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局部治疗新进展解析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2
前列腺癌研究中的新进展前列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男性肿瘤,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于前列腺癌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前列腺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进展。
首先,研究者们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国外研究者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与前列腺癌发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主要涉及到细胞凋亡和DNA修复等途径。
这项研究对于揭示前列腺癌发生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遗传因素与前列腺癌发生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前列腺癌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等,但这些治疗方式对于中晚期的前列腺癌疗效较差。
最新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甚至能够使某些患者的癌症完全消失。
这项研究的成功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研究和开发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希望。
另外,前列腺癌的筛查与预测方面也得到了新的进展。
由于前列腺癌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筛查和预测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至关重要。
近年来出现的基因检测技术使得前列腺癌的筛查更加快速、准确和可靠。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新技术在预测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最后,研究者们还发现了前列腺癌治疗中一个新的目标分子——PD-L1。
PD-L1通常被认为是免疫反应的一个抑制因子,而前列腺癌患者中PD-L1的表达几率较高。
因此,抑制PD-L1的方法成为了前列腺癌治疗的新方向之一。
实验发现,针对PD-L1进行的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有效地降低癌症的复发率。
总之,前列腺癌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多进展,这些进展不仅推动了前列腺癌治疗的发展,也为其预防和早期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案。
虽然前列腺癌仍然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癌症,但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2024前列腺癌NCCN指南解读前言指南概述NCCN指南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局部前列腺癌、局部晚期前列腺癌、转移性前列腺癌和复发性前列腺癌。
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治疗推荐,包括观察等待、手术、放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和化疗等。
局部前列腺癌对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指南推荐进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作为主要治疗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对于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外放疗或近距离放疗。
此外,对于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可以选择观察等待策略,定期监测PSA水平和前列腺活检结果。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对于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指南推荐在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外放疗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ADT)。
此外,对于有局部复发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挽救性放疗。
转移性前列腺癌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指南推荐首先进行激素治疗,以降低PSA水平和缓解症状。
对于有转移性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化疗,以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靶向治疗药物。
复发性前列腺癌对于复发性前列腺癌,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历史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激素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新型激素治疗药物或化疗。
对于化疗后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二线化疗药物或其他靶向治疗药物。
总结NCCN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全面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指导,以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偏好。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指南内容,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958・主堡鲨屡之£型苤查!!!i生!!旦筮!!鲞筮!!塑堡!也』堕丛:旦!!!些塑!!!i:!!!:!!,堕!:!!前列腺癌局部治疗新进展黄红星麦智鹏前列腺癌局部治疗作为非根治性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通常被应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治疗,如放疗后复发性前列腺癌的挽救性治疗。
1引。
随着 PSA筛查的广泛应用和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低级别、局限性的前列腺癌被发现。
避免过度治疗是目前关于此类前列腺癌在治疗上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由于模板定位下的经会阴穿刺和多参数MRI的发展,准确定位前列腺癌灶和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成为可能。
3“。
另外,关于前列腺癌病理多灶性和主要肿瘤概念的提出,为前列腺特定癌灶的局部消除提供理论的可行性’6J。
对于部分早期前列腺癌,不少研究初步表明了局部治疗在疗效和并发症上都有满意的结果L『”J。
因此,局部治疗在前列腺癌的治疗领域有了新的定位和应用。
一、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范围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如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是前列腺癌标准的治疗方式。
然而, 这些治疗手段导致的并发症(如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和直肠瘘等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对于选择主动监测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有研究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因肿瘤的恶性程度被低估或肿瘤进展而最终选择根治性治疗方式。
在这些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大体病理标本中,大部分都会发现有临床意义的肿瘤。
1…。
主动监测仅适用于部分低危前列腺癌患者。
虽然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目前处于研究阶段,但初步结果表明局部治疗既可兼顾控瘤效果又能有效减少并发症07’9J。
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局部治疗可应用于低、中危的前列腺癌患者。
1“。
对于其治疗适应证, 目前的专家共识是:预期寿命≥10年,PSA<,15ng/ml,临床 T分期≤T2。
,穿刺Gleason评分≤3+4分且穿刺或影像学检查无肿瘤包膜外或精囊腺侵犯¨…。
传统的局部治疗按前列腺的解剖分区来进行,临床上一般包括次全、1/2或1/4前列腺的局部治疗。
在病理上,前列腺癌是一种多病灶性肿瘤,平均每例前列腺癌患者会有 2。
4个前列腺癌病灶。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病灶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
Liu等¨纠发现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多发的转移灶往往起源于单克隆肿瘤细胞。
有研究把含有这些影响预后的肿瘤细胞的病灶称为主要肿瘤∞。
针对主要肿瘤的靶向治疗成为近年来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新理念。
这DOI: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6.12.024作者单位:528403中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通信作者:麦智鹏,Email:maizhp@.综述.种治疗方式在理论上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控瘤效果,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损失前列腺周围结构(膀胱颈、神经血管束和尿道外括约肌等,从而减少严重并发症(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j。
此外,也有研究认为局部治疗的范围应包括主要肿瘤在内的所有有临床意义的肿瘤。
1“。
对主要肿瘤的定义主要根据肿瘤的体积、Gleason评分以及临床分期,有研究以体积最大为第一标准,也有研究以 Gleason评分最高为第一标准。
6’”J。
对于穿刺有临床意义肿瘤的定义,则有Epstein标准(Gleason评分I>7分,阳性针数 >13针,任何一针肿瘤范围≥50%,PSA密度≥0.15或肿瘤有包膜外侵犯‘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标准(Gleason评分≥7分,PSA≥10ng/ml或临床TNM分期≥T2bNoMo‘171和国际前列腺癌研究主动监测(prostate 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active surveillance,PRIAS标准(临床T分期>T2,PSA>10吲IIll,PSA密度≥O.2肛g/(L・am3,Gleason 评分>6分或阳性针数>2针¨副等。
也有专家共识认为, 如果穿刺Gleason评分≥7分,不论穿刺的最大肿瘤长度为多少,都可归为有临床意义的肿瘤;如果穿刺Gleason评分= 6分,穿刺的最大肿瘤长度的限定则有争议,其下限为2~14 mm[14_19]。
二、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方式与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冷冻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和近距离治疗,其他方法还包括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和电穿孔等。
冷冻治疗是一种利用低温来裂解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Ⅲ]。
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局麻下经直肠超声引导,冷冻治疗针通过会阴途径送达前列腺组织内。
为达到破坏肿瘤细胞的目的,冷冻治疗工作时的最低温度可达一40。
C。
由于冷冻区域边缘的温度相对较高,临床上一般建议冷冻治疗范围应在靶区以外1cm以上。
高能聚焦超声是通过超声波对前列腺组织产生高温消融来达到治疗目的旧“。
操作时可通过超声扫描或MRI一超声融合图像来勾画靶区轮廓,从而可以对肿瘤有准确的定位。
近距离治疗通过植入粒子产生稳定的放射线m]。
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放射线的直接效应或间接作用来破坏细胞DNA。
这种放射线穿透力强、衰减距离短, 而且不产生热量的变化,因此对前列腺周围结构影响小。
基于各种局部治疗方式不同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有研究认为应充分根据前列腺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空间分布来有效地选择局部治疗的具体方式旧31。
冷冻治疗更适用于前半区肿瘤的治疗。
一方面,经会阴的入针途径能够有效地到万方数据生堡渔星2E科塞盍!Q!!生!!旦箜12鲞箜!!塑堡!也』型趔,旦!!!里!堕!Q!!:!!!:!!z 塑!:!圣达和覆盖前半区肿瘤;另一方面,后半区肿瘤通常紧邻直肠和两侧神经血管束,靶区外延至少1cm的治疗范围虽然温度相对较高,但也足以损伤直肠壁和神经组织。
高能聚焦超声则更适用于后半区肿瘤。
因为后半区肿瘤距离直肠探头更近,可以减少超声波行进距离以减少因正常组织水肿而导致的治疗偏差。
近距离治疗则在尖部肿瘤的治疗上更有优势。
放射线不产生热能效应和随距离迅速衰减的特点对紧邻尖部肿瘤的尿道外括约肌影响较小,从而减少术后尿失禁的发生。
三、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疗效与功能评估一般认为,前列腺癌局部治疗后应结合PSA、MRI检查和穿刺来综合评估治疗效果。
与根治性治疗手段不同,前列腺癌局部治疗保留部分前列腺组织,目前对其治疗后疗效评估尚未统一。
对于治疗后PSA的最低值无明确标准。
对于治疗后生化复发,有研究参考根治性放疗的定义,采用Phoenix标准(术后PSA最低值升高2us/m1Ⅲ1;也有采用美国放射治疗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herapeutic radiology and oncology,ASTRO的定义,即治疗后PSA从最低值持续升高3次(2年内每3~4个月、2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PSAⅢJ。
另外,其他定义还包括:①治疗后PSA最低值大于治疗前PSA的50%m1;②同时满足治疗后PSA最低值升高2ng/ml和PSA的升高速率>0.75ng/ml/年嵋“。
对于治疗后MRI复查,有研究建议治疗后I周复查MRI来评估治疗区域的治疗效果,术后6个月复查MRI来评估非治疗区域的残余肿瘤情况∞一。
对于治疗后前列腺穿刺,一般认为首次穿刺的最佳时间是治疗后1年,而对于近距离治疗的患者则需要2年,如果在随访期间有PSA升高或者MRI 检查发现异常亦可及时行前列腺穿刺…J。
对于穿刺区域,有学者建议同时穿刺治疗区域和非治疗区域ⅢJ,也有研究仅穿刺治疗区域或者在MRI检查发现新发病灶的情况下才穿刺非治疗区域L2sj。
前列腺局部治疗后的功能评估主要包括排尿功能、勃起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估。
局部治疗的不良反应在治疗后3个月内比较明显,目前一般建议治疗后的功能评估在治疗后1年进行¨“。
评估排尿功能最常用的是IPSS评分。
若治疗后的IPSS评分比治疗前增加>5分,则可认为患者局部治疗后的排尿功能显著变差¨“。
评估勃起功能最常用的是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IIEF-5。
参考通行的评定标准,局部治疗后1年IIEF-5评分≤21分定义为勃起功能障碍¨4|。
评估生活质量最常用的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扩展前列腺癌综合指数(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expanded prostate cancer index composite,UCLA—EPIC和慢性疾病治疗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FACIT[283。
在实际应用上,Ward等”引报道1997--2007年共116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局部冷冻治疗(中低危患者占88%,3年的无生化复发率(ASTRO定义为75.7%,随访期间163例因为怀疑前列腺癌复发而行前列腺穿刺,结果43 ・959・例(26.4%穿刺阳性,占所有局部治疗的3.7%,总体的治疗效果与全前列腺的冷冻治疗相当;局部治疗后患者完全控尿和保留性功能的比例分别为98.4%和58.1%,明显好于全前列腺治疗组(96.6%和32.2%。
对于高能聚焦超声, Ganzer等㈣1报道538例患者接受全前列腺治疗的14年随访结果,5年和10年的无生化复发率分别为81%和61%,完全控尿率为83.1%,保留勃起功能者占治疗前正常者的 25.4%。
目前,关于高能聚焦超声应用于局部治疗的报道并不多,而且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
Feijoo等。
81前瞻性评估67例单侧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单侧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治疗后1年行前列腺穿刺,50例患者结果阴性,随访期间PSA中位值由治疗前的6.1rig/ml下降至治疗后最低的2.6ng/ml,1年的生化复发率为9.7%;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完全控尿,21例治疗前性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1例治疗后保留性功能。
Ahmed等"叫则报道20例同样是单侧局限性的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单侧高能聚焦超声治疗, 治疗后1年平均PSA由7.3ns/ml下降至1.5ns/Ⅱd,89%的患者同时达到完全控尿、勃起功能正常和无肿瘤复发的效果,治疗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四、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争议与展望基于消除主要肿瘤或有临床意义肿瘤的局部治疗依赖于影像学和前列腺穿刺对肿瘤的准确评估和定位。
目前即使MRI一超声融合穿刺也会漏诊或低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
Siddiqui等¨1指出靶向融合穿刺中18%的无瘤患者和 33%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大体病理检查发现中危或高危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