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白杨礼赞
- 格式:ppt
- 大小:659.00 KB
- 文档页数:27
茅盾《白杨礼赞》原文茅盾原名沈德鸿,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子夜》、《白杨礼赞》等。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茅盾《白杨礼赞》原文,一起来看看吧!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茅盾《白杨礼赞》原文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著名的革命写作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以他的作品激励和启发了一代青年的文学理想和人生追求。
他的《白杨礼赞》作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至今仍被广泛阅读,振奋人心。
《白杨礼赞》是茅盾创作的著名小说之一,出版于1944年。
全书共十章,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事求是的笔触,描述了一位普通的青年林达与“白杨树”之间的友情与牵挂,展现了民族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对追求自由和尊严的歌颂与呼唤。
小说以“白杨”作为主题,是一篇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学讴歌。
小说的主人公林达,是一名年轻的教师。
他在与“白杨树”结下深厚友谊后,开始向往自由和平等,强烈反对压迫和奴隶制度,成为了一名反抗者。
小说通过林达的生动人物描写,深入探讨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表达了对新兴人群的关注和呼唤。
在小说中,“白杨树”被赋予了极大的象征意义。
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在阳光下,无惧于寒风暴雨,无所畏惧。
和它形成牢不可分的林达,也像一棵茁壮的苗木,在虚浮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所要的根源。
茅盾的文学在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是表现现代中国尤其是农民阶层生活和命运的代表作家之一,更是创造了自己的文学新格调,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
他的文学成就几乎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每一个领域,影响也跨越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茅盾的文学表达充满了生命的欢声笑语,表达出对人生的敬畏和对世界的向往。
在这个文化大国中,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
《白杨礼赞》作为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反映人民的苦难与奋斗的文学佳作,有着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茅盾的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历史相互交织在一起。
他用自己的作品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动画面,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确立了方向和基准。
通过对“白杨礼赞”原文的阅读,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它的文学价值,更是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对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后代留下了重要的思想遗产。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原文如下:青山怀古——白杨礼赞白杨树,洁白如雪,不畏严寒不知霜雪凋落何时。
白杨林,开阔无边,绿叶如茵,繁花似锦。
知音何处寻,何日再相会。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的原文如上所示。
解释此为原文,其中描写了白杨树和白杨林之美,以及诗人对知音的思念和期盼。
《白杨礼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表达情感的意蕴。
它不仅能够让人领略到白杨之美,还能引导人们珍惜友情、感恩人生。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的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清明时节的阴雨天气和行人的凄凉情绪,以及牧童指路的情景。
通过诗人的笔触和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幽静、忧伤的情感氛围。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丁玲所写的中学课文之一,其原文如下:山东的乡村,到处都是白杨。
它没有花儿,也没有果实,它有的只是一双双长长的臂膀。
秋天,它把树叶变成了金子,整个村庄闪闪发光。
冬天,它的手臂像许多银棒。
春天又是一年新绿新芽,叶子很快又变绿了,像一个倒过来的碗。
白杨是一个勤劳美丽的形象,穿梭于四季之间。
它是地球上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强烈赞美之情。
2.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文章研读】
1. 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
2. 本文的文风
本文文风昂扬奔放、阳刚雄壮,这一风格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1)直接抒情,直白表达。
这不同于一般的托物言志作品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
(2)语言干脆利落,用词阳刚大气,句式长短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感叹、反问、排比等的使用,使得语势有力,感情充沛,气势恢宏。
(3)通过白杨树的形貌以及它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这一宏大、粗犷的环境来写,凸显其所处环境的不平凡,强调其“像哨兵似的”“傲然”耸立的形象,带给自己的震撼。
【教学建议】
1.课时:2课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以及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3.本文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烘托、对比、抑扬等写作技巧,可以选择典型段落进行示范解读,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欣赏其表达效果。
2024年白杨礼赞读书心得范本《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西北极普通的,不平凡的,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一种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中提到,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它象征着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是呀,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多少战士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光荣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向敌机枪射孔扑去,最后战友们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董存瑞在危急关头,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白杨树也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在严寒酷暑的天气下,仍然顽强的生活着,与风雪作斗争。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精神,只有不怕艰难困苦,力求上进,坚强不屈,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人所缺乏的就是坚强。
稍微遇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要么就是寻死寻活。
特别是一些性格上脆弱的女人,真的就像“水”,在困难面前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而是采取“一哭二泼三上吊”!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或是在人生低谷时,得学会面对。
人是在磨练中慢慢成熟、人是在锻炼中增知!英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对你笑!”只有暴雨过方能有彩虹!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世事的不顺!学习白杨在任何困境下都不屈服的精神。
2024年白杨礼赞读书心得范本(2)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现代社会,读书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二白杨礼赞(第一课时)目标预设:1.识记有关字词及文学常识。
2.找出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的语段,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教学准备:走近作者预习导学:掌握下列重点词:秀颀恹恹欲睡坦荡如砥无边无垠主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茅盾同志对于革命根据地新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
在描写一群文艺工作者生产归来之后,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作家赞美抗日根据地的自然景色,更赞美在党的阳光照耀下的革命人民和他们的革命活动,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崇敬之情。
这种对革命战士的赞颂之声,同样地回荡在《白杨礼赞》之中。
二、课堂活动,质疑问难1、解题:“礼赞”:表示尊敬,赞美。
导入:那么赞美白杨树与赞美人民有何联系呢?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3、确定文章的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三、精讲点拨,强化训练1、学生齐读第二、三小节,(1)文中的黄土高原给人的印象是什么?(用两个词)无边无垠、坦荡如砥(2)文中的黄土高原给人的感想是什么?雄伟、伟大倦怠、单调(3)写白杨树为什么要写黄土高原呢?用意何在?文章写黄土高原,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2、齐读第五小节,解决如下问题。
(1)结构形式怎样?如何划分层次?总分总(2)找出总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一个词:力争上游(3)本自然段写白杨树的外形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干、枝、叶、皮(4)找出描写白杨树性格特点的两个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3、总结:行文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作者认为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又认为“决不是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略)布置作业1、熟读第七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