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凝吸引器钝性分离法在重症急性胆囊炎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51.89 KB
- 文档页数:3
坏疽、重症胆囊炎腹腔镜两孔胆囊切除策略目的:在胆囊病变急性发作致胆囊坏疽、重症胆囊炎情况下,探讨腹腔镜两操作孔下胆囊切除的处理策略。
方法:四步法进行坏疽、重症胆囊切除:先行胆囊与周围粘连的分离,了解Calot三角关系或重要内容行程;再行胆囊减压,抽吸全部液体性内容;近哈氏袋切开胆囊管周浆膜,用吸引器刮吸胆囊管,致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显露;最后近胆囊壁快速电切分离胆囊床,纱布填压胆囊床及止血。
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在两操作孔下完成胆囊切除手术,有5例行胆道造影术,3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中出血30~650 mL,时间50~130 min。
结论:急性坏疽、重症胆囊炎行腹腔胆囊切除手术具有操作难度,表现为胆囊高度充血水肿、肿大积液、易出血和解剖不清,与普通LC术方式上有异常;因重要解剖胆囊管只是轻中度炎症感染,故对有经验的腹腔镜操作者,尽管胆囊存在重症感染,仍可行两操作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沭阳县中心医院普外科常规两操作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多年,2007年11月-2013年6月,对35例坏疽、重症胆囊炎患者,在两操作孔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与普通LC迥异(胆囊动脉硬化致胆囊坏疽不在本列),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5例,女21例,男14例,年龄35~76岁,发病时间3 d以内19例,3~7 d 13例,超过7 d 3例;血白细胞异常升高达22例,肝功能异常35例。
术前常规检查示无手术禁忌证。
肝胆管超声检查:胆囊肿大积液35例,胆囊壁充血水肿壁厚3~6 mm 26例,>6 mm 9例,最厚达10 mm;结石嵌顿胆囊管27例,胆总管结石梗阻3例,原因不明者5例。
1.2 手术方式麻醉、手术体位及手术者站位与常规LC相同,腹部操作器械穿刺孔位置在剑突下和右墨氏点外下方3~4 cm处;手术者两人,主刀者手持腹腔镜和剑突下操作器械,一助操作右侧腹操作器械。
术中见:胆囊部分显露26例,完全包裹9例;胆囊轻度粘连3例,大范围粘连32例;重症化脓性胆囊炎18例,坏疽性胆囊炎17例。
吸引器刮吸法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吸引器刮吸法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吸引器刮吸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60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
手术时间52~110min,平均78min,出血量70~180ml,平均90ml。
术后无1例发生胆漏,均痊愈出院。
结论吸引器刮吸法应用于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标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吸引器刮吸法;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择期胆囊切除手术的”金标准”,而急性胆囊炎因在急性期胆囊壁水肿充血、胆囊内腔压力高、术中容易渗血影响手术视野从而增加手术并发症率,曾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禁忌症[1]。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一种操作方法,即在LC中利用普通腹腔镜下吸引器采用刮吸分离的解剖方法,可避免胆道损伤,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选用此法完成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0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病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8岁。
术前B 超或CT检查提示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结石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符合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病例选择标准:急性胆囊炎诊断明确,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
体位仰卧位,脐上、剑突下、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分别取穿刺孔,剑突下为主操作孔。
首先置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常规探查腹腔脏器。
观察胆囊周围粘连情况,如胆囊与肠管或大网膜黏连,可先试用吸引器进行推刮分离周围粘连,如胆囊肿大影响三角区暴露或因胆囊管、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致使操作困难,可先行胆囊底部穿刺减压,以利于钳夹。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摘要】目的:探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
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纳入的80例均是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二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总时间和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住院总时间和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疗效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含有大量高脂肪、高蛋白物质,以及工作和工作中的紧张,导致了急性胆囊炎在临床上成为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主要是因为胆囊被细菌感染或者是胆囊管被结石堵塞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右上腹绞痛。
目前,临床上以手术切除胆囊为主。
传统的开放式胆囊切除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缓慢,同时手术切口感染及其它疾病也是临床上的一个普遍问题[1]。
腹腔镜是一种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它具有较好的微创治疗效果。
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2022年1月纳入的80例均是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二组,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是29:11,年龄平均(46.34±2.21)岁。
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是30:10,年龄平均(46.21±2.21)岁。
两组资料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传统的手术,全麻,传统的开腹方法是在右肋下做一个斜形切口,大约10~15 cm,在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上进行结扎,胆囊分离,顺行或逆向切开胆囊,视具体情况而定。
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全部病人均采用左侧卧位,头部较高,脚下较低。
手术中采用全麻,并在术前放置胃导管及导尿管。
手术方式为三孔或四孔,在首次穿刺时,通常会选用脐孔,并设置人工气腹。
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于东【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胆囊炎以及胆囊石病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采用腹腔镜下的切除手术)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每组40例患者,从两组患者的手术使用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手术以后的排气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感染,胆道损伤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腹腔镜下切除手术的实验组在手术使用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手术以后的排气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感染,胆道损伤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相比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排气时间短,患者住院时间短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几率小等方面的优势,对于胆囊切除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2页(P128-129)【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胆囊炎;胆囊石病【作者】于东【作者单位】瓦房店中医医院普外科辽宁大连11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胆道疾病是现代临床上的高发疾病,常见的胆道疾病有胆囊炎以及胆囊石病,对于胆道疾病,药物治疗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还经常会引起周围邻近的器官也发生病变,因此,临床上一般会采用胆囊切除的手术进行治疗。
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的几率高,相比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且手术耗费时间短的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以及患者的广泛欢迎[1]。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临床资料均来源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胆囊切除手术的胆道疾病患者80例,根据对其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平均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有男28例,女12例,年龄34~66岁,平均(49.1±5.2)岁,其中胆囊患者10例,胆囊石病患者30例;对照组中有男19例,女21例,年龄31~71岁,平均(52.1±4.9)岁,其中胆囊炎患者8例,胆囊石病患者32例,两组患者均经过CT和B超检查,均符合胆囊切除手术的标准,两组资料差异在性别,年龄,病理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技术在急性胆囊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主要由于胆囊内胆汁潴留、炎症反应和胆囊壁水肿引起。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右上腹绞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的急性胆囊炎手术采用腹腔开放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术后恢复周期长,创伤大。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逐渐成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方式。
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技术,通过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吸引器钝性分离器材,可以有效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目前对于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技术在急性胆囊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尚缺乏系统性观察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技术在急性胆囊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操作方法和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病胆炎是胆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在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而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技术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技术在急性胆囊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可行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技术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提高急性胆囊炎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技术的原理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技术是一种在腹腔镜手术中常用的操作技术,通过吸引器钝性分离器材,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实现对组织的分离和处理。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吸引器的设计与使用是该技术的关键。
吸引器分为不同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手术部位和需要进行选择。
在腹腔镜手术中,吸引器的一头连接吸引器系统,另一头为锐器或钝器,用于分离组织。
吸引器的负压作用是实现组织分离的重要手段。
电凝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使用技巧及安全性陈友康;李家琪;达瓦晋美;罗亦刚【期刊名称】《腹腔镜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17)005【总页数】2页(P398-399)【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电凝钩;技巧;安全性【作者】陈友康;李家琪;达瓦晋美;罗亦刚【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拉萨,850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中心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自1991年我国大陆成功开展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来,LC已被大家公认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1]。
胆囊三角解剖变异较常见,术中解剖胆囊三角是LC的难点之一,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及原则可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1995年至201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中心医院共开展2 512例LC,术中使用电凝钩解剖胆囊三角,无一例发生胆管热损伤、硬化性胆管炎及远期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5年至201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中心医院施行2 512例LC,其中男995例,女1 517例;24~87岁,平均56.4岁。
急性胆囊炎行急诊手术218例,胆囊萎缩37例,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309例,胆囊息肉128例。
术前均行胆道系统B超检查,以排除胆总管异常。
1.2 手术方法均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其中四孔法523例(早期开展LC操作不熟练,经验不足),三孔法1 897例,经脐单孔法92例。
提起胆囊壶腹部上端,用电凝钩上抬肝脏,暴露胆囊前、后三角,初步了解三管关系及胆管走行。
为防止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先处理胆囊管。
靠近胆囊壶腹部用电凝钩打开胆囊前后三角浆膜,解剖胆囊管后钳夹。
用电凝钩钝性分离胆囊三角内组织,遇细小条索样组织可直接电凝切断。
冲洗钝性解剖法在急性重症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摘要】探讨冲洗钝性解剖法在在急性重症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aparose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7年6月-2012年3月112例诊断为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患者在三孔法腹腔镜下应用冲洗钝性解剖法暴露胆囊、处理胆囊三角及游离胆囊床进行分析,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胆管损伤风险情况,同时随访患者术后有无胆管狭窄及腹腔积液及脓肿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 25-108(56.8±21.2)分钟,术中出血量25-140(62.2±23.3)ml。
术后平均住院5 d(3—9 d),2例中转开腹。
术后均无明显腹腔积液及脓肿形成,无胆管损伤。
结论冲洗钝性分离法在重症胆囊炎的腹腔镜手术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冲吸钝性解剖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急性重症胆囊炎【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028-02急性重症胆囊炎因解剖不清、术中渗血多、夹持困难等,曾被列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绝对禁忌证。
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和腹腔镜操作技巧的提高,急性胆囊炎也可被列为LC的适应证。
对于急性重症胆囊炎(severe acute cholecystitis,SAC)目前倾向于早期切除,然而急性胆囊炎治疗中高中转开腹率及胆道损伤仍高居不下。
对此,Catena等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
2007年6月-2012年3月我们对112例急性重症胆囊炎施行了LC,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男49例,女63例。
年龄17—87岁。
平均56岁。
术前均有典型急性胆囊炎表现,均有右上腹疼痛,其中伴有肌紧张53例,皮肤巩膜黄染12例。
伴发热68例(体温37.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