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放射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63
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前言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它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在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中,放射治疗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原理、应用、副作用以及最新研究进展,以帮助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
一、前列腺癌的基本知识前列腺癌是一种源于前列腺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早期常无症状。
因此,许多前列腺癌患者在发现疾病时已经处于晚期。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
二、放射治疗的原理放射治疗是一种利用高能射线照射癌细胞的方法,以杀死或抑制其生长。
对于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施: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
1. 外部放射治疗(EBRT):这是最常见的前列腺癌放射治疗方法。
患者躺在治疗床上,专业医疗设备产生高能X射线,定向照射到前列腺区域。
EBRT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每次治疗称为分数化放疗。
这有助于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
2. 内部放射治疗(Brachytherapy):这是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植入前列腺组织的治疗方法。
通过植入放射性粒子或种子,可以在前列腺内释放辐射以杀死癌细胞。
内部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
三、放射治疗的应用前列腺癌的治疗选择通常基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决策。
放射治疗可以用作单独治疗,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或荷尔蒙疗法)结合使用。
1. 单独治疗:对于早期诊断的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可以是一种独立的治疗选择,通常在患者不适合手术的情况下或患者自愿选择的情况下使用。
2. 辅助治疗:对于一些中高风险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可以与手术或荷尔蒙治疗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3. 新辅助治疗:有些患者在手术前接受放射治疗,以缩小肿瘤的体积,使手术更容易执行。
四、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尽管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但它也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因个体差异而异,通常分为短期和长期副作用。
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前列腺癌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年男性健康的⼀个主要疾病,美国每年近20万⼈(2009年为192280例)诊断为前列腺癌,尽管我国发病率远远低于西⽅国家,但随着经济⽔平的不断提⾼,⼈均寿命的不断增加,⼈⼝⽼龄化的进⼀步加重,⽬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2005年的发病率达到了7.9⼈/10万男性⼈⼝,以后每年仍以10%的速度在攀升,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予以关注。
前列腺癌的治疗包括⼿术、放疗、冷冻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段,对于早期低危前列腺癌,如果病⼈预期寿命<10年,密切随诊观察,直⾄肿瘤进展时再治疗也是⼀种选择,但随诊观察存在出现远处转移失去治愈机会,肿瘤进展增加治疗难度和治疗并发症,以及增加病⼈对疾病进展的担忧的可能性,因此只有明确是早期低危、随诊⽅便、且易于合作的病⼈才可选择。
⼿术只适⽤于肿瘤局限于前列腺,⽆严重⼼肺合并症,预期寿命⼤于10年的中低危病例。
冷冻治疗也只适⽤于低危的早期前列腺癌,中⾼危的前列腺癌或病理证实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均应配合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也是远处转移前列腺癌的⾸选治疗选择,远处转移病例如果出现了激素抵抗则只能选择化疗或免疫治疗。
放射治疗既是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重要⼿段也是减轻晚期前列腺癌⾻转移疼痛和盆腔症状的有效姑息治疗⼿段,还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切缘不净或⾼危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
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进展,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病⼈接受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渐⼴泛。
放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主要包括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放射治疗、前列腺癌术后的辅助放疗或PSA失败后的挽救性放疗、和晚期前列腺癌的姑息减症放疗。
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放射治疗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放疗,外照射技术⼜分为常规外照射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三维适形放疗的⼀种),现多采⽤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这样可以提⾼前列腺肿瘤的照射剂量并尽可能的保护好直肠、膀胱、和股⾻头等重要组织和器官,近年来发展的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能进⼀步提⾼前列腺癌治疗的准确性,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照射。
前列腺放射治疗的临床进展摘要】常规放射治疗模式沿用多年,在前列腺癌治疗上已经难以得到大的突破。
立体定向大分割放射治疗前列腺癌使得疗程缩短,单次剂量提高,且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前列腺癌放射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277-011.概述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一位。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前列腺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
目前,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仍以外科手术、内分泌治疗和放射治疗为主。
由于该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患者常常由于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或体质衰退等原因,无法接受前列腺根治手术切除治疗。
因此前列腺放射治疗成为了前列腺癌重要的根治治疗手段。
2.历史与回顾在前列腺癌以往的放射治疗中,主要包括近距离照射、常规外照射、适形放射治疗等。
2.1 近距离照射近距离放射治疗开始于1910年,Pasteau在直肠指诊指引下经会阴插入放射性镭针治疗前列腺癌。
1952年,Flocks在组织间注射体金溶液治疗前列腺癌[2]。
1972年,Whitmore等[3]在经耻骨后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成为现代近距离治疗的基础。
1983年,Holm等[4]以超声引导下经会阴植入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使植入准确性大大提高。
近距离治疗包括短暂插植治疗和永久粒子种植治疗。
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碘125(125I)、钯103(103Pd)、铱192(192Ir)和金198(198Au)等。
植入粒子治疗前列腺癌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比较早期的患者,才会采取单纯的粒子植入放射治。
中晚期病人即使做了植入放射治疗,也需要采取联合治疗手段,需要再进行体外放射治疗。
且放射性元素植入人体内,在体外还会有一定的放射剂量,因此对病人家属以及社会外界都有影响。
植入放射治疗的并发症概率相对较高,比如直肠刺激症,有的患者治疗后前三个月总去洗手间。
放射疗法再创突破——前列腺癌新疗法大马男性健康第四大杀手“前列腺癌”的治愈率虽高,治疗技术和选项也持续提升,但并未达到“攻无不克”的境界,尤其癌肿瘤有转移性的风险,一旦病变至转移性去势疗法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则所有治疗皆无效。
在抗癌治疗的战役中,放射治疗再创新突破,最新研发的放射性核素镥-177(Lutetium 177-PSMA)疗法,被视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新曙光,而我国是首个引进及核准采用新疗法的东盟国家。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是一种表现于所有前列腺细胞表面的抗原,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标记物(marker),随着年龄增长或患有前列腺癌,PSMA在血中的浓度会升高。
镥(Lutetium,LU)则是一种化学元素,医学界于10年前开始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oroendocrine Tumours),两年前则进一步被德国医药科研人员用于治疗前列腺癌。
最新的放射性核素镥-177 Lu-PSMA疗法,就是利用放射性核素镥与PSMA多肽在实验室结成制剂后,经静脉注入人体内,在不损伤周边细胞的情况下,缩小或杀死肿瘤细胞的精确放射治疗。
初期临床实验显示,这项新疗法对治疗失败的mCRPC患者,在安全及有效性两大要点上,达到预期结果,并将副作用降至最低,在针对癌细胞的同时,不会殃及周边健康细胞。
本地核医学内科医生林葛斯华兰(Dr Lingeswaran Kasilingam)指出,转移性前列腺癌有高表达PSMA,目前已成为前列腺癌的分子显像和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在结合小分子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后,可用于核医学显像和治疗。
他进一步解释,PSMA的小分子多肽(Peptides)与PSMA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与化学药物连接的话,可视为放射性核素标志。
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在前列腺癌术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仅单纯手术治疗可能无法完全根治该疾病,因此需要辅助治疗。
放射性同位素药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已经在前列腺癌术后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在前列腺癌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疗补充,即在手术切除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药物,以清除手术切除区域的残余癌细胞;二是治疗改善,即在手术切除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药物,以减少术后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主要应用包括常用的放射性碘(^131I)、放射性钇(^90Y),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放射性锝(^99Tc)等。
这些药物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β射线辐射或γ射线辐射,杀伤、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放射性碘(^131I)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术后治疗的放射性同位素药物。
研究表明,放射性碘在术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术后服用放射性碘能够明显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并且延长无复发时间。
此外,放射性碘还能够在术后查体中的显示异位前列腺癌灶,从而实现对复发灶的准确定位和治疗。
放射性钇(^90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药物,被认为在前列腺癌术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显示,采用放射性钇进行术后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前列腺癌的术后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一个研究发现,术后服用放射性钇的患者中,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此外,放射性钇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放射性锝(^99Tc)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在前列腺癌术后治疗中也已经得到了一些初步的应用。
研究表明,用放射性锝进行术后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一项研究发现,采用放射性锝进行术后治疗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此外,放射性锝还能够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放射治疗介绍•前列腺癌与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技术•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放射治疗与手术、化疗的综合治疗•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发展方向和前景01放射治疗介绍放射治疗是指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目前多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主要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
1 2 3放射线可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从而控制和杀死肿瘤细胞。
控制和杀死肿瘤细胞放射治疗可以缓解前列腺癌引起的疼痛、出血、梗阻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症状放射治疗作为前列腺癌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生存率利用大型医疗设备如直线加速器、钴-60治疗机等产生放射线,从体外照射肿瘤。
外照射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如前列腺癌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内照射放射治疗的分类02前列腺癌与放射治疗前列腺癌的概述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前列腺外周带。
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
前列腺癌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放射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放射治疗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放射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
放射治疗可以用于局部控制和缓解症状。
放射治疗还可以用于局部晚期患者的术前新辅助治疗。
放射治疗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局部肿瘤,缓解症状。
放射治疗的毒副作用较小,患者耐受性好。
放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率。
放射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03放射治疗技术03螺旋断层放疗通过旋转治疗机头,以螺旋状的方式对肿瘤进行扫描式照射,可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外照射技术01直线加速器使用高能X射线或电子束照射肿瘤,同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02钴-60治疗使用放射性钴-60发射的γ射线照射肿瘤,具有较高的穿透力和剂量分布。
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与药物治疗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是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就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详细探讨,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劣。
一、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1. 放射治疗原理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直接瞄准癌细胞,通过破坏癌细胞的基因物质以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常见的放射治疗方式包括外部束放疗和内部放疗。
2. 外部束放疗外部束放疗是通过放射源外的线性加速器产生高能的X射线或质子束,通过皮肤照射将放射线聚焦在患者的前列腺病灶上,使癌细胞受到辐射而被破坏。
外部束放疗可以通过调整治疗器械的角度和强度来实现对前列腺病灶的最佳照射。
3. 内部放疗内部放疗是通过将放射性源埋入患者的前列腺中,直接释放放射线或放射性颗粒,以杀灭癌细胞。
内部放疗可以通过植入性氦离子束治疗或导入性射频疗法等方式进行。
4. 放射治疗的优势和风险放射治疗相对于手术治疗而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身体损伤小的特点。
然而,放射治疗也存在一些风险,如射线损伤周围组织、尿频、腹泻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选择放射治疗前,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肿瘤分期等因素。
二、前列腺癌的药物治疗1. 药物治疗原理药物治疗是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来杀灭癌细胞或控制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药物治疗方式包括化疗、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2. 化疗化疗是使用一系列化学制剂,通过干扰癌细胞的DNA合成和功能来杀死癌细胞。
化疗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但其副作用较大,包括恶心、呕吐、脱发等。
3. 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是通过使用抗雄激素或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来控制前列腺癌的增殖。
激素治疗的目标是降低血清睾酮水平,减少雄激素对肿瘤的刺激。
然而,激素治疗会引起一系列激素相关性的副作用,如性欲降低、乳房增大等。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使用特定的分子靶点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来针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特异性变化进行治疗。
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临床进展【关键词】前列腺癌;放射治疗1 概述据报道,2002年美国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的新发患者数高达万/年,因前列腺癌死亡约万人[1]。
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70岁以上男性的潜伏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为25%,其中‰可发展成临床前列腺癌。
目前,多采用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近距离放射治疗,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近距离放疗(Brachytherapy)是在B超或CT、磁共振成像(MRI)引导下,通过治疗计划系统的引导装置将放射源植入到前列腺内,以内放疗的方式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同时保证传递至周围正常结构的放射剂量最小。
在美国,1996年仅%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近距离治疗,1999年近距离治疗已几乎和根治术一样普及,预计到2006年,将有50%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近距离治疗。
前列腺癌近距离放疗因其疗效肯定确切,微创,且并发症少的优点逐渐被患者所接受。
2 历史与回顾、优点前列腺癌近距离放疗开始于1910年,Pasteau在直肠指诊指引下经会阴插入放射性镭针治疗PCa。
1952年,Flocks组织间注射胶体金溶液治疗前列腺癌。
1972年,Whitmore等在经耻骨后组织间125I 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成为现代近距离治疗的基础。
1983年,Holm等以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 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使植入准确性大大提高。
PCa近距离放疗的优点:①比外照射放疗(EBRT)给予前列腺局部以更高的剂量;②比EBRT给予膀胱和直肠的剂量低;③可给予持续低剂量放疗,可能比常规分次EBRT更有效,适宜治疗长期缓慢进展的PCa;④低能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25I,有穿透到局部组织间的作用,疗效好,损伤小。
3 近距离放疗的原理与核素近距离治疗通过放射线的直接效应或通过产生的自由基的间接作用来破坏DNA双链。
当肿瘤细胞分裂时,由于其DNA的完整性受损,无法进行细胞分裂而死亡;而不分裂的肿瘤细胞则可以存活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