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浅谈格律诗的革新与创作(上)
- 格式:pdf
- 大小:275.43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格律诗歌与新格律诗的区别古代格律诗歌,又称为古律,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独特诗歌形式。
这种形式讲究语言的音韵、格律和修辞,具有严格的规定和规律。
而新格律诗,又称为现代格律诗,是在现代文化和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这种形式虽然也注重语言的音韵和格律,但相对较为自由和灵活。
从形式上来看,古代格律诗歌的形式非常严格,每一首诗的句数、字数、音韵、对仗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表现出高度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
例如,在唐诗中,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都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分别为五言四句和七言八句。
同时,它们的音韵和对仗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平仄相对、韵脚对应等。
而宋词中的词牌也有固定的字数和音韵,不同的词牌对应着不同的曲调和韵律。
相比之下,新格律诗则较为自由,没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甚至可以打破传统的音韵和对仗规律。
这种自由的形式使得新格律诗在表现手法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性。
新格律诗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更在内容上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
因此,新格律诗的出现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从内容上来看,古代格律诗歌的主题和题材相对较为传统和单一,大多涉及政治、社会、历史等较为严肃的题材。
这些诗歌通常以严谨的韵律和格律为约束,形式上讲究对仗工整,内容上注重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新格律诗的主题和题材则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可以涉及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情感、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
这些诗歌不再被传统的韵律和格律所限制,而是更加注重表达现代人的感受和思考,形式上更为自由和开放。
新格律诗在表现手法上也更加丰富多样,可以运用现代诗歌的技巧和手法,如象征、隐喻、通感等,来表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诗歌在语言上更加简洁明了,同时也注重表现诗歌内在的意蕴和深意,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格律诗歌和新格律诗在主题、题材、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魏晋诗歌格律的演进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
其中,魏晋诗歌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段时间里,诗歌格律也经历了一系列演进,这些变化影响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本文将对魏晋诗歌格律的演进进行探讨。
1. 起始时期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开始时并没有固定的格律,一般都是依据赋的格律来写的。
这样写出来的诗歌,很难抒发出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思想。
因此,逐渐出现了自由诗歌,也就是不依赋律而自由发挥的诗歌。
自由诗歌的出现,使得诗歌的创作更加自由,更加灵活。
2. 六朝到了六朝时期,魏晋诗歌的创作开始注重格律。
西晋时期,司马迁所著《三十六计》中出现了一种叫“床前明月光”的词句。
这句话的出现,被认为是对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改革。
而在南朝宋的时候,嵇康又提出了另一个格律的要求,即平仄相对。
平仄相对是指平声和仄声的相对关系,平声紧跟仄声,在诗歌中显得很和谐自然。
这种格律的要求,被很多诗人所接受,成为六朝诗歌的主流。
3. 元嘉之后到了六朝末期,元嘉之后,魏晋诗歌格律的演进又开始了一次新的改变。
这个时期的表现形式是“声律之美”,即格律要求不仅要求平仄相对,而且还要求声音的美感。
诗人要在平仄相对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美妙的声音,使诗歌更加动听,更具艺术价值。
这种格律的改变,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4. 魏晋诗歌格律的现代影响魏晋诗歌格律的演进,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重视了格律的要求,从而使得中国诗歌创作中出现了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其次,它提出了声律之美的要求,这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它也对翻译和文学研究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魏晋诗歌格律的演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它不仅对中国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整个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今天,我们在欣赏古代魏晋诗歌的同时,也应该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格律之美。
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艺术风格“新诗格律化”的提出:“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进行的新的创造。
“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体现,而且一直试图为艺术的思想的灵魂构造适当的躯壳。
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和“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a.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b.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使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的特色。
c.绘画美:指诗歌要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写到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荇、斑斓的星辉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新诗格律化”的历史价值: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新诗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谈格律诗写作(实例探讨)能否为近体诗松绑,少些束缚多些宽松,少些管制多些自由?一直是当代诗人渴望得到的密码。
其实,这一密码早为先人破译,只是有些诗人尚未通晓而已。
如果,你能全面地研讨近体诗的句律、韵律、声律、联律“四美”程式所形成的稳定而又多变的艺术法则,不难发现近体诗,格律从意境界至尊,正体与变体同在,正格与变格并存,格律与但书互补,使句律、韵律、声律,联律均有改变,构成“四变四从”的变体律诗。
其详情概述如下:一、变句从意。
即变55言、77言为66言,变四联为三联,使律诗字句发生了变化,但是齐言句式的方阵美,并无改变。
11、六言律诗:刘长卿《蛇浦桥下重送严维》:秋风飒飒鸣条,风月相和寂寥。
黄叶一离一别,青山暮暮朝朝。
寒江渐出高岸,古木犹依断桥。
明日行人已远,空馀泪滴回朝。
卢纶《送万君》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22、平韵三联小律:韩愈《李员外寄纸笔》: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馀。
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
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书。
白居易《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33、仄韵三联小律:李白《宿清溪主人》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岑参《石上藤》石上生孤藤,弱蔓依石长。
不逢高枝引,未得凌空上。
何处堪托身?为君长万丈。
二、变韵从意。
即因韵抑意,采取邻韵入诗,变同韵相押为邻韵相押,依然具有循环往复的音韵美。
实际,唐初即有邻韵相押之说。
公元601年,隋陆法言《切韵》问世,收录12000字,隶分193韵。
以河南洛阳一带语音为共同语,兼取金陵、邺城等地个别音类,把同音字聚集一起,采用反切读音,以平上去入分卷,平分二卷,上去入各一卷,一共5卷。
据唐封演《闻见记》记载:由于《平水韵》属“独用”韵,因此除首句允许邻韵相押外,其它邻韵不准相押,相押为“犯韵”。
苏轼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苏轼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诗词文赋,皆独步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特别是在词这一文学体裁中,苏轼的革新意义尤为突出。
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提升了词的艺术品位,使之从“艳科”的藩篱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能够表达丰富人生经验和深刻哲理的文学形式。
一、题材的革新在苏轼之前,词多用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离愁别绪,或是风花雪月、宴饮游乐等生活琐事。
然而,苏轼却将词的题材范围大大拓宽,几乎无所不包。
他的词中,有抒发政治理想的,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表达人生哲理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题材的创新,使得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二、表现手法的革新苏轼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善于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还将散文的笔法引入词中,使得词的结构更加灵活多变。
此外,他还尝试在词中运用对话、内心独白等手法,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表现手法的创新,使得词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艺术品位的提升苏轼的词不仅题材广泛、手法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他的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韵味无穷。
他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既体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这种艺术品位的提升,使得词从一种娱乐性的文学形式上升为一种能够表达深刻思想和真挚情感的文学体裁。
四、对后世的影响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创作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后世词人的深远影响上。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一、概述: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
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
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
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
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
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
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
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
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
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
韵” 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
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
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
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
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
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1.旧韵。
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
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
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
新格律派的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新格律派这个挺有意思的东西。
我有个朋友,是个诗歌爱好者,叫小李。
有一回啊,他拿了几首新格律派的诗给我看,我当时就懵了,这新格律派到底是啥玩意儿啊?小李就开始给我讲起来。
新格律派呢,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对格律有着独特的追求。
这格律就像是给诗歌穿上了一件精致的衣服。
传统格律咱们都知道,那要求可严格了,就像军队里的正步走,一步都不能差。
可新格律派呢,它的格律不像传统的那么死板。
它更像是一场自由的舞蹈,但又有着自己的节奏。
比如说吧,在新格律派的诗里,音节的安排就很有讲究。
它不是随便乱凑音节的,就像厨师做菜,各种调料得按比例来。
你看那些新格律派的诗,音节组合起来就像一段动听的旋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就问小李:“这新格律派的格律,难道就只是音节的事儿?”小李笑着摇摇头说:“哪能呢!”新格律派在诗行的排列上也有自己的一套。
它不像有些诗那样杂乱无章地排列诗行。
它的诗行排列就像是精心设计的建筑布局。
有的诗行长短相间,就像高低错落的楼房,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这就好比你走在一条充满创意的街道上,建筑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各有各的风格。
每一行诗都像是一个独特的建筑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独特的诗歌建筑。
再说说新格律派的语言吧。
它的语言很精炼,但又不失丰富性。
这就像是用最少的颜料画出最绚丽的画。
新格律派的诗人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魔术师,他们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词语,然后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这些词语之间就像是有魔力一样,互相吸引又互相补充。
我记得有一首新格律派的诗里,描写秋天的景象,就用了“金叶”“凉风”“瘦枝”这么几个简单的词,但是一下子就把秋天那种凄美又萧瑟的感觉给勾勒出来了。
我当时就感叹:“哎呀,这几个词怎么就能这么厉害呢?”小李说:“这就是新格律派语言的魅力啊。
”新格律派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很注重诗歌的内在节奏感。
这节奏感可不是简单地靠格律就能实现的。
它更像是一种灵魂的跳动。
格律诗发展过程格律诗是一种采用特定的音乐韵律来构成诗句的诗体。
它起源于唐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唐代格律诗被称为“律诗”,其特点是每句诗都有一定的音律和韵律,其中的变化规则严格。
唐诗中律诗的比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唐代最重要的诗体之一。
唐代著名的律诗作家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宋代格律诗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律诗”演变为“绝句”。
这种变化使得古代律诗变得更加开放、宽容,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力。
此外,宋代诗人们还创作了创新的诗歌形式,如“长短句”、“折句”等,为绝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著名的绝句作家有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
元代格律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律诗的挑战和改革上。
元代的许多诗人发现,律诗的规则限制了想象力的发挥,因此开始尝试创造新的诗体,以摆脱束缚。
元代著名的创新诗人有海棠诗人、明青学派等。
他们的诗歌形式更加自由,题材也更加丰富,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诗歌风格。
明代格律诗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律诗”的优化上。
明代著名的律诗家如辛弃疾等,尝试在传统的律诗上取得突破。
他们探索并创造了新的律诗形式,如“双调律诗”、“雪窦体”等,让传统律诗更加生动、鲜明,同时又保持了传统的文化积淀。
清代格律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律诗的精益求精和继承发扬上。
清代著名的律诗家有袁枚、纳兰性德、纳兰明珠等。
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了“绝妙好词、浑然天成”的诗歌风格。
清代律诗语言更加清新流畅,表现手法更加灵动活泼,被认为是律诗的巅峰之作。
总体来说,格律诗的发展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演变与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断地创新和变化。
今天,格律诗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律诗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律诗的起源与发展律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律诗。
《楚辞》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部重要集子,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律诗。
在汉代以后,律诗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古代律诗的鼎盛时期,诗人们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律诗,使其达到了辉煌的高峰。
随着宋代诗歌的发展,律诗的形式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到了元明清时期,律诗逐渐式微,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律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律诗的基本结构律诗的基本结构包括诗的格律、韵律和音律。
关于格律,律诗主要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形式。
古体诗是以前朝诗歌的格律为基础,具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
其中,最为经典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分别是五言和七言的律诗形式。
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五言或七言的格律,通常是四句一首,每句五言或七言,共二十或二十八字。
而近体诗则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不再受到那么严格的格律要求,更加自由舒展,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律诗的特点。
韵律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
平仄是指诗句中字音的高低声调,对于构建律诗的韵律起着关键作用。
对仗是指诗句中相对应的字眼之间的音韵关系,通过对仗的技巧可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人。
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韵相对应,通过押韵可以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音律是律诗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根据平仄、押韵和对仗的要求,考虑诗句中字音的搭配和运用,在这方面,律诗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诗人必须在这些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力求使诗歌的音调和节奏感更加丰富。
三、律诗的表现手法律诗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对景抒情、借古喻今、抒怀写志、议论抒情、描绘人物、叙事抒情等。
对景抒情是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景的描写来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情绪。
诗词格律与诗词创作技巧
诗词格律是诗词创作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原则,它是诗词的骨架和基础。
以下是一些关于诗词格律和诗词创作技巧的要点:
1.了解基本格律:诗词的基本格律包括韵律、平仄、对仗等方面。
对于五言
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不同形式,都有不同的格律要
求。
2.选择合适的韵:在诗词创作中,韵的选择非常重要。
不同的韵具有不同的
声调和音乐性,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选择韵时,要注意其与主
题的契合度和可读性。
3.注重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产生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创作中,要注意每个字的平仄安排,尤其是对于关键位置上的字,要遵
循平仄规律。
4.对仗工整:对仗是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能够使语言更加精炼、形象
生动。
在创作中,要注意上下句的对仗工整,避免出现对仗不对应的情
况。
5.表达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和核心。
在创作中,要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形象的表达来传达主题和情感。
6.运用技巧:在诗词创作中,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比如,可以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形象生动地描写
事物;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反转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总之,诗词格律是诗词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格律要求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进行诗词创作。
同时,在创作中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浅谈格律诗的革新与创作(上)陈学福格律诗音韵的革新最近,不少诗友对格律诗的创作争论不休,诸如平仄、压韵、拗救、古今读音等方面,特别是对“平水韵”和“新韵”的使用上更是观点各异,众说纷纭。
有些诗友在欣赏格律诗的时候,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所读诗歌各执己见,妄加评论。
有些人不注意诗歌的意境,只重视诗歌的形式;或不看时代的发展,只求墨守成规等。
现代人对格律诗究竟该怎样看待?现代人写格律诗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和标准?格律诗的创作使用何种韵律最好?怎样才能使传统的格律诗得到健康发展?这是目前格律诗创作和欣赏时较为混乱而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想就格律诗的起源与发展、格律诗的韵律以及格律诗如何适宜现代人的要求等方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格律诗的起源、传承与发展1、格律诗的起源格律诗起源于初唐。
当时的诗人们继承了“永明体”的平仄规范,根据沈约的“四声”划分,在句内粘对、搭配、对仗等方面形成了一定风格,使其逐步完善。
其中宋之问、沈佺期贡献最大。
《新唐书.宋之问传》中记载:“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生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以之,号为沈宋。
”《唐书》中也有记载:“唐兴,诗人承隋、陈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好律诗。
”由此可见,宋之问、沈佺期为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两人可以说是“格律诗门”的创始人!就上述格律诗的起源本身来看,这既是对前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又是诗歌创作的一次重大革新和突破,也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2、格律诗的传承与发展格律诗自唐朝逐渐定型之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传承不衰,受人青睐,这是因为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平仄交错,起伏有变,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并非它是古代文人所创,底蕴深厚,深不可测,可登大雅之堂。
从格律诗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格律方面的要求变化并不大,起重大变化的主要在音韵方面。
漫谈高中生格律诗创作摘要:在高中阶段,尝试格律诗的创作,需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明白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常识:如“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赋比兴”三法则、评定诗歌优劣的三个标准(真情、味厚、格高)以及其他独特的写诗之法,适度引入文艺理论知识,用写作促进鉴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诗歌创作、法则、标准、技巧一、格律诗概说。
诗者(广义,包括词),是蕴藏诗人内心而有韵的声音,即诗人品德志向的苗头。
如果将此韵声用规格的诗言,把诗人的品德志向抒发出来,乃定名为诗。
诗缘来于万物之性,而又源于世人之情,情因外界环境、人物、时局等因素而动,故诗不可不揣之人的性情、世运的隆替。
时代更替时,诗人每每发激楚衰励之音;时代应天而进步兴隆时,诗人又常常畅抒兴邦歌民之调。
当今社会诗潮滚滚,词浪滔滔,写诗之人难以数计,诗册词卷,如雪花飞遍中华海内外。
但其中之诗,大多为因袭、落套、平庸、雷同、陈滥、俗滑、浅直、淡薄之作,那是因为没有得到写诗的方法。
有些诗,连起码的格律都不符合,时人戏称为“老干体”;有些诗虽合格律,却只是徒具诗的躯壳,没有诗的灵魂气韵,是属于假诗、死诗。
高中学段,诗歌鉴赏专题,颇成体系,但没有写作的实践,始终是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因此,初步学会一点写诗的技法,尝试写诗,落笔生花,以写促读,读写共进,或许能加深对诗歌本质的理解。
二、好诗的标准。
创作一首好诗,要符合三个标准:情真、味厚、格高。
1.诗要吐真情。
诗之绮靡缘主情,没有炽热的真情,就没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所以感人心者便在情。
诗者,根在于情,苗在于言,实在于华,叶在于义,枝在于劲。
感人深者在于情,使人惊者在于言,令人爱者在于华。
激人进者在于义,鼓舞人者在于劲。
所以作诗,情是基础。
例如《春日感怀》波涛滚滚向谁掀,肯为世人辩轾轩。
暂把清风当挚友,且将明月作闺媛。
评花对酒愁“三梦”,养性修身画一圈。
雨歇云开红日出,春来百卉引蜂喧。
《采莲令·子夜月上天中遣怀》:正霜风,摇落寒林叶。
古代诗词中的格律演变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格律则是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格律是指诗句的音韵、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规范,它在古代诗词中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诗词的格律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诗歌大都采用了四言、五言和六言的形式,每首诗都有规定的句数和音律的要求。
这种格律在后来的古代诗词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诗词的格律逐渐变化。
到了唐代,进一步丰富了格律的要求。
八声甘肃、平仄押韵的要求逐渐成为唐代格律的主要特征。
唐代的诗人们通过对音韵、字数的严格控制,使得他们的诗词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宋代是古代诗词格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宋代,格律的要求更加严苛,对音韵、字数的控制更加精细。
颔联、仄平仄仄、平平仄仄等不同的韵律形式也在宋代诗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宋代的诗人们通过对格律的运用,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雄奇、深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明清时期,格律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古代诗词的繁荣。
在明代,格律的要求更加注重平仄的搭配,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清代时,格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诗歌的影响,以格律宽松、形式多样为特点。
现代诗词中,格律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由诗的影响。
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的多样性,现代诗词更多地关注情感的真实表达,格律的要求相对宽松,诗人们更加注重对词义和形象的塑造。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中的格律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基本的音韵和字数要求,到后来的更加复杂的平仄、押韵规则,再到现代诗词中的格律宽松化,格律的演变推动了古代诗词艺术的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格律都承载着诗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谈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创作实践[中文摘要]标举风骨,倡导的是一种现实的积极的创作精神,强化诗歌的感教力;倡导兴寄,强调的是诗歌的美刺讽喻功能,要求体现创作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追求,反映其所处时代的人文精神。
陈子昂在隋末唐初绮错婉媚的诗风中提倡革新,标举风骨,力倡兴寄,以复归诗歌风雅传统为己任,是反对齐梁文风的理论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为指引唐诗走上健康昂扬之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陈子昂;诗歌革新;标举风骨;倡导兴寄The ChenZiAng poetic reform advocates discuss withcreation practice【English Abstract】Touted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a real positive spirit, and strengthen a sense of poetry teaching force; advocacy Xing, emphasized the beauty of poetry barbed allegory features, requirements reflect the artist's feelings and values will reflect The era in which the human spirit. Early in the Sui-chi Chen Zi Wan Mei's poetic style in the wrong to promote innovation, touted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pushed Xing, to revert to the traditional poetic elegance mission is to advocate against the theory of Qiliang wind and creative practitioners, as a guide to go Tang healthy high-spirited way to play a huge role.目录前言 (1)一、诗歌革新的主张 (1)(一)、标举风骨,强化诗歌的感教作用 (2)(二)、倡导兴寄,强化诗歌的人文精神 (2)二、创作实践 (3)(一)、感怀身世,书法报国理想的感遇诗 (4)(二)、慨叹理想破灭的感伤诗 (4)三、革新理论的局限 (5)四、中国历代文人对陈子昂的评价 (6)主要参考文献 (7)致谢 (8)浅谈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创作实践前言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顶峰时期,但在初唐阶段,整个诗坛却秉承齐梁柔媚诗风,弥漫着靡靡之音。
律诗的演变与定型
中国古代律诗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形式,历史上曾有过更广泛的传播,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
律诗兴起于唐朝,这一时期,一些优秀的诗人结合方言文化,和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融合了宋代十一七古体诗的写作特点,形成了有节奏感的诗歌,这就是律诗。
律诗的定型与开展,几乎涉及到了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学系统。
律诗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诗句、韵脚和修辞,其中,诗句就是采用规律性的语句,让诗歌弥漫着淡淡的节奏感;修辞则是处理和组织这些诗句,用精妙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的艺术技巧;当然,古律诗也不可缺少韵脚,在保持原有的节奏与诗性的同时,运用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更能烘托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许多杰出的律诗创作者催生出了唐宋诗歌的绚丽风情,使律诗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也被视作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乐于在传统文化文学中去体验那令人陶醉的神奇美感。
格律诗入门手册格律诗的起源与发展大家知道,格律诗有五律、七律之分;有排律、绝句之异。
格律诗滥觞于隋,定形于初唐,成熟于盛唐。
脱胎于古体诗(亦称古风)、乐府。
格律诗的形成,最先应上溯至南朝的沈约,是他将发音不同的汉语进行分类,根据语音的高低,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就是后来所称的四声。
平(分阴阳)、上、去、入四声,后三声统称为仄声。
《康熙字典》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自从有了平仄声的分类,便使得每个汉语在音阶上有了各自的属性。
若将这属性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就有了高低错落的音乐性了。
将其应用于诗,诗便具有了抑扬顿挫的音律。
因此,格律诗的最大特点便是其音乐美。
从《诗经三百首》到汉乐府诗,及后来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所以无格律。
当然是因平仄四声未分。
所以,南朝虽然没有格律诗,却因出现了四声而具备了格律诗的条件。
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用平仄声去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全是五言律诗的句式,就缺个粘对,若没有四声的安排,那有这么标准的?!无疑的是,平仄句式的出现缘于平仄声的出现,平仄句式的出现,格律诗的出现,又缘于平仄句式的出现,当懂得用粘对规律去组织这些平仄句式时,格律诗就出现了。
隋至唐初,短短的时间内,平仄句式因粘对规律的应用而趋于统一,这段时间是律诗的形成期。
这种强调平仄规律的新诗,一时成了诗坛的新宠。
为了区别于古体诗,近体诗的名称应运而生。
因为它是有固定格律的,又称其为格律诗。
从此,诗人便与格律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真正的诗人没有不会作律诗的。
原来乐府与古风还能与之并驾齐驱,后来,格律诗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后来诗坛的主要体载。
中华优秀文化要传承,要发扬光大,格律诗就不能不学习,所以,笔者编写这本小册子。
简要概括一下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发
展途径
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源与初步发展(南北朝时期):
格律诗的源头可追溯至南朝齐梁时期的“永明体”,以南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明”命名。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开始注重音韵、对偶和字句的工整,出现了四声八病理论,奠定了格律诗的基本要素。
2. 成型与成熟(唐代):
到了唐代,格律诗得到极大发展并达到鼎盛。
初唐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初唐四杰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和七言律诗形式的确立和完善。
到了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出现,使得格律诗的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不仅艺术成就卓越,而且对格律规则的运用也极为纯熟。
3. 规范化与繁荣(中晚唐至宋元):
中唐以后,格律诗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形成了严谨的平仄和押韵规则,并出现了更多的诗歌体裁如排律、绝句等。
到了宋代,虽然词成为主流文学形式,但格律诗依然保持其地位,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样。
元代以后,格律诗继续流传,文人士大夫仍热衷于格律诗词的创作。
4. 延续与创新(明清及以后):
明清两代,格律诗逐渐走向稳定与保守,但同时也伴随着对传统格律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尝试。
尽管新文学形式不断涌现,格律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
体,始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格律诗从南朝的萌芽,到唐代的成熟,再到后世的传承与革新,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最终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格律诗的革新与创作(上)陈学福格律诗音韵的革新最近,不少诗友对格律诗的创作争论不休,诸如平仄、压韵、拗救、古今读音等方面,特别是对“平水韵”和“新韵”的使用上更是观点各异,众说纷纭。
有些诗友在欣赏格律诗的时候,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所读诗歌各执己见,妄加评论。
有些人不注意诗歌的意境,只重视诗歌的形式;或不看时代的发展,只求墨守成规等。
现代人对格律诗究竟该怎样看待?现代人写格律诗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和标准?格律诗的创作使用何种韵律最好?怎样才能使传统的格律诗得到健康发展?这是目前格律诗创作和欣赏时较为混乱而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想就格律诗的起源与发展、格律诗的韵律以及格律诗如何适宜现代人的要求等方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格律诗的起源、传承与发展1、格律诗的起源格律诗起源于初唐。
当时的诗人们继承了“永明体”的平仄规范,根据沈约的“四声”划分,在句内粘对、搭配、对仗等方面形成了一定风格,使其逐步完善。
其中宋之问、沈佺期贡献最大。
《新唐书.宋之问传》中记载:“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生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以之,号为沈宋。
”《唐书》中也有记载:“唐兴,诗人承隋、陈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好律诗。
”由此可见,宋之问、沈佺期为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两人可以说是“格律诗门”的创始人!就上述格律诗的起源本身来看,这既是对前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又是诗歌创作的一次重大革新和突破,也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2、格律诗的传承与发展格律诗自唐朝逐渐定型之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传承不衰,受人青睐,这是因为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平仄交错,起伏有变,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并非它是古代文人所创,底蕴深厚,深不可测,可登大雅之堂。
从格律诗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格律方面的要求变化并不大,起重大变化的主要在音韵方面。
因为格律是为了保证诗词的韵律美而固定下来的形式要求,而音韵常常随着汉语语音系统的改变而改变。
从音韵学及诗歌的演化史上看,秦汉古音与唐宋古音不同,到了近代和现代,语音又有变化。
而诗词音韵也由古之206 韵部逐步演变为“平水韵”的106 韵部,而建国后学者编写的《诗韵新编》将现代诗韵编为18个韵部,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定为14韵部。
由此可见,音韵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唐宋文人并未按照秦汉古音去创作。
同理,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也无须按照唐宋人的读音去创作,这也是叫做“与时俱进”吧。
因为古人的有些读音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现在依然按照古人的读音去创作,势必会带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发挥不了格律诗音韵美的重要作用。
二、用古韵写格律诗存在的弊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站在普通话的角度看古韵,古韵明显有许多与现在不和谐的地方,现以“平水韵”为例作简要说明。
1、同部不同韵依据普通话的读音看,“平水韵”里很多韵部中所收之字就不同韵了,例如:“四支”韵部中仅前面几个字“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与今韵就存在很大差异:“支枝”韵母是“-i(后)”,“移陂奇宜仪皮”韵母是“i”,“为垂吹”韵母是“ui”,“碑”韵母是“ei”(和ui同韵),“儿”韵母是“er” (和i同韵),今分属三个韵部。
“九佳”韵部中“佳街鞋牌柴钗”,“佳”韵母是“ia”,“街鞋”韵母是“ie”,“牌柴钗”韵母是“ai”,今分属三个韵部。
“五微”中“飞非扉肥腓威机几讥矶稀希”一些字,“飞非扉肥腓威”韵母是“ei”,,“机几讥矶稀希”韵母是“i”,今分属两个韵部。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2、同韵不同部例如上文所举“四支”中“移陂奇宜仪皮”韵母是“i”,“五微”中“机几讥矶稀希”韵母也是“i”,二者今属同韵,古则分属两个韵部。
例子很多,不再列举。
3、同部不同声如:“一东”韵部中“东同铜童梦冻恫总”等字,“东同铜童”今为平声,“梦冻恫总”今乃仄声,二者古同为平声,今却不同。
4、同声不同部如:“去声”“四寘”韵部中“织积迟出司”今皆为平声,此乃列为仄声部。
5、入声字归属普通话取消了入声字,古入声字今之归属平仄皆有,创作时用起来比较麻烦。
6、平仄的不同“平水韵”一些韵部中的某些字,“平声”的现在成了“仄声”,“仄声”的现在成了“平声”,不利于今人写诗时把握。
7、分类的烦琐“平水韵”把音韵分成106韵部,分类过细,过于烦琐,用起来也十分麻烦,不利于作者掌握。
8、记忆的困难由于普通话读音和古代读音差别很大,作者要把那些已经发生变化的古音一一记住,是非常困难的。
就是能够记住,花费大量精力也是不值得的。
9、写作的困难(1)、时空的限制用古韵写诗,如果记不住每个字的读音和分类,在没有工具书的场合下,就很难把格律诗的韵律处理得完美无缺。
如果用新韵,就可以任意挥洒,显得得心应手。
(2)、思维的限制由于古韵分类的烦琐,与普通话的读音差别很大,现代人写格律诗使用起来就比较困难。
过去有人比喻:写格律诗等于“带着镣铐跳舞”,这“镣铐”除了格律外,还有古韵的限制。
由于“镣铐”太重,作者“舞”起来就比较艰难。
因为作者写作时由于把精力集中在韵律的处理上,意境的思维方面就有很大的不足。
如果用新韵,就等于减少了一重“镣铐”,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意境,使自己的舞姿更优美一些。
9、不利于欣赏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欣赏诗歌的人也逐渐增多。
这些人会说普通话,但大多不懂古韵,只能按照普通话的音韵去欣赏。
如果你用古韵写诗,有些诗他们欣赏起来就感受不到节奏感和音韵美,所以也就不喜欢读下去了。
如:你按照古音写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普通话则为“平平平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仄仄仄”,就失去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再如:你按“平水韵”“三支”韵部,韵脚用了“支、奇、追”,或按“七虞”韵部,韵脚用了“岖、娄、夫”,那么换成普通话来读,就一点也不压韵了,其诗也就失去了韵律美。
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诗没有人爱看,或只有几个懂古韵的人看,那就失去了你写诗的本意,同时也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
这就像推销商品,如果你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人买,只能放在仓库里自我欣赏,那就违背了你的初衷,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所以,我主张我们还是尽量用新韵写格律诗,以迎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让你的诗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让你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你的才华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三、用新韵写格律诗的优点(一)、何为新韵新韵指建国后,一些专家和学者们以普通话为依据,以汉语拼音韵母的结构和发音为标准,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所划分出来的韵部。
如:《诗韵新编》将现代诗韵编为18个韵部,《中华新韵》和《汉语诗韵》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等等。
其中影响最大,最为合理,最易掌握和运用的是《中华新韵》“十四韵”,现简列如下: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1、麻 a、ia、ua2、波 o、e、uo3、皆 ie üe4、开 ai uai5、微 ei ui6、豪 ao iao7、尤 ou iu8、寒 an ian uan üan9、文 en in un ün10、唐 ang iang uang11、庚 eng ing ong iong12、齐 i er ü13、支 (-i)(*)零韵母14、姑 u(二)、新韵的优点1、音韵统一它克服了“平水韵”分类烦琐,音韵混乱(依据普通话)的现象,以普通话为依据,按照《新华字典》的注音,以汉语拼音韵母的结构和发音为标准,对一些汉字统一规划,进行了系统、简单而科学的分类。
2、简单易记由平水韵的106韵部简化为14韵部,分类清晰,一目了然,简单易记。
只要会说普通话,凭借自己的语感就可以确定所用的字在哪个韵部。
3、使用方便只要会说普通话,并掌握一定的格律要求,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有没有工具书在手,都可以挥洒自如、随心所欲的写诗咏句,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不必担心平仄和音韵出现错误,比用古韵写诗方便得多。
4、易于欣赏读者无论懂不懂格律诗的韵律,只要你写得符合要求,他都可以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同韵相押的韵律美,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三)、新韵的不足使用《中华新韵》优点很多,但也有某些不足之处。
如:1、“ê”韵母的归属问题。
有人认为,新划字典中有关“ê”韵母的只有几个字,不足以单独划分一个韵部,也许是这种原因,《中华新韵》中也将其露掉了。
其实“ê”可以归属于“皆”韵部,因为“ie üe”两个韵母的韵腹也是“ê”,两个韵母发音时收音与“ê”是相近的。
2、“er”放“齐”韵部不如放在“支”韵部好。
因为它的读音与“支”韵接近,而与“齐”韵相差较远。
3、(*)零韵母不宜放在“支”韵部。
新华字典中的零韵母音节有:“hm、hng、m、n、ng”等,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读音来决定,读音时接近哪种韵母,就划归为哪个韵部。
如:“m ”可划归为“姑”韵部,“n”可以划归为“文”韵部,“h、ng”可以划归为“庚”韵部。
当然,这几种情况涉及的字极少,也很少用作韵脚的。
以上只代表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说出来供大家商榷。
四、音韵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在,不少人依然喜欢按照古音韵(主要是“平水韵”)写诗,这不仅写起来麻烦,而且也给现代人读诗带来许多不和谐因素。
因为古今汉字的读音有不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现代人读诗往往是用普通话去读。
你写的诗站在古音的角度虽然合乎韵律,感觉很美,但不少读者用普通话读起来就感到拗口和不协调,感受不到你诗中体现出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也就失去了诗歌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美感作用。
这样写出来的诗也就失去或降低了它的美学价值。
清人赵翼在《论诗》中曾经写道: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诗的观点就是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泥古不化。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以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认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虽流传千年,播于众口,但如今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所以,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是从,泥古不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原因也在于此。
也许有人会说,这讲的不单指诗歌的韵律,但韵律也蕴涵其中,起码可以作为韵律革新的借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创作特点。
社会在不断发展,语音在不断变化,诗歌创作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有一定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