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20年代的散文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20年代的散文

一、20年代散文创作总貌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文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界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等,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散文所具有的议论、抒情和叙事的因素往往融为一体,却也总有所侧重,根据不同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区分为议论性、抒情性和叙事性散文三种类型。

“五四”时期白话散文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最早发端和得到发展的是议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创始的现代杂文,此后不久,随着“美文”的倡导,也涌现了许多作家写的艺术性散文。它们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今天人们已经将杂文视为散文体裁之一种,而在当时,人们却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文体意识,先驱者们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为了易于发挥和读者喜闻乐见,便采取了这种文体。这一点只要从随感录栏目设立之初,这类文章还是用文言所写就明白了。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才开始的;而从散文的品种上说,则是从抒情和记叙为主的“美文”(也就是狭义的散文)开始的。这样散文就从发生进入文体自觉了。1919年8月起有了李大钊的《五峰游记》、鲁迅的《自言自语》等。我国文学史上记事性为主的散文有着深厚的传统,但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出现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通讯报告类的文章,尤其是1920年底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前往苏联采访,不断发回国内报刊发表《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集子,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开拓性的作品。

造成“五四”散文发达的因素是:时代风云和外国文体的影响;作家个性和社会特质的融汇;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潜在作用。散文既适合五四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文体自由,相对容易掌握,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露过身手。

二、鲁迅的散文

(一)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后来统称为杂文。最初见诸《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稍后,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李辛白主持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主持的《新社会》,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也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其它进步刊物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与之相近,都以发表杂文为主,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作者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而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鲁迅在随感录上发表的杂感多收在第一本杂文集《热风》中。后来又参与支持《京副》《晨副》《莽原》《语丝》直至三十年代的《萌芽》《太白》《中流》《文学》《自由谈》等刊物,领起一个重要的散文(杂文)流派。

杂文属散文类,却不同于抒情、叙事类散文,其本质属性是文艺性的评论(诗的政论)。它的“杂”,在于它是社科领域的论文与艺术领域的文学散文的交叉、融合,兼有评论性和文学性,思维方式上体现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鲁迅杂文是匕首、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同时“也能给人以愉悦和休息”,“能移人性情”。

杂文非鲁迅首创,但由于他的写作实践,将杂文这一文学形式的战斗性和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以至“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了。在鲁迅一生的文学事业中,杂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随感录时期开始写作,更早可追溯到留日时期的几篇文言论文,直到逝

世前两天未写完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共留下十六本杂文集(前期杂文集,除《热风》外,还有《华盖集》及其续编和《坟》等四种。后期则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以及三本《且介亭杂文》和《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计一百多万字,且越往后写得越多:后九年比前几年多两倍,而后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

思想内容:从纵的方面来看,鲁迅杂文追随历史的起伏;横的方面看,鲁迅的笔触伸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一代诗史。

艺术特色:1、强烈的论战性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论时事不留面子”。A.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作鞭辟入里的分析;B.善于利用论敌的自相矛盾,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归谬法(即按照论敌的逻辑,将其荒谬之处加以极度的但又是合理的夸张、发展,使荒谬之处暴露无遗)驳斥论敌;C.善于捕捉为人们所闻见但不为人们重视的现象,或是把散见的现象集中起来,概括事物的本质;

2、艺术概括的类型化、形象化——“砭锢弊常取类型”。形象化的途径:形象、贴切、新颖的比喻;说故事;借喻(象征)。

3、战斗的抒情。A.借想象以抒情;B.排比、对偶、复沓;C.白描。

4、杰出的讽刺和幽默。

(二)《野草》和《朝花夕拾》

鲁迅既是《新青年》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还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他除了写杂文,还写有狭义的散文(诗),这就是《野草》和《朝花夕拾》。

《野草》

1.散文诗简介。散文诗是现代文艺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同于一般形式的散文,也不同于韵律整齐的诗歌,而是介于诗和抒情散文之间,既有散文的形式,又具有诗的灵魂,有诗的意境、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精练的语言,诉诸读者的想象和美感。但它不要求押韵、分行,篇幅短小、结构灵活,自由抒发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现代散文诗19世纪末始作为一种独立体裁流行于欧洲,五四时期(前夕)开始介绍进来。散文诗的开创者波特莱尔称其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韵脚的音乐”,周作人说它“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论美文》),都是颇有道理的比喻。

2.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五四时期就有散文诗的试作。1919年夏在孙伏园主编的《国民公报》文艺栏上发表了一组独语体的散文《自言自语》,署名神飞,是后来《野草》的雏形。鲁迅自述《野草》“大抵是随时的小感想”,“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3.《野草》写作背景及作者思想。《野草》是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表的一组散文诗,成书后正文23篇,加《题辞》一篇,其中说《野草》的题意有二:(1)“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2)“我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即是说《野草》是时代的产物。

《野草》作于1924—26年间,时处大革命高潮前夕,南方正准备北伐,北京却处在“五四”之后最黑暗时期,军阀统治的狰狞面目在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中得到充分暴露。鲁迅既感受到南方的革命气息,受到鼓舞,寄望于将来;而又生活在四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环境气氛里,他称《野草》“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既是对产生《野草》时代的形象说明,也是愤怒抗争。

鲁迅此时正经历着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此期的作品中既表现出不与黑暗社会妥协的韧战的态度,但斗争中又常常流露出孤寂苦闷彷徨的情绪。因为a)身处军阀统治和斗争旋涡中心,感到黑暗势力的压迫特别沉重;b)在现实斗争中愈来愈感到进化论与个性主义软弱无力,但还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c)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使鲁迅感到“比沙漠更可怕的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