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3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原创超级详细版)
- 格式:ppt
- 大小:5.57 MB
- 文档页数:96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第一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反应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①主观体验。
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情感的自我感受。
每种具体的主观体验都不相同,从而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②外部表现。
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眉笑颜开)、姿态表情(坐立不安)和语调表情(轻声吟唱)。
③生理唤醒。
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出汗、脸红等,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是不一样的。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区别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易变性和表浅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
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①情感依赖于情绪。
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情感及其特点不可能现实地存在。
②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情绪受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从一定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二)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1、认知过程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只有通过认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主体才能确定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引起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教师事业单位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三章情绪与情感、意志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过程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包括三种成分: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的自我感受。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称作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一定的情绪情感状态还总伴随有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情绪、情感状态时产生的生理反应叫做生理唤醒。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情绪通常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如饮食、睡眠、繁殖等)相联系,为人和动物共有;而情感通常与个体的社会需要(如友谊、劳动等)相联系,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等,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2)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脑的神经活动过程,通常有较明显的生理唤醒;而情感则主要指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经常用来描述那些稳定、深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真理的热爱、对美的欣赏等。
(3)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一旦这一情境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体验就消失或改变;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经产生就比较稳定,一般不受情境左右。
如友谊并不因朋友是否在眼前而改变。
(4)情绪具有冲动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悔恨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绪一旦发生,其强度往往较大,有时个体难以控制;而情感则经常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并始终处于意识的调节支配之下。
3.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心情。
心境的特点是,从强度看,是微弱而平稳的;从持续时间看,时间较长,少则几天,多则数年;从影响范围来看,具有非定向的弥散性,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使人们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
4.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它通常是由个人生活或工作中的重大事情所引发的,往往伴随一些生理变化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持续时间不长,但强度很大。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第一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
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
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
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
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
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
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内脏感觉。
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
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