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和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并加深对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变特点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取代。
与此同时,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不过,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的多。
2、人力车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就有数万辆之多。
3、自行车的演进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4、电车和汽车的演进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运行较晚,上海是1924年,北京则是1935年。
5、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6、现代中国交通的特点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题1: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迁的表述,错误的是()A、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依赖机械牵引B、民国时期,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C、电车和汽车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D、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思路与技巧: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仍然依赖于原始的人力与畜力。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单选题1.(2020·山西高三)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
以上数据表明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由1949年到2018年剧增,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B正确;据材料可知,早在1949年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就已形成完善,A说法错误;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C错误;D与材料无关。
【点睛】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包括交通运输的标准、质量、管理、安全、卫生、维修等方面的内容。
2.(2019·贵州省丹寨民族高级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上海环球社印行的《图画日报》于20世纪初刊载的一则上海妇女骑行自行车郊游的图文报道。
这一现象反映了A.社会风气的变化B.女性进入政治领域C.自行车日渐普及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初……上海妇女骑行自行车郊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妇女骑车郊游体现了当时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女性进入政治领域”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故BD两项错误;只有上海妇女骑行自行车郊游不能说明自行车日渐“普及”,C 项错误。
3.(2020·浙江高二期末)1917至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写成《实业计划》一书,书中规划了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认为交通运输必须放在近代工业首位。
下列符合当时中国工业和交通发展状况的是①天津已建成有轨电车交通系统②中国人已能自主修建铁路③纺织业由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④近代工业与传统产业的生产总值接近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从1912年开始纺织业由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到19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即“近代工业与传统产业的生产总值接近”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B项。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大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①19世纪80年月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②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根本格局。
③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④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位、世界第四位。
⑤在机车的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大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头消失在上海等大城市。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大路交通开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拟密集的大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9世纪70年月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开展,20世纪90年月以后开头萎缩。
2.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头。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成立初期,民航开展有限。
(4)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1)电报:①19世纪70年月,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 :19世纪80年月,外国开头在上海设立公司。
2.现代通讯(1)成立后,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开放以后,由浪费品变成日用品。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转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易错提示]1.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福建巡抚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2)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3)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到我们所享受的现代社会生活,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
(2)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通过学习,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课标分析
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专题分析
1、本专题概况:
本专题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勾勒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思考中国社会百余年间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巨大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本课在本专题的位置:
本目内容是第一目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它与第一目、第三目一道构成完整的“社会生活”的内涵,是缺一不可的。
3、新旧教材之比较:
(1)、新教材是必修内容而老教材大部分是自读选修内容。
(2)、新教材涉及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内容十分全面、系统、完整,而老教材是零星、分散、孤立在一些章节里的。
(3)、新教材时代性强,而老教材不能体现。
等等。
(三)、教学目标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过程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影响。
(五)、教材内容简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由于交通、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第一目“交通工具的更新”,教材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如:轿子、马车到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再到机械动力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另一方面是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第二目“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教材主要介绍了邮政和电信事业的发展历程。
1866年开始试办邮政,辛亥革后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新中国成立邮电部,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1877年丁日昌开办有线电报,1906年中国出现无线电报,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目前,中国电话用户世界第一。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
教学建议,在处理本课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应采用谈话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为增强感性的认识,应该更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有关近现代温州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情况。
导入新课:
展示交通和通信的系列图片做为情景导入新课。
(详见ppt)
讲授新课: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问题一:你一般出行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为何选择这种工具而不选择其它工具?
问题二:交通工具的更新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三:近现代温州交通工具的变迁。
(探究活动)
问题四: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更新情况。
(学生复述)
问题五:为何现代中国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都能得到广泛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问题一:你在同外地的亲朋好友交流过程中主要选择的方式是什么?为何选择这种方式?
问题二: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三:近现代温州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探究活动)
问题四:近现代中国邮电通信设施逐渐完善情况。
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它分别从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新中国的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三小方面来讲解;二是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它分别从邮政通信建设、电信事业即电报、电话两小方面来讲解。
(七)教学进度:
一课时
(八)、问题研讨
由学生提出自己困惑性问题,师生一道解决,如现场不能解决或时间不够的话,就做为课外作业,下节课师生共同完成。
(温州二十二中学郭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