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33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一)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着的《中国教师缺什么》和我县自编的《且行且思》来读当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同仁们,看着标题发表议论:中国教师缺什么?最缺的是钱,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钱不值钱,教师那点工资的确显得有些羞涩,致使心态不好进取心差的教师出现了消极情况,缺乏了当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动力,缺乏了创造,当和尚就要撞撞钟。
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有些俗,就知道钱,我这里提到读书前的调侃,的确当今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我们姑且先放下这一话题,我的理解是教师这一舒适群体不要再被人弱势,解决此问题是根本改变知道,究竟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大家探讨,希望上级关怀。
仔细想,什么原因导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呢?我们静心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毕竟很多同仁已经等了十几个年头,哎人生灿烂的时光又有几个十几年) 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 ,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 “等待”给思考以时间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等待 ,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 ,还是给予适当提示 ,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中国教师》读后感《中国教师》读后感9篇《中国教师》读后感1偶尔翻了翻《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发觉黄燕先生以生动的教育事例,阐述和反思了中国教师之种种缺失。
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教师缺什么》也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
简而言之,缺失有六:一缺乏爱,二缺乏服务意识,三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四缺乏理想和激情,五缺乏创造,六缺乏健康和关怀,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
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
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
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在《围城》中曾经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天下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
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
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1“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
”这是摘自书里面的一句话。
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是这本书里给我最深刻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因为我知道灵魂是神圣而高尚的,没有灵魂的人类就是尸壳,只有尸壳的人类将是没法想象的可怕!老师的职业是这样的重要且高尚。
因为今天这个灵魂的塑造者是我,让我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感觉到自我的伟大。
为了这个伟大的我,我们都在想我们还缺什么?“一个优秀的塑造者,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优秀的塑造者才能塑造优秀的人类。
”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对社会而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对学生而言,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先做一个优秀的人。
“万物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
”做人难,做优秀的人更难,做优秀的教师更更难!“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
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在熔化、组合、萌芽、生长。
”这是一个教师的优秀的标准,而做为人的优秀有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情,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有对人类的爱心,固守自己的做人的准则,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作为人首先要具备的品质。
这些都是书上的观点,我都赞同这些说法。
我想做这样的优秀人优秀教师,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想做这样的优秀教师,可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前途等,使的我们改变了策略、改变了方式、改变了手法,于是我们产生了矛盾,我们改变了方式也改变方法。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送你一轮明月《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它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要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动人心灵,唤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去思考,我们与其追问“中国教师缺什么”的问题,不如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毋庸置疑,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识,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的人;是一个对理想和事业时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成长空间的人;是一个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对学生一生能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带着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呢?“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
”由来已久,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掩埋在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任务、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个性得不到重视,思维的火花无法得以绽放,想象的野马无法任意驰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岂有不犯错误之理?更何况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责、抱怨学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也许是你对学生的爱在渐渐消失呢?也许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艰辛与结果的不尽人如意,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做教师需要一种淡定、从容,需要一种执著、大爱的真情流露。
爱是给予、是关心;爱是尊重、是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
师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爱,师爱是一视同仁的爱。
给予学生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方面中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次的错误与失败后才得以成功的;学生也只有经过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循环上升,直至无穷,才能够得以成长。
读《中国教育缺什么》有感初中作文【1500字】中国教育需人文关怀——读《中国教育缺什么》有感这几天看了朱永新老师的《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启发很深。
朱老师认为,中国教育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个性特色,缺理想追求。
所有的这些"缺",我都承认,也都有一定感悟。
这里,我特别要说一说缺人文关怀。
教育的真正任务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人,是让孩子的身体,心理和行为模式都健康地成长。
而后才能顺利融入社会。
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什么?当然就是养成教育,是人生行为教育!绝对不是让孩子学会认几个字,读几本书那么简单。
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最快乐,最有价值的人。
如果连做人做事都不会,就没有必要读书,读了也是白读!可我们的家长常用“好好读书,别的事情不用操心!”来教导自己的孩子。
我们的老师也常给学生这样说“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读书”,这怎么就如此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呢?看看我们的孩子们,他们每天都在忙碌些啥?他们生活得怎样?一个字——“苦!”。
救救孩子吧!!教育部门觉察到了,也早开始行动了。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变,足以说明一切。
可“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同样搞得扎扎实实。
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孩子仍在知识的海洋里拼命“遨游”,丝毫没有乐趣!可教育部门似乎喜欢装聋作哑——闻而不问、视而不见。
教育必须和社会接轨,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于是最近校园里又提出了“温馨教室”、“和谐校园”建设。
“温馨”“和谐”,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字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到阵阵暖意。
“温馨”“和谐”最终强调的是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
她既体现在整洁舒心的硬件环镜中,也体现在诚信协调的软件人际中;既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校组织地所有活动中。
她旨在促进教育生态的均衡发展和师生的共同成长。
中国教师缺什么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下面是给大家的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仅供参考。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心里说不出有什么具体的滋味,就象是倒翻了调料盒,酸,甜,苦,辣,五味具全。
当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和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也交流着,大家都一个共同的观点,这本书有点太偏激,书中的许多事例只能代表当今教育界的极少数,颇有以偏盖全的味道。
另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现在的老师太难当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平常人的眼中,稍有不慎,便会给别人抓住被责问的把柄,特别是在一些家长的眼中,既然你是老师就不应该有犯错的时候,谁让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呢!此外,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一些启示和反思。
首先作者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再加上反思,使每个教育观点都能活灵活现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其次,作者听取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声音,还有学生,家长,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这种真实的,全面的倾听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过教育,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所以对于一些人是一种回忆,对于一些人是一种感慨,对于一些人也是一种反思。
再次,作者的语言平和,亲切,对于教育界出现的如体罚,变相体罚等一些丑陋的事例,她没有用偏激的言辞去抨击,而是以一颗平常人的心去讲述,去剖析,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书中的许多观点我还是持赞同意见的,如教师要有为家长,为学生服务意识。
特别是当今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师待遇的逐渐提高,教师地位的逐步提高,社会上对教师的越来越尊重,使得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
现在的教师不一定要求每一个人都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至少我想首先要有一颗责任心,时时刻刻能把学生放在心里,要有一颗服务于学生,家长的心,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时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做起,如平时多到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及时地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对到校的学生家长,要热情接待,我觉得绍兴一些中学的校长就作得非常好,他们对教师提出建议,对到校的学生家长要做到“三个一”:说一句请做,泡一杯热茶,告别时说一声再见。
二年级语文教研组读《中国教师缺什么》之缺乏尊重有感二年级语文教研组读《中国教师缺什么》之缺乏尊重有感——handinhand,wecanseethesunshine.“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
”教师的爱浸润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作者黄燕仔细聆听来自教师、孩子和社会的声音,结合教育教学的所见所闻,提出中国教师目前最缺乏的几种典型素质。
人们常说教育是爱的事业。
在黄燕看来,教师的爱应当包括七个要素: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关怀、给予和责任。
倘若失去了理解,爱便显得盲目和无知;倘若失去了尊重,爱就会变成支配和控制;倘若失去了宽容,爱就会变成苛求;倘若失去了平等,爱就变成了专制和功利;倘若失去了给予和关怀,爱便显得空洞和苍白;倘若失去了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是的,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于一个爱字。
爱,是教师工作的动力;爱,是孩子进步的力量。
课堂上,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轻轻的提醒,都从心灵深处感染和激发学生。
课堂外,努力给孩子一个微笑、蹲下身来聆听孩子的声音、俯下身来凝视孩子的眼睛,关注孩子细微的变化,鼓励孩子点滴的进步。
慢慢地,孩子便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喜欢和老师交流。
亲师、爱师的种子便在不经意间播种在了孩子的心灵中。
每个老师都爱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每个老师都爱他的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些老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为孩子的成长劳心劳力。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的成长铺就一条五彩路。
爱孩子,已经成了每一个老师的一种本能。
教爱,如阳光温暖每一颗稚嫩的童心。
师爱,如雨露滋润每一朵蓓蕾。
孩子们因为喜欢老师才会喜欢老师所提供的教育。
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关爱别人,就是尊重他人。
因此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师爱学生首先就应当尊重学生。
孩子们总有自己的处事方式、总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们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青岛徐水路小学徐艳201X.3看了《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该书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
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那么,我们的教师最缺的是什么呢?首先要知道,教育中有什么?教育不仅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简单教育活动。
除了倾听来自教师、学生的声音之外,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缺少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他们内心的快乐、痛苦与彷徨,都是倾听的内容。
在整个教育界中,如此的声音也许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掩盖或是忽视,但幸运的是本书作者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她将声音真实地记录、叙说,希望得到更多的人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其次教育需要我们做什么?作为一校之长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微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新课程、新理念。
而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
与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出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变成研究者、促进者。
小学教师《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心得体会看了《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该书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
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那么,我们的教师最缺的是什么呢?首先要知道,教育中有什么?教育不仅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简单教育活动。
除了倾听来自教师、学生的声音之外,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缺少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他们内心的快乐、痛苦与彷徨,都是倾听的内容。
在整个教育界中,如此的声音也许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掩盖或是忽视,但幸运的是本书作者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她将声音真实地记录、叙说,希望得到更多的人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其次教育需要我们做什么?作为一校之长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微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新课程、新理念。
而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
与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出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变成研究者、促进者。
而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了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自身?当我们在一味追求教师的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
中国教师读后感中国教师读后感(通用30篇)中国教师读后感篇1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新理念。
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
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了同角色转变,如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研究者、促进者。
然而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师自身?没有人做过很好的研究,我们一味在要求教师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
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
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前段时间,曾有人提出新课程中,教师不应是红烛,春蚕,将教师等同于工程师,而忽视了其中透射出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
因此,我想,在对我们的老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当下,我们的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前段时间,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
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感受,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
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状态。
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关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那么教育研究会因为没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
九百多万,这是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人数,这是个庞大的数字。
但是很少有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快乐。
总觉得作为中国教师缺点
什么。
缺什么呢?看了黄燕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心情陡然沉重了许多。
翻开目录看见赫然几个大字:
第一部分缺乏爱
第二部分缺乏服务意识
第三部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
第四部分缺乏理想与激情
第五部分缺乏创造
第六部分缺乏健康与关怀
很早以前就有人把教师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但
是我们在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早已没有了那种光辉感、自豪感,我们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张。
作为一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我看到我的同事们是如何
工作的。
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辛勤劳
作着。
他们很多人在教育教学上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在教育改
革的浪潮中,他们跟进的脚步慢了一些。
因为他们对当前的教育
都有自己见解。
尤其是在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他们步履显得蹒跚了,因为他们有了一些困惑和矛盾。
素质教育如何推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不是不要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靠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要摒弃的吗?……还有一些让中国教师头痛不已的问题是学生普遍厌学现象和社会一直在滋生的读书无用论。
谁说我们的教师缺少爱?我们爱每个孩子。
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出来的时候,那些学困生始终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还能爱得起来吗?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嫌弃他们,经常抽空给他们补课,但是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就是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差些。
可是我们的教育评价却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老师的。
导致教师对学困生产生厌弃情绪,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教师身上吗?
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为学生服务的。
没有学生,教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终极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
教育就是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的。
这一点教师们都有共识。
现在教师最大的忧患是教育的无奈。
我们的教师都知道社会对教师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给教师的权利太少。
一则“班主任有教育学生的权利”的新闻在教育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只要是教师都对学生有教育的权利,怎么只有班主任有这个“特权”呢?难道教育学生还要谁来批准吗?面对那些在新型教育下出现
的“异类”,教师除了无奈还有一丝担忧“这样的孩子长大了,
能担当重任吗?”
……
有人指责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是教师的惰性造成的。
其实你可
曾看见我们的教师是在怎样条件下上课的?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仅此而已。
创新需要动手、动脑。
可是一个六七
十人的班级,你能让多少学生有动手、动嘴的机会?
当我们在一味追求教师的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
大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
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因此,
我们在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更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
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
冷静地看完《中国教师缺什么》,我心底满是辛酸。
我觉得,现如今教师最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关爱。
正如文章在第六部分
所说“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质,憔悴也不是教师的本色。
……教学
不应是师生共难,教学应是相得益彰;管理不能只是检查与考核,管理应是平等和谐的交流与对话。
那种只顾给教师下指标、压任务,只想把教师的自由空间挤占、挤占再挤占的做法,其结果只
能赚取教师的‘今天’,预支教师的‘明天’,只能使教育的活
力丧失,使教学的灵气泯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