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第章我们周围的环境教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23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1《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设计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学习提示】一、课标呈现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体系展示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精讲例题】例1 (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 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第(1)题,读图发现1992年格陵兰冰原面积明显变小,说明冰川大量融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第(2)题,冰川大量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海洋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变短;故A项正确,C项错误;冰川水属于全球水量的组成部分,所以,冰川融化,并不能导致全球水量增多,B项错误;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大量冰川融化,吸收热量增多,会导致局部地区气温上升幅度变慢,并不能使全球气温下降,故D项错误。
答案(1)D (2)A例2读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____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2)图中①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______活动,以________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3)图中③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下列现象与箭头③相符的是(双选)( )A.我国沿海的“赤潮”现象 B近年来沙尘暴威胁严重C.东南沿海台风带来的水灾 D.台湾花莲地震(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关系。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一、考纲: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5.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6.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7.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8.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9.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10.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二、问题导学:1.“水华”产生的原因?有何危害?防止“水华”现象的措施?三、资料补充:1、赤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①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②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③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④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2.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浮,污染大气。
堆放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恶性气体;填埋垃圾,逸出沼气;焚烧垃圾,产生二次污染。
(2)对水环境的影响:直接倾倒,污染水体、危害生物、缩减水域面积,降低排洪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垃圾倾倒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毒液体渗入土壤,杀害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和土壤结构;有害废弃物成分残留在土壤中,并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3.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