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后胡适的对日态度与外交参与
- 格式:pdf
- 大小:391.15 KB
- 文档页数:5
救犹太人的中国外交官救犹太人的中国外交官是指释放和保护了数千名犹太难民的中国外交官-胡适。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许多犹太人流亡外国,寻求庇护。
中国外交官胡适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所有犹太流亡者的幸存者和救世主。
胡适,名士安,1891年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是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他曾在美国学习,拥有双重的文化背景和敏锐的外交感觉。
1937年,他被任命为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并在随后的瓦格内会议上发表了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演讲。
1938年,胡适抵达巴黎时,已经成为了中国在欧洲最高级别的外交官。
那时,大批犹太难民们寻求他的援助。
胡适对犹太人的扶持,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柏林,他听到许多犹太人正在遭受迫害,便积极地发起行动,通过其职位和关系,为犹太难民提供了事实上的保护。
例如,他把一组准备搭用塔希里的战舰转移到香港,并在那里为他们提供庇护,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的迫害。
到了1938年,胡适与妻子在巴黎的公寓里收养了数十个犹太儿童和成年人,不仅提供了庇护和食宿,还为他们办理了护照、签证,并提供出逃的路线和干净的身份。
胡适还与罗马教皇和红十字会等人士保持联系,以帮助犹太人尽可能多地获得帮助。
胡适的光荣事功还包括在1940年春天与日本代表饭岛带领的一个非正式谈判和谈中,成功地保护了上海的13,000名犹太难民不受回到纳粹掌控下的德国的威胁。
在这些困难条件下,胡适保护犹太人的勇气和人道主义始终不变,他甚至用自己的财产和个人影响力需要担保和保护上百名犹太人,帮助他们逃离迫害和死亡。
胡适的勇气和坚定精神,受到了世界上许多犹太家庭、团体和组织的深切感激,他的名字经常被提及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施救者之一。
此外,中国外交在犹太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救犹太人的中国外交官的传奇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到个人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势力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抗战期间胡适与宋子文在美国勾心斗角1938年9月,正在欧洲进行民间外交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胡适,被任命为民国政府驻美全权大使。
在美担任大使期间,胡适利用自己留学美国的经历和广博的学识,克服重重困难,通过频繁反复的会见、访问和讲演等外交活动,巧妙地周旋于美国政要之间,并进入美国一些社会团体开展有关中国抗战状况的演讲,为中国坚持抗战赢得了美国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做了大量工作。
因而,胡适在美担任大使期间,一直被人们誉为难得的“书生大使”。
在美担任大使的胡适,对于中国抗战始终坚持“苦撑待变”的基本态度。
由于当时他所认为的的美国及国际社会的“变”尚未到来,胡适在美的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影响美国政府领导人,以尽快促成国际社会这种“变”的早日来临。
胡适的这一抗战基本态度,主要来源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和方针,也并非是胡适自己所能够决断的。
然而,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向中国各地的大举进攻以及华北、华东一些城市的相继沦陷,国内的抗战形势日益严峻,已在客观上容不得国民政府再继续遥遥无期地等待下去。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需要美国及国际社会给予中国抗战最为实际的支持和援助。
也正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蒋介石担心“书生大使”胡适继续奉行“苦撑待变”政策,会对国民政府争取美国贷款援助于事无补。
于是,宋子文以蒋介石的“私人代表”名义,于1940年6月被国民政府奉派到美国争取贷款援助。
也许是因为宋子文与蒋介石本人极其特殊的关系,当时的人们才戏称宋子文为“太上大使”。
“书生大使”也好,“太上大使”也罢,他们两位大使都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派驻到美国开展抗战外交的,殊途同归,目标都是一致的。
然而,由于胡适和宋子文两人之间的分析问题、处理事务的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同,以及他们两人在此前私人关系方面的不睦与恩怨,使得“书生大使”胡适和“太上大使”宋子文的矛盾和纷争,贯穿着两人一同在美国期间的始终。
1940年6月26日,宋子文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抵达纽约。
抗日战争中的中日谈判与和平努力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殊死搏斗。
在长达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不仅展现了坚决的抵抗精神,还多次进行谈判并进行和平努力,力图通过谈判方式终结战争,恢复和平与稳定。
本文将梳理抗日战争中的中日谈判与和平努力的主要进程与影响。
一、早期和平努力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中国政府和人民力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中日矛盾,避免武力冲突升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代表于1932年2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中日和平谈判。
然而,由于日本方面的强硬立场和不诚信表现,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
随后,中国政府多次发表声明,表明要求和平解决中日矛盾,并通过外交渠道进行多方面努力。
然而,日本的侵略行径并未止步,严重损害了中日之间的谈判和解的可能性。
二、重庆谈判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寻求战争解决的曙光,中日双方在重庆进行了多轮谈判。
1938年7月至8月,中日双方在重庆成功举行了停战谈判。
中国以停止敌前抗战和日军撤离为条件,展现了最大的和平诚意。
然而,由于日本方面的强硬立场和侵略态度,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中国政府多次提出谈判的要求,但日本方面始终不愿接受和平谈判,同时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
三、汪精卫傀儡政权的谈判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曾利用汪精卫傀儡政权进行谈判,试图借此削弱中国的抵抗力。
1940年,日本迫使汪精卫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以此来表面上强调中日之间的政治合作。
然而,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外交斗争的坚持,这些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使日本在国际舆论中暴露了其欺诈性的傀儡政权。
四、中美合作与日本投降抗日战争中,中国和美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1943年初,中美两国达成了共同抗日宣言,明确表示将无条件投降日本。
这一声明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其意识到战局对其不利。
1945年8月,美国发动了原子弹于广岛、长崎的轰炸,进一步削弱了日本的战争能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外交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进行的一场抵抗日本侵略的全面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不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军事抗击,还开展了积极有力的外交斗争。
抗日外交在中国的抗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中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国际抗日阵线的形成中国在抗战初期面临着严重的国际孤立,许多国家对日本的侵略保持沉默态度甚至与日本合作。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积极开展抗日外交,争取国际支持。
中国于1937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动了广泛的民众抗日游击战争。
这一举动使得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的抗战,并对中国的抵抗精神表示钦佩。
1938年,中国在武汉举行了第二次国际抗日会议,来自各国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对日本侵略的应对措施。
这次会议标志着国际抗日阵线的形成,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国际支持。
二、重整外交关系中国在战争初期就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优势,为了在国际上争取更多支持,中国必须重整自己的外交关系。
中国积极寻求苏联的支持,两国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确保苏联不会与日本合作。
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帮助中国的抗战事业。
同时,中国也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寻求支持。
1941年,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合作互助条约》,确立了中美两国在抗战中的战略合作关系。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帮助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
三、抗日外交的成果中国抗日外交的积极努力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了广泛认可与支持。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国内抗战形势也有所改观。
中国的外交成果使得其获得了更多援助与资源,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战争努力。
此外,中国的抗日外交也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抗战胜利后英明地提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构建持久和平的新国际秩序”的主张,为二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中积极进行的抗日外交,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争取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关注,改变了国际对中国的态度。
胡适的学者外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1937年9月胡适受蒋介石委派,出访欧美寻求国际上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同行者还有钱端升和张忠绂两位教授。
给他们的名义是“非正式的外交使节”,学者兼教育家的胡适仍以“北京大学文学院长”的身份进行各种活动。
美国是胡适等人此次出访的首站,也是重点争取的国家。
9月15日他们从香港乘机赴美,于26日抵达旧金山。
美国新闻媒体对此很是重视,胡适在接受美利坚合众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
”当地华侨尤为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他们邀请胡适就时局发表讲演,胡适脸上带着严峻的神情表示:“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作最大的努力。
”华盛顿,白宫——美国的中枢所在地。
10月20日,胡适由驻美大使王正廷陪同,前往这里遐迩闻名的椭圆形办公室拜会了美国总统罗斯福。
罗斯福对中日战况甚为关注,他直截了当地问胡适博士:“中国军队能否支持过冬?”胡适告诉总统:“定能支持。
”罗斯福总统谈到九国会议日本或有可能不参加,中国代表在会上陈述事实后似可退场,请与会各国秉公商讨对策;但最好能同时声明日本宣称它的困难如人口出路之类,中国愿意考虑以和平方式帮助解决,这样中国就可以得到更大同情。
对于援助中国的问题,罗斯福总统显出有些为难:依照美国国会通过的中立法案,应先判断战争状态是否存在,而日本坚决不承认战争状态的存在,这样,援助中国实已超过宪法规定的总统权限。
罗斯福告诉胡适和王大使:今晚他将有演说,仍以求得世界公论同情为目的。
胡适和王正廷大使临别时,罗斯福态度诚恳地嘱咐道:“不要悲观。
”这就是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严守中立,对中国表示同情而暂不给予实际援助。
胡适在美国和加拿大巡回讲演,题目有《中国处在目前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远东冲突后面的问题》、《远东局势》等等。
此外尚有《中国和日本的西化》、《国家危机与学生生活》等文章发表。
12月9日在华盛顿“女记者俱乐部”演说时,日军正大举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犯,南京城危在旦夕,胡适坚定地表示:“南京如失守,中国将继续抗战,虽战争延长至二三年,亦在所不惜。
政治倾向上的错误很明显:1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胡适长期主张不抵抗主义“世界主义者”,反对“狭隘的国家主义”,应树立所谓“万国之上尤有人类在”的“世界的国家主义”。
又倾心与不抵抗主义,将西方的这种理论同我国先秦道家的“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想比附。
1915年1月,日本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在交涉过程中,胡适始终是“和平主义者”。
杨向奎先生回忆说:“他当然受到同学们的批判,但他并不会改,仍然坚持己见”。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为此派来调查团,提出把东三省提交国际共管,国民党表示可以接受,而胡适也表示欢迎。
次年在《独立评论》第5期上发表《论对日外交》一文,再次反映了他一贯主张的“和平主义”和不抵抗。
“当国家处在存亡的关头,他仍然主张不抵抗,不用兵,好像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和平主义者。
但当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蒋介石在西安被扣,他却一反平日和平主义的理论,破口大骂,在给张学良的电文中骂他是罪人,并宣布拥护政府下的讨伐令。
这些举动说明什么,说明他是封建官僚的后裔,始终站在两翼中的右半边。
1937年抗日战争打起来,不是蒋介石要打,是日本不许他再谈…和‟,于是胡先生也说…和比战难‟!。
2他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的道路,主张渐进改良胡适与陈独秀等共同编辑《新青年》,他主张在《新青年》上不谈政治,只谈文化,这是针对李大钊提倡马克思主义而提出的,于是引起李大钊的反驳,而胡适则坚持己见,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说些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上蕴涵了是拥护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是赞成革命还是反对革命这样的本质问题。
在北洋军阀时期,胡适曾与蔡元培等人开会讨论,提出“好人政府”即宪政政府,要求南北议和,写了《我们的政治主张》作为公开宣言。
“这篇宣言,可能是中外古今政治宣言中最没有分量的一份,当时的封建军阀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这种向恶势力斗争的方法,等于堂吉诃德向风车挑战了当时国民党元老张难先曾经写信给蔡元培和胡适之,批评他们的政治主张,张说,…公等此种主张是偏颇的,是狭隘的,是苟且的,是糊涂的,是违反真正民意的,是袒护有枪阶级的,是造成异日大战的,是污辱吾国最高学府的。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外交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积极开展抗日外交,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争取国际支持,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各国的态度和政策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中国还未能形成有效的反攻局面,国际上的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抗日行动持观望态度。
然而,日军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政府积极通过外交手段进行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抗日外交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在争取国际支持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策略。
首先,中国外交官员通过在国际场合发表演讲、发表慷慨激昂的抗战宣言,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困境和战争的正义性。
其次,中国利用国际联盟这一多边机构,寻求国际社会的监督和支持。
此外,中国还以亲日国家的威胁为借口,加入抗日同盟会等多国联盟组织,与其他国家共同反对日本侵略。
二、抗日外交的成果和影响中国抗日外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同情与支持,世界许多国家纷纷表示谴责日军的侵略行为,呼吁日本停止侵略中国,并对中国表达了支持。
这使得中国能够借助国际压力,争取到一些实质性的援助和支持,如军事援助、物资援助等。
其次,中国通过抗日外交有效地策应和支持了国内的抗战努力。
中国政府积极与国内各个抗日战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形成了整体的外交战略,使得中国的抗战形势得以改观。
中国外交官员在国际上以高度的诚信和智慧代表中国,扭转了抗战初期的被动局面,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抗日外交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抗日外交的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外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注重争取国际支持和共识,团结有关国家和地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其次,中国政府积极运用国际舆论和外交手段,通过有效的传播和宣传,塑造公正的形象,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作为同乡和同学的胡适与陶行知,曾因共同推动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而结下深厚友谊,后却因对诸多公共事务的认识不同而日渐疏远。
1936年后,两人以不同身份参与政事,他们的身份、立场和价值取向,都在不断加大两人的距离,双方的交流减少。
1938年后,胡适和陶行知成为深交后的陌生人,陶对胡的各种讥讽、质疑、批评,胡再无回应。
直至陶行知逝世,胡适都没有再对其做过任何文字或口头的评价。
1936年7月,胡适参加国民党庐山会谈,与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有深度交往。
次年9月,胡以非官方身份到美国寻求支持,并于1938年10月正式就任中国驻美大使。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胡适与陶行知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同样以非官方的身份宣传抗战,寻求支援。
在出任大使四年后,胡适留美做了一段时间考据研究,1946年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陶行知则于1935年在上海参加救国会,1936年以救国会领袖的身份参与广西易帜;后受全国各界救国会之托,经香港到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的抗战。
1938年10月回国后,先后与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李宗仁、周恩来等人会见,宋美龄要他任三青团总干事未允;1940年后明显与中共接触增多,1941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1942年与邹韬奋、梁漱溟等人一起被踢出国民参政会。
1937年后,尤其是“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各党各派之间空前团结,陶行知也明确承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并与蒋保持了一段时间较紧密的联系,照常理,陶与胡在抗战后应当“友谊复苏”,事实上却无法回到从前的“管鲍之交”。
陶对胡立场不放心1937年,陶行知与胡适两位有过亲密与隔阂的兄弟又在华盛顿相会。
会面之后,陶行知在10月16日给胡适写信,尽管抬头依然是“适之吾兄”,信中表示“很为高兴,只因时间不足,不能畅谈,最是遗憾”,同时提醒胡适不能承认“满洲伪国”,因为从不同渠道传给陶行“如果老兄真有这主张和方案,知的信息是胡适提出和平方案,所以,陶行知要证实是否谣传,对美国当局交换意见时是否也拟提出?有人说您预备以三千万人之自由来换‘和平’,我不大相信(但也不大放心),所以特来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