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引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作者:刘巍巍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03期摘要:贬谪黄州对苏轼而言是人生的一次大挫折,是他整个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峰,亦是儒、释、佛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心中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他在黄州所创作的作品中记录了他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
通过他的诗、词作品,可以探求到他贬谪黄州时的心路历程,即“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
关键词:苏轼;黄州;儒释道;心路历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
谪居生活中的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积极求索之后转向追求自我的发展、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一、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元丰三年二月——元丰四年)被贬黄州,这一人生经历的大转折给苏轼以沉重的打击,对于平时一直想“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海上,扶病入西州”的苏轼而言,梦想无疑已被现实击得粉碎。
初到黄州,苏轼贫病交加,“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以为死”,而“诟辱通宵”的狱中生活更使他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
贬谪黄州是苏轼有生以来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在黄州的第一年(元丰三年)是他思想极端苦闷的一年。
元丰三年苏轼作了《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世人不知贵也》一诗,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孤独凄苦之情。
此时落寞沉痛的潜意识相随产生,表现在其作品中则是带“梦”字的诗作增多:“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一年如一梦”(《歧亭》之二),“笑劳生一梦”(《醉蓬莱》),“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万事回头都是梦”(《南乡子》),“身外傥来都是梦”(《十拍子》)……苏轼自我感到早生华发,理想破灭,人生如梦的虚幻意识明显加强。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路历程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路历程“问汝平⽣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贬谪黄州是苏轼⼈⽣中经历的第⼀次⼤的挫折,是他整个⼈⽣尤其是其词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儒道禅这⼏种精神⼒量在他内⼼纠结得最紧、⽭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之于苏轼其它时期的词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命存在状态的多元性更为特出、鲜明和完整。
正所谓“悲愤出诗⼈”,⼈⽣的不幸往往造就⽂⼈之⼤幸。
黄州时期是苏轼词作的丰收期,据薛瑞⽣先⽣考证,苏轼⾃元丰三年(1080年)⼆⽉⼀⽇⾄元丰七年(1084 年)四⽉⼀⽇谪居黄州时期,词作近 100 ⾸,占其整个⼀⽣词作总数的四分之⼀(词作总数360 余⾸)。
通过纵观这近百⾸词去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态,我认为从“失意苦闷”、“乐观旷达”、“了悟⼈⽣”三个⽅⾯,来看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路历程。
失意苦闷: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他的正式官衔美其名⽈“责授检校尚书⽔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
“本州岛安置”意味着不得参与公事,这对于仕宦之⼈来说,⼏近于流放。
乌台诗案之前,苏轼仕途虽然没有如“当时共客长安”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那么得意顺畅,但他外任地⽅官的: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倒也不失为富庶之地,虽未跻⾝魏阙、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确也是不低的实职,可供有所作为,“苏堤”便是其业绩之⼀。
然⽽黄州却是个“此间但有荒⼭⼤江,修⽵古⽊”的蛮荒之地,⽽且不得参与公事,欲有为却偏缚紧了⼿脚,个中滋味可想⽽知。
“湿薪如桂⽶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浣溪沙·半夜银⼭上积苏》),“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捻衰髯”(《江城⼦·黄昏犹是⾬纤纤》),这形象地写出了苏轼作为⼀个失意⽂⼈⼠⼤夫——迁客骚⼈的凄凉⽆奈。
“吟”字之前加⼀“冻”字,吟本⽆所谓冷暖,置⼀“冻”字,寒意即出,似乎苏轼在咀嚼体味这⼈⽣之凄凉,⽤现在的话来说,这⾥运⽤了通感的修辞⼿法。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如果说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中坚人物,那么苏轼则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最高代表;如果说苏轼一生的创作是浩瀚的长江,那么他在黄州的创作则是宏伟的三峡水坝-----创作上的里程碑。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上屡屡失意,使他把投身于“经世”“救民”的积极入世精神转变为一种“逐客”“闲人”的闲适乐观生活态度。
但是他没有忘记国家现实、民生疾苦,作品多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情,感叹“人生如梦”和命运的虚幻易变。
黄州是长江重要的流经地之一,是一座山水环绕的荒城,豪放派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被贬在此,担任团练副使,生活非常凄苦,掘井筑室,躬耕自食,筑雪堂于东坡,榜之曰“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因此本文将根据这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生活和精神状态来解读印证他这一阶段的创作。
一、苏轼的生平,一生多坎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佑四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庭,其弟弟苏辙比他小三岁,父亲苏洵是为大器晚成型的散文家。
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然而他文运不佳,多次应试失败,因此在他们兄弟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们从小进行教育,同时他自己也有志于做一个经世济民的儒家子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苏轼二十二岁中进士,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
但他是一个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人,不论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否符合当权者的口味,他都会毫不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曾多次上疏王安石变法的弊害,而最终自己要求外放。
先后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湖州(今浙江湖州市)、黄州(今湖北黄冈)、儋州(今海南省)等地担任地方官吏。
直至徽宗赵佶即位,六十多岁的苏轼才遇赦北还,卒于旅舍,谥号“文忠公”。
苏轼在思想上以儒家为本,又博采佛道之长,从儒释道中提炼自己的人生观,处顺境时不娇惰逸乐,处逆境中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41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1第1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1,2021从苏轼黄州之贬探其文学创作的三重境界王紫骆(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 要〕 苏轼黄州之贬,历经重重困境之后,其创作心境日趋成熟,其转变也会及时地反映到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通过苏轼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与王国维“三重境界说”比较分析,可见二者有诸多相合之处。
第一境是苏轼苦闷隐忍逆流而上的人生展望,第二境是其豁达淡然以苦为乐的恣意纵情,第三境是其旷达超然了悟禅理的通透顿悟。
黄州之贬从不安彷徨到洒脱超然是苏轼的成长亦是其文学创作的升华。
〔关键词〕 苏轼;黄州之贬;心境;三重境界〔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3130(2021)01 0044 06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1.01.008 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百余日后获释,死里逃生被贬至黄州。
“十二月二十三日,神宗传旨:‘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1]1苏轼自京都赴黄州之时曾写诗表明心迹:“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1]1此时的他如惊弓之鸟,谨小慎微,“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答李端叔书》)[1]357贬谪黄州虽是苏轼政治低谷时期,但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高产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黄州的山水成就了苏轼,苏轼心灵境界的不断成长亦成就了黄州“东坡”。
《人间词话》系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中国旧文学进行审视和思考的结果,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最为人们熟知。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心灵历程【论文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极其丰富,其诗、词、散文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因为名气太高,性情又太直,因而屡受小人和权贵的排挤与打击,一生经历坎坷。
然而,不论何时何地、沉浮出入,其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
正是这种人格光辉,为后世之人所景仰。
从“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作品风格发生了不少变化,其中尤以黄州时期创作的作品内容和创作风格最为突出。
初贬黄州,仕途受阻,心灵受挫,怨愤寂寥油然而生;安顿黄州,躬耕东坡,侍弄田园,自得其乐以忘忧;洒脱自由的生活,似有仙气在身,其作品亦澄静清远,空灵旷达;儒家正视人生,佛教否定人生,道家简化人生,身处逆境,佛道思想成为他主要的处世哲学,儒、释、道在此阶段似乎已经融合。
这种消极与积极,现实与理想的精神情怀的交织,使他的黄州创作步入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苏轼谪居黄州心灵历程怨愤寂寞自得其乐空灵旷达佛道思想苏轼生活在北宋王朝日渐走向衰弱的“低谷”,一方面,国力日趋削弱,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政府对外委曲求全,纳币苟安,社会经济日益凋弊,生灵荼炭,无以聊生,甚至出现杀婴的陋习(苏轼《与朱鄂州书》)。
另一方面,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禁止思想自由和社会开放,诱逼士大夫就范,奖掖擢进温顺与奉迎,摧残桀傲与叛逆。
这样造成将多败军,吏多冗滥,靡费国库的恶果。
官场勾心斗角,利害相算,正直忠直之士不容于国都,社会环境日渐疲软,社会风气江河日下。
这与苏轼入仕时的不忮不求,批评藏否是格格不入的,因而苏轼招致的排挤和贬谪便有些必然了。
苏轼心态的转变不仅与他所处的人文背景有关,也与他个人气质性格息息相关。
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教育,受到伯父的积极影响,这就形成了他入仕以前的那种慨然澄清天下的政治理想“奋厉有当世志” [1],少年的苏轼就有刚正不阿、放任不羁而又洁身自好的性格,这与其弟子由沉稳寡言、善于明哲保身的性格绝然不同。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
作者:邱琼
来源:《南北桥》2018年第03期
【摘要】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可以说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低谷,也是他诗词作品风格的大转折。
在黄州期间,苏轼对于很多人生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心态逐渐也发生了转变,从早期的踌躇满志,满腔抱负到后来的淡泊明志,超然物外,在黄州期间的经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诗词创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97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期间,他经常会感叹,人生好像一场梦一样,这样的人生观也时时出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之中。
这是经历了巨大坎坷之后,原来所持有的儒家思想与逐渐走入他内心的佛家思想,发生着强烈的碰撞。
从苏轼诗词作品当中所传递出的人生态度,也能对苏轼当时被贬黄州期间的心态窥见一二,而这些也都对他的诗词作品基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苦闷心态及诗词作品分析
40多岁的年纪,苏轼正是满腔热血之时,然而乌台诗案以后,他死里逃生的境遇,却让他内心不由得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而且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也感到深深的孤苦悲凉。
可以说当时的苏轼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虽然才四十几岁的年纪,苏轼却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老了,可见当时沉入低谷的心态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在他这一阶段的诗词作品中也数以百计的提到自己的须发全白,如在给徐君猷的词《浣溪沙》中,他说自己“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樽前呵手镊霜须”,寄给朱康叔的《江城子》中他又说自己“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甚至看到定惠院外盛开的海棠,他都会叹息自己“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 当时苏轼的容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来探望自己的亲人,都认不出自己了。
可见,当时的苏轼心力交瘁,悲苦之极,因为伤心而苦闷而导致生理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所谓相由心生,正是因为心生悲苦,才导致外貌的转变。
从后期,60岁左右苏轼被贬到岭海期间的心态可以看出,正是黄州被贬期间的生活经历,让苏轼对于很多的政治问题以及人生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的内心逐渐变得淡泊明志,从而也让他后来在岭海期间,更快的适应了当时艰苦的生活。
二、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茫然心态及诗词作品分析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是遭遇了人生第一个重大打击之后被贬到黄州的,所以,当时苏轼内心充满了矛盾的情绪,他对很多的事物都有非常矛盾的认识,而且内心充满了茫然的愁绪。
正
是在这茫然之中,逐渐的寻到了一丝光亮,让苏轼能够从苦闷之中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所以,虽然苏轼是一个非常乐观积极向上的人,这在他的诗作当中都有非常淋漓尽致的表现,然而在遭遇重大变故之时,苏轼也表现出了普通人该有的心态。
不过,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与普通人之间,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差异,那就是虽然极端的苦闷,抑郁,苏轼还是能够苦苦寻觅,逐渐做到涅槃重生。
因此,虽然有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打算,当苏轼面对仕途失意、亲人别离、幼儿去世时,他做不到绝对的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赠诗中,苏轼说:“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所以,从他的诗词作品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具有普通人心态的苏轼,能够在生活的重压面前想放下所有的负担,而超然离去的心态,或许我们也能够发现苏轼正是在这样的一些诗词作品中排解自己的苦闷,调节着自己的心理状态。
让自己从悲戚低谷之中,逐渐的找到向上的力量。
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的基调大气磅礴,其实也透露出一丝悲凉与无奈。
苏轼以凭吊历史人物开篇,接着以重笔浓墨描绘江山的壮丽,战争场面的宏大,周公瑾的英勇风姿,但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像周瑜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淘尽”,更何况我苏轼这个混迹于农民渔夫的平凡人!所以可以想见,苏轼在审视自我的时候,可能反复的在思量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意义何在?而自己真正想要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生?所以在审视自我的时候,苏轼也不由得心生感慨,感叹自己的年华易老,而一腔抱负难成。
所以,苏轼用梦境来比喻人生之境,也以此来形容人生的变幻无常,表达内心中的无奈与悲凉。
三、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内心旷达及诗词作品分析
苏轼的思想在经过了动荡剧烈的几年以后,逐渐的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合而为一,他以儒家的思想坦然面对现实,用道家的思想释放自己内心的自由,用佛家的思想超然物外,可以说练就了一幅旷达的心性。
元丰五年的苏轼的《定风波》,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的这种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这首词不由得让人心情振奋,心境也变得豁然开朗起来,这首词有着心灵净化的功能。
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哲理,让世人逐渐看破了红尘,看淡了风雨,逐渐到达了超然物外的境界。
同一年所作的《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主客问答,辩证分析了明月的盈亏、江水的消长,并借此抒发他的人生感慨,他再也不必“哀吾生、羡长江”了。
如果说以前的苏轼看重的是
一己得失的话,那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将自己放入整个历史长河中,用历史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自我了。
所以,他的人生哲学到達了这一境界之后,内心也逐渐变得清静下来,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审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可以说从关注一己的得失到关注日月流转,斗转星移。
苏轼在经历了人生之中重大的变故之后,心性逐渐变的成熟豁达。
因此,虽然遭遇变故之后,一时感到抑郁沉闷,然而很快苏轼又鼓起了奋斗的勇气。
正如浣溪沙中所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所以,正是被贬黄州的经历磨炼了苏轼的心性,也提高了苏轼的挫折承受力。
总之,苏轼的一生经历波澜壮阔,正如他所遗留给我们的诗词作品一样,让人感到荡气回肠。
他在黄州的经历,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也让他的诗词作品展现出了别样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时文静,张洪海.从苏轼自我指称探其身份认同——以黄州诗词作品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1):13-18.
[2]林宜陵.君已思归梦巴峡——苏轼黄州时期诗词中对于蜀地的思乡情怀[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6(01):44-52.
[3]孙惠芳.论苏轼黄州诗词创作中的“心隐”情结[J].大连大学学报,2011,32(0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