岩高原B.我国的长白山主峰、日本的富士山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C.火山锥是由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形成的锥形体D.由于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所以火山高度多在5000米以上解析:选B。
火山喷发时,如果岩浆沿着地壳中央喷山口或管道喷出,会形成火山,不会形成玄武岩高原;长白山主峰、富士山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火山规模有大有小,小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结合京沪高铁穿越的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4~5题。
4.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B.该山地地下一定蕴藏着石油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D.庐山的形成与图示地质构造有关系5.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答案:4.C 5.B6.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协助解决。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2.2 山地的形成练习选择题下图为美国某地质勘探队在某地小范围开采油页岩时,依次钻取的地下岩蕊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蕊是沿一直线钻取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地质构造是A. 背斜B. 向斜C. 断层D. 上升岩体【小题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蕊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甲处地表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B. 乙处可能储存地下水C. 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D. 乙处适宜开挖隧道【答案】【小题1】B【小题2】D【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甲乙丙是依次钻取的,在四处先钻到老岩层,逐渐是新岩层,与乙相同的岩层再向内是更新岩层,继续钻又出现较老的与乙相同的岩层,所以岩层结构是中间新,两翼老。
地质构造是向斜,B对。
A、C、D错。
【小题2】甲地岩层先钻到的是老岩层,说明可能发生侵蚀,新岩层被侵蚀了,老岩层露出,A正确。
乙处是向斜槽部,可能储存地下水,B正确。
丙处缺少甲处更老岩层,可能是侵蚀了,C正确。
乙处是向斜,不适宜开隧道,D不正确。
选择题读我国某处风蚀蘑茹等高线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P等值线的数值为A. 813米B. 814米C. 815米D. 816米【小题2】若用木条支撑以防止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则P处木条的长度约为A. 0.5米B. 1.5米C. 2.5米D. 3.5米【答案】【小题1】C【小题2】B【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由图可知,此图的等高距为1米,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而814米等高线为虚线,说明该处地形被P阻挡,P海拔高于814米,所以P等值线的数值为815米。
答案选C。
【小题2】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根据风蚀蘑菇的特点,用木条支撑以防止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支撑上部高度应为P的高度即815米,支撑下部高度h为813米<h<814米,两者相减,所以木条的长度约为1米到2米。
山地的形成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据观测,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在以一定的速度抬升,其原因是()A.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B.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D.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读图,回答下列题。
2.从成因上看,关于图中山地甲描述正确的是()A.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3.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相同的是()A. 喜马拉雅山B. 富士山C. 泰山D. 安第斯山桃坪羌寨位于四川西北部理县,寨内石屋多顺陡峭山势依坡而建,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相互挤压得以牢固坚实,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
羌寨以古堡为中心,寨内巷道阡陌,暗道纵横,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
下图示意桃坪羌寨古堡建筑。
据此完成下列题。
4.桃坪羌寨内道路结构错综复杂,其主要功能是A. 提供便利交通B. 防御外敌入侵C. 利于通风换气D. 阻隔外界联系5.寨内古堡经千年而不倒,关键是因为它A. 防洪能力强B. 防腐性能好C. 抗震性能好D. 抗风能力强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小题。
6.图中( )A. 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B. 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C. 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 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7.图中区域( )A. 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B. 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 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 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题。
8.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A. ①B. ②C. ③D. ④9.图中断层A. 形成后一直在活动B. 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C. 导致现代河谷下切D. 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下列题。
10.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11.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山地的形成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A.华山B.喜马拉雅山C.阿尔卑斯山D.安第斯山2.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④处不同的是( )A.渭河平原B.汾河谷地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峡3.图中⑥处山地的成因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答案】1.A 2.D 3.B读地质剖面图,完成4~6题。
4.若岩层Ⅰ为页岩,Ⅱ为石灰岩,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最有可能变质成为新岩石的是( ) A.甲——大理岩B.乙——板岩C.丙——大理岩D.丁——石英岩5.甲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为( )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6.乙、丙、丁、戊四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丙乙丁戊B.戊丙乙丁C.丙乙戊丁D.丁乙丙戊【答案】4.C 5.C 6.A【解析】第4题,变质岩是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条件形成的。
岩浆出入地区温度和压力都偏高,所以Ⅰ为页岩可在丁区域变质形成板岩;Ⅱ为石灰岩可以在丙区域变质形成大理岩。
第5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可以判断为背斜,故C正确。
第6题,由图可以看出,戊是侵入到丁、丙岩层中所以丁、丙先于戊形成。
又由于丙、丁是沉积岩,按照沉积岩沉积规律可知丙先于丁沉积。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贫困县局部地形图,读图,回答7~8题。
7.为实现当地脱贫致富,国家拟建一条连接甲村和乙村的高速公路,最为合理的选择方案为( ) A.①B.②C.③D.④8.选择该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原因为( )A.减缓道路坡度B.提升行车速度C.联系更多村落D.开发煤炭资源【答案】7.C 8.B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其中A为_____斜,B为__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_____(流水、风力)的_____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和_______。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选择题1.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高山和谷地 B.断层和裂谷C.背斜和向斜 D.块状山地和陷落盆地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 D.内力作用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回答3~4题。
3.该地地形成因是( )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4.下列叙述不可能存在的是(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B.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C.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D.B处埋藏有丰富的煤矿资源5.从板块构造理论看,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A.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B.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D.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下图是“油气田地质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6.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7.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A.气、水、油 B.气、油、水C.水、气、油 D.油、水、气8.图中①②③所在岩层的成因类型为( )A.岩浆岩 B.沉积岩C.变质岩 D.玄武岩读下图,完成9~10题。
9.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图示地质构造不是由水平挤压运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1.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二、综合题12.为了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下面设计了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报告实验材料:4cm×30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替代)实验步骤:(1)两手握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
《山地的形成》教课方案一、对课标的解读:● 联合实例,解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要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解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修业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样内、外力要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联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纳的方法进行了限制,即假如经过对实质例子的解析来得以实现。
二、教材解析从整章内容来看,本节的内容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以河流地貌为事例,解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经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解析,让学生学会解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类事例解析方法迁徙到其余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本节教材在解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用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害地貌和河流聚积地貌的事例进行解析,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认识解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这是这段内容的要点。
在河流侵害地貌部分,教材第一简单介绍了河流侵害作用及其种类,而后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害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断。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说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致使用的表现。
在河流聚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其实不陌生,可是关于它的构成是新知识。
图 4.17表示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概散布地点。
这三种平原固然都是河流的聚积作用形成的,但是详细的形成体制仍是有差其余,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
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事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衰)及形成过程。
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解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色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课达成目标经过以上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解析,能够把本节教课的详细目标确立以下:1.知道河流侵害的主要种类;2.理解在不一样发育期间,河谷遇到的侵害作用及河谷形态特色的差异;3.知道河流聚积地貌的主要种类及其发育的地点;4.理解各样河流聚积地貌形成的过程。
课后提升训练十六山地的形成(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7·唐山高一检测)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C.位于背斜顶部容易被侵蚀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解析】1选C,2选D。
第1题,图中的水库的地质构造是背斜,此时形成了谷地,原因是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
第2题,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外力作用,断层为内力作用。
读下图,回答3~5题。
3.下列各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A.华山B.喜马拉雅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安第斯山脉4.下列地形区的成因与图中②处不相同的是( )A.渭河平原B.汾河谷地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峡5.图中③处的山地成因为( )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解析】3选A,4选D,5选B。
第3题,图中①为断块山,华山为断块山。
第4题,②为地堑,长江三峡还受到外力的侵蚀作用。
第5题,③为向斜山。
6.从板块构造理论看,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A.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B.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D.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解析】选C。
安第斯山脉地处南美洲西部,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2017·成都高一检测)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8.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①【解析】7选B,8选D。
4.2山地的形成(第1课时)一、选择题下图为一典型褶皱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注:形成年代侏罗纪早于第三纪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2.图示山岭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P处属于()A.断层B.海岭C.背斜D.向斜4.图中,M处属于()A.冲积平原B.冲积扇C.“U”形谷D.谷地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 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下图是2013年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另据中国地震台网监测,2013年9月24日19:29:49(北京时间)在巴基斯坦西部(27°N,65.5°E)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为40 km。
读图,完成5~6题。
2013年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5.从图中来看,下列哪个板块的边界未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 (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D.南极洲板块6.9月24日巴基斯坦西部发生的地震震源位于 ( )A.古登堡面以下B.外核C.岩石圈D.软流层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山脉M是()A.冈底斯山B.喜马拉雅山C.昆仑山D.横断山8.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地带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下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甲、乙岩层中存在同一时期的古生物化石,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质剖面景观图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A.背斜B.向斜C.断层D.褶皱10.下列地形与图中右侧乙岩层所在岩块成因相同的是( )A.渭河平原B.华北平原C.华山D.富士山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断层、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图中①为褶皱,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
第2题,岩层的变位(错动)为断层,图中②为相对下降的岩块,④为相对上升的岩块。
由向斜形成的山为图③。
答案:1.D 2.B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示地质构造为( )
A.背斜构造
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
D.褶皱构造
4.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 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 Q地地下可能有变质岩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
D. P地地下水丰富
解析:第3题,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故Q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构造;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故P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
因而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
第4题,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
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
但在其地下有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岩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有变质岩分布。
答案:3.D 4.B
(从甲到丁岩层由老到新),读图,完成第5~6题。
5.丁地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6.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都为岩浆岩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甲地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可知,甲地为背斜;丁地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故丁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第6题,甲为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修一南北向隧道应选址甲处;丁地为向斜,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图中岩层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
答案:5.C 6.A
(2016·陕西西安高一检测)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背斜成谷或向斜成山)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高峰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山
B.甲处适合选做水库坝址
C.开凿隧道适合选址于乙处
D.地壳最不稳定的是丁处
解析:第7题,图中甲为断层,乙为背斜谷,丙为向斜山,丁为单斜山,故属于地形倒置的是乙和丙。
选C。
第8题,根据图中岩层弯曲方向可判断,最高峰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山;甲处为断层,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乙处为背斜,适合开凿隧道;地壳最不稳定的是甲处。
选C。
答案:7.C 8.C
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所示的山岭是由( )
A.背斜形成的山岭
B.向斜形成的山岭
C.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岭
D.断层形成的山岭
10.以下地形区中,由该图所示构造形成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唐古拉山
解析:第9题,从图中断层组合中岩体的升降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图中所示山岭为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第10题,庐山为断块山。
答案:9.D 10.A
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第11~12题。
11.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12.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11题,结合图中岩层的构造、断层、河流等信息可知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可能与板块的挤压作用有关;甲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而两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断层处,主要与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侵蚀成河谷有关。
第12题,图中①处位于背斜,为储油、储气构造;图中②处为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图中②处岩层位于①处岩层下面,说明②岩层形成时间早,③处岩石侵入①岩层,说明③岩层形成时间晚。
答案:11.D 12.D
13.当地时间2014年10月30日,哥斯达黎加圣约瑟的图里亚尔瓦火山持续喷发,这次喷发是150年来最剧烈的一次。
关于图里亚尔瓦火山山体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B.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C.上部和下部的坡度一样
D.无法判定其坡度的大小
解析:火山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在锥形的山体上,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答案:A
14.读日本本州岛局部示意图,判断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解析:虚线处虽然直线距离近,但未按此线修建的最大可能原因是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
如果是鞍部,则该线地势较低,可修建铁路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适合修建铁路线。
答案:D
15.(2016·浙江杭州高一检测)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乙处地貌类型为,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要说明丙处泉水的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岩层的弯曲方向可知,甲、乙、丙处的地质构造或地貌依次是向斜、冲积扇、断层。
第(2)题,图中乙处的地貌类型为山麓冲积扇,该地貌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3)题,丙处为一断层构造,地下水易出露。
答案:(1)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 )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沉积。
(3)地下水沿断层线出露形成泉水。
16,开展研究性学习。
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其中“一山”指的是泰山,其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
材料二:部分泰山景观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泰山所属的山地的类型,说出其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中十八盘图片,归纳山区交通线路选址的原则。
(3)材料二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形,分析形成该交通线布局的原因及意义。
解析:从材料一的描述可知,泰山在最初形成的泰山群属于褶皱山,后形成的山体属于断块山。
材料二中的十八盘处于山间的山谷地带,其形成符合线路选址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中的盘山公路呈“之”字形,为迂回前进的线路,减小了行进的坡度,便于行进。
答案:(1)太古代的泰山是由于地壳的褶皱隆起形成的褶皱山,后来的泰山是由于地壳的断裂位移而形成的断块山。
(2)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之”字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