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上册 大鱼和小鱼2课件 浙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12
一年级美术第8课鱼儿游游优秀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美术教材第8课《鱼儿游游》,主要围绕鱼儿的形态、色彩及生活环境进行创作。
详细内容包括:1. 了解鱼的种类、结构、特征及其在水中的生活习性。
2. 学习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一幅以鱼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3. 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优秀作品,了解画家如何表现鱼儿的生动形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鱼的基本结构、特征,学会运用线条、色彩表现鱼儿的生动形态。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作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增强保护水生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鱼儿的特征,运用线条、色彩表现鱼儿的生动形态。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作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儿在水中的生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鱼儿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观察鱼儿的结构、特征,分析鱼儿的种类及生活习性。
(2)学习教材中优秀作品,了解画家如何表现鱼儿的生动形态。
(3)教师示范创作过程,讲解线条、色彩运用技巧。
3. 随堂练习:(1)学生根据观察和想象,用线条、形状概括鱼儿的轮廓。
(2)运用水彩颜料,为作品上色,表现鱼儿的色彩。
4. 课堂交流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种类、结构、特征2. 线条、色彩表现技巧3. 创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鱼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需表现出鱼儿的结构、特征,色彩搭配和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了鱼儿的表现方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
2019-2020年一年级美术上册大鱼和小鱼说课稿浙美版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鱼和小鱼》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小雨沙沙》、《我心中的太阳》、《花式“点心”》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大鱼和小鱼》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威武的狮子》、《我做的笔筒》等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为此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认识鱼的大与小差异,并表现谁大谁小,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来装扮鱼。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理解在一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彼此区别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而《大鱼与小鱼》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一年级美术第8课鱼儿游游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美术教材第8课《鱼儿游游》,详细内容为第一章“可爱的动物”中的第三节“水中的小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鱼的外形特征、色彩和动态,学会用不同的美术材料创作出形态各异的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基本结构,了解不同种类的鱼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鱼儿游动的美感。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外形特征的表现、色彩的搭配。
教学重点:鱼的基本结构、动态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鱼模型、画纸、彩笔、水粉等。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调色盘、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课件中的鱼儿游动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中的小鱼,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展示实物鱼模型,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如身体、尾巴、鱼鳞等。
(2)讲解鱼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鱼的不同部位。
(3)示范如何用线条、色彩表现鱼的动态,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画鱼。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动手画一条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形态各异的鱼。
4. 互动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2)老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鱼儿游游》2. 内容:(1)鱼的外形特征:身体、尾巴、鱼鳞等。
(2)鱼的动态表现:线条、色彩。
(3)创作方法:想象力、动手能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条游动的鱼。
2. 答案要求:(1)表现出鱼的基本结构。
(2)运用线条、色彩描绘鱼的动态。
(3)作品具有创意,富有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创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鱼的外形特征和动态表现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鱼,了解不同种类的鱼的特点。
浙教版小学美术《大鱼和小鱼》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课题大鱼和小鱼一年级教学目标(一)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并能以鱼为对象,感知大小对比,在比较和造型中体验大与小的组合。
(二)通过对比、探究让学生感知大小的原理和表现方法,理解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抒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
教材分析本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在感受和认知中,学会比较和鉴别物象的大小特征。
在自然界中、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大与小的对比现象。
大的和小的在一起时,情感交融,富有一种浓厚、生动的气息。
将大的和小的有比较地组织、构置在一起,会很自然地流露出美好的情趣。
物体间的大小感知是通过对比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
本课通过大鱼、小鱼的造型表现,让学生感知大小对比的原理和表现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大鱼和小鱼,理解大鱼和小鱼的差异,将大鱼和小鱼和谐、自然地组合在一起,画出“大鱼和小鱼”愉快地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反映集体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学生分析:本课所选的“鱼”是小学生最常见的水生动物,也是学生最喜爱表现的绘画题材之一。
多数的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画鱼了,但在表现的时候画面经常数条相同大小的小鱼,不懂如何处理大小关系和重叠关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和认识物体大与小的差异。
在观察、感受和表现中进行比较和辨别,学会表现谁大谁小。
教学难点:理解在一个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彼此区别和联系(大与小的并列或遮挡)。
自然、和谐地将不同颜色的大与小的形象组织在画面中。
信息资料:鱼的各种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用具:彩色水笔、油画棒、剪刀、胶水。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意图(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大家都看过《海底总动员》吧?《海底总动员》故事环绕在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一只小丑鱼“尼莫”身上,尼莫不小心被潜水员捕走,带回雪梨一家牙医诊所的鱼缸,尼莫的小丑鱼爸爸于是横越太平洋万里寻子,鱼爸爸在一只患有短暂失忆症的蓝色小鱼帮助下,沿途闹出不少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