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电解质分析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46
血气分析报告中的电解质指标解读理解Na和K的影响血气分析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可以评估身体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代谢情况。
其中,钠离子(Na+)和钾离子(K+)是两个重要的电解质指标。
正确地解读和理解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钠离子(Na+)钠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关键离子。
它的浓度主要受到饮食摄取、肾脏排泄和体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在血气分析中,钠离子的浓度通常用血浆钠浓度(pNa)来表示。
1. 高钠血症高钠血症是指血浆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原因可能包括血容量减少、水分丢失、摄入过多的钠等。
高钠血症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进而导致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流动,使细胞收缩和脱水。
2. 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指血浆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
常见的原因有水相对钠的增加、钠的丢失过多等。
低钠血症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内流动,引起细胞肿胀。
二、钾离子(K+)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内稳定性和正常神经肌肉功能的重要离子。
它的浓度主要受饮食摄取、肾脏排泄和酸碱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在血气分析中,钾离子的浓度通常用血浆钾浓度(pK)来表示。
1.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原因可能包括肾脏排泄功能障碍、细胞释放钾过多等。
高钾血症对心脏和神经肌肉功能具有严重影响,可导致心脏停搏和心律失常等危险情况。
2. 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低于正常范围。
常见的原因有肾脏功能失调、失水等。
低钾血症会引起神经肌肉的异常兴奋性,可导致肌肉无力、心脏传导异常等症状。
三、Na和K的相互关系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细胞内外的钠和钾的浓度差异是维持神经肌肉功能的重要基础。
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而钾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中。
钠钾泵是控制这种分布的关键机制。
当钠离子浓度升高时,会导致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细胞内钾的浓度降低,进而引起低钾血症。
相反,当钠离子浓度降低时,细胞内钾的浓度升高,进而引起高钾血症。
电解质检测与⾎⽓分析第⼗⼀章电解质检测与⾎⽓分析⼈体内存在的液体称为体液(bodyfluid)。
体液中有⽆机物和有机物,⽆机物与部分以离⼦形式存在的有机物统称为电解质。
葡萄糖、尿素等不能解离的有机物称为⾮电解质。
体液以细胞膜为界,可分为两⼤部分,即细胞内液(intracellulerfluid,ICF)和细胞外液(extracellulerfluid,ECF)。
细胞外液因其存在部分不同,⼜可分为⾎浆和细胞间液,后者包括淋巴液。
各部位体液之间处于动态平衡,其内的⽔与电解质也处于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很易受外界或机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破坏出现代谢紊乱,即⽔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节钠、钾、氯代谢和检验氯和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阳离⼦。
体内Na+约有50%分布于细胞外液,约40%存在于⾻骼,约10%存在于细胞内。
机体通过膳⾷及⾷盐形式摄⼊氯和钠,成⼈每⽇需要量5-9g,⼀般是摄⼊体内NaCL的量⼤于其需要量,所以,⼀般情况下,⼈体不会缺钠缺氯。
Na+、CL-主要从肾排出,肾排钠量与⾷⼊量保持平衡。
肾对保持体内钠的含量起有很重要的作⽤。
当⽆钠摄⼊时,肾排钠减少,甚⾄可以不排钠,⽽让钠保留于体内,以维持体内钠的平衡。
钠的摄⼊与排出往往伴随有氯的出⼊,钠与氯还有少部分以出汗形式丢失。
体液中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
Na+有65%-71%是可交换的,其中85%存在于细胞外液,15%在细胞内液。
⽤同位素标记Na+的实验证明,Na+既能透过细胞膜,还可通过主动转运机制,即细胞上存在的钠钾泵将Na+从细胞内泵出到细胞外,使细胞内的Na+保持在低⽔平。
⼈体中K+约90%是可交换的,⼤部分存在于细胞内液。
体液中细胞外液的Na+浓度⾼于细胞内液,K+是细胞内液⾼于细胞外液。
⼀、体液电解质及其⽣理功⽤⾎浆中主要电解质有Na+、Cl-、K+。
细胞间液是⾎浆的超滤液,其电解质成分和浓度与⾎浆极为相似,不同之处是⾎浆含有较多的蛋⽩质,⽽细胞间液不含或仅含少量的蛋⽩质,由于蛋⽩质是⼤分⼦量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故⾎浆蛋⽩含量⾼于细胞间液。
血气分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第一节血气分析检验值的意义(一)氧合状况的指标1.动脉血氧分压(PaO2):是指物理溶解与动脉血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1)正常值:80~100mmHg。
年龄预计方程式:Pa02=103-年龄×(0.42土3.5)mmHg不应低于70mmHg。
(2)临床意义:①衡量有无缺氧及缺氧的程度。
60~80mmHg为轻度缺氧;40~60mmHg为中度缺氧;20~40mmHg为重度缺氧。
②诊断为呼吸衰竭。
③诊断酸碱失衡的间接指标,实践证明Pao2<40mmHg时,机体内乳酸产生增加。
2.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即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氧容量之比乘以100%。
(1)正常值:95%~l00%。
(2)临床意义:SaO2与与血红蛋白和氧的结合能力有关,为缺氧和低氧血症的客观指标。
与血红蛋白的功能状态有关,尤其是合并贫血或血红蛋白减低时,并不能完全反映机体的缺氧状态,虽然SaO2正常,但却可能存在缺氧。
(二)酸碱平衡指标1.pH 是血液内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1)正常值:正常人动脉血pH为7.35~7.45,平均为7.40。
(2)临床意义:根据pH可以直接判断机体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
pH<7.35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
但当pH在正常范围7.35~7.45,可能是没有发生任何酸碱平衡紊乱,也可能是代偿性碱中毒或代偿性酸中毒,或者是混合性平衡紊乱。
2.PaC0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指以物理状态溶解于血浆中的CO2产生的压力。
(1)正常值:35~45mmHg,平均40mmHg。
婴儿较成人、女性较男性、立姿较卧姿约减低3mmHg,睡眠状态下约高9mmHg。
(2)临床意义:是反映呼吸因素的最佳指标。
①判断肺泡通气量,PaCO2降低表示通气过度;PaC02增高表示通气不足。
②判断呼吸性酸碱失衡,呼碱时PaCO2原发性降低;呼酸时PaC02原发性增高。